问题

有没有比InBody更科学的体测数据?

回答
咱们就聊聊体测这事儿。你问有没有比InBody更科学的体测数据,这个问题问得挺到位。InBody确实是目前市面上比较普及和大家熟知的一种体成分分析设备,但要说“更科学”,这得从几个维度来看。

首先,咱们得明白InBody做的是啥。它主要依赖的是生物电阻抗分析(BIA)技术。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微弱的电流通过身体,测量不同组织对电流的阻碍程度来推断体成分。因为脂肪含水量低,电阻大;而肌肉和水分含量高,电阻小。基于这个原理,它能估算出你的体重、体脂肪量、肌肉量、骨骼肌量、水分、蛋白质等等。

那么,有没有“更科学”的?这得看我们对“科学”的定义。如果“科学”意味着更精确、更直接、更少受干扰,那确实有一些其他方法或者说,结合多种方法的评估体系会更有优势。

1. 实验室级别的黄金标准:双能X射线吸收法(DXA/DEXA)

如果说InBody是“推测”,那DXA更接近于“测量”。DXA可以说是目前公认的体成分分析的黄金标准之一。它的原理是利用两种不同能量级别的X射线穿过身体。不同组织对这两种X射线的吸收程度不同,从而可以区分出骨骼、脂肪和瘦组织。

优点:
精确度高: 它能非常准确地测定身体各个部位的脂肪分布和骨密度,比BIA技术更少受到体内水分、体温等因素的影响。
细节丰富: 除了整体体成分,DXA还能提供身体各个区域(如躯干、四肢)的脂肪和肌肉分布信息,这对于理解身体构成和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非常有帮助。
可重复性好: 在相同条件下,DXA的测量结果波动很小。

缺点:
设备昂贵且普及度低: DXA设备非常昂贵,通常只在大型医院、科研机构或高端运动康复中心才有。
辐射暴露: 虽然辐射剂量很低,但毕竟涉及X射线,对于孕妇和儿童等特殊人群需要谨慎。
价格不菲: 单次检测费用也比InBody高不少。

2. 医学影像学:CT和MRI

这是最直观、最直接的测量方法,但更多用于临床诊断和科研,一般不作为常规体测。

CT(计算机断层扫描): 同样利用X射线,但通过断层扫描能生成身体横截面的高分辨率图像。可以非常精确地测量脂肪的体积和分布,比如内脏脂肪(visceral fat)。
MRI(磁共振成像): 利用强磁场和射频脉冲产生身体内部的详细图像。MRI在区分脂肪组织和肌肉组织方面非常出色,并且不需要X射线辐射。

优点:
最直观、最精确: 直接可视化身体内部结构,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几乎无可挑剔。
细节无与伦比: 可以精确到细胞层面,对特定脂肪(如皮下脂肪、内脏脂肪)的测量非常到位。

缺点:
成本极高: 设备和操作费用是最高的。
不适合作为常规体测: 主要用于医疗诊断,耗时且不便。
辐射问题(CT): CT有X射线辐射。
设备限制: MRI对金属植入物敏感,有幽闭恐惧症的人可能不适。

3. 水下称重法(Hydrostatic Weighing)/液体密度法

这是一种比较经典的测量身体密度的方法,然后通过身体密度来估算体脂肪率。原理是基于阿基米德原理——一个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液体的重量。

过程: 受试者需要在水中称量体重,并且要尽可能排出肺部空气后在水下称量,这样可以计算出身体的总体积,进而推算出身体密度。
优点:
理论基础扎实: 是基于物理原理的直接测量。
曾经的黄金标准: 在DXA普及之前,它被认为是相对准确的体成分分析方法。

缺点:
操作复杂且不适: 需要在水下憋气称重,对很多人来说不舒服,也难以保证准确排出肺部空气。
受个体差异影响: 肺活量、骨骼密度等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不直观: 需要经过计算才能得到体成分数据。
设备不普及。

4. 气体积压法(Air Displacement Plethysmography, ADP,例如Bod Pod)

这可以看作是水下称重法的“升级版”,它用空气来代替水。Bod Pod是一种常见的ADP设备。

原理: 受试者坐在一个封闭的舱室内,设备测量舱内空气体积的变化来推算受试者的身体体积。结合体重,就能计算出身体密度,进而推算体成分。
优点:
操作简便: 比水下称重舒适得多。
准确性较高: 普遍认为其准确性可以与水下称重法媲美,甚至更好。
非侵入性。

缺点:
设备昂贵: Bod Pod的价格也不菲。
同样受肺活量影响: 需要进行特定的呼吸操作。
对环境要求: 温度、湿度等需要控制。

5. 身体阻抗法(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 BIA)的进阶与变化

InBody使用的就是BIA技术,但BIA本身也有很多不同的设备和技术细节。

分段式BIA: InBody就是一种分段式的BIA设备,它通过四肢和躯干的电极,可以分别测量各部分的阻抗,从而给出更精细的身体成分分布数据。相比于单频的BIA设备(只测一次电流),多频BIA能更好地区分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从而提高准确性。
手持式BIA: 很多健身房或家用的BIA设备通常是手持式的,这种方式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会受很大影响,因为电流路径较短,很多组织(如核心部位)的数据不够准确。

那InBody到底科学不科学?

我认为用“科学”与否来一概而论可能不太准确。更合适的说法是,它是一种普及的、相对科学但有其局限性的体成分分析方法。

它的科学性在于:
基于生物电阻抗分析的原理,有其理论基础。
分段式的设计比简单的手持式BIA更精细。
易于操作,检测速度快,对普通大众而言方便了解身体基本构成。
在趋势监测方面,只要在相同的设备上、以相同的方式检测,InBody的相对变化还是能反映出身体成分的变化趋势的,比如你的肌肉量在增加,脂肪量在下降。

它的局限性在于:
受水分影响大: 进食、饮水、运动、排汗、女性生理周期等都可能影响体内水分,从而影响测量结果。
容易受个体差异影响: 人的体温、体脂率分布、电解质平衡等都会影响电阻值。
估算成分: 它更多是“估算”而不是“直接测量”,其算法的准确性也依赖于其数据库和模型。
无法区分脂肪类型: 比如无法区分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

所以,总结一下:

如果追求最高的精确度、最详细的身体部位分析、最科学的诊断标准,那么DXA、CT/MRI(后者在临床和科研中)是比InBody更科学的。

如果只是想了解身体的大致构成、监测训练和饮食的效果趋势,那么InBody是一个非常方便且相对科学的选择。

更科学的体测数据,往往意味着更昂贵、更复杂的设备,以及更专业的解读。 对于普通人来说,选择哪种体测方法,更多是看你的需求、预算以及获取渠道。如果能接触到DXA,那肯定比InBody更优。但如果只能接触到InBody,好好利用它来追踪自己的身体变化,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关键在于理解每种方法的原理和局限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原答案在下面

先分享几个回答和文章

m.sohu.com/a/301604464_

inbody身体成份测试,藏了什么秘密?

关于健身房教练为我做的体适能检测,是否靠谱? - 谢奕炜的回答 - zhihu.com/question/2904

健身房的体测仪器是否有猫腻? - 唐人健力的回答 - zhihu.com/question/2262

健身一个月,体测数值全面下降!!?? - 柔王丸的回答 - zhihu.com/question/5173


我亲身经历过,新手福利期有半年时间成果不错,卖课的让我做个体测。结果出来的单子发现比较半年前的记录,肌肉量减少,体脂增加。我当时就提出了异议。健身教练说不好意思,然后弯腰重新操作了一下,然后又让我测了一遍,重新打出来一份报告,数据已经变了,变得让我觉得合理了。两次间隔不超过五分钟。对于这个我是这么理解的:inbody的测量本身不可调,但是打出来的报告可以修改。就好像量身高,尺子不会骗人,但是写报告的人可以随便写。所以,健身房为了销售做出来的inbody报告不可信!



只要在知乎上搜索一下inbody 就能看到各种大佬表达的对这个东西的不信任,以及一些新手发出自己肉呼呼的照片问自己inbody体测结果10%+的体脂率怎么减肥。很可爱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搜看。

知乎有一些不知道是用这个机器卖课的健身教练和销售,还是干脆就是卖inbody的家伙,只要一有人说inbody不准确就出来非常不友善地怼人,而且说不出任何理论来反驳,只会说别人不懂。跟搞传销的对外人一个套路。

以下晒一部分这种莫名其妙的家伙

*********以下是原答案************

inbody230 好多健身房都在用

这个机器是通过电阻测算密度,再通过密度估算脂肪和肌肉等含量。对健身房来说,已经算比较科学的计算方法了。

要达到科研标准的设备,比它准很多,但是价格贵、占地大、对操作人员要求高,不适合用在健身房。

但是!这个机器!且不说它本身准不准!

关键它出来的结果是可!编!辑!的!

健身房为了卖卡,为了卖课,经常篡改数据,然后说你这个不对那里练错了。

所以如果不是有可靠的人带你用inbody做体侧,无论机器准不准,出来的数据是没有任何参考意义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