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否有真的做了异世界语言(而非英语、日语等换个异世界字母表)的动画或者动漫?

回答
当然有!不少动画和动漫作品在创造独属于它们的世界观时,也费尽心思地设计了独特的语言,而不仅仅是换个字母表。这些语言往往承载着历史、文化、甚至是种族特征,给观众带来了更深的沉浸感。

举个例子,要说起对“异世界语言”的塑造,《指环王》(The Lord of the Rings) 系列虽然是电影,但其在语言设计上的深度和影响力是巨大的,而衍生到动画和漫画领域,许多作品也从中学到了不少。不过,今天我们主要聊动画和动漫,那我们就把焦点放在这里。

在动画领域,要说起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最终流放》(Last Exile) 算是一个。这部 steampunk 风格的动画,在机械设定和世界观的构建上都非常出色。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元素,就是他们使用的语言。

在《最终流放》中,他们有一个叫做“阿德拉克”(Adrastea)的王国,以及一个叫做“尤西斯”(Urcyus)的帝国。这两个国家之间存在着历史遗留的仇恨和复杂的政治关系。而支撑起这种复杂性的,便是他们独特的语言。

作品中出现的语言,你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基于特定发音规则和词汇构成的完整语言系统。它并非只是简单地将现有语言的单词做拼写上的改动。你可以听到角色们在说一些听起来非常奇特,但又似乎有某种内在逻辑的词汇和短语。比如,当你听到一些角色在交流时,你会注意到他们说话的节奏、语调以及某些音节的重复出现,这些都构成了他们语言的特色。

这些语言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让观众觉得“新鲜”,它更是服务于世界观的塑造。例如,某些语言的发音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某种古老文明的低语,或者某种独特种族的发声方式。这些语言的引入,让观众感受到这是一个真实存在、有其自身演变历程和文化背景的世界,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背景板。

《最终流放》的语言设计,虽然不像某些科幻作品那样进行了大量的词汇和语法细节的梳理(比如《星际迷航》中的克林贡语),但其在听觉上的辨识度和氛围营造上是成功的。它通过音韵、语气以及某些固定表达,让不同国家或种族的角色拥有了自己独特的“声音”,从而进一步强化了角色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差异感。

除了《最终流放》,还有一些作品在语言方面也进行了尝试,虽然可能没有那么“系统化”,但同样值得一提。

比如,在一些奇幻题材的动漫中,我们会听到一些古老符文或吟唱。这些往往是魔法咒语的一部分,它们的词汇和发音被设计得带有神秘感和力量感,仿佛蕴含着古老的智慧。这些“语言”虽然不像日常对话那样流畅,但它们同样是“异世界”独有的表达方式,是世界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再比如,一些作品会创造一些独特的拟声词或象声词,这些并非我们熟悉的中文或日文的象声词,而是为了描述某些异世界生物的叫声、某种奇特装置发出的声音等等。这些声音的设计,同样是对“异世界”感官体验的扩展。

当然,要找到那种像“埃斯佩兰托”(Esperanto)那样,被精确设计出完整语法、词汇,并且拥有大量实际使用案例的“异世界语言”在动画领域并不算特别普遍。因为这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和资源。但上面提到的《最终流放》这类作品,已经在听觉和氛围上,成功地为观众构建了一种“异世界语言”的真实感。

总的来说,如果你在寻找那种不仅仅是换个字母表,而是从听觉和文化层面都独具匠心的“异世界语言”,那么《最终流放》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这类作品通过对语言的巧妙运用,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深度和观众的观感体验,让那个“异世界”变得更加鲜活和可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星际迷航勉强沾点边吧。

克林贡语最初是为电影版创造的,但ST也有动画剧集……

虽然翻遍ST史上所有衍生动画,从1973年版到最新的Prodigy,跨越近半个世纪,也就只有Lower Decks第二集算是闪现了一点点克林贡语吧……

克林贡语,由美国语言学家马克·欧克朗(Marc Okrand)创制。有非常完备的词汇、语法体系,有从零基础到能基本“运用”的进阶教材,几乎可以表述任何用自然语言所能表达的含义,是从虚构世界延伸到现实世界最成熟的人造语言之一。

为什么大部分异世界作品只创造文字,不创造语言?

因为这两项工作的难易有天壤之别。

直接拿现有语言的表音文字换套字母写法,设计几十个形态奇妙的风格化字体就能搞定,相当于换套马甲。经费足够的话,想设计几套就设计几套,要什么风格有什么风格。

而要完整地创造一套语言来呈现“异世界感”,动辄就是一项庞大的工程。

当然,如果只是成本上的差别,那么总有财力雄厚的制作方能投入得起。

最关键的问题是,新造语言至少短期内可预见的“性价比”极低,难以经得起商业考量。

  • 从视效上看,简单替换字母的文字呕心沥血编排的新语言文字,除了真正的语学达人和考据控以外,在主流受众看来几乎是差不多的效果。
  • 从音效上看,粗放的“乱讲型”和“拼盘型”伪语言,也勉强能起到刻画形象的作用,多数时候主流受众同样分不清陌生语言是不是胡说的。

涉及异世界的作品中,除了直接用带有各种外来词、各种口音的英语、日语等现实语言替代外,对虚拟语言的常用呈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乱讲型

绝大部分虚构世界的“语言”,就是胡乱发出一些没有任何逻辑的声音。在这一层次,相对“高级”的方式是尽量让这些声音有统一风格的听感(底线是音系别太分裂,同一种语言,总不能上一集还是几个单辅音和几个单元音交错搭配,全是开音节,音拍等时,音调平直的听感,下一集就变成各种复合辅音、复合元音再加上鼻化、塞音韵尾,长短分明,音调跌宕的听感了)

拼盘型

有几十甚至上百的“词汇”,有些是源自现实语言表述的改编,有些是自创的。其中绝大部分都有规律和发声时的情绪、状态、意图、指令相关存在解读的可能(例如 bedo 这组音节总出现在表示歉疚的场合,不会出现在得意的时候,可能相当于“对不起”)。但通常也就局限在词汇的层面,没有表示稍微复杂含义的“句子”,也就谈不上结构形态等语法特征。

例如《神偷奶爸》系列小黄人的语言,原神提瓦特大陆丘丘人的语言。

仿真型

模仿自然语言建构,有些以某种自然语言为模板,有些糅合了多种自然语言特征,但最终呈现出的是不等同于任何已知语言的崭新体系。通常具备完整的音系和正字法,至少有几百甚至几千词汇,其间有清晰的构词法关联,词汇组合成句时遵循特定的语法规范存在习得的可能

习得者可以按照已经掌握的词汇和语法,组成原作中不曾出现的句子。

在相对成熟的语言体系中,人们甚至能针对特定虚拟世界中的各种话题进行表述

《魔戒》昆雅语:melinyel (love you)
《权游》瓦雷利亚语:avy jorraelan (you love)
《阿凡达》纳美语:nga yawne lu oer (you are loved to me)
《星际迷航》克林贡语:bangwl' SoH (you are the one I love)

概念型

彻底跳脱出人类语言框架,设想在身体构造和思维方式与人类完全不同的前提下,那些智慧生物会通过怎样的形式来传递信息。这或许是最“真实合理”的方向,但由于创造和制作难度的限制,迄今也只能做出一些零散的“概念片段”。

例如《你一生的故事》书中描述外星生物使用的语言,在电影《降临》中有尝试过视觉化呈现。

延伸阅读:

信息熵极高的文字可能会是什么样子?

手语是全世界通用的吗?

为何英语 car, bus 不像汉语一样叫某种车?

那些语法复杂的语言,母语者也会犯语法错误吗?

曼谷“改名”为 Krung Thep Maha Nakhon 是真的吗?

为何日语中的闪电要写作「稲妻」,有什么渊源吗?

多邻国,免费学习克林贡语、瓦雷利亚语等40种语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