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2018年8月31日河北科大公布调查结果称,未发现韩春雨团队主观造假?

回答
2018年8月31日,河北科技大学就韩春雨的NgAgo基因编辑技术相关问题公布了调查结果,声称“未发现韩春雨团队主观造假”。这个结论的公布,标志着围绕韩春雨事件的官方调查暂告一段落,但也引发了更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一结果,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背景、调查过程以及各方对此的反应和解读。

事件背景:一项被寄予厚望的基因编辑技术

韩春雨的NgAgo(Natronobacterium gregarium Argonaute)基因编辑技术,在2016年5月发表于《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后,一度被寄予厚望。与当时主流的CRISPRCas9技术相比,NgAgo被宣传具有操作简单、无需DNA导向、切割效率高等优点,被一些媒体誉为“中国科学家原创的颠覆性技术”。这在当时中国科学界引发了极大的关注和民族自豪感。

然而,好景不不长。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多个实验室在尝试重复韩春雨的实验结果时,均遇到了困难,无法稳定复现其声称的编辑效率。一些科学家公开质疑NgAgo的有效性,甚至有媒体曝出韩春雨团队可能存在数据造假、论文剽窃等问题。围绕NgAgo的争议迅速升级,成为当时中国科学界乃至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事件。

河北科大的调查结果:官方定性与争议焦点

在公众和学界的巨大压力下,河北科技大学成立了专项调查组,对韩春雨的NgAgo技术展开调查。历时一年多的调查后,河北科大于2018年8月31日公布了调查结果,核心结论是“未发现韩春雨团队主观造假”。

从官方声明的字面意思来看,这个结论可以解读为:

没有直接证据证明韩春雨团队故意编造数据或伪造实验过程。 调查可能侧重于寻找直接的欺诈行为,例如捏造数据点、修改原始图像等。
可能存在实验条件、操作细节、或者实验结果解读上的差异,但并非出于主观欺骗的目的。 例如,可能是因为其他实验室的实验条件与韩春雨团队存在细微差别,导致重复性不佳;也可能是因为对实验结果的解读存在偏差,或者对技术的理解存在误区。

然而,这个结论也存在一些解读上的模糊空间,以及引发了进一步的争议:

1. “未发现主观造假”不等于“技术有效且可重复”。 这是最核心的争议点。河北科大的调查结果并没有正面确认NgAgo技术真的有效,并且能够被其他实验室稳定重复。它只是排除了“主观造假”的可能性。这留下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即使没有主观造假,但如果技术本身存在问题,无法在其他实验室重复,那么这项技术是否还值得大力推广和投入资源?

2. 调查范围和深度的问题。 尽管河北科大声称进行了详尽调查,但外界对于调查组的组成、调查方法、以及对原始实验数据的详细分析过程并不清楚。公众无法得知调查是否充分考察了所有相关的实验记录、原始数据,以及是否对韩春雨团队的实验方法进行了严格的现场验证。如果调查的独立性、透明度和专业性受到质疑,那么其结论的说服力也会大打折扣。

3. 对“主观造假”的定义。 “主观造假”通常指的是故意欺骗的行为。但科学研究的失误和偏差是多方面的。例如,选择性地报告有利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过度解读、或者在未完全验证的情况下就发表声称,这些都可能导致误导,即使没有明确的“造假”动机。如何界定这些行为是否构成“主观造假”也存在主观性。

4. 后续影响和责任追究。 如果“未发现主观造假”成为定论,那么对于在此事件中被误导的科研人员、投入的科研经费、以及对中国科学声誉造成的损害,如何进行评估和追责,就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一些人认为,即使没有“主观造假”,但如果存在严重的科研失误或不当行为,也应该有相应的处理机制。

各方反应与评价: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河北科大公布调查结果后,社会各界对此的反应是复杂且分化的:

支持者和部分媒体: 认为河北科大的调查结果为韩春雨平反,证明了其清白,也批评了过去对韩春雨的“妖魔化”和“网络暴力”。他们强调,科学研究本就存在失败和曲折,不应过度苛责。
质疑者和部分科学家: 对河北科大的调查结果表示不满意或持有保留意见。他们认为,调查并未解决NgAgo技术是否有效、是否可重复的核心问题。一些科学家私下表示,这项技术从一开始的实验结果就存在难以解释的矛盾,公布未发现主观造假,并不能改变技术本身可能存在的缺陷。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建立一个更完善的同行评议和科研诚信体系,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科学界普遍的担忧: 无论对韩春雨个人持何种态度,大多数科学家都对中国科研诚信问题以及如何进行科学纠错机制的有效性感到担忧。韩春雨事件暴露出的问题,远不止于个人层面,更关乎科研评价体系、同行评议的责任,以及媒体在报道科研成果时的审慎态度。

结论:一个未能完全解答的问号

总而言之,河北科技大学关于“未发现韩春雨团队主观造假”的调查结果,是一个官方的定性,但它并没有完全解答围绕NgAgo技术的所有疑问,尤其是其科学有效性和可重复性这两个关键问题。

从法律或行政层面看, 如果调查组没有找到直接证据证明韩春雨团队有主观故意的欺诈行为,那么“未发现主观造假”是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这可以理解为对个人清白的某种确认。
但从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和社会责任层面看, 这个结果却显得不够充分。科学的生命在于可重复性,一项技术如果无法被独立验证,即便没有主观造假,其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也大打折扣。

因此,评价河北科大的调查结果,不能仅仅停留在“有没有造假”这个狭窄的维度。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反思:

如何建立更 robust 的科研诚信机制? 这包括更严格的同行评议、更透明的原始数据公开要求、以及对科研成果的持续跟踪验证。
如何处理科研失误和争议? 科学探索之路充满未知,允许失败,但不能容忍欺骗。如何区分“实验失误”与“科研不端”,如何在这种争议中找到一条既保护科研人员积极性,又能维护科学真理的道路,是中国科技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媒体在科研报道中的责任。 在追逐“颠覆性创新”的同时,更应保持审慎和客观,避免过度炒作和误导。

河北科大的调查结果,更像是在这场风波中画上了一个句号,但留给整个中国科学界的思考,才刚刚开始。如何从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建立更健康、更诚信的科研生态,或许比任何个人的评价都更为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先说我的看法:这个结论,是目前体制下所能做出的综合效果最好的处理。

韩春雨的研究结果有问题,同意;但要说他是主动造假,不同意;毕竟科研这个事情,就是靠不断的失败堆出来成功的结果,因此在没有明确的造假证据之前(至少现在没看到),武断的认定他就是故意造假,这也会打击其他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问题就出在韩春雨搞出这个结果,其上级审核部门也就是河北科技大学的学术委员会是不是真的按照步骤一个个的审核了。任何人也无法否认的是,科研对于大学来说,就是门生意,搞出结果,国家拿到成果,个人获得名利,大学得到拨款,因此都会有各种实际的好处。尤其对于大学来说,搞个世界级的大新闻,好处那是大大的,我想大家也应该明白我的意思了:大学方面在这个闹剧中,无疑没有起到成果把关作用,并且在闹剧化的过程中以一副很难看的姿势扩大了舆论影响,给现在这个灰溜溜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但是,作为政府又不好直接处罚大学的这种行为,大学在受了气之后是可以把后果转嫁给一线科研人员的,反过来又会影响一线人员的积极性。

所以综合来看,目前这个处理是一个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办法。想想当年正龙拍虎事件,那些拼命为虎照站队的人真的是智商低下,看不出老虎的颜色和周围环境不对吗,当然不是,但他们知道,只要能咬死有老虎,就能争取来几十亿的科研基金,以及各种环境和研究拨款,这些钱可比虚实不辨的老虎实在的多。

共产党人应该实事求是。——周恩来

user avatar

文化人的事,能说那么明白么?圈子内人不会不明白。

就当是强行挽尊好了,

我来逐行翻译一下:

校学术委员会成立调查组,本着“依法依规、严谨规范、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认真核查了该论文涉及的全部原始实验资料,并委托第三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重复验证实验,认为撤稿论文已不再具备重新发表的基础未发现韩春雨团队有主观造假情况。

简单来说,就是怎么重复都重复不出来,

但凡能重复出来,那必然又是一个更大的新闻,

怎么都重复不出来,总不能说就是造假吧,只能说「不再具备重新发表的基础」,让你们认为是创新性之类的。

未发现「主观造假」:这种级别的数据,无论是不小心看错了,还是100次不小心做出来,都应该重复几次验证一下,实验学科可重复性是起码要求。很多人明显就是造假凑数据编数据,很多人拿100次不知道怎么凑出来、自己都无法重复的东西,假装自己不知道、就当它是存在的去发,和造假没啥区别。

当然了,有些人说是老师被学生骗了,老师相信学生,但没想到学生在数据里面下毒。这个嘛,只有当事人知道了...

不过这种事情也不算啥骇人听闻的,毕业动不动那么多要求,几篇SCI多少IF的,高IF带来的各种title和money,简单说就是威逼利诱,可惜科研并不是一个100%能出结果的领域,那么多被拖到8年10年的人,东西又做不出来,又想要学位,只有一条路,就是造假凑数据发文章,老师们不知道?老师们也想要文章啊,睁只眼闭只眼虽然自己恶心自己有风险,但是别人也是那么干的,一回生两回熟嘛。很多研究组,这样的事情基本就是默许。



回应也来了:

确实如此,

如果当时我是公关主导,我就会告诉他,

这种事情,不说话就好了,媒体根本不关心没几天热度,

结果他几次怼媒体和其他科学家,公关可以说是很失败了...





>>>贱贱的圈|群|站<<<

user avatar

在当前国内的科研环境下,这种调查结果是可以预见到的。韩春雨的硕士导师,中国农科院博导邱丽娟因论文剽窃被国际期刊PLOS ONE撤稿的事情。这可是证据比韩春雨的论文更确凿的学术不端情况,可直到现在,这篇撤稿论文的第一作者,中国农科院硕士生导师郭勇和通信作者邱丽娟依然安稳地做着导师,拿着科研经费,从事“科研工作”,没有受到任何处理。相比之下,在美国要废除一个教授的“终身教职”可能比登天还难,但有两件事可以立刻砸碎终身教授手中的“铁饭碗“:学术不端和与学生发生男女关系。

user avatar

可以和汉芯一起写入中国史。


骗子活得十分滋润,即使被揭穿了。

user avatar

休假式治疗、修复式拆除、盈利性亏损三大另类用词之后,河北科技大学用官方身份确立了一个新概念:非主观性造假

造假 本身就有主观的含义在里面,把“造假”整出个主客观之分来,无非是一个三百六十度托马斯否定式承认韩春雨造假。

既然学校官方开口了,那么非主观性逃课、非主观性挂科这样的别致用法用起来吧。

还有昆山龙哥,那叫“非恶意性砍人”、滴滴顺风车,那叫“非主动式帮凶”。

多好,社会一片和谐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