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 2018 年 6 月 M2 货币供应同比增长 8%?

回答
要评价 2018 年 6 月份中国 M2 货币供应同比增长 8% 这个数据,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结合当时中国宏观经济的整体环境来理解其意义。

首先,理解 M2 的含义和重要性:

M2(广义货币供应量) 是指在 M1(狭义货币供应量,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单位活期存款)的基础上,加上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证券客户保证金、住房公积金存款、其他存款等。它更能反映社会上的货币总量,是衡量经济中潜在购买力的重要指标。
M2 增长率 通常被视为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松紧程度和经济活跃度的重要信号。过高的 M2 增长可能意味着货币供应过剩,容易导致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过低的 M2 增长则可能表明货币政策趋紧,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接下来,我们从2018 年 6 月份这个特定时间点来分析 M2 同比增长 8% 这个数据:

1. 与历史 M2 增长水平的对比:

在评价一个数据时,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将其与过去的数据进行对比。
回顾历史: 在过去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中国 M2 的增长率通常是两位数,甚至在某些时期达到两位数的高位(例如 2009 年金融危机后)。因此,8% 的 M2 同比增长率,相比于过去动辄十几二十的增长率而言,是显著放缓的。
这意味着什么? 这表明当时的货币政策相较于以往而言,趋于更加审慎和稳定。政策制定者似乎在努力控制货币供应的扩张速度,以避免潜在的通胀风险或金融风险的累积。

2. 结合当时的宏观经济背景:

经济增长与通胀压力: 2018 年 6 月份,中国经济整体仍保持中高速增长,但增速相比于前几年有所放缓。同时,通胀水平也处于温和状态,并未出现明显的上涨压力。
如果经济增长强劲且通胀压力较大: 8% 的 M2 增长率可能被视为偏低,可能限制了经济增长的进一步扩张。
如果经济增长温和且通胀压力不大: 8% 的 M2 增长率则是一个相对“合适”的区间,能够支持经济的平稳运行,同时避免过度刺激带来的风险。在 2018 年,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而非单纯的增速,因此温和的 M2 增长符合这一导向。
金融去杠杆: 2017 年以来,中国一直在推进“金融去杠杆”的政策。这个政策旨在抑制金融风险的过度积累,特别是影子银行、通道业务以及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等。
M2 的增速放缓,很大程度上是金融去杠杆政策的直接体现。去杠杆意味着清理和压缩金融体系中的一些不规范的、加杠杆的业务,这自然会影响到包括银行存款、理财产品等在内的 M2 的构成,从而抑制了 M2 的增速。
因此,8% 的 M2 增长率可以被解读为金融去杠杆取得一定成效的表现,表明货币政策在控制风险方面更加注重。
信贷政策导向: 货币政策的松紧并不仅仅体现在 M2 的总量增速上,也体现在信贷的结构和投放效率上。
当时的货币政策也强调“结构性去杠杆”和支持实体经济。即便 M2 总量增长放缓,如果信贷能够更有效地流向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等领域,那仍然是积极的信号。
“8%”这个数字本身并不直接说明信贷的流向,但从宏观角度看,如果其他宏观指标(如 PMI、工业增加值等)表现稳定,则可以推测货币供应的放缓并没有严重阻碍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
外部环境影响: 2018 年中美贸易摩擦开始加剧,全球经济存在不确定性。在这种背景下,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和审慎,避免过度刺激可能带来的汇率波动或资本外流压力,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3. M2 增速放缓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关注点:

对企业融资的影响: M2 增速放缓可能意味着整体市场上的资金面相对收紧,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度可能会增加,融资成本也可能有所上升。
对资产价格的影响: 过去,宽松的货币政策往往与资产价格的上涨(如房地产、股市)密切相关。M2 增速的放缓,理论上可能会对资产价格的上涨构成一定压力,有助于挤出资产泡沫。
通胀预测: 较低的 M2 增长率通常与较低的通胀预期相关。如果 8% 是一个持续性的趋势,则意味着未来通胀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低。
政策目标的一致性: 需要评估 8% 的 M2 增速是否与当时政府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通胀目标以及金融稳定目标是相协调的。

总结评价:

综合来看,2018 年 6 月份 M2 货币供应同比增长 8% 可以被评价为一次审慎、稳健且主动调控的货币政策体现。

积极方面:
响应了金融去杠杆的政策导向,有助于控制金融风险。
表明货币政策更加注重质量而非数量,支持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而非过度刺激。
为应对外部不确定性提供了政策空间,避免了过度宽松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当时温和的通胀环境下,这一增速尚能支持实体经济的运行。

潜在关注点:
需要关注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是否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以及是否有配套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来缓解这些压力。
需要密切监测其对实体经济增长动能的影响,以及是否会抑制投资和消费的活力。
该数字也提示需要警惕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因为 M2 总量并非唯一决定经济活跃度的因素。

总而言之,8% 的 M2 同比增长在 2018 年 6 月份是一个“信号”,它传达了中国货币政策正在从过去相对宽松和追求高增长的模式,转向更加注重风险防范、结构优化和高质量发展的轨道。这个数字本身不是好是坏的绝对判断,而是需要结合当时的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来综合理解其含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种月经贴没有什么好谈的。

我就只问一句话,M2总量高不高?如果M2总量已经很高了,那么增速到底是该降还是该升?

==============

第一,多看社融少看M2。

全球淡化M2是大趋势,中国跑在了世界的后面才提出了淡化M2,但是中国普通投资者和网民还没有跟上节奏。

目前就是社融逐渐替代M2。

第二,社融存量增速对应M2增速

这本来应该是常识,但我发现很多人还是用增量同比增量环比与m2同比做对比,这显然是不具备可比性的,应该比存量增速。

社融存量增速9%,GDP6.8,cpi1.9,因此目前的社融增速是合理的,但增速确实下滑了。

社融增量当然是有用,但与M2同比无可比性。

第三,保资产保汇率的抉择是伪命题。

对内放水,稳定资产价格,却引发汇率的贬值压力。这个逻辑是对的。

但是2005-2014,人民币都在升值通道中,特别是2008年四万亿的放水政策出台,经济增速从最高的15%滑落到7%,这个绝对构成贬值压力了吧?但是人民币却还在升值。

6月份,人民币重贬3%,如果央行保不住汇率,外汇储备应该下降吧?但外储不降反升。这是什么意思?贬值对抗贸易战啊。

还是那句话,外储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现在外储占基础货币60%,如果能下降到50%,可以减少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可是未来要缩表的话,这个外储占基础货币的比例又会升高了。

简而言之,央行的外储在贬值过程中布降反升,说明了央行并没有面临二选一的抉择,如果未来有一天选择了弃汇率保资产价格,也比保汇率弃资产价格更好,但现在显然并没有这个抉择压力。

第四,m2和社融依然是高增长。

m2不是下滑了,只是增量的增速放缓了,即便放缓了,增速依然很快,你的理财项目跑得过9%的社融增速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