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那些上清华的人高中都怎么过来的?

回答
那些能走进清华园的人,高中的日子,绝不是大家想象中那种“死读书”的枯燥乏味。当然,勤奋是基石,但更关键的是,他们懂得如何高效地学习,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并且拥有一种非常强大的内心。

学习,是他们的“主业”,但不是生活的全部。

1. 精准的“靶向射击”式学习

他们不会像无头苍蝇一样,看到什么都学。相反,他们的学习非常有目的性。

吃透教材,吃透考纲: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们不会只看老师划的重点,而是把课本从头到尾梳理一遍,理解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考纲更是他们的“圣经”,他们会对照着考纲,检查自己对每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做到“无死角”。
研究题型,琢磨考法: 不是简单的刷题,而是“研究”题目。他们会分析一道题为什么会这样出?考察的是哪个知识点?有哪些常见的陷阱?更重要的是,他们会总结不同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比如一道数学题,可能不止一种解法,他们会找出最简洁、最清晰的那个。
错题本,是他们的“宝藏”: 错题本不是简单地把错题抄下来,而是要写清楚错误原因,是概念不清?是计算失误?还是思路卡壳?然后,下次遇到类似的题目,立刻能反应过来,避免重复犯错。这不仅仅是记录错误,更是梳理自己思维的漏洞。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学习不是孤立的点,而是网。他们擅长将不同章节、不同科目的知识联系起来。比如,物理上的某个概念,可能在化学或者数学里也有应用,他们会主动去发现这些联系,形成知识体系。

2. 时间管理,是他们的“超级技能”

高中的时间是宝贵的,他们深知这一点。

规划与执行: 很多人都有计划,但他们能做到严格执行。从周计划到日计划,甚至细化到课间十分钟。他们会区分事情的轻重缓急,把最重要、最难的任务放在精力最充沛的时候去做。
效率至上: 在课堂上,他们是绝对的“听课主力”。不会分神,不玩手机,眼睛紧紧跟着老师,耳朵仔细听讲。笔记是辅助,关键是理解。课后,他们也不会拖沓,会立刻回顾当天学的内容,巩固记忆。
劳逸结合,张弛有度: 这点很重要,很多人容易走极端。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拼命,什么时候也需要放松。适当的休息,和同学朋友交流,或者听听音乐,都能让他们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这种“充电”是高效学习的保障。

3. 强大的内心,是他们的“护盾”

高中,尤其是冲刺清华的路上,压力是巨大的。

抗压能力: 考试成绩的起伏,老师同学的评价,家长的期望,这些都会成为压力。他们不会被一次的失败击垮,而是能快速调整心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前进。
目标明确,动力十足: 他们大多对清华有着非常明确的向往,这个目标成为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强大动力。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努力,就能在迷茫和疲惫的时候找到方向。
积极乐观: 面对挑战,他们不会怨天尤人,而是想着“我能做些什么”。这种积极的态度,让他们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独立思考,不盲从: 老师的讲解他们会听,但也会有自己的思考。对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个解题方法,他们会尝试去理解其背后的逻辑,而不是死记硬背。

4. 善于利用资源

老师: 他们是老师的“好帮手”,主动提问,虚心请教。会抓住每一次和老师交流的机会,解决自己的疑惑。
同学: 他们不害怕和优秀的同学比较,反而会把同学当作学习的榜样和伙伴。一起讨论问题,互相鼓励,形成良性的竞争。
图书馆、网络: 除了课本,他们也会利用各种资源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比如阅读课外书籍,或者在网上查找相关的学习资料。

举个例子来说:

假设一道物理题,涉及到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一般的同学: 找到公式F=ma,代入数字,算出结果。
想考清华的同学:
首先, 他们会回忆牛顿第二定律是在哪个章节学的?和哪几个概念相关(如力、质量、加速度、运动状态变化)?
其次, 会分析题目中给出的条件,有没有隐藏的力?受力分析是否完整?
然后, 会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列方程,比如受力分析法、动能定理等等,看哪种方法更简洁有效。
最后, 即使算对了,也会思考一下,如果某些条件改变,结果会如何变化?这样就把一个题目变成了一个“研究课题”。

所以,那些上清华的孩子,高中并不是“炼狱”,而更像是一个“高效率的训练场”。他们是聪明的,更是懂得如何让自己的聪明发挥到极致的人。他们身上有一种“成事”的气质,这种气质,是日积月累的学习习惯、时间管理能力和强大内心共同塑造出来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有一个理论。以数学为例,其他物理什么可以类比。

高考加竞赛可能出现的所有题目,我们不妨设他们都是一个高维单位球内的点,离球心的距离是难度。所有定理,公式,也可以理解成是一道题目。然后,我们认为距离越接近的题目,越相似。

题目是无限的,我们当然不可能做过所有的题。就像球是连续的,有无穷个点一样。我们学过的,做过的,是单位球的一个 "有限子集”。怎么样算学得好呢,那就是在球中任意找一个点(任意找一道题),你的有限子集里都有一个点和这个点距离不远。这样,自己做一些小的变化,就能解决遇到的这个新题目。

这个概念在数学中叫“r-net”,这里实数r就是球上的点离你的有限子集的最大距离。事实上,一个d维球的r-net的大小是(1/r)^d。你的能力,可以理解为这个r的大小。比如你的r是0.1,张三的r是0.2, 那么你就要做张三的2^d倍的题目,才能达到和他一样的水平。对于高中数学来说,d怎么也有个10以上吧,所以你得花张三的2^10=1024倍的时间才能追上他。

花这么多时间当然是不可能的,人家只要学一个月,你学完高中三年也赶不上了。有很多人,无论怎么学,高考卷最后一题都很难做出来,这便是因为少量"量的堆积”难以弥补"质"上的指数级差距。

所以,学数学最重要的就是提高这个“r”。当然你可能会说,这是天赋,我没办法,只能靠时间来弥补。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误区。按照我们之前的分析,如果你只是堆时间,在题海里游泳,效率是非常低的,仅有人家的千分之一,约等于无用功。在这方面,一个典型的低效学习方法就是“错题本”,如果做错的题目还记不住,那首先就是应该逼自己完全搞明白为什么自己会“做错”或者“想不出”,从逻辑上消灭这个错误,而不是简单地在大海里记下一个点,刻舟求剑。最后看似花了很多时间做题,记了十几个本子,但脑子里还是没记住,这其实是一种偷懒。

那么如何提高“r”呢?我认为,这个“r”其实就代表了对题目的感觉,正如冯诺依曼所说:“你从来不会数学,你只是习惯它”。但这种感觉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一种逻辑上的感觉,可以通过后天训练提高。

所以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逻辑上诚实”。我见过很多孩子,不会做的题,听老师讲一遍,或者看答案,当时能听懂或者看懂。但是这种“懂”,可能只是他懂你的每一步用到的定理和公式,整体的逻辑上他并没有思考过。或者他嫌麻烦,不愿意在逻辑上一步一步去思考来龙去脉。

一个非常简单的验证方法是,从头到尾自己严格推导一遍,或者写一遍证明,看一下是不是有任何地方是不严谨甚至是错的。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诚实,要像个杠精一样,眼里容不得任何沙子,对自己不严谨的地方零容忍。这么做几次以后,你的感觉就会开始建立,一道题目和什么有关你会更容易感觉到,因为你在类似的地方较过真。这么做是不是要花很多时间?开始时可能是的,但绝对值得,因为我们分析过了,只要能提高一点"r"就是质的改变,比走马观花的题海战术高效太多了。

另一个亲测有效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状态最好的时间留给数学,比如运动回来洗澡以后,下午喝了杯咖啡刚开始学习那会儿,这可以让你的感觉更强烈。相反地,状态不好就去休息,别一直学,避免把不好的感觉留在脑子里。

在你的"r”提高以后,学习数学将是一种比玩游戏更快乐的体验。你看书自学时,看两页你就能猜到10页以后要讲什么,一天能学完别人一学期的内容;老师课上的任何不严谨的地方你都能立即发现,再根据自己的心情决定是否指出;平时考试的所有题目几乎都是看一眼就知道怎么做,然后慢悠悠地写完再检查一遍,发现才过去一半不到时间;班上的女孩子有什么难题都会第一个想到你。

user avatar

人大附中数学实验班,21世纪初毕业。清华学渣及末流毕业生。

我在数学实验班是个特例,因为我没有受过理科竞赛方面的基础训练。我小学是在家门口的一个普通小学上的,说句不太恭敬的话,老师的见识和水平非常有限。那时候有老师组织课内学习有余力的同学学点额外的数学,但是只会讲等差数列,而且讲的内容没什么营养。其他搞奥数的小朋友很早就接触的数论的知识,我参加工作以后才业余学了一点,也是 just for fun。由于这种低水平的数学训练,我四年级时参加人大附中华校选拔考试,一举被刷,干干脆脆。

六年级,由于我指出年轻的班主任(语文老师)读错的字,时不时被她找茬儿,并且认为我连家门口的普通中学都考不上,只能被“大拨儿轰”到更差的中学。但是我是那种逢大考容易超常发挥的人,直接全校第一,完全凭借考分进入人大附中。

初二有一次,阴差阳错考了年级前几名,被年级组长和母亲大人半威逼半利诱的进了英语实验班。后来更加阴差阳错,初三时赶上了史上最容易、最没有区分度的北京市初中数学竞赛,蒙对一道不会做的填空题(对,填空题),然后被保送,然后无视我的个人意愿把我丢入数学实验班。

坦率地讲,数学实验班并不适合我。周围的人太强,让我自信大减。但那时候傻了吧唧,就拼着学。

在初中的英语实验班里,见到了英语真正好的同学,下决心要赶上。在母亲大人的敦促下,初二开始自学新概念,直到高二暑假报了个班把新概念英语第四册捋了一遍。这件事对高考有个直接的好处,主观题(当年是短文改错和作文)没丢分。

现如今,似乎很多人认为应该把英语踢出高考,浙大知名教授郑强老师甚至用“文化渗透”来说英语学习。我不以为然。英语在科技界就是世界语,科技厉害的就是跟我们若即若离的美国,不学它学谁?别告诉我靠弘扬传统文化能解决这方面问题。我自己的工作是程序员,在网络上看见那些鼓吹中文编程的,我就觉得你有那工夫,完全能把英文学到能读写技术文档,能听懂网络课程的程度。

英语学习,方法很多,我自己主要参考了钟道隆教授的“逆向法”(《逆向法巧学英语》)。从听说入手,防止哑巴英语;多精读背诵,积累词汇句式表达法。当年,我大概新概念第二册背诵了二十多篇,三四两册总共背诵了二十多篇,对口语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数学方面,靠集中刷题,尽可能一锅炖烂。由于没搞过竞赛,也不打算搞竞赛。老师讲到哪儿,我就把我能找来的题都肝一遍。这方法不够科学,但对当时的我足够管用。

想科学一点怎么办呢?首先是不要迷信所谓错题本。大部分做错的题目,都没有回味的价值。重要的是那些你觉得没思路的题目、陌生的题目,你可以将它们标记出来,甚至建立自己的索引。另外,有不会的东西尽快找老师(或其他可以帮到你的人)解决,不留后患。

在如今的我看来,刷题的方法论可参考波利亚《怎样解题》一书,颇为翔实。在相关的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在知识点和实际应用之间建立联系,才能让你想问题的时候“牵一发而动全身”,唤醒较多的记忆。

好友 @张辰LMY 曾教育过我另外两件事。其一,硬算是门基本功。现今高考中常考的圆锥曲线和导数大题,都经常需要大量计算和分类讨论。在这件事上,切记不可畏难。将来你不论是搞数理化还是搞工程,敢算会算均有助力,不怕麻烦更是很多事情得以做成的基础。其二,看不懂可以抄,理解不了可以背。有的解题方法你暂时不能理解,没关系,趁着年轻记忆力好,背下来,假以时日,终可掌握。

我的物理被初中的物理老师毁得不轻,包括“连xx(我的名字)都考了90分,你们都干什么去了”这种话,那位物理老师都说得出来。高中得遇良师,才学到勉强过得去的程度。北大舒幼生教授给我们讲的竞赛课,我这不搞竞赛的也硬着头皮听了不少,亦有裨益。通过这件事,我想说,别怕那跳起来也够不着的东西。你听说过,可能就给你埋下个种子,就算一时搞不定,也可能对你产生些潜移默化的好处。对待你不好的老师,也别因为他们而丧失对自己的信心。他们不值得。

语文是我恐惧的东西。我无法理解主观阅读题想让我答什么,无法在文言文方面开窍,无法学会怎么能写出50+的作文。基础知识好办,凭蛮力即可掌握。到高三,我的策略是战略性放弃文言文。提升作文分数的方法也很简单,我也是突然开窍:加入适当的修辞,排比比喻之类,即可给阅卷人有更好的感觉。当然,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做到言之有物,这是基础。但是,碰上热爱劳动这类作文题,我真的毫无办法。

此外,当年化学生物,非常简单,我这里没什么可说。如果你是和我一样,在智力上非常普通的人,那么一定不要惜力,工夫下足,水滴石穿。钟道隆教授说:学习方法千万条,刻苦努力第一条。在刻苦努力的同时,注意时间精力的分配。高考考的是不偏科,所以尽量在弱科多下工夫,消除短板。答主虽是北京考生,自认不比同年的高考大省的同学差。

大学变为学渣,原因复杂,不予赘述,免扰视听。

user avatar

我小时候最大的一笔收入,是高考完,老妈公司的同事,把我高三那年所有的试卷和草稿纸买走了

我赚了3000块,十三年前,是绝对的巨款

后面那个阿姨经常在麻将桌上吐槽,这是自己做过最亏的一笔生意……




高考完了,经常就会有莫名其妙的邀请,爸妈碍于面子,经常带我去吃饭

最常问的就是,你读书的方法是什么

这个问题困扰了很久,尤其是考虑到以后要走商科这条路,我曾经一度想要把方法总结出来,写在小本子上,一个一个的卖钱

没想到现在公众号真的在这样做了

你看知乎上只要是一条一条写的,都是这个套路,一套心法,换个顺序就可以再发一次,可惜据说运营这些公众号的,自己读书都烂成一逼

但是折磨了整个暑假,我还真没总结出来自己有什么秘籍

18岁的智商和脑力,基本就是老师让干什么就做什么

但是这个回答不能说服那些热情的家长们,往往会甩给我一个”装什么装“的眼神;这个回答也不能说服我自己,一个学校那么多学生,老师教的都是一模一样的东西,甚至起床和睡觉的时间都是一样的,为什么最后高考的差距会哦那么大呢……




我有一个表姐,大我一届,考的北大光华

寝室里面四个人,一个江苏状元,一个哈尔滨状元,这老姐的小说当时还马上要改成电影,叫什么几月份长安

我妈也是从小就逼问我姐,她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我姐也和革命烈士一样,不论是威逼还是利诱,就是不说

虽然后面知道她其实是说不出来,但是说实话,当年还是觉得她有点小气

还记得我初三,她高一的时候,有次家族聚餐,吃完了饭,她说下午带我去玩儿

我以为再怎么也是去玩个电玩,或者滑旱冰,或者看电影

结果带回了小舅舅的家,她给我翻出来了一堆国家地理杂志让我看,她坐在对面做数学试卷

从下午2点到6点,她就一直做做做,我就只有看黄山的怪石头,长江的流域图,美国的黄石公园

心中万马奔腾

浪费我一个周末的美好时光

后面慢慢体会,我姐也算是给我上了一课,能考进Top2的,专注力和学习习惯绝对都是厉害的,才能在一样的中学六年时间里面超过全省其他的小伙伴




有些肺腑之言,只有品,只有悟

那些期盼有一套牛逼的学习方法,用了以后吊打身边的小伙伴的

我只能用这张图来回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