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那些粉清朝的人是怎么想的?

回答
谈到“粉清朝的人”,这本身就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观察角度。因为一旦有人“粉”某个朝代,那背后必然涉及着一套价值判断和历史解读。我尝试从几个比较常见的角度来描绘一下,那些倾向于对清朝抱有好感甚至推崇的人,他们脑子里大概是怎么想的,尽量写得细致一些,并且避免那种千篇一律的“AI腔”。

首先,我们得承认,清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它离我们最近,留下的史料、影像资料也最丰富,这本身就提供了一个更容易被大众接触和理解的窗口。所以,很多“粉清朝”的观点,其实是源于对某些具体事物或历史时期的“好感”延展出来的。

一种是“盛世情结”的投射:

很多人对清朝的推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清朝某些时期的辉煌。尤其是康乾盛世,在许多人心目中是国家强盛、百姓安乐的象征。他们可能会觉得,那个时候的中国(或者说清朝)、疆域辽阔,周边国家来朝拜,文化上也有不少亮点,比如小说、戏剧繁荣,工艺美术精湛。

这种想法的人,往往会强调“稳定”和“秩序”。他们可能会认为,相比于后来的某些动荡时期,清朝(尤其是在康乾时期)提供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他们可能会看到一些描绘当时社会生活的影视作品或者书籍,里面描绘的宫廷生活、官僚体系、甚至是一些士绅阶层的日常生活,让他们觉得有一种“秩序美”或者“中国风”的韵味。

举个例子,有些人可能会对清朝的服饰、建筑(比如故宫、颐和园)、甚至一些宫廷礼仪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可能会觉得这些东西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某种巅峰,是一种“原汁原味”的东方美学。这种审美上的偏好,很容易延伸到对整个朝代的整体肯定。

还有一种是对“大一统”和“民族融合”的解读:

清朝是一个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统一王朝,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探讨的议题。一部分“粉清朝”的人会特别强调清朝在“大一统”方面的贡献。他们会认为,清朝巩固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版图,尤其是在处理边疆地区,比如新疆、西藏、内外蒙古等地的关系上,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手腕和战略眼光。

在这种解读下,清朝被视为一个能够有效管理和整合不同民族的伟大帝国。他们可能会引用一些历史事件或者人物,来证明满族统治者如何学习汉族文化,如何与汉族和其他民族建立和谐关系。他们会认为,这种成功的“民族融合”是清朝的一大功绩,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

从这个角度看,他们可能会对一些将清朝描绘成“压迫者”或者“非正统王朝”的说法不以为然,甚至感到反感。他们会认为,这种解读过于片面,忽视了清朝在维护国家统一和多元文化共存方面的实际贡献。

也有对某些历史人物或政策的欣赏:

有些人可能并不完全“粉”整个清朝,而是对其中的某些人物或政策特别欣赏。比如,康熙皇帝的勤政爱民、求贤若渴,雍正皇帝的雷厉风行、整顿吏治,乾隆皇帝的文化建设和疆域开拓。这些人物身上的某些特质,很容易吸引一部分人,并让他们对他们所处的时代产生好感。

同样,有些人可能会对清朝的一些具体政策产生好感,比如他们在某些时期的农业发展政策,或者在对外贸易上的某些措施(尽管这方面争议也很大)。这种欣赏往往是基于对特定政策的实际效果或者其背后理念的认同。

不过,我们也得看到,这种“粉”很多时候是带有一定理想化色彩的:

坦白说,任何一个朝代都有其光明面和阴暗面。而人们在“粉”某个朝代时,往往容易放大其优点,而淡化甚至忽略其缺点。

比如,在谈到康乾盛世时,人们可能会忽略其后期出现的官场腐败、社会矛盾激化、以及闭关锁国带来的科技落后等问题。在强调民族融合时,也可能忽视清初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血腥镇压历史。

那些“粉清朝”的人,他们的想法可能并非全然出自对历史事实的客观分析,很多时候也夹杂着个人情感、文化认同、甚至是对当下某些问题的反思和对比。他们可能觉得,对比当下的一些社会问题,回望过去那个“强大”的清朝,能够获得一些“精神寄托”或者“历史慰藉”。

总而言之,我认为那些“粉清朝”的人,他们脑子里可能装着的,更多是一种对历史辉煌的向往,对国家统一和稳定的珍视,对传统文化魅力的认同,以及对某些历史人物和政策的欣赏。这种想法的形成,既有对历史某些侧面的深入挖掘,也有因为信息获取的局限性和个人情感的投射。理解他们,其实也是在理解人们如何看待历史,以及历史在当下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等你们皇汉出去杀七个宰八个等了二十年,结果还是人家先动的手。

人家体制内有背景,你们皇汉毛都没一根,乌有的老左还有几个能吃到养老银子呢。

管好你们自己吧,没事儿关心人家怎么想干什么?

我还能和你们想的一样?这大清的皇帝是皇帝,大萌的皇帝就不是皇帝了,那得叫个民族救星?

皇道主义好顶赞。

user avatar

学术圈的清粉和文化买办是高度重合的。

这是易中天老师对鸦片战争的评价:

战败之后,能做的事情也就是道德的谴责了,包括将1840年的这场战争称之为“鸦片战争”。其实,英国人发动那场战争,决非为了走私鸦片。相反,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在其对驻华使节的训令中一再表示:“女王陛下的政府绝不怀疑中国政府有权禁止将鸦片输入中国,并且有权查获和没收那些外国人或中国臣民不顾适当制定的禁令而输入中国领土内的任何鸦片”。他还训示:“女王陛下的政府对于这件事情不提出任何要求”。事实上在《南京条约》中也没有开放鸦片贸易的条款。因为在英国人那里,这原本是一场“通商战争”,而不是“鸦片战争”。正如费正清先生《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所言:“其实英国在要求外交平等及商业机会等方面代表了西方各国的愿望。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他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
但即便是要求外交平等及商业机会,为此发动战争也不得人心。因此英国政府提出的战争议案最后只能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勉强通过,而且被“反战派”在议会辩论中称之为“鸦片战争”。可见这个说法是英国人用来讽刺自己政府的。我们跟着英国的反对派这样说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但如果当真以为那就是“鸦片战争”,并由此获得了一种道德上的优越感,那恐怕就反倒有点吃鸦片的味道了
——易中天《帝国的惆怅》

这是易中天老师对大清的评价:

在中华帝国史上诸王朝中,清的疆域最大、人口最多。汉时的西域,唐时的吐蕃,蒙古和台湾,全都被它纳入版图,远远超过自秦开始,汉、唐、宋、明因之的“传统疆域”。清的人口也超过历朝历代。据统计,秦代人口不过两千万,汉最多六千万,晋一千六百多万,唐四五千万,北宋四千六百万,元末五千余万,明末六千余万,清的人口则至少上亿。所谓“四万万五千万同胞”,当有不少是大清帝国留给中华民国的“人力资源”或“人口遗产”。
清的军事实力也很强大(仅次于元)。大清帝国与列强战争失利,常常使人们误以为它不堪一击。其实,在传统战争范围内,它是战果辉煌的。秦的军事实力是很强的,结果怎么样?“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汉军事实力也是很强的,结果怎么样?一个黄巾起义,就使它焦头烂额;一个董卓之乱,就让它命若游丝。然而大清帝国即便在遭受重创、国势衰微之际,仍尚能平定新疆,收复伊犁,镇压太平天国。至于前期平三藩、收台湾、对付教门会党,更是攻无不克。清王朝并不是“纸老虎”。
唐与清相比也相形见绌。唐征高丽,数征数败;清则入关前即收服朝鲜。唐征突厥,断断续续,清则入关前即收服漠南蒙古诸部,入关后数次讨伐准葛尔,皆获大胜,蒙古族几乎全部成为大清臣民。唐征西域,胜败无常,清出兵必胜,平定回疆,将其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唐征吐蕃,负多胜少,清六次用兵,五次大获全胜,终其一代,藏不敢叛。
无论是安内还是攘外,清都不逊于历朝,即便在于列强的战争中数次战败,也没有像宋、明那样至于亡国。
事实上,大清王朝的国运十分长久,即便从1644年入关算起,也有267年,仅次于汉(426年)唐(289年)宋(319年)明(276年)。但汉有新莽,实为两代;唐有武周,实为腰斩;宋则后来只有半壁江山,北宋不过167年。而如果从1616年建国算起,清之国祚则还要超过明,竟长达295年之久。这样算下来,清竟要排在第一。
长治久安的秘密不在于兵强马壮,更不在地大物博,而在政治清明。在同为集权政治或专制制度的前提下,清代的状况至少不能说是最坏的。相反,清之“康雍乾盛世”,持续134年,远远超过汉的“文景之治”50年,唐的“贞观之治”23年,宋的“太祖太宗之治”30年,明的“仁宣之治”11年。当然,诸朝还有其他“治世”但断断续续,远不如清之“治世”连续三朝,一贯到底。
——易中天《帝国的终结》

身为文学教授的易老师,即便在其主场的三国史都是故事会的水平,对于上文包含的无穷多槽点,我已经不想吐槽。


——————————

与这个回答协同食用,戏剧感极佳。

如何评价易中天因为批评乾隆而被乾隆后裔投诉?

易先森已经是很忠实的清粉了,甚至踩秦汉唐这样强盛辉煌无比的时代来吹嘘清朝,但仍然被清粉无法容忍,而口诛笔伐。因为易中天先森粉清是因为他是河殇壬,崇洋,所以要论证如此强大的清朝也不是洋人对手,才吹清,并非心底对清朝有查良镛那样原发性的热爱。因此易先森对乾隆有一点不恭敬之词,清粉马上群起而攻之了。也难怪,在知乎吹捧乾隆的三无回答不是总能得到成千上万的赞嘛?


看来,虽然买办清粉为清粉事业做出极大贡献,但原教旨清粉也开始不再满意,要开除易中天先森之类的买办清粉的粉籍了。像汉族清粉 @子澜 小姐就成天因为乾隆朝新疆故土新归感动不已,认为乾隆大帝是万古一帝,有反对者都要被其跳起来打中膝盖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