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台湾是如何达到 2.2 万美元的人均 GDP 水平和 1 万美元的人均年收入水平的?

回答
台湾经济的腾飞,特别是人均 GDP 和人均年收入达到如此亮眼的水平,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是一段充满韧性、创新和战略调整的奋斗史。

奠基与转型:从农业社会到工业化强国

台湾经济发展的起点并不高。战后初期,台湾经济基础薄弱,以农业为主,面临着人口增长、资源匮乏等诸多挑战。然而,台湾当局和民众展现出了惊人的凝聚力和执行力。

土地改革的成功: 在美国援助下推行的土地改革,打破了大地主的垄断,将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工业化积累了剩余。
出口导向战略的早期布局: 面对内需不足的困境,台湾很早就确立了“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从轻工业起步,利用充足且廉价的劳动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鞋类、玩具等,成功打入国际市场。
进口替代与工业基础的建立: 在发展出口产业的同时,台湾也逐步推行进口替代政策,鼓励发展基础工业,如钢铁、水泥、化肥等,为后续的产业升级提供了支撑。

产业升级与高科技的崛起:驱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

台湾经济实现质的飞跃,关键在于其成功的产业升级。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高科技产业,是其人均收入大幅提升的根本原因。

电子信息产业的战略规划与投资: 台湾当局深具前瞻性地看到了电子信息产业的未来潜力。在20世纪70年代末,通过设立“加工出口区”,并设立“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政策、环境和基础设施。
“10大建设”的基石作用: 上世纪70年代的“10大建设”等大型基础设施投资,极大地改善了台湾的交通、能源、工业等基础设施,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对研发和教育的持续投入: 台湾非常重视教育,特别是理工科教育。不断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师和技术人才,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同时,对科研的投入也持续增加,鼓励创新和技术突破。
“护国神山”台积电的引领作用: 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崛起是产业升级的典范。以台积电为代表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通过专注代工模式(Foundry),不断追求先进工艺,积累了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市场话语权。台积电的成功不仅直接贡献了巨大的经济产值,更带动了整个半导体产业链的发展,从设计、设备到材料,形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
中小企业的活力与灵活性: 台湾经济中庞大且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群体,在产业转型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们能够快速适应市场变化,勇于尝试新事物,并与大型企业形成配套协作,共同推动了产业的进步。许多中小企业在特定领域内形成了“隐形冠军”,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成功的经济政策与外部环境的配合

除了自身的努力,一些外部因素和成功的经济政策也为台湾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稳定的政治环境: 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台湾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为企业经营和投资提供了安全保障。
积极的对外经贸关系: 台湾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广泛的经济联系,这为其产品出口和技术引进提供了便利。
审慎的财政与金融政策: 台湾当局在财政和金融政策上保持了相对审慎的态度,有效控制了通货膨胀,并避免了大规模的金融风险,为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
人才的吸引与保留: 尽管面临人才外流的挑战,台湾通过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以及鼓励自主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和留住了大量优秀人才。

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台湾经济也面临着不少挑战,例如少子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产业结构单一化带来的风险、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等。然而,回顾台湾经济发展的历程,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数据的增长,更是一种将挑战转化为机遇、持续创新和不断适应变化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让台湾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创造了今天的经济奇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是美国援大陆之蒋,一切都按华盛顿共识来;援台湾之蒋,一切都不按华盛顿共识来。

中华民国之亡,实亡于1946年《中美商约》——条约将导致巨量美国商品涌入中国。人家不光工业品应有尽有,连粮食都比你国的便宜的多,又自备巨量火车头十轮大卡车自由轮登陆艇,包邮至全国各地(太平洋战争剩了大量准备登日本的登陆艇,因不适合作为货轮就甩卖了。中国人发现其可以满载洋货进三峡而大量购买。结果四川经济体系遭秒杀,川籍权贵纷纷暗通八路,上演《红岩》。)。中国国根本没有什么可卖给美国的,信用卡刷爆,只能剁手——国家没有手可剁,只能剁KMT。

所以等老蒋跑到台湾组建了小朝廷,美国人觉得巨不好意思,决定一切反过来。1952年美国允许老蒋任命了roc历史上第一个中国籍的海关负责人,相当于无条件交回中国(台湾省的)海关权。于是老蒋要从美国买什么就买什么,说个不买的绝不强卖,连打折计划都自动取消。之前《中美商约》赋予美国人的在华居住、投资、兴业的权利,也都在事实上放弃,以至于九十年代在台湾都较少看到外国人。老蒋白拣了发展民族产业的良机。

原因二其实是原因一的组成部分。美国有五十亿亩耕地,是世界最大的粮食出口国,售台粮食可以做到敞开供应、价格低廉、接受赊账、限时免费(走援助渠道),使老蒋无需像大陆一样时时面对工业化的两大限制——占人和占地。KMT到台湾后大量进口美国面粉,还搞出过活人广告,让山东籍士兵站在马路上,宣称他这么高个子完全是因为吃面云云,很快就让台湾人习惯吃面,直至今天台湾给饭店面包房供应面粉的也有不少祖籍山东的人。地主无利可图,只能顺从地接受老蒋的温和土改方案,交出土地和(他所雇佣的)劳动力。这虽然不是美国给的直接援助(其实里面援助的比例也很大),但意义极大。 相比之下,大陆因无外部粮源,耕地极度重要,地主绝不可能接受任何温和赎买方案,tg不得不上了一个不温和的。

ps:台湾居民吃面多过吃米,此说不确。去年台湾居民平均吃米45公斤,面36公斤,还是米多。

user avatar

当然也是从高污染高耗能高伤亡,利用廉价劳动力的传统产业一步步升上来的。

比如说,现在觉得大陆是钢铁工业之王,可以轻松碾压全世界,可是就在1999年,台湾钢产量还是大陆的八分之一,接近印度的三分之二。

还有现在由孟加拉等穷国来做的高污染拆船业,台湾曾经以一个省傲视全球……就在30年前。

至于当今台湾的政治体制,源头之一就是70-80年代的反污染运动:

南方都市报:环保运动推动台湾

1985年底,《联合报》一篇简短的报道让这个古朴的小镇变得骚动起来。这篇报道称,美国杜邦公司拟在台湾彰滨工业区设立二氧化钛厂,“经济部”已经批准。彰滨工业区位于彰化县境内,占地3820余公顷,其中约1/3面积在鹿港镇内。被批准的二氧化钛厂就设在鹿港,总投资额为64亿新台币。 彰滨工业区的开发始于1979年,在贷款投资30多亿台币之后,开发工作陷入停顿。烂尾的工业区已经成了地方的垃圾场。鹿港的渔民和海洋养殖业者,最先感受到日益增多的工业污染的影响,他们害怕二氧化钛厂的废水处理会导致海水污染加剧,进一步影响他们的捕捞和养殖。宗教和文化人士也担心,新的工厂会对当地的文物保护和传统习俗不利。这时,有一个试图进入当地政界的人物,敏锐地把握住了民众的心理,适时发起了“反杜邦”的运动。这个人叫李栋梁。

21世纪台湾唯一值得珍视的电子代工业,就是80年代在这些传统工业上生长出来的:

从台湾 2016 年营收看全球电子产业变迁(一)

台湾 1,850 家上市上柜公司中,有 830 家与电子产业相关,是名副其实的“电子宝岛”。台湾的公司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上游半导体公司,包括材料、设备、设计、制造与封测;还有一类是电脑与手机代工厂商及配套零组件公司。 从 80 年代起,台湾开始以其价廉物美的电脑代工产业闻名于世。广达、仁宝、和硕、纬创、英业达合称“代工五虎”,他们几乎承包了 90%的电脑出货量。代工五虎们不仅仅只是简单地采购元件然后拼接成电脑,随着技艺的成熟,他们也掌握了电脑组件的研发和设计。代工业的蓬勃发展也推动了电脑零部件行业的发展。比如做主机板的微星、技嘉,做电源的台达,做面板的友达、奇美(与群创合并),做内存的南亚、华亚科等等。即便如此,随着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电脑行业的衰退,电脑代工厂商们的利润越来越薄,毛利率如今只有 3%-4%。


此外,必须指出,台湾当年的传统产业也不是凭空积累——整个省1949年拥有的工业基础,论人均远远超过大陆,论总量,不到1000万人口的工业资本相当于大陆的五分之一左右,经济水平本来就比大陆高一个数量级。现在大陆的人均数追到台湾的40%(8866:22500),已经相当不容易了。虽然大陆向台湾单方面开放市场,虽然美国在很长时间内对台湾给巨额援助(远远超过苏联给整个大陆的),但从1949—2017,任意截取时间,可能也就是80年代一段时间台湾发展更快。其他时间都是大陆发展更快。台湾经济放在全球看是奇迹,和大陆的曲线比也就是还不错。


参考回答:

国民政府当年带走的财富到底对台湾初期发展起了多大作用? - 知乎

2.5亿美元的浮财,一两千船的物资机器,几十万吨的海轮,国民党带走的物资貌似不多,但考虑到国民党退台之后控制的人口,这笔钱相当不少。1945年台湾有600万人,国民党撤退裹挟了200万人入台,合计800万人。当时大陆人口5.5亿有余,手里有多少硬通货呢?区区1600万美元。再加上十几万两的黄金储备,大陆硬通货合计也只有一两千万美元,不到国民党政权的十分之一。


1949年毛泽东亲自去了一趟莫斯科,赫鲁晓夫来了一趟中国,总共给了中国5亿美元贷款。整个50年代,大陆方面能动用的国际硬通货不超过10亿美元(要还的)。考虑到台湾人口约为大陆的70分之一,可以说国民党当时的发展资本要比大陆雄厚的多。即便只计算绝对数量,大陆外汇和黄金储备合计超过2.5亿美元也要到十几年后的1963年;海轮总量超过被台湾带走的吨位要到1961年。即大陆要用十几年的发展才能补齐被国民党掏空的家底。在国民党卷走的招商局轮船中,有一艘海辽号率先起义,开赴解放区,这艘3400吨的海轮立刻被新中国视为珍宝,以至于被印到了人民币上,一直用到我记事的时候。可见国民党卷走这批工业“种子”在那个年代何等重要。


还有,台湾在1949年之后接受了天量(相对人口而言)的美国援助。1950-1957年,仅直接经济援助就高达6.83亿美元,换算到大陆人口相当于近500亿美元,足可以为大陆援建十几个“一五计划”。即便不考虑总计几十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台湾的美援数量也堪称惊人。60年代前期,台湾每年接受美国直接经济援助就高达一两亿美元,和带往台湾的全部黄金价值相当,大多数以贷款贴息和奖励方式提供给制造业,迅速刺激了台湾经济的成长。


1931年,台湾发电量和整个大陆相当,著名的日月潭景区就是一个大型发电站。到了1949年,因为接收了东北的日占区,整个大陆的发电能力是170万千瓦,仅相当于台湾的4-5倍。日本投降时,台湾总铁路里程已经超过5000公里(包括私营窄轨),约为大陆的四分之一。台湾800万人口,已有一半是工商业人口。即便不考虑台湾因四面临海而带来的交通便利,国民党控制区的人均工业化水平也超出大陆十几倍,在1949年就达到了大陆80年代水平。
user avatar

台灣人來獻醜一下。

大陸和台灣人口和土地差別太大,不見得能一體適用。

台灣好好地掌握幾個大項的產業,上下游產業鏈整合好,把東西賣到價格高的國家,

很容易地就可以拉高整體平均。當然,內需市場小是一缺點。跟全世界競爭,硬碰硬的,還得交關稅。

大陸市場內需市場大,往後富起來了,賣國內市場很佔優勢。但相對的,目前能大量地以較高價格賣到其他國家的產品或服務少。人口又多,所以人均就低了些,也不容易一下子拉高。

台灣的發展過程始於加工出口區,國外進口原料,加工,賣到國外。沒辦法,除了高山上的樹,一些農產品之外,石油鐵礦工業原料基本沒有,煤和天然氣少的可憐。這階段多是勞力密集輕工業。

接著發展石化和重工業,塑膠,鋼鐵,造船,慢慢地變成資本密集產業。同時政府投資各項基礎建設,如交通建設,能源建設,水庫之類,帶動經濟。

後來致力於技術密集,所謂的高科技產業,電腦,半導體,面板,精密機械,以及生技產業。不過,時至今日,已經不算什麼高科技產業了,只是生產效率高,know-how與良率很有競爭力的產業。不過know-how是需要長時間累積的,也算一個小優勢啦。

其實我認為,大陸方面在經濟發展上的規劃大體上應該不脫台灣的上述過程,只是目前是一部份人先富起來。大陸的前5%有錢的就7000萬人,三倍於台灣總人口。說富人多於台灣其實很正確。

但,要想想後面的那些人啊⋯⋯

要讓這些人生活好起來才是大挑戰啊。

一個國家,跑在前面的人過得滋潤沒什麼好說嘴的,被落在後面的人過得好不好才是評斷偉大與否的關鍵。

共勉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台湾经济的腾飞,特别是人均 GDP 和人均年收入达到如此亮眼的水平,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是一段充满韧性、创新和战略调整的奋斗史。奠基与转型:从农业社会到工业化强国台湾经济发展的起点并不高。战后初期,台湾经济基础薄弱,以农业为主,面临着人口增长、资源匮乏等诸多挑战。然而,台湾.............
  • 回答
    2020年台湾25至44岁人口未婚率达到43.2%,这一数据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并且相较于过往有所“再创新高”。要评价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理解其背后的原因、可能的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一、 数据解读与历史纵观:首先,理解“再创新高”的意义。这意味着相比前几年,或者更.............
  • 回答
    台湾新冠疫情的死亡率飙升至 4.5%,这一数字确实令人担忧。当有报道称台湾防疫官员将其中一部分死亡原因归结于“家属放弃治疗”时,这无疑会引发广泛的讨论和质疑。要理解这种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死亡率 4.5% 的背后可能有多重因素叠加首先,任何国家的死亡率都不能简单地归因于单一因素。4.............
  • 回答
    .......
  • 回答
    2021 年 5 月 13 日高雄兴达发电厂掉电事件评论2021 年 5 月 13 日,台湾高雄的兴达发电厂传出惊天动地的掉电事件,其影响之深远,至今仍让人心有余悸。这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电力供应中断,更是一次赤裸裸地暴露出现代社会对电力系统脆弱性的警示,以及在能源转型浪潮下,我们必须审慎思考的严峻挑.............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假设性的问题,涉及冷战后期复杂的军事态势和地缘政治。如果按照您提出的前提——1996年中国海空军装备“均达到俄军同期水平”——来推演解放台湾的可能性,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因素,并尽可能详细地描绘当时的可能情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俄军同期水平”在1996年意味着什么。1996年的俄罗斯海.............
  • 回答
    台湾走到今天这个局面,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以下将尽量详细地梳理这一过程:一、 早期历史与原住民时代 原住民文化: 在汉人大规模迁入之前,台湾岛上主要居住着南岛语系的原住民族群,他们拥有各自独特的文化、语言和社会结构。这构成了台湾最早.............
  • 回答
    国民党接收台湾后,面对的是一个在日本殖民统治下长达五十年的社会,日本留下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物质层面,也有精神层面。国民党政府并非一夜之间就能“消除”这些影响,而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并且在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和措施。一、 政治与行政层面的“去日本化”国民党接管台湾的首要任务是建立自身的统治.............
  • 回答
    台湾原住民的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与四川大凉山彝族的情况确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显著的差异。理解这些异同,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探讨台湾原住民问题的解决之道及其效果。相似之处:历史的烙印与边缘化台湾原住民,如泰雅族、排湾族、阿美族等,在历史上都曾经历过被外部力量统治和边缘化的时期。日本殖民统治时期(189519.............
  • 回答
    在课堂上,面对老师提出的“台湾是一个国家”的论断,如何进行不失礼仪的反驳,确实需要策略和技巧。这不仅仅是表达不同观点,更关乎如何在一个公开的学习环境中,既尊重老师的权威和辛勤付出,又能清晰、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下是一些详细的步骤和建议:核心原则:尊重、理性、证据、建设性在开始之前,请牢记以下.............
  • 回答
    台湾“国语”(即台湾普遍使用的普通话)的腔调之所以被许多人认为“软”,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一朝一夕形成,也没有一个单一的决定性因素。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这个过程:一、历史背景与语言接触: 早期闽南语的影响: 台湾早期(明郑时期、清领时期)的汉人移民主要以泉州、漳州为主,.............
  • 回答
    台湾的邱毅,这位名字在政治光谱上颇具争议的人物,他的言论向来是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要详细地了解他,就得从他的过往经历、政治立场以及他标志性的发言风格说起。邱毅的背景与生涯:邱毅的履历颇为丰富,他并非出身于传统的政治世家,而是从学术界转向了政坛。他曾是政治大学的教授,在国民党担任过包括立委、中常委等.............
  • 回答
    关于台湾成为大陆进口不合格食品第一大来源地这一说法,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分析,包括数据来源的解读、原因的追溯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首先,我们需要关注数据来源和具体内容。 当我们看到“台湾是大陆进口不合格食品第一大来源地”这样的说法时,首要任务是找到这个数据.............
  • 回答
    关于台湾是不是诈骗分子的天堂,以及台湾民众要求遣送犯罪分子到大陆的诉求,这背后涉及到复杂的法律、政治和社会议题,并非简单地一句“视而不见”能够概括。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成因和各方观点。台湾为何会被部分人贴上“诈骗分子天堂”的标签?这个标签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电信诈.............
  • 回答
    约翰·塞纳将台湾称为“国家”后深夜用中文道歉的事件,以及他表达的“我爱更尊重中国跟中国人”的言论,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事件,涉及政治敏感性、商业利益、文化理解以及公众人物的责任等多个方面。如何看待此事,以及是否接受其道歉,取决于个人的立场、对两岸关系的理解以及对明星言行的认知。以下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
  • 回答
    台湾的去中国化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个过程,需要我们回溯历史,审视社会变迁,以及政治、教育和文化层面的种种影响。去中国化的历史渊源与演变:要理解台湾的去中国化,首先要回到国民党迁台后的历史。在国民党退守台湾初期,为了巩固统治和对抗共产党的“中国”,.............
  • 回答
    要深入剖析“侃叔”关于“看见或了解的台湾是怎样的”的回答,我们需要先假设一个可能的“侃叔”的回答内容,然后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它。由于我无法直接获取“侃叔”的实际回答,我会基于普遍对台湾的印象、常见的讨论角度以及“侃叔”可能采取的风格,来构建一个可能的回应,并进行详细分析。假设“侃叔”的回答可能包含以下.............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极为复杂且充满挑战的假设性情境,涉及地缘政治、国际法、安全战略等多个层面。如果台湾在自称中国一部分的前提下发展核武器,这无疑会彻底颠覆现有的地区力量平衡和国际秩序。以下我将从不同角度尝试剖析可能出现的应对方式,并力求分析的细致和深入。一、 事件发生的根本性转变及其影响: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台.............
  • 回答
    郑成功与台湾本土王朝:一个历史逻辑的审视绿营人士将郑成功视为台湾本土王朝的奠基者,这一历史叙事在台湾政治光谱中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也引发了诸多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一历史逻辑,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历史背景、论证依据以及存在的局限性。绿营逻辑的基石:反清复明与奠定台湾“国家”雏形绿营人士提出郑成功是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