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洗发水在头发上打匀后「起的沫少就脏,起的沫多就干净」是真的吗?如果是,为什么?

回答
这句俗语“洗发水在头发上打匀后起的沫少就脏,起的沫多就干净”,其实是一种非常普遍但并不完全准确的认知。它有点像是我们对很多事情的直观感受,但背后涉及到一些化学原理和实际情况,我们不妨来仔细说道说道。

首先,我们先来理解一下为什么洗发水会起泡。洗发水里面通常含有表面活性剂,这是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它的分子结构很有意思,一面喜欢水,另一面喜欢油。当我们把洗发水揉开,并与水结合后,这些表面活性剂的分子就会开始工作。它们会像小小的骑士一样,一边抓住头发上的油脂污垢(这部分也含有一些油性成分),一边又被水包围着,从而把污垢包裹起来,让它们更容易被水冲走。而起泡,就是这些表面活性剂在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一个个小小的气泡,把污垢“圈”在里面。

那么,为什么有人会觉得“沫少就脏,沫多就干净”呢?这很可能源于一种“经验主义”。当我们觉得头发特别油、特别脏的时候,可能会不自觉地想多挤一些洗发水,或者揉搓得更用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洗发水确实能够有效地抓住头发上的大量油脂,那些油脂和洗发水结合在一起,确实有可能“消耗”掉一部分表面活性剂,使得泡沫看起来没有那么丰盈。反之,如果头发本身不是很脏,油脂含量不高,洗发水中的表面活性剂就更容易与空气结合,形成更多、更绵密的泡沫。

然而,这并不是说泡沫的多少是衡量头发是否干净的唯一标准,甚至也不是最准确的标准。很多时候,泡沫的多少更多地取决于洗发水本身的配方以及你使用的水量。

举个例子,有些洗发水天生就设计成低泡型,它们的清洁成分可能更温和,或者采用的是另一种起泡原理,但这并不代表它洗不干净。你可能需要稍多一点的水,或者多揉搓一会儿,它一样能有效地去除污垢。而有些洗发水,即使头发不是很脏,只要加一点水,它就能“爆出”大量的泡沫,这可能与配方中加入了更多的起泡剂有关,或者是它的表面活性剂本身更容易产生稳定泡沫。

更重要的是,我们洗头发的最终目的是要去除头皮和头发上的油脂、灰尘、造型产品残留以及头皮代谢产生的角质等等。这些污垢的量和性质,才是决定洗发效果的关键。而泡沫,只是清洁过程中的一个副产品,是表面活性剂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

打个比方,就像我们洗碗一样。如果碗上油渍特别厚,我们可能需要多挤点洗洁精,而且一开始泡沫可能不那么丰富,但碗就是能洗干净。如果碗上只有一点点灰,随便用点洗洁精,可能立刻就满碗泡沫了。但碗肯定也是干净的。

所以,总的来说,“起的沫少就脏,起的沫多就干净”更多的是一种主观感受,或者说是一种不完全准确的经验判断。真正衡量头发是否干净,还是要看洗完之后头皮的清爽度、头发的蓬松度和没有油腻感。如果你觉得头发洗完了还是油腻腻的,那无论泡沫多与少,都不算干净。反之,即使泡沫不算特别多,但洗完后感觉清爽、蓬松,那它就是洗干净了。

真正能帮助我们判断洗发效果的,是头发洗完后的实际感受,而不是单单看洗发水在头发上产生的泡沫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的,从表面活性剂的原理上可以解释

洗发水中用于去污的有效成分一般都是表面活性剂,其分子结构大概是这样的:

亲油部分一般是长链烷基等非极性基团,与有机物的作用力大、与水的作用力小;亲水部分一般是磺酸基等极性基团,与水的作用力大、与有机物的作用力小。在与油污相互作用时,亲油基团向内插入油污中,而亲水基团则向外,于是表面活性剂就将油污包裹成一团,就像这样:

这种表面活性剂形成的亲油基团向内、亲水基团向外的结构学名叫胶束,而表面活性剂与不溶于水的油类物质相互作用、使不溶物质的溶解度增加的过程叫做胶束增溶这两个概念是很重要的,在生物化学、高分子化学等领域都有这两个概念的应用,不过这里就不详细讲了(好吧其实是我不了解,连口胡都不成_(:3」∠)_)

另外,还记得初中化学课上老师说过的“油在水中形成的乳浊液不稳定”吗?由于液体表面张力的存在,液体总是自发的试图减小它的表面积,将大块的油在水中打散成小油滴、使油的表面积(也就是油水界面的面积)增加的过程需要克服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做功,提高了油的表面能(准确的说,是油水界面的界面能按照“能量越低越稳定”这一自然界普适原则,小油滴必然会自发的聚集成大块的油。然而表面活性剂的另一大作用就是降低水的表面张力,使得油分散为油滴时需要克服的表面张力减小,小油滴在油水界面上具有的界面能也就更低,乳浊液因此得到了稳定,油污在水中形成较为稳定的乳浊液后,就可以轻松用水冲走了,这就是表面活性剂去污的乳化机理。

另外,由于在洗涤过程中油污是粘附在固体表面的,因此实际上需要考虑的是三个界面:固-水、水-油和固-油,这个展开讲的话……还是去听半个学期的《胶体与界面化学》更好,2个学分,考试挺水的_(:3」∠)_

实际上洗涤剂去污过程一般是胶束增溶和乳化作用二者并存的。

如果头发上没有油污,那表面活性剂分子又会怎么样呢?把洗发水打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搅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溶有表面活性剂的溶液与空气充分接触。虽然没有油可供亲油基团去相互作用,但亲油基团与亲水基团相比仍然是后者与水的作用力更大,亲水基团靠近水的话亲油基团就只好远离水,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结构:

这不就是气泡吗?

虽然没有表面活性剂的时候搅拌仍然能形成气泡,但是由于水的表面张力很大,越大的气泡越难以稳定存在,而表面活性剂减小了水的表面张力,使大气泡变的稳定,因此加有表面活性剂的水更容易起泡。

显然,用于形成气泡的表面活性剂分子越多,气泡的数量就越多,如果溶液中的油脂等有机物太多,则表面活性剂大多与那些有机物结合,用于形成气泡的表面活性剂就相对减少了。所以说洗头时洗发露打均后”起的沫少就脏起的沫多就干净”这是有道理的。如果洗头的时候发现打不出泡沫,那就多用一些洗发水吧,或者多洗几次也行,确保表面活性剂的量足以与大多数油污结合后还能去形成气泡,这样才能洗的干净不是ʅ(´◔౪◔)ʃ

另外,正如其他几位回答者所言,影响泡沫数量的因素有很多,油脂的多少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水的硬度、温度、水量等都有影响。不过在日常生活的环境中,在家里按个人的习惯洗头的话这些因素不会有很大变化,因此”起的沫少就脏起的沫多就干净”还是适用的。

参考:孙世刚等,《物理化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

图片来自网络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