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受美国反种族抗议影响,「黑人牙膏」可能会改名?

回答
“黑人牙膏”可能改名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品牌名称的改变,更折射出当下全球社会在种族议题上的深刻反思和变革。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一、事件背景:美国反种族抗议的连锁效应

“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运动的兴起: 2020年,美国乔治·弗洛伊德事件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反种族歧视抗议。这场运动不仅关注美国的种族问题,更触及了许多国家和文化中存在的历史遗留的种族主义、歧视和不平等。
全球对种族主义的重新审视: 在这场运动的影响下,全球消费者和公众开始更加敏锐地审视那些可能带有种族歧视色彩的符号、名称和产品。许多人开始反思,那些在过去被视为正常或无害的名称和标志,在现代社会是否还合适,是否会无意识地加剧偏见。

二、“黑人牙膏”名称的由来与争议

品牌名称的起源: “黑人牙膏”(原名:黑人牙膏,英文名为:Darlie)的中文名称起源于品牌创立初期。当时,其创始人发现牙膏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情况良好,而当时市面上的一些牙膏产品含有滑石粉,可能会对牙齿造成伤害。为了区分产品,该品牌就引入了含有活性炭成分的牙膏,能够起到清洁和美白牙齿的作用。而“黑人”这个名字,据品牌方(好来集团)的说法,是为了强调牙膏的清洁能力和去除牙渍的效果,以及希望产品能被更多人群所喜爱,包括非洲裔人群。
英文名称的演变: 最初,该品牌英文名为“Darkie”,这个词在英文中含有“黑鬼”的贬义,带有明显的种族歧视色彩。在1980年代,受到消费者和媒体的压力,好来集团将其英文名改为“Darlie”。
中文名称的争议: 尽管英文名有所改变,但中文名称“黑人牙膏”的争议依然存在。
支持者认为: 中文名称的“黑人”并非贬义词,而是对产品功效(去除牙渍,令牙齿洁白,对比突出)的形象化描述,或者仅仅是一个品牌名称,不包含种族歧视的意图。他们认为,这是历史遗留的名称,如果改名会损失品牌价值和消费者认知。
反对者认为: 即使品牌方没有歧视的意图,但在全球反种族主义的语境下,“黑人牙膏”这个名称仍然容易被联想到种族刻板印象,甚至可能被理解为带有负面含义。在强调多元化和包容性的今天,继续使用这样的名称,即便不包含恶意,也可能是一种“无意识的伤害”或“麻木不仁”。一些人认为,品牌应该主动拥抱更具包容性的名称,以避免任何可能的误解。

三、改名背后反映的社会趋势和思考

品牌责任与社会价值的契合: 在当前社会,消费者越来越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尤其是那些涉及人权、平等和包容性的议题。品牌名称和营销策略是否能与这些社会价值观保持一致,成为企业能否赢得消费者信任和支持的关键因素之一。
“文化挪用”与“刻板印象”的审视: 尽管“黑人牙膏”的起源并非“文化挪用”,但“黑人”这个称谓本身在西方语境中与种族歧视的历史紧密相连。全球社会对任何可能强化刻板印象或带有潜在歧视色彩的符号都变得更加敏感。
商业利益与道德伦理的权衡: 对于好来集团来说,改名意味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品牌重塑,包括更换包装、广告宣传等,这可能会影响短期的商业利益。然而,如果不改名,可能会面临消费者抵制、舆论压力以及损害品牌声誉的风险。这是一种商业利益与企业道德伦理的权衡。
“取消文化”的辩论: 有人认为,这是“取消文化”的体现,即过度解读和随意指责,将历史遗留的名称过度政治化。但也有人认为,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纠正历史错误、拥抱更公平和包容的社会价值观的必要步骤。

四、“黑人牙膏”的改名动向与可能的未来

公开表态与承诺: 面对日益增长的舆论压力和全球反种族主义的浪潮,好来集团(原名:好来,英文名为:ColgatePalmolive,但“黑人牙膏”品牌由好来集团持有)在2021年正式宣布,将启动品牌更名程序。这意味着品牌名称很可能会发生改变。
潜在的新名称方向: 如果品牌改名,新的名称可能会更加中性、国际化,并且能够体现品牌的核心价值(例如:清洁、清新、健康等),同时避免任何可能引发种族联想的元素。
对其他品牌的启示: “黑人牙膏”的案例也为其他面临类似争议的品牌提供了参考和警示。未来,企业在品牌命名和营销策略上,需要更加审慎地考虑其文化含义和社会影响。

总结来看:

“黑人牙膏”可能改名是全球反种族抗议浪潮下,社会对过往历史遗留的种族主义符号和刻板印象进行审视和修正的一个缩影。这反映了人们对平等、包容和尊重的追求,也促使企业在商业运营中更加重视社会责任和价值观的契合。

对于此事,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理解:

积极的进步: 改名是顺应时代潮流,拥抱多元化和包容性价值观的表现,是社会进步的一部分。
对历史的反思: 通过审视和修改这些名称,我们也在反思和纠正过去可能存在的偏见和不公。
商业决策的考量: 企业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品牌形象和消费者情感,与社会价值观保持一致是长期发展的必要条件。
引发更广泛的讨论: 这件事促使我们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我们可能习以为常但却带有潜在歧视色彩的元素,以及如何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公平的社会。

最终,“黑人牙膏”的改名与否,以及新的品牌名称是否能被广泛接受,都将是这次社会反思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观察点。它提醒着我们,在追求进步的道路上,持续的对话、反思和行动是必不可少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黑人牙膏”最早起名“Darkie”牙膏,就是个种族歧视的名字。美国要是有个“黄皮猴子”牌产品,改名改成了“黄陂厚梓”牌,你们也这么高兴吗?不会吧?不会吧?

另外,"黑人牙膏”商标上那个露着白牙的家伙,原型是Al Jolson,一个白人演员扮黑脸的形象。白人扮黑脸本来就是美国种族隔离下的南方发展出来的,一种大肆用种族刻板印象抹黑黑人来取乐的低级种族歧视艺术形式。如果说当初起名字和设计商标时没有意识到其中种族歧视的问题,现在意识到了,改过来,这有什么不对的吗?

继续换位思考,如果“黄陂厚梓”牌产品,比如说老鼠药,用下面这个图当商标,你们是不是也特别高兴?不会吧?不会吧?我寻思之前DG播广告的时候你们不是这个态度啊。

更新:评论区很多人说“黑人”不是种族歧视啊为什么要改这个名字,我们中国人从来没有压迫过黑人为什么要改名字等等。首先,改名字是因为品牌没有和过去的种族歧视历史做出明确的切割,改名是切割的一部分。第二,是否种族歧视的判断权从来都在被指称的群体中,说话的人不管有没有歧视的主观意图都是不重要的。这里举一个例子方便理解:前段时间华尔街日报在形容中国的时候用了“东亚病夫”一词。众所周知这个词在中文语境下是具有强烈种族歧视意味的。然而在英文语境下“The sick man of ...”并不是用来特定形容中国人的一个词语,最早被用来称奥斯曼土耳其为欧陆病夫,后来也被多次用来形容波斯,甚至德国,即使到了21世纪,也曾被用来形容俄罗斯远东地区。西方人如果认为“The sick man of ...”并不是歧视中国人的一个词语,而是讽刺各国政府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的话,你是否还认为华尔街日报不应改掉“东亚病夫”的标题,或者只改掉中文,因为中文有歧视义,但是可以留下英文不改?

user avatar

请各位持“中国人没有殖民过非洲,也没有奴役过非裔,没有必要惯着黑人”观点的知友试想一个这样的场景:

没有侵略过中国甚至没有与中国发生过任何战争的马达加斯加,有一天设立了一个狂欢节叫Pu Manchu,人们把脸刷成蜡黄的,穿着改造版的僵尸官服,嘴里喊着king-kong上街游行。

碰到不乐意的中国人,就如此解释:“我们已经把Fu Manchu改成了Pu Manchu,喊得是King-kong而不是Ching-chong,就连衣服都是改良版的,而且马达加斯加从来没有侵略过中国更没有绑架华工去当猪仔,没有必要惯着你们的玻璃心,你们还想怎样!”

这时,你想揍他么?

至于评论区有人说,汉文的“黑人”是中性的无害的,使用黑人形象也只是因为“真正的黑人肤黑牙白”而已,我对此表示十分费解,因为,众所周知“黑人牙膏”品名中的“黑人”并非来自真正的黑人,这个品牌从品名到商标全部都是20世纪种族歧视戏剧“Minstrel show”的遗存。以下摘自维基百科“Minstrel show”词条:

The minstrel show, or minstrelsy, was an American form of entertainment developed in the early 19th century. Each show consisted of comic skits, variety acts, dancing, and music performances that depicted people specifically of African descent. The shows were performed by mostly white people in make-up or blackface for the purpose of playing the role of black people. There were also some African-American performers and black only minstrel groups that formed and toured. Minstrel shows lampooned black people as dim-witted,lazy, buffoonish, superstitious, and happy-go-lucky.

“Minstrel show”或称“Minstrelsy”是一种19世纪晚期发展出的美国娱乐形式,内容为表现非裔形象的喜剧小品、综艺、舞蹈和音乐表演。这种节目大多由化妆或涂黑脸部以装扮为黑人的白人演员表演,也存在少数只有非裔组成的巡回演出团体。 Minstrel show将黑人嘲讽为呆头呆脑、懒惰、小丑一样、迷信、无忧无虑的形象。

以下摘自维基百科黑人牙膏品牌“Darlie”词条:

Hawley and Hazel marketed Darkie as a parody of an American minstrel performer,Al Jolson, who became popular for his blackface performances. The whiteness of his teeth also inspired the marking and logo. Darky, or darkie, is a derogatory term used primarily in the United Kingdom,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referring to black people The packaging featured an image of a wide-eyed, white man in blackface, wearing a top hat, monocle and bow-tie, an image associated with minstrel shows.In 1985 after Colgate-Palmolive acquired Hawley & Hazel, significant controversy erupted over the brand in the U.S., to which Colgate CEO Ruben Mark responded by issuing an apology, replacing the English name of the toothpaste to "Darlie" in 1989, and altering the image on the packaging to show a racially ambiguous face in a top hat to avoid racial misunderstanding.

Hawley和Hazel把Darkie作为美国黑面艺人(Minstrel performer)Al Jolson的高仿版来推广,后者因涂黑脸的表演而广受欢迎,他标志性的白牙也启发了商标的产生。Darky或Darkie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是一个称呼黑人的贬义词。包装盒上睁大眼睛的戴高帽单眼镜涂黑脸白人演员,即与黑面戏剧(Minstrel show)有关。1985年,在高露洁收购Hawley&Hazel之后,美国爆发了一场关于该品牌的重大争议,对此,高露洁首席执行官Ruben Mark做出了回应,于1989年将牙膏的英文名称改为“Darlie”,并改变包装形象,改为一个戴礼帽的种族属性暧昧不清的面庞,以避免种族误解。

事实上,如果你见过黑人牙膏使用的老版Logo的话,便不会对这一事实产生一点怀疑,因为那完全就是按白人演员Al Jolson的黑人小丑扮相所绘制的,即使包装形象重绘之后,依然保留着Al Jolson的大体轮廓和服装特征。

真的,真的完全洗不干净。

是啊,不就是有色人种被歧视嘛,关我们全世界最大的有色人种国家什么事?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誓死捍卫歧视他人的天赋权力,坚决与“人人生而平等”的政治正确做斗争:

你们对这个地球的误解很大,你以为歧视是你的自由,抱歉,任何人都没有这个自由。至于不受歧视的权力,你们才是真的不配。

user avatar

我只听说过“拿前朝的剑斩本朝的官”,

却不料还有“拿外国的刀割本国的肉”。

不对,路透社是英国的。

那就是拿外国的刀,割另一个外国的肉。

啧啧,路透社这波理解,有点到位啊。

高露洁的回应也没啥问题,毕竟一个有点国际影响力的媒体跟你谈这个事了,一句话不吭不好。

回应一下表示我考虑考虑,争取点时间,得看看网友们和消费者们到底啥态度,再做一个符合自身利益的决定。

基本盘在国内,看了国内的舆论风向,应该不会做出不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

基本常识:

不忌讳直言肤色,才有可能真正的平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