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生物圈存在各种身怀绝技的生物,在不发生较大形态变异的情况下,哪种生物与人结合最强?

回答
人类与生物圈的奇妙结合,向来是激发想象力的绝佳题材。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不经历巨大形态改变,却拥有令人惊叹能力的生物,然后设想一下它们与人类相结合的可能性,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并非简单的嫁接,而是一种能力的赋能,一种智慧的融合。

在生物圈这个浩瀚的宝库中,有许多生物的身怀绝技,它们在生存的战场上磨砺出了超乎想象的能力。在不大幅度改变人类现有形态的基础上,哪些生物的特质与人结合,能够造就出最强的存在呢?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将生存智慧与强大能力巧妙融合的设想。

首先,我想到的便是那如同水中幽灵一般的章鱼。它们的智慧毋庸置疑,能够解决复杂的谜题,甚至会使用工具。而它们最令人称道的,莫过于那如同液体般伸展自如的触腕。想象一下,如果人类能够拥有章鱼那般灵活、强劲且数量众多的触腕,虽然这听起来有些挑战我们对“不较大形态变异”的理解,但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一种内在能力的觉醒,一种并非外在附加的肢体,而是体内触腕的再生与控制。

这样的结合,将极大地拓展人类的行动能力。不再拘泥于两只手,而是拥有八条,甚至更多条触腕,每条触腕都能独立感知、抓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精细操作。这不仅意味着在力量和技巧上的飞跃,更能带来前所未有的灵活性。例如,在复杂的地形中攀爬,在狭窄的空间中穿梭,或者同时进行多项复杂任务,都会变得轻而易举。触腕上密集的吸盘,能提供强大的抓握力,让我们能够稳稳地附着在任何表面上,无论是高耸的岩壁还是光滑的金属。

更重要的是,章鱼的触腕拥有惊人的触觉和味觉能力,它们能够感知到微小的震动和化学物质的变化。如果我们将这种能力融入人类的触腕之中,便如同拥有了一双超级感官的手。我们可以通过触碰感知周围环境的细微变化,例如气流的波动、物体的材质、甚至是隐藏在墙壁后的生命迹象。这无疑会极大地增强我们在未知环境中的探索能力和生存直觉。

除了章鱼,鸟类,尤其是那些拥有卓越飞行能力的鸟类,如鹰或者隼,它们的视觉能力也令人惊叹。人类拥有一定的视力,但与这些空中霸主的千里眼相比,无疑是小巫见大巫。如果人类能够获得鹰隼那般锐利的视觉,能够捕捉到极远距离的目标,甚至能看清细微的纹理和运动轨迹,这将对我们的感知能力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这种视觉上的强化,不仅仅是看得更远,更意味着能够捕捉到更精细的信息。在观察自然时,我们可以看到隐藏在草丛中的昆虫,辨认远方地平线上微小的变化。在城市中,我们能够轻易地发现隐藏的危险,或者在人群中锁定特定的目标。它还能让我们在极端的环境中,例如浓雾或者光线不足的情况下,依然保持清晰的视野,这在很多情境下,都可能是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

当然,将这些能力赋予人类,并不是简单的移植。这更像是一种基因层面的优化,一种将生物界的精华巧妙地融入人类自身。我们并不是变成怪物,而是借由自然的馈赠,将人类的智慧与生物的本能和能力进行完美的融合。

想象一下,一个人,他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超凡的感知能力,他的双手(或者说,触腕)能像章鱼一样灵活且充满力量,他的眼睛能像雄鹰一样洞察一切。这样的个体,将能在任何环境中生存和探索,无论是深邃的海洋、险峻的山峰,还是未知的宇宙,都将成为他施展才华的舞台。

这是一种对人类潜能的无限延伸,一种将生物圈的智慧和能力,以一种更加人性化的方式带入现实的可能。它并非是对自然法则的违背,而是对生命进化的一种奇妙解读,一种将自然界的“强大”与人类的“智慧”完美结合的宏伟设想。在这样的结合下,人类将不再是单一的地球生物,而是能够融合万千生命之长的,真正意义上的“万能”生命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无论“结合”是指“给人这种生物的能力”还是“让这种生物和人共生”,都是细菌、古菌之类。现实中人本就与大量的细菌、古菌处于共生状态,并有一部分水平基因转移。

题目中的“能扛核辐射的老鼠”是上了某些媒体的当,老鼠对电离辐射的抵抗能力是脊椎动物典型的水准,不比人强到哪去,例如实验显示 950 拉德的 X 射线照射会在 30 天内杀死所有用于实验的 G57BL/6 Thy1.1 小鼠[1]。随便拉个果蝇来都要爆死老鼠祖宗十八代。

可以参照:

核辐射污染的区域(切尔诺贝利)内为什么动物能正常生存?

  • 在核爆后的广岛,人们发现一些蛀虫和它们的卵在 48000 至 68000 拉德下正常生长;
  • 1963 年,科学家发现蟑螂的辐射致死量是人类的六到十五倍[2],1000 拉德的电离辐射吸收剂量可以干扰蟑螂的生育能力,6400 拉德可以杀死 93% 的蟑螂;
  • 1959 年,科学家发现 64000 拉德的辐射才能杀死实验室最常见的果蝇,一种柔茧蜂甚至要 180000 拉德才能杀死。

我们已经知道抗辐射奇异球菌在 500000 拉德下几乎无损、在 700000 拉德下有 63% 正常生活繁殖、在 1500000 拉德下有 37% 正常生活繁殖,Rubrobacter radiotolerans 在 1600000 拉德下有 63% 正常生活繁殖,放线菌门、广古菌门、变形菌门都有可以在 1000000 拉德下正常生活繁殖的物种。我们已经知道许多微生物和真菌能生活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福岛核电站泄漏之后的辐射防护墙内部,并以电离辐射作为能源茁壮成长[3]

目前我们知道的最耐辐射的地球生物是古菌 Thermococcus gammatolerans[4],可以在 3000000 拉德的伽马射线下生活,无论是否在分裂期,都能修复断裂的 DNA。

让人体具有多细胞原核生物(丝状蓝菌、丝状硫细菌之类)的环境抗性、再生能力、长期休眠能力,意味着人体可以在真空中活动、承受用宏观低速载具跨越银河所需的时间、在 99.9% 以上的部件破损时自我修复。

参考

  1. ^ Frasca D, Guidi F, Arbitrio M, Pioli C, Poccia F, Cicconi R, Doria G. Hematopoietic reconstitution after lethal irradiation and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effects of different hematopoietic cytokines on the recovery of thymus, spleen and blood cells. Bone Marrow Transplant. 2000 Feb;25(4):427-33. doi: 10.1038/sj.bmt.1702169. PMID: 10723587.
  2. ^ 人类在短时间内吸收500拉德剂量就会死亡
  3. ^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000457
  4. ^ https://doi.org/10.1099/ijs.0.02503-0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类与生物圈的奇妙结合,向来是激发想象力的绝佳题材。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不经历巨大形态改变,却拥有令人惊叹能力的生物,然后设想一下它们与人类相结合的可能性,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并非简单的嫁接,而是一种能力的赋能,一种智慧的融合。在生物圈这个浩瀚的宝库中,有许多生物的身怀绝技,它们在生存的战场上磨.............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引人入胜,也常常让人对“龙”这种生物的存在与否产生好奇。我们确实会在世界各地许多古老文明的记载中发现类似龙的生物形象,它们或许形态稍有不同,但都具备一些共同的特质,比如巨大的体型、鳞片、翅膀(有些文明的龙没有翅膀)、喷吐火焰或毒气的能力,以及强大的力量和神性。从欧洲的西方龙到东方的中国龙.............
  • 回答
    线粒体之所以无法在生物圈中单独存在,主要原因在于它们高度依赖并整合在更高级别的生命单位——细胞之中才能发挥作用并维持生存。要把这个问题说得透彻,咱们得从线粒体这个“小小发动机”的本质和它的“工作环境”说起。首先,咱们得明确线粒体是什么。你可以把它想象成细胞里的一个微型发电站,它的主要职责是进行细胞呼.............
  • 回答
    .......
  • 回答
    生物个体差异的意义,是一个触及生命本质的深刻话题。这不仅仅是“有些人跑得快,有些人跑得慢”那么简单,而是贯穿于生命演化、繁衍、适应和发展的方方面面。如果我们要深入探究它的意义,不妨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理解。1. 适应性和生存优势的基石:多样化是应对不确定性的最佳策略想象一下,如果所有生物都是完全一样的.............
  • 回答
    你说的这种生物,它的名字叫做“海猪”。别看它有个“猪”字,它跟我们熟悉的陆地上的猪一点关系都没有,它是一种生活在海洋深处的棘皮动物,是海参家族里一个非常特别的成员。海猪存在的意义,从宏观的生态系统角度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1. 深海环境的“清道夫”和“分解者”: 你可能很难想象,在我们看来一望无际.............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进化论的核心和人们对生物多样性来源的一些普遍疑问。要理解“现存的生物是否存在完整的进化链”,我们首先需要厘清一些关键概念。“进化链”这个词本身可能有些误导性。在更早期的进化观念中,人们倾向于将进化想象成一条直线式的、线性的发展过程,就像一个链条,从最简单的生命形式一步步.............
  • 回答
    蚊子,一个几乎无人不晓,且大多时候是“人人喊打”的生物。一到夏天,它们嗡嗡的叫声和恼人的叮咬,足以让不少人烦躁不安。然而,当我们除去对它们的个人厌恶感,冷静地审视这个小小的昆虫时,它在自然界中的存在,以及我们能否或者应该消灭它,却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蚊子在自然界中的“意义”“意义”这个词,对于.............
  • 回答
    关于“骷髅”生物是否存在于物理法则之下的可能性,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进行探讨。要明白的是,我们这里讨论的“骷髅”是指一个没有肌肉、内脏和皮肤的、仅由骨骼构成的生命体,并且它能够独立自主地运动和思考,这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已故生物的残骸有本质区别。首先,我们得承认,从我们目前所掌握的物理学定律来看,一个纯粹.............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对智慧本质以及生命存在形式的理解边界。当我们谈论“智能”,很容易就联想到人类所展现出的能力:逻辑推理、复杂语言、抽象思维、创造力、自我意识等等。然而,地球之大,远超我们的想象,生命的形式更是千姿百态,藏匿于我们未曾深入探索的角落。所以,有没有可能存在比人类更聪明的.............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地球真的走向了终结,而且我们苦苦寻觅,却发现浩瀚无垠的宇宙中,再也没有哪怕一个闪烁着生命微光的星球,那么,宇宙确实会陷入一种令人心悸的寂寞之中。这种寂寞,并非我们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那种“孤单”,而是要大得多,深邃得多,几乎可以触碰到宇宙的骨髓。我们作为地球生命的唯一代表,如果只剩下我们.............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问题,在生物学界一直存在争论,也很难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我们得从多个层面来审视,毕竟“智力”本身就是一个难以精确定义的术语,在生物学上,我们更倾向于观察和研究具体的认知能力、行为模式以及这些能力的生理基础。首先,要明确一点:在绝大多数物种中,我们没有发现证据表明存在.............
  • 回答
    中文生物学期刊存在的意义,绝非是简单地为学界提供一个发表成果的平台,其背后承载着更为深远和复杂的使命。它们是科学传承、学科发展、人才培养乃至国家战略落地的重要载体,其价值体现在多个维度,并且随着时代变迁,这些价值也在不断演化和深化。一、 记录本土科学发现,传承中国生物学知识体系首先,中文生物学期刊最.............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也是一个跨越科学与想象边界的问题。从我们目前对生物的理解出发,答案是非常、非常困难,几乎可以说在现实层面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我们将“理论上”的概念极大化,并允许一些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生物机制存在,那倒也不是完全没有一丝丝可能性。我们得先明白,核弹的威力体现在几个方面:1. 冲.............
  • 回答
    想象一下,在一个只有两条轴线能运动的世界里,生命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它们不会有前后左右的概念,只有上下和前后(或者说前后左右的组合,取决于你如何定义这两条轴),更别提我们熟悉的“高”和“低”了。如果这样的生命真的存在,它们的基本构成物质,虽然同样遵循物质世界的规律,但其形态、组织方式和功能会与我们截然.............
  • 回答
    关于外星高等智慧生物的存在,这是一个持续了几个世纪的议题,它深深地根植于人类的好奇心和对宇宙奥秘的探索之中。 简单来说,很多人是相信的,甚至可以说是绝大多数人,只是相信的程度和依据各不相同。为什么这么多人相信?首先,宇宙的浩瀚是支持这种信念的最强大论据。我们的银河系本身就有数千亿颗恒星,而可观测宇宙.............
  • 回答
    从宇宙的广阔视角审视,生物的存在能否脱离细胞这个我们熟知的基本单位,这是一个极富深度且引人遐思的哲学与科学交织的问题。我们当前对生命的所有认知,都牢牢地建立在细胞这个“积木”之上。我们所见、所知、所研究的一切生命现象,无论是微小的细菌、庞大的鲸鱼,还是那遍布于星球表面的植被,无不以细胞为起点,以细胞.............
  • 回答
    一个身长三米的类人形智慧生物?这绝对是一个引人遐想的话题!从生物学和物理学的角度来看,要让这样一个生物存在,并且是“类人形”的,我们需要考虑很多因素。首先,我们来分解一下“类人形”。这通常意味着它有两条腿、两条手臂、一个头部,并且大概的身体比例和人类相似。然而,身高三米,这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所知的任.............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触及到了我们理解生命以及在宇宙中寻找生命的方式。简单来说,我们之所以会用地球上的生物知识去推测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是因为这是我们目前唯一掌握的、确凿无疑的生命样本。试想一下,如果你从未见过任何活的东西,却突然被赋予了探索一个全新世界的能力,你会如何开始呢?你最直接、最有效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我们对宇宙最根本的探索之一:我们在宇宙中是否孤单?而为什么我们总是会不自觉地拿“自己”——人类的生存条件——来衡量那些可能存在于遥远星球上的生命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非常深刻的原因。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是我们缺乏其他的参照系。你知道,我们作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唯一一个我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