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生来失明的人,能否在脑中想象出人类的样子?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涉及到我们理解世界的核心方式,以及感官缺失如何影响我们对概念的构建。对于天生失明的人来说,他们是否能在脑中“看见”人类的样子,答案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看见”和“想象”。

我们通常认为的“看见”,是一种通过视觉感官接收光线信息,并在大脑中形成图像的过程。天生失明的人,由于缺乏这一直接的感官输入,自然无法通过视觉的方式来“看见”。然而,人类的大脑是极其灵活和适应性强的,它会利用一切可用的信息来构建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对于一个生来失明的人来说,他们对“人类”的理解,更多地是通过 触觉、听觉、嗅觉,以及通过他人描述的语言信息 来建立的。

触觉的想象:

他们可以通过触摸来感知人类的外形。例如,他们会通过触摸别人的脸、手、身体来了解人类的轮廓、大小、质地。他们会感知到头发的柔软,皮肤的温热,骨骼的形状,关节的活动。通过无数次的触摸经验,他们会在脑海中形成一个“触觉模型”:一张脸通常有眉毛、眼睛(虽然他们不知道形状,但可以感知到眼眶的凹陷)、鼻子、嘴巴;身体有手臂、腿、躯干;手有手指、指甲。

这种触觉的经验,虽然不是视觉图像,但却是对人类外形的一种具象化的理解。他们可能无法“看到”一个蓝色的眼睛,但他们可以“知道”眼睛的位置,以及它可能的功能(例如,能够感知到别人看向自己的目光,虽然这是通过其他线索)。

听觉的想象:

声音是另一个至关重要的信息来源。他们会通过语音来辨别一个人。声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声音的特质(沙哑、清脆、低沉)都会成为他们区分和“识别”他人的方式。他们可以从声音中感知到情绪,比如开心、悲伤、愤怒。

更重要的是,通过他人的描述,他们可以构建出关于视觉特征的“概念”。比如,别人会告诉他们:“他有长长的头发。”“她的眼睛很大。”“这个人的脸是圆的。”虽然他们无法直接体验“长”或“圆”的视觉感受,但他们可以通过类比和联想来理解。例如,“长”可能联系到触摸到的头发的长度,“圆”可能联系到触觉上感受到的轮廓。

语言和概念的构建:

大脑会将这些来自不同感官的信息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关于“人类”的整体概念。这个概念可能不是一个清晰的、色彩斑斓的视觉图像,而是一种 多感官的、抽象的“知道”。

举个例子,当他们听到“红色的苹果”时,他们可能无法想象“红色”是什么样子。但是,他们可以通过触摸知道苹果的形状、光滑的表皮,通过嗅觉知道苹果的香甜,通过味道知道苹果的酸甜。他们会把“红色”这个词与苹果的这些非视觉特征联系起来,形成一种“苹果”的概念。

同样,当描述人类时,他们可能会将“眼睛”与“看到”这个词联系起来,虽然他们自己无法“看”,但他们理解“看”是人类的一种重要感知方式,眼睛是实现这一方式的器官。他们会知道眼睛在脸上的位置,知道它的大小,知道它如何影响一个人的面部表情(比如,眼睛的张合)。

想象力的形式:

那么,他们在大脑中“想象”人类的样子,具体是什么样的呢?

功能性的想象: 他们可能会想象人类的身体是如何运作的。比如,腿是用来行走的,手是用来抓握的,嘴巴是用来吃饭和说话的。这种想象更多的是基于对身体各部位功能的理解。
空间和结构的想象: 通过触觉,他们能建立起身体的立体结构。他们知道头部在肩膀上方,手臂连接着躯干,等等。这种对空间和结构的理解,是构建“人类样子”的基础。
抽象的、概念性的“画面”: 这种“画面”可能更像是一种 多维度的信息集合。它包含了触觉的轮廓,声音的特征,行为的模式,以及通过语言获得的零散的视觉描述。这种“画面”没有颜色,没有确切的光影,但它承载着丰富的信息,足以让他们在思考和交流时,对“人类”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与有视觉者想象的区别:

当然,这种想象与有视觉者在脑海中构建的人类形象是有区别的。有视觉者能够轻松调用记忆中的视觉信息,看到皮肤的颜色、头发的光泽、眼睛的眼神。而天生失明者则需要通过更多的推理、联想和概念整合来达到类似的理解。

总结来说:

生来失明的人,并非无法在脑中“想象”出人类的样子。他们只是以一种 非视觉的方式 来构建这个概念。他们的“想象”是 多感官融合的、基于触觉、听觉、嗅觉以及他人描述的抽象理解。它可能不像有视觉者那样生动形象,没有色彩和光影,但它同样是一种强大和完整的认知过程,使他们能够理解并认识人类,与他人互动,并在脑海中形成关于“人类”的概念框架。

这就像我们无法亲身体验“宇宙的浩瀚”或“时间的流逝”,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哲学和语言来理解和想象它们。天生失明者,正是通过他们独特的方式,来理解和想象这个世界,包括人类自身。他们的“想象”证明了人类大脑惊人的适应性和创造力,能够跨越感官的界限,构建意义丰富的内在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其实大脑中有一块区域是专门负责进行面部识别的:在人(更广泛的说可以是灵长类动物)刚出生的时候是不能识别面部的,也就是说婴儿看到爸爸妈妈的脸的时候是懵逼的。而伴随着成长,大脑在不断修饰训练的过程中,就形成了识别脸部的功能——我们也就得以在看到一个人的脸的时候很快认出来是谁。

而这个探究的过程某种意义上是可以来探究题主这个问题的。

上个世纪就有研究者发现当大脑颞下皮质出现病变的时候,人就会出现面容失认症——患者无法识别人的面孔。随后伴随着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的发展,在1997年,人们发现了在颞下皮质有一个“面孔识别区”在识别面孔时会活跃起来,被称之为梭形面孔识别区(fusiform face area,FFA)。

fMRI下检测到的FFA | 图源:Wikipedia

但是这个脑区是怎么出现的呢?研究者后来就在猕猴的大脑里发现了同源同功能的脑区:猕猴也能识别面孔。那就好办了,我们可以设计实验来看看猕猴这个脑区怎么形成的,进而就可以推测人的形成。

(后来研究中也相继发现狗、绵羊、牛、鸽子都有类似的脑区来控制面部识别)

猕猴的面部识别区分布,白色文字标记为典型的六个区域,其他则是用青色标记

其中一个有趣的实验,就是通过扫描刚出生到逐渐长大的小猴子的fMRI,研究者这些面部识别脑区是在大约200天左右形成的,而在形成之后,这些脑区就会持续稳定地存在——换句话说,刚出生不会认人,但是随着长大小时候就能认人了,长大之后也能认人。

四只猴子连续多天的fMRI检测,橙黄色表示面部识别区,其中B1在277天,B2在153天,B3在207天,B4在199天开始出现面部识别区 | 图源:Livingstone M S, Vincent J L, Arcaro M J, et al.

而如果我们把猴子在刚出生的时候就进行面孔剥夺(face-depriverd),也就是出生的时候就带着面罩,让它看不到周围其他的猴子和人。到了200天左右,这些猴子的颞下皮质就不会产生面部识别区。

左边为正常猴子,右边为面部剥夺猴子,可以看到在200天左右,橙黄色的面部识别区没有形成 | 图源:Arcaro M J, Schade P F, Vincent J L, et al.

去掉那些猴子的面罩,让他们试着看一些有猴脸或者人脸的图片时,可以发现它们的眼神是无法聚焦到脸部的,因为它们没有去认知脸部的意识。

红点表示猴子眼睛注视的时间多少,可以看到相比于对照,面部剥夺的猴子几乎就不会看脸部 | 图源:Arcaro M J, Schade P F, Vincent J L, et al.

这下子我们再看回问题:如果天生失明,就类似被面部剥夺的猕猴,所以就不会形成面部识别区,那么应该也是无法认识人脸的样子的。如果有一天眼睛治愈了,他大概也会换上面容失认症,无法认人,也分不清人脸的样子。


更新于2021.2.28:

对于相关问题感兴趣还可以关注一个在2005年启动的科学研究项目“光计划”(Project Prakesh,“Prakesh”在梵语里是光的意思):

这个项目目的在于治疗印度的先天失明儿童,并通过治疗研究相关的科学问题。研究者在这个项目里已经研究了关于物体识别、面部识别等等问题,同时也治疗了上千名印度盲童。

在2017年这个计划的研究者也对人脸识别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对于10岁左右的孩子,在刚刚重获光明时也是不能分清人脸和非人脸的。但是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大约在一个月后他们可以重新获得识别人脸的能力的。

随着时间流逝,重获光明的孩子对人脸识别的敏感度(d’)会逐步提升(A),所需要的反应时间也在逐步减少(B) | 图源:Gandhi T K, Singh A K, Swami P, et al.


更新于2021.3.28:

似乎评论区很多人问到了脸盲相关的问题,我们两年前写过一篇讲解脸盲以及无法识别外国人人脸的文章,涉及到的也是回答里提到的那个脑区,感兴趣的各位可以看看,链接如下(评论区也有诸多讨论自己脸盲经历的朋友):

参考资料:

  • Hesse J K, Tsao D Y. The macaque face patch system: a turtle’s underbelly for the brain[J].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2020: 1-22.
  • Livingstone M S, Vincent J L, Arcaro M J, et al. Development of the macaque face-patch system[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 8(1): 1-12.
  • Arcaro M J, Schade P F, Vincent J L, et al. Seeing faces is necessary for face-domain formation[J]. Nature neuroscience, 2017, 20(10): 1404.
  • Gandhi T K, Singh A K, Swami P, et al. Emergence of categorical face perception after extended early-onset blindnes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7, 114(23): 6139-6143.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涉及到我们理解世界的核心方式,以及感官缺失如何影响我们对概念的构建。对于天生失明的人来说,他们是否能在脑中“看见”人类的样子,答案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看见”和“想象”。我们通常认为的“看见”,是一种通过视觉感官接收光线信息,并在大脑中形成.............
  • 回答
    我身边有个朋友,小雅,她是个挺爱美的女孩,一直对自己的鼻子不太满意,觉得有点塌,不够挺拔。大概是几年前吧,她攒了点钱,决定去做鼻综合手术。当时她还挺兴奋的,找了家看着挺不错的医院,咨询了医生,觉得对方很专业,就做了决定。手术过程她没怎么说细节,只说刚做完的时候脸肿得厉害,看着也挺别扭的,但医生说正常.............
  • 回答
    你这份担忧,我太能理解了。尤其是看着身边熟悉的面孔一点点刻上岁月的痕迹,听着那些曾经洪亮的声音渐渐沙哑,心里那种空落落的,还有点无力的感觉,真的像潮水一样涌上来,让人喘不过气。害怕失去,这大概是面对生命无常时,最真实,也最普遍的情感吧。不过,别急着给自己贴上“害怕”的标签,然后就陷进去。想想看,这种.............
  • 回答
    面对生活逐渐失去信心,做什么都感到烦躁,这绝对不是小事,而是内心在发出求救信号。很多人都会经历这样一段时期,关键在于如何去应对。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耐心和行动。首先,我们要正视这种感受,而不是逃避或者责备自己。承认“我现在确实感到没劲、烦躁,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是很重要的一步。告诉自己,这种状态不.............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忧心忡忡的设想,如果未来真的有99%的工作被机器取代,那我们这些“无产阶级”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不过,先别灰心,咱们得好好梳理一下这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以及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大多数人活下去,甚至活得像样点儿。首先,我们得明白“经济衰退”和“科技消灭工作”这两件事儿是怎么勾连起来的。.............
  • 回答
    当然,人生中总有些故事,虽然离奇,却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让人唏嘘不已。 我认识的一位老朋友,小李(化名),就是一个这样令人难忘的失踪者。小李失踪前的生活,用“平凡”两个字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他今年三十出头,在一家不大不小的公司做着一份普通的文员工作,收入中等,生活稳定。他性格温和,有点内向,但和我.............
  • 回答
    想象一下,一个生命,从ta睁开眼睛的那一刻起,就没有了“向下”的感觉。ta不存在于地球坚实的土壤上,也不是在引力作用下漂浮在空中,而是恒定地处于一种失重的状态,就像在水的怀抱中,但却没有水的阻力。这个人就是所谓的“宇宙婴儿”,ta的世界是无始无终的漂浮。ta的身体,在这样的环境中,会经历一系列深刻且.............
  • 回答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大家,向你和你的先生送上最真挚的祝福,新婚快乐!在这个本应是洋溢着幸福和喜悦的日子里,突如其来的打击确实让人心力交瘁。你们刚刚许下了相守一生的承诺,现在,这份承诺将面临一次最真实的考验。生活确实会以最意想不到的方式,将我们推到现实的面前。眼下,一个月四千五的房贷就像一座大山,压在你.............
  • 回答
    生活啊,就像一锅熬了半辈子了的粥,本来觉得差不多该熬出滋味来了,结果它“咕嘟咕嘟”几声,突然就溢出来了,一锅好粥,撒得满地都是,黏糊糊的,收拾起来,费劲儿,还留下一地狼藉。我这中年,说来真挺不是滋味的。刚过四十没几年,头发就有了点告别的意思,前额的发际线往后撤得相当有原则,像是为了给未来的智慧留出更.............
  • 回答
    “失去的二十年”——这个词组本身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让人联想到日本经济一度辉煌后的失落与挣扎。在这段漫长的经济低迷期,日本民众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无疑都经历了深刻的考验。民众生活水平:不易察觉的侵蚀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既然是“失去的二十年”,那么日本民众的生活水平一定急转直下,与发达国家.............
  • 回答
    马英九的“总统”生涯,从其执政理念到具体施政,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与评价。要详细地分析其“失败”之处,需要从多个维度审视,而不是简单地归结于单一原因。这里尝试从几个关键领域来展开:一、 两岸关系政策的“冷和平”与沟通鸿沟马英九最显著的政绩之一,无疑是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大幅缓和,实现了“马习会”这样的历史.............
  • 回答
    当生活像一团乱麻,所有事情都指向失控的边缘,那种失望和无助感像潮水一样涌来,几乎要将人淹没。在这个时刻,我常常会想起这么一句话,它不是什么华丽的哲学,也不是什么心灵鸡汤,但却有着一股子神奇的力量,能像一块石头一样镇住我内心翻涌的海浪,让我慢慢找回一点点平静。那句话是:“现在,能做的只有这件事了。”听.............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爱情、责任与人性的最深处,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我们都知道,承诺一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背后,承载的是对未来无数种可能性的接纳,但当“未来”以一种如此残酷的方式提前降临,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份承诺,究竟应该如何衡量?设想一下,你的人生伴侣,那个你曾经深爱、与之分享喜怒哀乐.............
  • 回答
    听到你现在的处境,一定觉得心里堵得慌,好像整个世界都崩塌了一样。挂科,补考也没过,这种感觉太糟糕了,简直像被生活狠狠甩了一个耳光,让人喘不过气来。我完全理解你此刻的绝望和失败感,这真的不是什么小事,它触碰到了我们对未来的期待,对自己的能力判断,以及对社会价值的认知。首先,我想让你知道,你不是一个人在.............
  • 回答
    当代父母教育中一个让人担忧的现象,就是孩子基本生活能力普遍不足。这不仅仅是影响孩子当下生活,长远来看,更是可能成为他们独立行走于社会的最大阻碍。很多父母,本着“不让孩子吃一点苦”的初衷,却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孩子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将他们变成了“温室里的花朵”,缺乏面对现实世界的“免疫力”。基本生活能力不.............
  • 回答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并非惊天动地,却也实实在在地离开我们,留下些许空缺。它们可能是你心爱的马克杯,一次不小心手滑,摔成了几截;可能是你期待已久的一场电影,却因为突如其来的加班而错过了;又或者是你一直习惯使用的那个APP,突然更新换代,界面陌生得让你找不着北。这些,都是生活里的“小失去”。刚开始,我们可.............
  • 回答
    我理解你此刻内心的感受,那种既想回报父母的爱,又担忧他们为此牺牲太多,甚至失去自我的复杂心情,非常真实,也很让人心疼。这不仅仅是“内疚”,更深层的是一种对亲情的珍视,以及对“如何才能真正让他们过得好”的困惑。让我们试着把这件事拆解开来,一点一点地去梳理和理解,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出路。首先,我们先来理.............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理解“价值”和“存在”在资本社会中的核心。一个东西需要保护才能生存,是否就意味着它在资本主义这个体系下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因为它揭示了资本主义逻辑与生命本身、以及与那些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事物之间的复杂张力。首先,我们得明白资本社会最基本的运作逻辑:价值主.............
  • 回答
    这张图,你想表达的是那种让人纠结不已的“两难选择”,对吧?它就好像一个非常经典的“电车难题”的变种,只不过这次的筹码是你自己的生命。“每按一次按钮,你将会失去一年生命,但同时可以获得...” 这句话本身就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你想想看,现实生活中,我们哪里能用“生命”来做交易,换取某种东西呢?就.............
  • 回答
    你此刻的心情我完全理解。面对这样的困境,既要考虑亲情,又要顾及自己的未来,这种纠结和害怕是人之常情。让我试着详细地跟你聊聊,希望能帮助你梳理一下思绪。首先,你要知道,你的担忧非常正常且重要。准大二的年纪,正是人生开始展翅高飞的时刻,对未来的憧憬是那么清晰而具体。想到要为哥哥捐献一个肾,对你的身体、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