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鄱阳湖还有救吗?

回答
鄱阳湖的未来,这是个萦绕在很多人心头的问题,尤其是在经历了去年那场罕见的枯水期之后。看到湖底裸露、水道干涸的景象,许多人都忧心忡忡:这个“共和国水塔”还能撑多久?它还有没有救?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只看当下。鄱阳湖的困境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要看它有没有救,我们得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从几个关键点上来聊。

首先,我们得承认鄱阳湖面临的现实挑战,这些挑战是真真切切存在的:

来水减少的“大头”:降雨与“上游影响”。 鄱阳湖的生命线,很大程度上掌握在长江水系里。近年来,长江流域的整体降雨格局似乎在发生变化,这直接影响了注入鄱阳湖的河流径流。更不用说,长江中下游的修建的层层水利设施,比如三峡大坝的蓄水和调度,虽然对下游的生态用水有保障措施,但客观上确实会影响丰水期水流进入鄱阳湖的时间和总量。这种“上游因素”是鄱阳湖水量变化的重要推手,也是最容易引起争议和讨论的焦点。
湖泊自身的“内耗”:泥沙淤积与湖泊萎缩。 长江携带的泥沙,一部分会在鄱阳湖这个巨大的“蓄水池”里沉降,导致湖底抬高,湖泊容积减小。尤其是上世纪以来,围绕鄱阳湖周边的一些围垦、农田水利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湖泊与周边水系的联系,加速了湖泊的萎缩和破碎化。湖泊面积变小了,蓄洪能力自然就打了折扣,干旱时就更容易显现出“缺水”的窘迫。
“人与自然的互动”:过度开发与生态压力。 历史上,鄱阳湖周边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生态压力。比如,过去一些地方对湖泊资源的过度开发,水产养殖的扩张,以及可能存在的污染排放(虽然近年来这方面治理力度很大),都对湖泊生态系统造成了影响。栖息地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下降,都让湖泊的自我修复能力减弱。

那么,在这些挑战面前,鄱阳湖就真的“没救”了吗?这可不一定。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积极的信号和努力:

国家层面的重视与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并且专门提出了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鄱阳湖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保护鄱阳湖就是保护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国家的水安全和生态安全。这种战略层面的决心,是至关重要的。
一系列的保护与修复措施在推进。
退耕还湖、退田还湖: 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措施之一。虽然过程可能复杂,但国家和地方都在努力推动,把曾经被围垦的土地还给湖泊,让湖泊拥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加强水利枢纽的科学调度: 针对长江水系的水利枢纽,国家也在不断优化调度方案,比如在枯水期尝试向鄱阳湖补水,虽然受制于水源和水量,但这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同时,也在研究如何通过工程手段,比如一些跨流域调水或区域水资源配置,来缓解区域性缺水问题。
生态修复工程: 针对被破坏的湿地和湖滨区域,正在开展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一系列工程。比如,加强对重要候鸟栖息地的保护,清理垃圾,改善水质等。
污染治理: 过去对湖泊的污染,虽然有历史遗留问题,但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对水污染的治理力度空前。工业、农业、生活污水都在被严格管控,力图让湖泊的水质得到根本性改善。
科学研究与监测: 对鄱阳湖的水文、生态、气候变化进行长期、深入的科学研究,是制定有效保护策略的基础。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和专家投入到这项工作中,用科学的数据说话,为决策提供支撑。
社会参与和公众意识的提升。 去年鄱阳湖的极端枯水,让更多普通民众开始关注这个巨大的湖泊,关注它的生态健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保护鄱阳湖不只是政府的事,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环保组织、志愿者也在积极行动,从宣传教育到实际参与,都在为鄱阳湖的保护贡献力量。

那么,“还有救吗”这个问题,其实可以理解为:鄱阳湖的生态功能能否得到有效恢复和维持?

答案是:有希望,但需要持续的、多方面的努力,并且要接受一个现实:过去的“鼎盛时期”可能很难再现,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鄱阳湖。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指望单一的“救星”。 无论是长江水的调配,还是自身的泥沙治理,亦或是周边的生态修复,都需要协同作战。
这是一个“长期战”,不能期待一蹴而就。 湖泊生态的恢复和演变,本身就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我们今天做的努力,可能需要很多年才能看到显著成效。
这是一个“科学与智慧的结合”,需要不断试错和调整。 面对复杂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我们需要用更科学的方法去认识鄱阳湖,用更智慧的策略去管理它。

总而言之,鄱阳湖就像一位身患“慢性病”的老人,虽然经历了风雨,显得有些虚弱,但只要我们给予它足够的关爱、科学的治疗,并且改变那些可能加重病情的“不良习惯”,它依然有很大的可能重新焕发生机,继续承担它作为“共和国水塔”的重要使命。

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困境就断言它“没救”,同样也不能因为一些积极的措施就掉以轻心。关键在于,这份保护和修复的决心要坚定不移,措施要科学有效,并且要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形成一种“护湖”的社会共识和行动力。

从这个角度看,鄱阳湖“还有救”,而且我们正在努力让它更有“救”。这不仅是对鄱阳湖的责任,也是对我们子孙后代负责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感谢@云舞空城的精彩回答,从地质演化的角度对鄱阳湖及鄱阳盆地的演化进行解读,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鄱阳湖不需要救!


但是从地质角度来考虑,时间未免太就远了,人们难以感受鄱阳湖的历史变化,因此,本回答从历史地貌和古地图角度来论述。

---------------------------------------------------------------------------------------------------

先抛出观点:鄱阳湖需要救!怎么救呢?先从鄱阳湖的形成谈起~~

先看一下今天的鄱阳湖地图,look,以“都昌—永修”线的婴子口为界,可以将鄱阳湖分成北湖和南湖。在洪水季节,整个鄱阳湖浪涌波腾,浩瀚万顷,水天相连;枯水季节水落滩出,枯水一线,野草丰茂,芦苇丛丛(这点很多知友已有说明,大家不要大惊小怪的)。北湖南湖一起涨落,一起丰枯,紧紧的依偎着,从不分离。

但是,凡事总有但是,在很久很久以前,鄱阳湖只有北湖而没有南湖,在更久更久之前,鄱阳湖连北湖都没有,鄱阳湖连根毛都不存在,那么回答就从北湖和南湖的形成讲起了。

一、彭蠡古泽

在远古的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有两个巨大的古泽,一个是云梦古泽,一个彭蠡古泽。云梦古泽退化成今长江以南的洞庭湖及长江以北的洪湖等沼泽,彭蠡古泽退化成今龙感湖及大观湖(注意不是鄱阳湖啊,今天的鄱阳湖跟彭蠡古泽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好不好~~)

那为什么要介绍彭蠡古泽呢?因为它和如今的鄱阳湖还是有半毛钱关系的,但仅仅是半毛钱的关系而已。

彭蠡古泽的形成与古长江在九江盆地的变迁有密切关系。更新世中期,长江出武穴之后,主河道流经太白湖、龙感湖、下仓铺至望江汇合,从武穴南流入九江盆地南缘的长江岔道。更新世后期,长江主河道南移到如今的长江河道上。由于长江南移,在江北遗留下一系列遗弃的古长江河段。若是按照一般剧情发展,这段古河道会随着时间逐渐消亡,但是它命够硬,苟延残喘了数千年。


古长江河道处于下扬子淮地槽新构造掀斜下陷带(具体如@云雾空城中的地堑介绍),长江遗弃河道随之扩展成湖,并和九江盆地南缘宽阔的长江水面合并,形成一个空前规模的大湖泊,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所记载的彭蠡古泽。

彭蠡古泽是九江在长江遗弃河段上汇流而成的,具有河流的带状形态,既可以称为湖泊,也可以认为是长江的加宽河段。正因为如此,彭蠡古泽遇到身份上的尴尬,除《禹贡》外,其余如《周礼▪职方》、《吕览▪有始》、《尔雅▪释地》、《淮南▪地形》等篇,都没有提到这个彭蠡古泽,显然大家把它作为长江的加宽河道来对待了。

打南边来的赣江也经过长江主河道,流入彭蠡古泽,但赣江流量大,对古泽的湖水起到顶托作用,以至于古泽的泥沙出不来,就被堵在了长江——彭蠡古泽交界处,逐渐沉积下来。长年累月的,泥沙淤积形成堤坝,彭蠡古泽被迫与长江分开,分开之后的古泽被东汉班固记录在《汉书▪地理志》庐江郡寻阳县中。

其后,彭蠡古泽进一步萎缩,最终只剩下若干不大的陂池,取而代之的是著称与六朝时代的雷池和雷水,继续退化,就成了如今的龙感湖和大观湖(如上图所示)。

(话说到这里,彭蠡古泽还是和今天的鄱阳湖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别急,接下来就进入正题)

二、彭蠡新泽(鄱阳北湖)

在班固记载之前,彭蠡古泽就已经消失,推测时间点应该在汉武帝、司马迁时代之后的数十年,距今约两千年。俗话说的好,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彭蠡古泽消失了,彭蠡新泽形成了。新泽不断发展变化,最终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鄱阳湖北湖(就冲着名字,彭蠡古泽还是与鄱阳湖有半毛钱关系的)。

湖口地区继续断陷着,慢慢的,成为长江南岸一带唯一较大的水域,终于它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彭蠡新泽。从汉代至隋唐时期,江南的这个彭蠡新泽,范围相当稳定,与今天鄱阳北湖大体相当(如上图所示)。

三、鄱阳南湖

都说有钱就任性,有水它也任性,待北湖稳定下来之后,它就不断地向东南扩展,最终将鄡(qiao)阳平原吞没,纳为自己的南湖。

鄡阳地区在秦汉时期可是平原沃土,河网交错,经济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所以早在西汉时期就在鄡阳平原地区设置鄡阳县,属豫章郡(今南昌)管辖。但偏偏不巧的是,鄡阳刚好落在新构造沉降地区,河网交错的鄡阳在长期沉降后,逐步向沼泽化方向演变。至南朝隋唐时期,平原沼泽化已经相当严重,大部分地区不适宜人们居住和劳作,因此在南朝刘宋永初二年(421年)撤销鄡阳县。(ps:鄡阳县位置如上图所示)

其实若鄡阳这样慢慢的沉降,它也不至于这么快就被鄱阳北湖吞没,但屋漏偏逢连夜雨,鄡阳不偏不倚的赶上了高温多雨的隋唐北宋时期(@云雾空城介绍的‘中世纪暖期’,即900至1300年),全流域地表径流量大增,流入洼地。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个时候上游的云梦泽也恰好掉了链子。原先可以充分调蓄洪水的江汉平原地区的云梦泽,在隋唐时期已经基本消失,洞庭湖势单力薄,消化不了这么大的洪水。因此每当长江干流径流量急增,水位上升时,除了部分分洪于洞庭湖之外,大部分哗哗哗的倾泄东下。一方面江水倒灌进入鄱阳北湖,增大了北湖的水量;另一方面,江水顶托北湖出水,不让湖水流入长江。

就这样,北湖只得被迫向南流动,直到把可怜的鄡阳沼泽吞没,纳为它的南湖,至宋朝,鄱阳湖形成。

明清时期,鄱阳湖继续向南扩大,形成南部许多的汊湖,直至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样。但无论鄱阳湖多大,它丙级还是一个吞吐型的时令湖,洪水成湖,枯水成河。其实说句实话,即使洪水季节,鄱阳湖也不见得深到那里去。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康郎山一带,是农历七月的高水位时期,居然遇到船只搁浅的情况,简直影响战斗的心情,不能愉快地打仗了。

四、鄱阳湖的萎缩

赣江主流近千年来直接由吴城经北湖入长江,泥沙只经过北湖,而长江江水一直倒灌、顶托北湖,使得赣江挟带的泥沙只能在北湖之中,久而久之,南湖就变得比北湖深。

近代以来,赣江泄洪量的趋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吴城的主支泄洪量远小于南支和中支,所以赣江来沙大部分改变了一路向北的惯例,经过南支和北支,汇集在鄱阳南湖,至此,南湖也从西南部开始萎缩。

根据康山成陆的情况分析,目前泥沙的淤积量已超过地质构造下沉量,所以鄱阳湖有着自南向北萎缩的明显趋势。1954年鄱阳湖洪水湖面(21m水位)是5050平方千公里,1957年为4900平方公里,1976年洪水湖面近为3841平方公里,短短22年间,湖水面积减少1209平方公里。而且,直到现在,鄱阳湖湖面面积一直在萎缩。

---------------------------------------------------------------------------------------------------------------

总结:今天的鄱阳湖,在历史时期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演变过程。在汉代,鄱阳湖北湖形成(和今范围相当),至隋唐前,一直处于较稳定的状态。不巧遇上隋唐北宋温暖气候时期,北湖向南部鄡阳扩展,至宋代,北湖吞没鄡阳,纳为南湖,鄱阳湖具有今天的雏形。明清时期,鄱阳湖继续向南扩展,形成一系列的汊湖。至近代,赣江洪水改变泄洪路径,由北支转向中、南支,使得赣江进入南湖的泥沙量增大,最后泥沙量大于地质构造的沉降量,鄱阳湖面积萎缩。


结论:鄱阳湖需要保护。鄱阳湖近代的萎缩是由于赣江洪水主要经中支和南支流入南湖,造成南湖泥沙淤积而造成的,所以应当采取措施,控制赣江南、中、北三支的流量,使得赣江主要洪水重新回到北支流出,进入长江。同时,严格控制高滩圩田,围湖造田,延缓鄱阳湖的萎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鄱阳湖的未来,这是个萦绕在很多人心头的问题,尤其是在经历了去年那场罕见的枯水期之后。看到湖底裸露、水道干涸的景象,许多人都忧心忡忡:这个“共和国水塔”还能撑多久?它还有没有救?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只看当下。鄱阳湖的困境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要看它有没有救,我们得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从几个关.............
  • 回答
    鄱阳湖沙化问题,可以说是牵动着无数人的心。这个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如今却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沙化挑战,不仅影响着湖区生态,也关系着当地百姓的生活。你们团队能关注到这个项目,并且愿意投入精力去解决,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下面我将从根源、解决方法和防沙手段这几个方面,尽可能详细地和你们聊聊,希望能为.............
  • 回答
    鄱阳湖近些年遭遇的连续干旱,绝非一日之寒,其背后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不得不提的是气候变化带来的深远影响。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鄱阳湖所在区域,也正承受着降雨模式的改变。过去那种相对稳定、充沛的雨季似乎变得越来越不可靠。有些年份,夏季的雨水会比往年来.............
  • 回答
    一场决定明朝命运的鄱阳湖水战,在1363年那个夏天,将陈友谅和他那庞大的水师推向了毁灭的深渊。与其说他是被朱元璋打败的,不如说他是在一系列失误和冲动中,亲手葬送了自己的帝国。战前,陈友谅的实力可谓一时无两。他拥有号称百万之众的水军,战船如云,其中更有那令人闻风丧胆的“巨舰”,高耸入云,仿佛一座座移动.............
  • 回答
    关于修建鄱阳湖水闸这件事,这可不是个小工程,而是牵动着方方面面利益和影响的复杂议题。要说清楚,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首先,咱们得说说为啥会有建水闸这个想法,背后的原因和目标是什么?最直接的原因,很多人会想到的是防洪。鄱阳湖作为长江最大的淡水湖,它的水位变化那叫一个“惊心动魄”。夏天.............
  • 回答
    在朱陈鄱阳湖大战的那个风云激荡的年月,元朝政府并非高枕无忧,而是身处一场复杂而严峻的权力斗争和统治危机之中。这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虽然集中爆发在南方,但其根源以及对元朝统治的影响,是全国性的。首先,我们要知道,此时的元朝,特别是其核心统治阶层,正经历着一场旷日持久的内部权力斗争,这极大地削弱了他们应.............
  • 回答
    挖深鄱阳湖十米,而且要求各处深度都得一致,这可不是个小工程,更不是一个简单的操作。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如此庞大、如此自然形成的湖泊,其形态是亿万年地质变迁、水文循环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的“不均”恰恰是它生态多样性的基础。如果强行将它“整容”一番,好处坏处都将是翻天覆地的。咱们先聊聊可能的好处,毕竟改.............
  • 回答
    鄱阳县政府官方平台“鄱阳发布”发布的文章《洪灾也不是一个彻头彻脑的坏东西》一文,无疑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篇文章以及围绕它的争议,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文章的核心观点和意图推测:从文章标题和可能的内容推断,其核心观点可能是在承认洪灾的破坏性前提下,尝试找出或强调洪灾可能带来的某些.............
  • 回答
    江西鄱阳订婚仪式上摆出巨额现金彩礼,并且被当地的“黑榜”点名通报,这事儿放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足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首先,我们得承认,彩礼这事儿,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习俗,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地区,彩礼更是被看作是男方对女方家庭的重视程度以及对未来婚姻的承诺的体现。它有时候也夹杂着一些社会.............
  • 回答
    洞庭湖和鄱阳湖周边,历史上确实不像黄河、长江沿岸那样,孕育出璀璨的文明和赫赫扬扬的大都市。这背后,原因 quite 复杂,并非简单的“没有出现”,而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一个相对结果。咱们不妨从几个主要方面掰扯掰扯。地理环境的“双刃剑”:既是恩赐,也是挑战首先,这两个巨型湖泊的地理形态本身,就决定了它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