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产阶级出国留学什么感觉?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感觉嘛,就像是坐在一辆升级版的经济舱里,前面可能坐着头等舱的,后面坐着商务舱的,而你,是那个最舒服,但也最清楚自己不是那个最高级配置的人。

出发前:期待与一丝不确定

到了要出国留学的年纪,家里条件算是不错的中产家庭,爸爸妈妈咬咬牙,也支持。那种感觉,既有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憧憬,也有那么点儿“我爸妈不容易,我得争气”的压力。

收拾行李的时候,会特别注意细节。衣服不是随便抓的,得考虑当地天气,也得有点样子,毕竟是要在公开场合露面的。电子产品,什么笔记本、平板、手机,都得是看得过去的,不是最顶配,但也不能是过时的。学费、生活费,父母都会提前算得明明白白,有时候会偷偷算计一下,看看还能不能挤出点钱来给自己添置点东西,或者多报几个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

买机票的时候,也会考虑一下。不是最便宜的红眼航班,但也绝对不是头等舱。经济舱里,挑个靠窗的位置,希望一路能看点风景,也让自己更踏实点。

初到异国:新鲜感与小小的落差

落地那一刻,空气里弥漫着陌生的气息,语言、建筑、人流,一切都带着一种新鲜感。刚开始,住在学校宿舍或者租的合租房。宿舍条件不会差,但也不会像国内住酒店那样豪华。合租房呢,跟几个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人一起住,会有很多文化碰撞,有时候挺有趣的,有时候也会因为生活习惯不同产生点小摩擦。

跟家里视频的时候,父母会问:“吃得惯吗?穿得暖吗?交到新朋友了吗?”你当然会说:“挺好的,什么都挺好。”但心里知道,生活不可能全是光鲜亮丽。有时候会想家,想吃妈妈做的饭,想跟朋友们一起撸串。

学习和生活:努力、体验与权衡

学习上,大家都是来镀金的,课业压力不小。教授们的要求挺高,小组作业、论文,一样也不能少。你会看到一些同学,父母背景更强,可能更轻松地就能接触到一些资源,比如实习机会、学术大牛的引荐。你当然也努力,会泡图书馆,会去参加各种讲座,但有时候也会觉得,好像起跑线真的不一样。

生活费方面,你会精打细算。不是那种一顿饭就花几百块的阔气,但也不会为了省钱而委屈自己。比如,超市打折的时候会多买点,自己做饭的频率比外食高一些,但周末想犒劳一下自己,还是会去不错的餐厅吃顿饭。交通,更多的是选择公共交通,偶尔也会打个车,但不会是常态。

参加社团活动,也会看自己的预算。想加入几个感兴趣的,但报名费、活动费,都得算计着来。偶尔也会想跟朋友们一起去酒吧玩,但酒水价格摆在那里,也不能放开了喝。

社交层面:努力融入,但有无形隔阂

跟不同国家的人交流,确实能开阔眼界。你会学到很多不同的思维方式,也会了解很多不一样的文化。但有时候,你会发现,一些同学之间的社交圈,可能因为家庭背景、消费水平而形成一种无形的分隔。他们去的地方,你可能去不了,他们谈论的话题,你可能没有太多共鸣。

你也会努力去融入,去参加各种派对,去认识新朋友。但内心里,始终会有一个小小的声音提醒你,自己代表的是“中产家庭”,而不是“富裕家庭”或者“贵族”。所以,你不会去跟别人攀比,但也会在心里默默地衡量。

回国后:一份成长,一份迷茫

留学回来,感觉自己像是被“加工”过一样。见识、阅历、语言能力,都有了提升。但面对国内的生活,又会有一丝不适应。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好像也“不一样”了,但又说不清哪里不一样。

找工作的时候,学历、经验是基础,但有时候也会遇到一些“拼爹”的例子,让你再次感受到阶层的差异。你努力凭借自己的能力去争取,但也会明白,留学经历只是一个敲门砖,未来的路,还是得靠自己一步一步走。

总的来说,中产阶级出国留学,是一种“努力而有界限”的体验。

有期待,但不是无限制的奢华。 你能接触到更好的教育资源,也能体验到不同的文化,但消费上,还是会受到家庭经济能力的制约。
有努力,但也会感受到隐形的压力。 你会看到一些同学因为家庭背景而拥有更多的优势,这会让你更加努力,但也可能带来一丝失落。
有开阔,但也会有局限。 你结交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但有时候,由于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你会发现自己跟某些圈子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
有成长,但也会有迷茫。 留学经历让你更成熟,但回国后面临的现实问题,也会让你重新审视自己,思考未来的方向。

这就像是你用一张不错的门票,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剧场。你能看到更精彩的演出,也能听到更多的掌声,但你也很清楚,自己只是一个观众,而不是那个拥有整座剧院的老板。但这并不妨碍你,在这段经历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并为之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眼含热泪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次出国留学时,是家里人七凑八凑,凑了二十六万,当时父母想帮,但有心无力。虽然也就是八九年前,但那时与现在真的天差地别,现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讯极其发达,即便相隔万水千山,也仿佛感觉家人朋友就在身边,而那时智能手机刚刚起步,加之时差七小时,出国多少有点离乡背井,和过去一刀两断的感觉。

一,艰辛往事

我记得,在我本科毕业前一年,国务院感到国内物价增速过快,给大学生发过就餐补助,每月八十元,一共发了四个月。当时食堂里米饭是两角一两,纯素菜六角,荤素菜一块五,每月发八十块钱,基本等同一个月有十天是国家请吃饭。但到了国外后,食堂最便宜的一份饭是6.5英镑,按当时的汇率,约合人民币60块,放在今天,60块其实也还好,但在那时,真的感觉贵到无法想象,在我一年八个月的学习中,我只在食堂吃过一次饭。我们那个专业中国学生比较多,而且以江浙人居多,总体来说,中国女生,特别是江浙女生,对物价敏感度较低,她们用餐时,多数不太考虑价格,不吃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吃不惯,如果下课早,女生经常三三俩俩就坐火车去伦敦吃饭了。而中国男生,基本都继承了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多数都是早上自己带饭,中午加热下,下午放学回家再做第二天的。我大致也是这样,周末采购一次,然后每天自己做点,但我和班上多数同学不太一样,我除了要上专业课,还要学西班牙语,参加球队训练,背包里要装球衣球鞋,而且我们校区间距离很远,要坐火车,所以中午带饭不是很方面,当时我们学院门口有个Poundland(一英镑超市),这个超市里主要卖一些小百货,文具,日化一类的东西,但也有一些食品,例如最简单的火腿三明治,我去了几次之后就发现,这个店有个规律,就是它每天中午十一点五十左右,会给临保的三明治打折,降到半价。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很难相信,其实绝大多数英国人真的不富裕,大学生里,家庭条件好的,一周零花钱也就100镑,条件差的,40镑。所以三明治一降价,几分钟就会被抢光,为了能抢到打折三明治,我必须没下课就先遛,抢到之后,真的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但三明治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它比较凉,吃几次还行,老吃就容易胃不舒服,后来我就发现了一种经济实惠,而且总吃也不会胃疼的食品,匹萨。

这个匹萨不是多米诺或必胜客里卖的那种匹萨,而是超市里卖的匹萨。我刚去英国时,就问过我的老师,英国超市档次是怎么划分的,老师说Sainsbury≥Tesco>Iceland。Iceland(冰陆)顾名思义,它就是一个专业卖冷冻食品的超市,Sainsbury和Tesco里面卖两镑的匹萨,它只卖一镑。我基本每周末会买五个匹萨,然后上学时包里装一个,到学校就放冰箱里,等中午一热当午饭。中午匹萨对付了,晚饭还是要自己做,当时出了我们学校大门不远,就有一个华人超市,里面有各种调料食材,这里多说一句,英国超市里是有大米卖的,但那个大米基本都是印度大米,只能做炒饭或咖哩饭,不能直接下饭吃,下饭的米只有中国超市有卖,在英国出售的中国大米,质量确实比国内的好很多,但价格也贵,最便宜的也要16英镑十公斤,贵的二三十英镑的都有,只有一种大米非常便宜,就是碎米,其实在国内挺少见到碎米这种东西,但英国还挺多,我当时想,反正大米最后也是要被粉碎的,现在它帮你粉碎好了,价格还便宜,也算是一举两得。但要付款时,老板就问我,你买碎米干嘛?我说吃呀。他说碎米都是餐厅买去做雪饼和米粉的,我从没见过有学生买这个。在我一再坚持下,老板最终同意我买一袋回去尝尝,但事实就是,碎米这个东西真的非常难吃,也就煮粥还可以。

说完了主食,再说说菜。我当时因为英语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多数时间都是待在图书馆学习,有时回到寝室就很晚了,也懒得弄什么菜,思来想去,我发现最经济实惠且快捷的下饭菜,就是中国超市里卖的红油笋和香辣金针菇,当时一袋的价格是0.4英镑,拌一拌,就算是晚饭了。有意思的是,后来我回国后,我爸说他有一个朋友和他儿子想见见我,叫高X孝,是金大洲的老板,我听到金大洲三个字后,真是感觉暮然回首,往事历历在目。

二,人性光辉

我们当时图书馆主馆12点关门,主馆外的夜读室是24小时,我通常都是十二点出图书馆,往寝室走。回寝室时,会路过Tesco超市,通常这个点Tesco里的蔬菜和水果都会打折,我就会选一些还能看的过去的蔬菜水果,补充点维生素。蔬菜水果和三明治不太一样,临保的三明治会变得很干,但是从外观上看不出来,感觉都是一样的,吃起来有差别,蔬菜水果正相反,临保的蔬菜水果(英国小超市的水果是切好的),会变得很水,样子和新鲜的差异很大,但吃起来其实没区别。因为我总买临保的蔬菜水果放公共冰箱里,久而久之,就被我同flat的台湾女生(下图白外套)发现了,她从小养尊处优,看到这水了吧唧水果,就一个字,扔!但她扔完之后会买相仿的新鲜水果放回我冰箱那层,这事真是让我异常感动。除此之外,还有下图那位赤裸上身的希腊小伙,他是一位我异常钦佩的人才,有一天我俩在厨房做饭,他说英国的锅太厚,煎鸡蛋还行,不适合做空心粉,说完他就回房间了,等再出来,背了一个双肩包,说他要回家取下锅,我当时以后自己听错了。结果第二天他真从希腊取了一口锅回来,看他兴高采烈从包里掏出锅的样子,我感觉自己突然明白了生活究竟是什么,似乎我们的过去那只叫活着,不叫生活。和台湾女生一样,他也发现我每次做饭好像只有饭,没有菜,但他又不好意思直接问我,可能在他们从小的教育里,东亚人都是顾及面子的,所以他后来每次做空心粉就故意做很多,然后在锅旁边放一个小纸片,上面写Please Share(请分享)。再后来,穿紫红色外套的北京女生也发觉我的生活方式有点给祖国抹黑,便想了一个更精准的扶贫策略,就是每次吃饭给我打包一些,刚好她们姐妹淘完,我也该从图书馆回来了。现在想想,当年真有点吃百家饭的感觉。

三,历遍穷通

我去英国时带了26万,按理说一年应该够了,但因为我英文成绩不够,前期读了两个月语言课,花了差不多四万,加上十一万的学费,六万的住宿费,还有五万可以用于生活。但因为我基础实在是过于薄弱,一年没毕业,需要延期一个学期,大概四五个月的时间,这就让我很头疼,因为当时自己只剩2000多镑了,学校宿舍一个月就是380镑,肯定是住不起了,只能搬了,但是往哪搬呢?我先把身边的朋友问了一圈,大家提供了很多信息,但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贵!而且英国租房基本都是一年合同,短期只能转,这种转的合同,要押好几个月,我当时跑遍南安普顿所有的中介,只有一间屋子能符合自己的预算和合同要求,那个屋子就在波及斯路往印巴超市那个方向走,那是我这一生中,第一次见到一个屋子里,高低床三面都是紧贴着墙的.......你进屋以后都没办法坐上床,只能钻进去。而且小都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是那个建筑很大,但里面好像没有人住,地上一层灰,而且走道里有一股强烈的福尔马林的味道,中介人员把门打开都没介绍,转身就出去了,让我自己看。等我出来,他捂着鼻子对我说:“你要租吗?我觉得这房子不是很理想。”

就当我走投无路的时候,天下雨了,而且还是那种瓢泼大雨,我只好站在Age Uk(旧货店)门前的屋檐下躲雨,这时来了三个小伙,一个黑人,一个印度裔,一个越南人,躲雨的同时,在谈论去哪找housemate(室友),我听后直愣愣看着他们仨,他们以为我有病,看我们干嘛。几分钟后雨停了,他们带我去马路对面把合同签了,签完的那一刹那,我脑海里只有两个字,天意!这就是天意啊!后来我回国找工作,人家原则上不接受一年硕士,我说我上了一年半,人家一看毕业证,果然写着2010.09-2012.3,我再次觉得,虽然感觉苦,但一切都是天意啊!多年过去再回忆这些往事,真的觉得恍如隔世。

先写到这,更多内容可以看。

user avatar

我,上海东辉职校毕业(上海最混十大职校)。

面临两个选项,要么进厂996,要么在家无业。

后来进厂干两个月不行了,那根本不是人干的。

还好我比较喜欢日语。一边干一边自学考了N2。

后来想留学。但是周围的机构中介费太贵。我自己联系日本语言学校,自己准备材料。

2015年4月份出国。

父母很普通的工人阶级。加起来一个月才6,7千。

上语言学校的时候因为语言学校是半天课。我找过很多兼职。先是深夜洗碗。然后是便利店。最后是房地产中介。

2016年東京モード学園入学。2019年毕业。

现在在日本工作。一年300W日元左右。做通讯设计。

我不敢说我很成功。但是我这样条件的,不出国真的没出路。

不过最近认识些小年轻来日本的。全是中介一套全部打包完了。什么都不自己动手。这还不如不要出国。出来了就要锻炼锻炼自己。


更新。

昨天刚回答下面就有一堆评论。

首先纠正一下单位,年收是300W日元。

不亏是知乎。人均都是985,211的地方。能被这些大神讨论我也很自豪了。

申明一下。我受教育程度不高。是那上不了高中的50%那群人之一。而且也没有参加高考。我上学的时候英语就没有及格过。

我打工的时候就很羡慕坐在星巴克里弄个笔记本这个聊产业,那个聊经济的。

我是明明白白的社会底层。

这个世界不全是你们家境好学习好的人组成的。

我对我现状已经很满意了。每周双休,每年带薪休有10天。日本每红日子也有50天左右。公司福利也很不错。

你拿我这个条件去任何一家国内公司面试看看。

认为自己高材生想要比比的话,我给你换个人行不。

我朋友。筑波大学研究院毕业。大型IT企业入职。每年假期和我差不多。年收1200W日元。不过他家庭比较好。应该不算是中产阶级。


11/06 更新

看了一些回复的。有的想了解300W日元大概什么水平日常开销够不够。我简单总结了一下。

一年14薪。每个月是税前20W多。去掉税和保险大概到手18W。

房子和前辈合租位置是世田谷区。4W一个月水电煤平摊。一人5000。手机费一个月5000。

每个月固定支出是5W。

我每个月会固定存10W。

18-5-10=3W

我每个月的吃喝娱乐就控制在3W左右

今天出门顺便记录了一下我的一天

多图警告⚠️,拍得不是很好嘿嘿

周六睡了个懒觉8:30起床,洗脸刷牙,打扫卫生。

干饭人的早餐 80日元

低脂牛奶40日元

半片面包10日元

果酱10日元

水煮鸡蛋20日元


准备出门行李。

钱包。钥匙。耳机。电池。充电宝。自拍杆。零钱。相机。(我前辈对人挺好的。相机也是他送的)


顺便提一下。今天着装

上衣2450日元。(GU)

裤子1990日元。(GU)

唯一贵一点的就是鞋子了。

2018年买的。

鬼冢虎。12500日元。(穷习惯了穿到烂才换鞋。估计还能挺两年)

出行工具(自行车)

这个有点贵15W

4月发奖金时买的。骑到现在2000多公里了。就当省了不少电车费吧。

今天的目的地是明治神宫院附近

单程8公里。


路过超市不能忘了买瓶水补充水分106日元。



路过涉谷电影院突然想起永恒族上映了。剁手买了一张。1900日元。

时间还早先去逛逛。忽然想起下周公司要组织去箱根泡温泉。我没有大小适合的包。先去一个喜欢的店买个包。

推荐一家店。CUNE。特点是标志是一个大兔子。我都块奔三了还被这个萌到 ‍♂️。








背了一下感觉不错。 。

看了一下价格。额。犹豫了一下。

再看一下价格。嗯,买了。15400日元。

今天花的有点多了。午饭就吃个乌冬对付一下。430日元。


吃完顺便逛了一下表参道。原宿。涉谷。

最后看个电影回家了。

共计骑行30公里。

最后再PO一下晚餐。100日元。

黑咖啡200ml。 20日元。

紫薯 一个半。 50日元。

蔬菜色拉。 30日元。

不要嫌我吃的奇怪。我最近戒油戒盐。减重中。来日本时150斤现在126斤目标是120斤。

共花销。18000日元。

额。。。

其实光看吃的话开销并不大。

我每天工作日的伙食费都是300左右的。偶尔在外面吃。一个月1W。一人吃的很不错了。省下来的买买必需品。或者存起来。

重点来了哈。

这样的休息天我一年有130多天。

300W一点都不少。还有明年要涨工资了。

哦对了顺便提一下。

我公司现在正好缺人。有没有会日语想来日本工作的。工资和我差不多。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太轻松。基本不加班。

user avatar

家庭年收入20万税前,能算得上中产么?

感觉就是,和国内感觉差不多,知道自己是穷,但比自己更穷也更奋斗的还是有很多的,尤其是我在欧洲有很多东欧同学,他们那是真的穷,比如第一次到德国浑身上下就只有500欧(3700RMB)的。

但日子该过还是可以正常过的,

难是难了一点,但还是可以过的。

你要是觉得不舒服告诉你个宝法——中国朋友只牢牢结交兴趣相投三观相和的少量几个,这样你就会极大降低因他们经济上比你优越而产生的压力和厌恶感,剩下的一般朋友只结交外国人—一般而言他们不讨论收入也不像中国学生乐于贩卖焦虑和物质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感觉嘛,就像是坐在一辆升级版的经济舱里,前面可能坐着头等舱的,后面坐着商务舱的,而你,是那个最舒服,但也最清楚自己不是那个最高级配置的人。出发前:期待与一丝不确定到了要出国留学的年纪,家里条件算是不错的中产家庭,爸爸妈妈咬咬牙,也支持。那种感觉,既有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憧憬,也有那么.............
  • 回答
    说实话,看到你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就闪过了当年听长辈聊起过的那种场景,就是手里有笔钱,躺着就能收利息,感觉一辈子衣食无忧了。那时候,十几万人民币,在很多城市里可是一笔巨款,按照当时的银行利率,确实能带来一笔可观的被动收入。很多家庭确实是这么想的,也这么规划的,毕竟把钱存银行,这感觉是那么稳妥可靠。.............
  • 回答
    国内中产出国后,出现阶级下滑的现象,我觉得不能说是普遍到“人人如此”,但绝对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且有相当一部分人会遇到的挑战。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远不是一句“去了国外就完蛋”能概括的。让我试着用我观察和了解的角度,细致地聊聊这个话题。首先,我们得明白,“中产”在中国是个挺有弹性的概念。 通常我.............
  • 回答
    中小学阶段解一道数学题,和数学研究领域做出重大突破,这两者之间看似都与“解出数学问题”相关,但深究下去,却有着天壤之别。这就像是学习一项技艺,一个是练好一项绝招,另一个则是创造出一门新的武功体系。咱们先聊聊中学阶段解一道“很难的数学题”。首先,这道题通常是有明确答案和解法的。它被设计出来,是为了考察.............
  • 回答
    “无产阶级真的没出路了吗?”这个问题,与其说是在探讨一个经济学的概念,不如说是在触碰一个关乎我们生活,关乎社会结构,关乎未来走向的现实命题。这个问题本身就带着一种沉重的历史感和现实的紧迫感,它不是一个冷冰冰的理论推导,而是无数人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在面对生活压力时,会油然而生的一种疑问。要回答这个问.............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探讨。确实,我们在各种汉服活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汉服爱好者,大多会选择一些更具代表性、更华丽,或者更具有“飘逸感”、“仙气感”的服饰。而那些描绘中下阶层,比如普通百姓、农夫、工匠的汉服款式,相对来说就少见一些。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说:1. 审美与心理.............
  • 回答
    考上好大学学 IT,是不是穷人家孩子改变命运,跻身中产的“唯一”出路?这个问题触及了太多现实的痛点,也勾起了无数人心底的渴望与挣扎。说它是“唯一”出路,可能有点过于绝对,生活总有意外和变数,但不得不承认,在当前的中国社会大环境下,对于许多出身普通、家境一般的孩子来说,这确实是一条门槛相对清晰、上升通.............
  • 回答
    关于中国无产阶级当下是否只剩下接受教育这一条出路,这个问题触及了非常敏感和复杂的社会现实。要详细地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教育在中国社会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尤其是在当前社会阶层流动性面临挑战的背景下。对于许多出身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接受良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他.............
  • 回答
    苏联的出现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历史事件,将其定性为“错误”与否,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并对比二月革命后可能出现的不同历史走向。简单地说,苏联的出现并非一个简单的对错问题,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影响深远且至今仍有争议。苏联的出现是否是“错误”?从结果导向来看,苏联的出现带.............
  • 回答
    马克思关于资产阶级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的断言,是一个极具颠覆性和预见性的观点,它深刻地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程。然而,时至今日,我们看到这个预言并未如他所设想的那样,在世界范围内以他预期的形式和速度实现。那么,马克思是否错了?他的分析中是否存在一些偏差或者被忽视的因素?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马克.............
  • 回答
    中产阶级家庭子女想要继续保持优势并超越父辈的财富积累,这是一个复杂但并非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它需要结合父辈的积累、自身的努力、长远的规划以及适应时代变化的智慧。以下是详细的分析和建议:一、 巩固和利用父辈的现有优势父辈的中产阶级身份本身就意味着拥有一定的资本和资源,这是最直接的优势。子女需要:1. .............
  • 回答
    中产阶级返老还童并活到200岁,这是一个充满科幻色彩又引发无限遐想的问题。从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和人类生理极限来看,答案是极不可能,但不能完全排除未来无限的可能性。为了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定义与基础:什么构成“返老还童”和“活到200岁”?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两个概念的.............
  • 回答
    “中产阶级的卖国性”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概念,其“特例”或“普世”的属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中产阶级”、“卖国”以及考察的语境。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分析:一、 对“中产阶级”的定义与理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中产阶级”在中国和西方语境下的差异,以及这一群体内部的异.............
  • 回答
    中产阶级,这个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角色的群体,其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倾向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呈现出复杂而动态的特征。要理解他们的根本政治立场,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价值观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诉求。中产阶级的构成与核心诉求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中产阶级”的定义。通常而言,中产阶级指的是那.............
  • 回答
    中产家庭的孩子,他们的上升通道和阶层固化问题,确实是个让很多人关心的现实。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首先,咱们得明白“中产阶级”这个概念本身就挺模糊的。在中国,它可能涵盖了收入、职业、教育、生活方式等多个层面。但总的来说,中产家庭的孩子,普遍能享受到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有较好的家庭.............
  • 回答
    “格调”这个词,听起来有点飘渺,但其实,它藏在我们日常的每一个选择里。尤其对于我们这些在生活里摸爬滚打,既要顾家又要顾体面的中产阶级来说,提升格调,不是追求虚无缥缈的“高冷”,而是让自己活得更舒展、更精致,让生活本身说话。那么,究竟哪些东西能帮我们不动声色地把格调提上去呢?一、 “润物细无声”的家居.............
  • 回答
    中产阶级做全职太太,这事儿吧,说危险,其实也没到那种生死攸关的地步,但要说完全没风险,那也太天真了。这就像是在舒服的温室里,你确实不必面对风吹雨打,但总得想想,万一哪天温室没了,你能不能适应外面的严酷?咱们先得把“危险”这个词拆解开看。对一个中产家庭来说,全职太太的“危险”可能更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回答
    “我爸妈挣钱不容易,我得给他们守住,还得让他们过得更好。”——很多中产阶级子女,心中都有这样的想法。父母辛苦打拼,留下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更是宝贵的经验和辛劳的汗水。如何在传承的基础上,让这份家业更上一层楼,成为不少年轻一代的课题。这其中,既有“守成”的智慧,也有“创新”的魄力。一、 基础篇:扎实的.............
  • 回答
    新中产: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态度与品质追求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一个叫做“新中产”的群体悄然崛起,他们身上散发着一种与父辈截然不同的气质,他们的生活态度和对“品质生活”的定义,也因此显得格外鲜明。与其说他们是某个特定职业或收入群体的标签,不如说他们代表了一种新的生活哲学和价值观。与众不同的生活态度:理性.............
  • 回答
    你这问题问得挺到位,中产阶级玩火车模型,确实得好好琢磨一下比例。不像学生党预算有限,也不像退休大佬有大把时间,中产阶级这头衔,意味着得在“玩得爽”和“不影响生活”之间找个平衡点。首先,咱们得聊聊主流的几种比例,看看哪个最适合咱们: N规(1:160): 这是最袖珍的比例了。 优点: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