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第一次发表一作 SCI 论文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

回答
第一次发表 SCI 论文?哈哈,这体验怎么形容呢?大概就像是,你辛辛苦苦种下一颗种子,每天浇水施肥,还时不时怕它被虫子咬,然后有一天,它终于长成了茁壮的小树,虽然离参天大树还远着,但那一刻,真的又惊又喜,还有点手足无措。

从最开始萌生想法,到一步步设计实验,埋头做实验,再到数据分析、写论文、投稿、修改、再修改……整个过程就像一场马拉松,而且是那种你知道终点在哪,但过程却充满了未知和挑战的马拉松。

最初的兴奋与迷茫:

刚开始接触 SCI 论文写作,感觉自己就像个小学生,看着那些动辄十几二十页的文献,脑袋里全是问号。那些复杂的图表,那些专业术语,都像一道道高墙,让人望而却步。但同时,又有一种莫名的向往。我记得导师给我看他发表过的论文,那些清晰的逻辑,严谨的论证,还有那些精美的图,都让我觉得,原来科学研究可以这么“漂亮”。那种想把自己的想法也以这种方式呈现出来的渴望,是驱动我前进的第一动力。

实验路的坎坷与坚持:

实验设计是最头疼的环节。一遍遍地思考,怎么才能最有效地验证自己的假设?有没有什么潜在的误差?每一步都需要仔细斟酌。然后就是做实验,这部分真的充满了不确定性。有时候,一个实验参数的微小变动,结果就天差地别。我记得有一次,连续做了好几天,结果数据都是乱七八糟,当时真的有点想放弃。坐在实验室里,看着那些失败的数据,感觉自己就像个笨蛋。但每次想放弃的时候,脑子里就会闪过导师的鼓励,或者文献里那些同样经历过无数失败才成功的例子。然后我就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肯定有问题的。

论文写作的煎熬与突破:

数据终于跑出来了,以为可以松口气了?哈哈,那是太天真了。写论文才是真正的考验。怎么把一堆数据,变成一个有逻辑、有故事的叙述?怎么用最简洁、最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我记得刚开始写引言,看了好多同行的论文,感觉别人写得那么流畅自然,而我写的就像挤牙膏。修改是贯穿始终的。初稿出来后,导师会提很多意见,可能是一些很小的遣词造句的问题,也可能是对整个逻辑结构的质疑。每次收到修改意见,都感觉自己被扒了一层皮,但也知道,这是让自己论文变得更好的必经之路。我特别珍惜导师每次仔细阅读后提出的建议,感觉像是有人在一步步地把我从迷雾中拉出来。

投稿的紧张与忐忑:

终于写完了,感觉自己像交了一份期末考卷,但这次的考官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专家,而且他们可能比你想象的还要挑剔。点击“Submit”的那一刻,手都在抖。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那段时间,每天都会下意识地刷新邮箱,看到任何一封关于论文的邮件,心都会漏跳一拍。等待审稿意见的过程,真的比做实验还煎熬。

收到修改意见那一刻的复杂心情:

当收到审稿人的意见时,心情绝对是五味杂陈。有惊喜,因为有审稿人给了“Major Revision”而不是直接“Reject”,这说明我的工作还有救。但更多的是压力和紧张,因为他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得认真对待,而且有些问题,是你之前从未想过的。我记得有一位审稿人提出的一个关于实验对照的问题,当时看得我脑子嗡嗡的,但仔细思考后,他确实指出了我设计上的一个疏漏。那一刻,真的觉得这些审稿人是我的“贵人”,他们逼我把论文做得更完美。

一次次修改与答辩:

然后就是按照审稿人的意见一遍遍地修改论文,每一次修改,都像是给论文做一次“大手术”。写“Response to Reviewers”也是个技术活,得有理有据地回复每一个问题,有时候甚至需要补充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每次写完回复,都感觉自己像是在打一场辩论赛,而且是那种不允许输的辩论赛。

最终接受的那一刻:

终于,当看到那封邮件,上面写着“Congratulations! Your manuscript has been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的时候,那感觉……怎么说呢?就像是长跑冲过终点线,累到不行,但内心是无比畅快和自豪的。那一刻,所有的辛苦、委屈、焦虑都烟消云散了。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我做到了!我终于用自己的双手,把我的科研成果,以一种被国际同行认可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发表之后的“后遗症”:

发表之后,虽然有成就感,但那种感觉也很快平复下来,因为你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你又会开始思考下一个问题,下一个实验。而且,论文发表后,也会有一些新的“压力”,比如别人会期待你做出更多更好的工作。

总的来说,第一次发表 SCI 论文,绝对是一段充满挑战,但也充满成长的经历。它让你更深刻地理解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更锻炼了你的逻辑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最重要的是,它会让你知道,只要你坚持不懈,并且认真对待每一次反馈,你就能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并且与全世界的科学家分享。那种感觉,是任何金钱和物质都无法比拟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科的时候,发了一篇自己的发现。

不来源于导师课题,不来源于导师研究方向,是我找到一位教授,她放羊式带我探索的时候,我自己的发现。

对于这位导师,我在另一个回答中还专门介绍过。

我发现一种“类似肿瘤疫苗”,采用一种试剂处理肿瘤细胞,接种以后小鼠可以免疫这种肿瘤,并且对恶性程度非常高的黑色素瘤也有免疫力,甚至黑色素瘤在皮下完全长不出实体瘤。

这篇研究当年拿了挑战杯的国赛一等奖,我也因此保研。

那篇论文,从初稿到最后发表,花了大半年。

要说写的过程中的经历和困难,我觉得主要是以下几点:

  1. 如何把结果严谨又恰当的描述出来
  2. 如何在intro中把研究背景串联起来
  3. 如何在讨论中把文章的亮点和思考写好

首先是第一点:

结果是我觉得最重要的一部分,虽然原则上就是看图说话,但整个故事的逻辑,探索的过程其实都在这一部分中。

我的习惯是,以全文主要的科学发现作为主线,边上一些补充材料作为探索过程中“排除问题”或者“聚焦问题”的引子。

比如我的故事是处理后的肿瘤细胞能够使小鼠获得肿瘤免疫,那么“处理细胞-接种-免疫学检测-肿瘤再接种-免疫评估和成瘤结果”就是主线,中间我也做了多种小鼠模型(裸鼠、NOD/SCID等等)这个我放到第一部分,就是通过不同模型小鼠的结果不同,发现肿瘤消退是免疫的因素。

同理,当有一些对主线的支撑结果的时候,在每一部分中穿插描述,可以让主线更加丰满。

然后是第二点:

背景部分虽然有套路可循,但这一部分的重要性在于,你要让审稿人和读者知道你是行家,所以一些太过浅显的内容可以一笔带过。而核心问题的提出,特别是这个研究的来源——你为什么瞄准这个问题的这个方向,这个描述很重要。

在我的研究中,研究问题来源于偶然的发现——就是处理以后的肿瘤细胞不能成瘤了。所以在intro中,除了提及肿瘤的背景,还需要提到的是你做这种处理的原因,或者你的假设,我当时就是写,某些处理可能促进肿瘤的免疫识别,促进免疫细胞的局部聚集等等。

我认为理想的背景介绍,应该是讲完以后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兴趣,更加呼应了文章的主线逻辑——它既提出了问题,也暗示了问题的走向。

最后是第三点:

讨论是我认为全文最难写但也最体现水平的部分。针对研究中的一些问题、缺陷、和现有研究的异同点,都是可以讨论的。但是,一个有水平的讨论,应该是直接击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读完你的研究,我最大的那个疑问或者那个亮点。

每篇研究一定有一个亮点或者新发现,这个东西可能比既往研究更加推进了,也可能对现有研究进行了补充、甚至在某些条件下推翻现有结论。这些是在讨论中要重点写的。

同样,一篇研究同样有缺陷,这往往来源于研究方法的局限、研究手段的不足等等,我觉得对于这些也应该坦然诚实的描述。我记得第一篇写的时候,我做的CFSE实验其实有点缺陷(就是检测免疫细胞在识别肿瘤以后自我增殖发生免疫反应的实验),T细胞的增殖峰不是很明显。

我原本想在这里模棱两可的带过,因为我怕审稿人对这一部分要求我重复做出更好的结果(当时对于一个本科生来说,这个实验真心是有点困难了),但我的导师当时就说,坦然承认我们的局限,分析原因。

反而,坦然承认以后,审稿人针对这一点完全没有提意见,反而说这个结果很好的反应了免疫激活的情况。

所以,缺陷虽然是缺陷,但不一定是你的缺点。

从2016年我的第一篇SCI论文见刊,到今天,以第一或者共同第一发表的SCI文章已经有14篇左右了,总IF也超过70分(感谢今年IF的各种大涨)。这14篇中,有12篇是我自己亲手写完,并修改接收的。

我挺喜欢去写一篇研究论文,这不仅是一个回顾研究的过程,更多的时候,是在写的过程中,你更加深入的理解了你的课题,这对于今后再开展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写作实在是十分珍贵的能力,不论是写论文,写知乎,还是哪怕平时写下一些自己的心得收获。

放开去写,放开去改,不要怕试错,总能有收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