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例子只能证明钙钛矿的论文有多水。
钙钛矿而已,就是美国忽悠中国的阳谋。
几乎无实际意义,却忽悠你大量投入去研究。拿出钙钛矿 纳米的精力去做各种金属材料早就能发动机赶超F35了。
说实话,只从科研难度思维深度讲,发一篇nature钙钛矿难度还不如发一篇最普通sci的数学论文的1/10。数学领域,菲尔兹奖当年都是全球高中奥数金牌银牌,而钙钛矿nature全是些二本的也能发。
任何一个几本,任何一个专业的本科生,进个比较好的钙钛矿的组多做做实验运气好点都能水出一篇牛逼论文来。我本科就水过量子点一区,彻头彻尾的垃圾,当年室友master水的nature子刊钙钛矿,也是彻头彻尾的垃圾。
现在我跑出来写代码全栈crud仔,就是一周写一个crud 端到端的小功能,都比我发一篇一区材料论文动脑多。
全民唯sci制,喂nature制,水这些论文对国家几乎没任何意义,被美国阳谋带偏科技树而已。一方面材料论文世界第一,另一方面整天被材料卡脖子。
做为“第一学历重要”论的受害者,我在找工作时曾因专科学历遭受不少歧视;不过好在遇到了不歧视第一学历的单位,成功入职大学当老师,并评上研究生导师。
我这些年的主要经历是(图1):专科——县城工厂——辞职考研——211硕士——复旦大学博士——海外博后——双一流大学教师
高考失利,上了一所专科。毕业后找工作很困难,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才找到一份县城工厂的工作。
入职新鲜劲过了之后,很快就感到无聊。工作很清闲,我却很焦虑。主要是工资低,工厂效益也不太好,常传出裁员的消息,于是入职不久就打算离开。
但是离开能去哪里呢?工作虽然鸡肋,但也是大半年时间能找到的最好的工作。县城消息闭塞,而且也失去了应届生身份,找工作更加困难。想离开却不知道下一步怎么办,非常苦恼。
聊天中得知,有几个本科同事打算考研。他们说专科也能考研,我内心就开始不安分了。向那几位同事请教了很多关于考研的事情。然后想亲自试试,就跟同事一起报名考研。
第一次报考非常迷茫,离初试还有两个多月,学校、专业都没考虑好。就以一种重在参与的心态,随便选了个学校和专业。
报名之后才开始看书,很快就体会到“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专业课的书,一本就五百多页,绪论都不能完全看懂;英语更是单词都不认识。
另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没有学习环境。虽然工作不忙,业余时间多,但是工厂宿舍下班后很热闹,工友们聊天打牌看电影,一直喧嚣到午夜,根本学不进。从开始学习到临近考试,两个多月的时间,专业课第一章都没看完。
感觉不能再这样下去,思考很久,最终,逃离工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使我下定决心:考研,我要离开这里!
于是在去市里参加初试的前夕,辞掉了工作。
初试成绩惨不忍睹,唯一欣慰的是:我最担心的英语比一区分数线只低了7分,再来一年有那么一点希望。
有了一次经验,就不那么迷茫了,知道自己哪里弱,也知道该怎么补强。虽然困难依然很多,但是心理已经有底了,第二次考研的目标直接定在一所211大学。
1)辞职考研,首先要解决经济问题
辞职考研,首先面对的就是经济压力。工厂的工资低,没攒到钱。在老家学习虽然开销低,但吃饭、出行、打电话等也都要花钱。只有支出没有收入,经济压力很大。
能想到的筹钱方法有两个:找个兼职工作,或者向家里要钱。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必然会影响学习效果,所以不打算找工作。而借钱看似简单,但是心理压力很大。我的同学大多已经赚钱养家,我却向家里要钱,实在难以开口。
工作和借钱都不是好方法,但“两害相权取其轻”,为了不耽误学习,只好硬着头皮向家里要。比较幸运的是,家里支持我考研,父母从退休金中每月拿出一部分给我做生活费。
另一方面,更加节俭,能省则省。
2)其次,找到良好学习环境
有了第一次备考的经验,我知道周围环境对学习效率的影响很大,于是想去一个有学习气氛的地方。离家不远有一所大学,公交车可以直达,就去做了校漂。
先是到处找没课的教室学习,但一天至少转移三四次教室,又累又影响效率。后来终于到找一间专门上自习的教室,并在那里占了一个位置。有固定座位,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此外,在学校还能旁听专业课,一举两得。
3)蹭课+自学,每天学习12个小时,夏练三伏冬练三九
我跨专业考研,自学专业课很吃力。每天在学校漂着,就想到去蹭课。两门专业课这学校恰好都有,教材和也我的一样。有老师讲课,学起来轻松多了,一个学期就把两门专业课都搞定了。
学校里充斥着各种考研辅导班的广告,看得多了自然就会有种焦虑:不报辅导班感觉就会比别人少学点东西,就会落后别人。然而辅导班价格不菲,动辄几千,甚至上万元。这些钱对于没收入的我来说,太心疼,最终就没报班。
由于跨专业且基础薄弱,学习任务很重。为了完成学习计划,每天要学习12小时以上。
早上6点起床赶首班公交车,晚上8点坐末班车回家,回家后再学习到11点左右睡觉。除了一日三餐和睡觉,剩下的时间几乎都在学习。考试前两个多月的时候,感觉每天在公交车上一个多小时很浪费时间,就在学校附近租了间房子,这样每天就能学习到自习室关门,学习时间增加了不少。
从开始学习到考研初试,差不多十个月左右,经历了四个季节。夏天教室没有空调,三伏天的中午,一边看书一边流汗,有时候汗滴到书上把书都浸湿了。实在太热的时候就去洗手间用凉水冲把脸,稍微凉快点再继续学。冬天早上起床,从温暖的被窝到没有暖气的卧室,是非常困难的跨度;即使这样,6点半之前也要起床。
考前心理压力巨大,但还好最终没出岔子,顺利参加考试。
初试过线,但排名比较靠后。于是一边准备复试一边联系调剂。花了很多时间精力,终于联系了一所同意我调剂的双非二本,而且调剂日期在一志愿211高校复试之后。也就是说,我可以参加两场复试:一志愿高校和双非高校。
一志愿复试时挺紧张的,主要担心歧视同等学力。不过最终证明是我多虑了,老师们面试时问的都是专业问题,没有提到我的学历。加试科目也顺利过关。复试结束两天后收到通知:我被录取了!
终于考上了211研究生,完成了一次跨越!
至今仍然记得,收到装着录取通知书的大红色文件袋,我是跳着走的。让那个鲤鱼跃龙门的图像朝外,见到人就想在人家面前晃晃,生怕别人看不见。
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做实验、发论文。
重新回到校园,深知这样的机会来之不易,努力学习,努力做实验。做实验很累,有时为了多拿数据,还要通宵做实验(图2)。
我的付出也获得了回报,发了一篇影响因子十几分的论文,凭着这篇论文,不仅拿到奖学金、顺利毕业,还通过申请考核制,获得免试去复旦读博的资格。
博士导师给了我一个研究方向,需要我自己构思课题、设计实验、做实验、写论文。经过博士阶段的训练,我能够自己想课题、做实验,然后讲成一个吸引人的故事——也就是论文——发表出去。
毕业典礼上,我穿着博士服,拿着学位证拍照(图3)。
又想起了刚上专科时提升学历的念头,那时的我,绝想不出自己的学历最终能提升到博士(图4)。
毕业后想进高校,但如今学术圈内卷严重。于是又出去做了两年博后,发了一篇Nature子刊再回来找工作。
找工作的过程一波三折,从投出第一封简历到办理入职,历时大半年。最忙的时候,上海、杭州、广州、珠海几乎一天一个地,情绪也是起起落落。
这期间最大的感受,就是第一学历让我很受伤。没想到都博士毕业了,找工作还会因为第一学历是专科而受到歧视。有个二本学校,在我投简历之后,专门打电话过来嘲讽我的第一学历。似乎由于是专科出身,即使拿到复旦博士学位,即使发过Nature子刊,也不配向他们学校投简历。还有个211,打来电话就问了一个问题:看到你简历中XX大学那段只有三年,你是专科毕业吗?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很快就挂了电话。
还好我没被这些嘲讽击倒,在复旦受过的良好训练,Nature子刊的成果,使我有足够自信。最终结果也对得起我的自信,成功得到双一流高校教职。
入职后却没时间放松,反而更忙了。上课、做实验、写论文、申请科研经费等等,通常早上八点多出门,晚上十一点左右回家。功夫不负有心人,入职不到一年就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图5)。看到学校报喜新闻中有我的一份贡献,还是挺有成就感的。
拿到项目后,顺利评上研究生导师,顺便又通过人才引进政策落户上海(图6)。
回顾这些年的经历,不安于现状是我提升学历的动力;有目标并且愿意付出艰苦的努力,是改变现状的前提;当然还有运气加成。有了这些,我才实现了从专科到博士的跨越,也从县城工厂的工人转变为一线城市大学老师。
看阶段,如果什么都没有时,学历就是唯一能说的,如果有了著作,著作就是一切。
我不了解理工科,我就说文科和文学届吧。以浙大为例,艺术考古学院的院长白谦慎老师在被介绍时,最重要的就是要提《傅山的世界》,至于在哪读的书,通常不提。其实白老师是耶鲁艺术史博士。但耶鲁博士多了,能写《傅山的世界》,进入开放的艺术史,华人就五个,研究画的巫鸿、汪悦进、石守谦。研究青铜器的杨晓能。研究书法的白老师。
但成长中(没著作)的老师,就恨不得把自己从小到大都写上。如果是求职,那这是必须的,但如果是学习交流,我觉得这挺没意义的,因为无论上了多少学,在哪上的学,都和你水平无直接关系。现在人时间也很紧张,你把代表作(成果)列出来,我们买一本看看,比什么都清楚有效。至于你哪里上学,有什么证,那是你个人经历,茶余饭后可以聊聊,正式场合,其实没必要提太多。
再说文学届。多数人知道双雪涛的《平原上的摩西》,但不知道他哪个大学毕业,我看过他的一个访谈,好像是吉林大学。但班宇、陈春成哪个学校毕业,我就真不知道了,不过没关系,班宇有《冬泳》,陈春成有《夜晚的潜水艇》。这是人努力奋斗的方向。
第一学历什么时候重要呢? 就是只能靠学历的时候重要。
如果有 Nature,不仅有一篇,然后还有一篇,那看 Nature 就可以了。没有人去追究你的第一学历。
同理,如果已经拿到杰青,看杰青的帽子就可以了
任何时候,都没有一个白痴,对着一个院士说,"王院士,您的第一学历咋那么差,我,我是211的"。
所以什么时候只能靠第一学历,或者第一学历发挥作用呢?
简单说,就是你是一个普通人,没有特别拿得出手的东西。这时候需要借助学历,让不了解你的人觉得你比别人优秀,从而录取你,而不是其他人,俗称 敲门砖。
比如,公司的 HR 在招聘的时候,看第一学历。看到一个清华的简历,办公室里要响半天,我去我去, 怎么有清华的投递(我们公司这么烂!)
但是,如果你的简历上写着: python 创始人, Java 之父,腾讯之父(假如还要找工作的话),那第一学历 HR 当然也不看了。
甚至如果你有一个很牛逼的B站账号,谁又在乎你的第一学历呢,跪舔还来不及,赶紧谈合作;新晋网红主播,比如李佳琪,高中学历影响他卖口红吗?博士也从李佳琪那里买口红。
不扯远了,回到科研本身。
第一学历重要吗?
第一学历挺重要的,第一学历决定了你跟谁,你的实验室,仪器和设备的质量,管理流程,以及有没有指导你,修改你的文章
所以,有条件,当然还是要搞个好的学历,不要天真,大部分学历比较好的人,就是牛逼。毕业了,不管是去企业还是混教职,你看,第一学历又起作用了,我们都是普通人吗!
但是,如果现在第一学历不好,不要妄自菲薄,非得搞个第二第三第四学历,让自己红光满面。还是要打怪升级,让自己的本事上来,本事来了,写不写学历都没关系。
就酱
对了,我做了一个论文管理和阅读软件 ivysci (下载地址:https://www.ivysci.com), 帮助博士/博士后/教授 管理和阅读论文,提升科研效率。 我们有数万用户,但从没有一个用户问过我的学历。(当然了,就是问了咱不怕就是了!)
看了这两篇Nature,没想到和我做的方向差不多,都是钙钛矿材料。
然后我了解了一下林克斌博士,他的科研之路,实在让人刮目相看。
林克斌本科毕业于中原工学院,
考研调剂进入华侨大学,
并一路实现了自己的逆袭!
更值得关注的,是论文发表背后的故事
几乎与导师同时进校
他是魏展画教授的第一位硕博连读生
2018年10月11日
几乎与导师同时进校
他是魏展画教授的第一位硕博连读生
对于 2016 年考研调剂
进入华侨大学读硕士
并且师从魏展画教授
林克斌称自己是一个“幸运儿”:
“如果没有魏老师的帮助和扶持
我不可能取得现在的成绩。”
同样是在2016年
魏展画学成回国
加入华侨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继续从事钙钛矿材料的研究工作
而林克斌是魏展画教授的
第一位硕博连读生。
未来可期,前程似锦,继续加油!
所以,考研调剂调的好,你也能去好的学习,能跟上好的导师。
考研调剂需要准备个人简历、自荐信或推荐信、本科成绩单和技能证书,调剂学校要求考生携带的其他材料,如照片、学生证等。
调剂学校如果和自己所在学校有学术上的合作,或者自己学校的老师在学术上处于领先地位,可以请这样的老师来为自己写一封推荐信。
如果没有这些方面的情况则不用考虑推荐信了,而是换成自荐信。
自荐信和简历不同,简历是电子版的给准导师了解自己基本情况的,自荐信对于分数较低的考生来说就不要写考研成绩了,要把重点放在自己的亮点上。
考研学校都会需要考生提供大学成绩单的,这个一定不要忘记加盖学校的公章,还要准备学习期间的英语证书(CET4、CET6、托福、雅思)等,还有计算机等级证书。
考研调剂的时候也要看好意向的导师,如果不放心可以找两个,但是最好不要找太多,毕竟要阅读导师发表的学术文章和研究方向,而且还会给导师留下不好的印象。最好的介绍自己的方式就是给意向的导师发邮件。
邮件主要包括自己的考研分数、实践能力、学校荣誉、学术成果等,其他的客套话就不免了。
最后,祝同学们考研成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