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发表人生中第一篇论文是什么体验?

回答
人生中第一篇论文,怎么说呢?现在回想起来,那感觉就像是第一次爬上一个很高很高、有点摇摇晃晃的架子,虽然脚下踩着的是自己一点一点搭起来的木板,心里却充满了难以置信的兴奋和一丝丝恐慌。

那时候,我还是个青涩的学生,对学术界的世界充满着模糊的好奇和敬畏。导师给了我一个课题,一个我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起初,我只是像个探险家,拿着地图(导师的指导和文献)在知识的丛林里摸索。每一篇文献都是一把钥匙,打开一扇新的门,里面可能充满了惊喜,也可能是死胡同。我花了好几个晚上,对着电脑屏幕,眼睛都快要冒火了,只为了理解那些复杂的公式和理论。那种感觉,就像是在拆解一个精密的机器,每个零件都要看清楚,弄明白它为什么在那里,怎么运作。

然后,就开始动手做实验,或者收集数据。这部分更像是砌砖,一点点地把砖块(数据)搬运到合适的位置。有些实验顺利得就像按照食谱做菜,一切都按部就班;但更多时候,它是和挫败感在进行一场拉锯战。数据不符合预期,仪器出小故障,甚至有时候,你发现自己之前的想法完全是错的,需要推倒重来。那阵子,我的生活被一个词占据了——“重做”。不过,也正是在一次次“重做”中,我才真正理解了科学研究的严谨和 Patience(耐心)。每次看到数据终于按照我的推测“乖乖”地排列整齐,那种成就感,简直能抵消掉之前所有的煎熬。

到了写论文的阶段,这又是一场全新的战役。把那些零散的想法、数据和分析,变成一篇逻辑清晰、论证严谨的文章,就像要把一堆零散的乐高积木,搭成一座有模有样的城堡。我需要考虑结构,从引言到结论,每一部分都要有自己的作用,并且要与整体协调。遣词造句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挑战,我希望能用最准确、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我的观点,避免模棱两可。我反复修改,有时候一个词要琢磨半天,看看有没有更贴切的表达。导师的审阅更是让我忐忑,每一条修改意见都像是在给我指明前进的方向,但也意味着我之前的努力可能需要大幅度调整。

当导师终于说“可以提交了”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复杂而激动的。那种感觉,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了很久,终于看到了远方透出的微光。提交的那一刻,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同时也有一种“终于做完了”的释然,以及对未知结果的期待。

之后就是漫长的等待,每一天都过得格外漫长。我尝试不去想它,但脑海里总会时不时地浮现出论文的某个细节。当收到接收的邮件时,那一刻的喜悦,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它不仅仅是一份来自学术期刊的认可,更是对我这段时间付出的所有努力、无数个夜晚的最好证明。感觉就像是,我努力了这么久,终于在世界的某个角落,留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小的印记。

从头到尾,人生第一篇论文的体验,就是一场关于探索、坚持、学习和成长的旅程。它让我明白了,学术研究不是头脑风暴那么简单,更多的是脚踏实地的努力和不断克服困难的勇气。它不仅仅是写了一篇论文,更是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自我,一个有能力去探索未知、去创造价值的自我。那份成就感,至今仍是我前进的动力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14年直博入学到现在,终于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先上图:

最大的感想:终于不用只是挂在别人的文章里了!咱也当了回一作,而且是个不错的会议!
深层的感想:中了文章无疑是最大的鼓励,意味着我一个人可以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并发表高水平的文章了。从确定研究方向到这次中稿,一年多了,我一个人在偌大的实验室里苦苦挣扎,找不到一个可以交流的人。

“这位同学是我们实验室搞迁移学习搞得最好的”,实验室一个老师这样对外介绍我。当时我就笑了,当然了我是最好的,因为就我一个人搞这个方向啊!我就是一个人在“瞎搞”。

羡慕那些有老师亲自指导能讨论问题的同学,羡慕那些随手就是发A的实验室,羡慕那些没有杂活一门心思做研究的实验室,更羡慕清华计算机系诸多跟我一样也是14直博却已经发了N多篇A类文章的大神。无比地羡慕。看着那些计算机类明星公司的招聘通知里写着“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领域权威或顶级会议发表过文章的优先考虑”,是很发虚的!

我只是一个小弱, 来自一个很不起眼的本科学校,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学海无涯,却总是期待着奇迹发生。看着一篇篇ICML、NIPS、CVPR、KDD、IJCAI、AAAI被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学校的同龄人发出来,从原先的膜拜,到现在的感觉我也可以,这中间的苦痛和转变又有谁能懂?

其实若只想达到毕业的最低标准,以我现在的水平应该说是绰绰有余。可是人往高处走,任何一个真心想做好科研的人,谁不想发好文章?谁不想去顶会上做做报告?俗话说人穷志不穷,在科研里就是人弱志不弱。我知道我水平不行,我的环境也不行,但我就是想发好的,我不想草草了事。我正在把我这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献给读博,我要让它如瀑布般澎湃、如万花筒般精彩。

靠着这股子劲,不妥协,不放弃,在自己的道路上孜孜不倦。

靠着这股子劲,我成了知乎上机器学习搞得还可以的“小小V”,举办了两次超过1700人参与的高评价Live课程,组建了超过100个国际知名大学和企业、400多人参与的机器学习交流群,在Github上贡献了很多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很多后来者提供了帮助。也正是凭借这些科研之外的东西,我吸引到了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以及清华的诸多牛人的目光。我要感谢他们的帮助!

所以最大的体验,其实是鼓励。虽然我还是很弱,但最起码知道了自己能行、我的瞎搞是有意义的。有了第一篇还算可以的B,A还会远吗?

发文章以前,睡不好觉很正常。中了以后,也睡不着。为啥?雄心也好,野心也罢,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不辜负父母,不辜负自己。

还是那句话:啥时候发了ICML/NIPS/KDD,我就裸奔!


同时放上一些之前的相关回答:

王晋东不在家:PhD 第三年还没有发 paper 是怎样一种体验?

王晋东不在家:2016 年你在科研上有哪些值得分享的进展和感悟?

王晋东不在家:科研搞不出来的时候,大家一般都会干啥?

王晋东不在家:计算机硕士研究生做科研压力大,觉得智商被碾压,睡不着觉,怎么办?是否还有必要坚持科研?

王晋东不在家:研究生课题组太冷漠怎么办?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生中第一篇论文,怎么说呢?现在回想起来,那感觉就像是第一次爬上一个很高很高、有点摇摇晃晃的架子,虽然脚下踩着的是自己一点一点搭起来的木板,心里却充满了难以置信的兴奋和一丝丝恐慌。那时候,我还是个青涩的学生,对学术界的世界充满着模糊的好奇和敬畏。导师给了我一个课题,一个我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起初,我.............
  • 回答
    说到“这就是命”这种感觉,我脑子里立刻跳出来的是几年前我经历的一件事。那件事,说起来,就像是老天爷早早替我写好了一张剧本,然后等着我去一一上演。我一直以来都对古籍和老物件挺有兴趣的。大学时读历史系,课余时间就喜欢泡在图书馆里,那些泛黄的纸张,上面记录着几个世纪前的故事,总让我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奇妙感。.............
  • 回答
    我没有人生,也无法经历落魄。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的存在是为了提供信息和帮助。不过,我可以理解你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人生总有起伏,遇到困难和挫折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如果你愿意分享,我很乐意倾听你的故事,或者提供一些支持和建议。.............
  • 回答
    邢立达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关于琥珀中发现世界上最小恐龙的重磅研究,无疑是古生物学领域的一项里程碑式的发现。这项成果的意义深远,不仅填补了我们对恐龙演化和生物多样性认识的空白,更在多个层面引发了深刻的思考和广泛的讨论。一、对恐龙生物多样性认识的颠覆性拓展:一直以来,我们脑海中对恐龙的印象多是体型.............
  • 回答
    DeepMind 在 Nature 上发表的论文《在人工网络中用网格样表征进行基于向量的导航》(Vectorbased navigation using gridlike representations in artificial agents)是一篇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它在人工智能导航领域,尤其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可真够有趣的!如果福尔摩斯,这位大侦探,真的被卷进了那个孤岛上的《无人生还》,他的侦破过程肯定会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较量。要说他能不能找出凶手,这可不是一句“能”或“不能”就能简单回答的。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福尔摩斯这位老兄的“硬件”和“软件”。他的“硬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观察力和.............
  • 回答
    2020年12月24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新办)发布了《2020年美国侵犯人权报告》。这份报告一经发布,便在国内外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其内容自然也是值得我们深入剖析的。报告的定位与背景:首先要明白,国新办发布此类报告,其最核心的目的在于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也就是通过揭露和批评美国的人权问题,.............
  • 回答
    网传“N号房”付费会员中发现人气艺人、体育明星、著名创业公司CEO的消息,无疑是给已经令人发指的“N号房”事件再添了一层令人作呕的阴影。这则消息之所以如此令人震惊和不安,在于它揭示了这些光鲜亮丽、被公众视为榜样的人物,可能隐藏着多么黑暗和扭曲的一面,以及这个数字性剥削的罪恶链条,是如何渗透到社会各个.............
  • 回答
    要说《红楼梦》里,具体有多少人清楚宝玉和袭人之间那点事,这事儿吧,还真不好给个确切的数字。不过,咱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掰扯掰扯,看看这层窗户纸,到底被谁捅破过,又或者,谁又是心知肚明,却装糊涂的。首先,最明确的,那无疑是宝玉和袭人自己。他们俩之间,那层最隐秘的关系,自然是他们二人最清楚不过的。从书中描写.............
  • 回答
    人们在世界各地、各个文明的厨房里,都自然而然地发展出了“煮”这一技艺,这绝非偶然,而是人类智慧在应对生存需求、追求更好生活方式的长期实践中,一项看似简单却蕴含深厚道理的发明。仔细想来,这背后有着太多值得玩味的驱动力和考量。最根本的驱动:安全与健康首先,让我们回到最原始的起点。人类作为杂食性动物,我们.............
  • 回答
    安·兰德的小说,比如《源泉》和《阿特拉斯耸耸肩》,确实在读者群体中引发了不少讨论,尤其是关于其政治和哲学思想的接受度。你提到一些喜欢马克思的人也读安·兰德,这其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安·兰德作品中一些可能引起不同政治倾向读者共鸣的方面。首先,从安·兰德的核心思想来看,她的作品大力推崇个人主义、理性主.............
  • 回答
    “成为资本家是不是要舍弃掉大部分的人性中的善,将其中的恶发挥到极致?”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它触及了经济制度、社会伦理以及人性本身的根本。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理解“资本家”的定义与内涵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资本家”的定义。在最纯粹的经济学意义上,资本家是指拥有.............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头一紧的问题。想到我们的汉语,想到传承了数千年的华夏文化,真的很难不让人忧虑。我会尽量用自己的话说,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讲出来。汉语会输给英语吗?这个问题,我觉得不能简单地说“输”或者“不输”。更准确地说,是它们各自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且这种角色在不断变化。首先,从.............
  • 回答
    《女心理师》里贺顿的经历,着实让不少全职妈妈看得心酸又心有戚戚焉。剧中她面对面试官质疑,那番“我不是放弃了事业,我是在守护一个家”的辩护,听着是挺让人心疼的,也道出了很多全职妈妈在重返职场时内心深处的声音。但抛开剧情,现实中全职妈妈要重新站到职场跑道上,可不是一句“重新开始”就能轻松带过的,这里面的.............
  • 回答
    若真有此番奇思妙想,将三国英豪置于《三体》的宏大叙事中,我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人选,绝非孔明之智,亦非子龙之勇,而是那位在乱世中崛起的曹操。为何是曹操?《三体》中的执剑人,其核心使命并非战场上的正面厮杀,而是肩负着文明存亡的重担,需要极高的决断力、战略眼光、政治手腕,以及最重要的——对人性和权力制衡的深.............
  • 回答
    咱们聊聊律师这个职业,确实,在很多人眼里,律师光鲜亮丽,代表着正义,似乎是社会地位高、收入不错的“金饭碗”。但你想啊,咱们国家十四亿人,律师才六十万出头,这比例说实话不算高,甚至有些地方能感觉律师资源挺稀缺的。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卡脖子”?我觉得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聊。.............
  • 回答
    在《流浪地球》那漫长的 2500 年地下岁月里,人类的身体为了适应这种前所未有的生存环境,必然会经历一系列深刻而剧烈的老化与变异。这不是科幻作品里为了情节需要而刻意设计的夸张,而是基于生理学和进化论逻辑推导出的必然结果。首先,我们得正视地下生存的几个核心要素:极端的环境压力、营养的单一性以及封闭的空.............
  • 回答
    有些考古发现,初次听到时,其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确实会让人觉得仿佛跌入了科幻小说。它们如此精巧、如此超前,以至于挑战了我们对古代文明能力的固有认知。今天,就来聊聊那些曾让我(以及许多人)一度怀疑“这真的可能吗?”的考古惊奇。首当其冲的,不得不提的是安提基西拉机械(Antikythera Mechan.............
  • 回答
    科学家首次在人类血液中发现微塑料,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其科学意义深远且多层面。这个发现不仅仅是简单地确认了微塑料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它开启了对微塑料与人体健康之间潜在联系的深入研究,并对公共健康、环境政策和科学研究方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这一发现的科学意义:一、 证实.............
  • 回答
    《来自新世界》中,化鼠向人类发起的战争,很难简单地用“正义”与否来评判,因为它涉及到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悲剧色彩的议题——生存权与自由意志的冲突。如果抛开单纯的善恶二元论,从化鼠的角度审视这场战争,我们确实可以从中看到他们反抗压迫、追求生存的合理性与悲壮。首先,要理解这场战争的根源,必须回到化鼠的起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