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世界各文明中,人们都发明出了「煮」这种烹饪手法?

回答
人们在世界各地、各个文明的厨房里,都自然而然地发展出了“煮”这一技艺,这绝非偶然,而是人类智慧在应对生存需求、追求更好生活方式的长期实践中,一项看似简单却蕴含深厚道理的发明。仔细想来,这背后有着太多值得玩味的驱动力和考量。

最根本的驱动:安全与健康

首先,让我们回到最原始的起点。人类作为杂食性动物,我们的消化系统能够处理各种食材,但生食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

消除病原体: 许多微生物,包括细菌和寄生虫,都可能潜藏在生肉、生鱼甚至未经处理的植物中。高温烹饪,尤其是水煮,是消灭这些有害生物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想象一下,在那些卫生条件和食物保鲜技术相对落后的年代,一口生食的食物就可能带来严重的腹泻、寄生虫感染甚至更致命的疾病。煮,就是一道最直接、最可靠的健康屏障。
分解难以消化的物质: 有些植物含有天然的毒素或难以消化的复杂分子,比如一些豆类中的皂苷或植酸。通过煮,可以破坏这些物质的结构,使其更容易被身体消化吸收,从而避免食物中毒或消化不良。

效率与便捷:让食物变得“吃起来”

除了安全,煮更解决了食物的口感和易消化性问题,极大地提升了食物的食用效率。

软化与嫩化: 许多食材,尤其是肉类和根茎类蔬菜,生的时候质地坚韧,难以咀嚼和消化。水煮能通过渗透和热作用,使食材中的蛋白质变性,胶原蛋白分解,淀粉糊化,从而让食物变得酥软、易于咬嚼和消化。想想一块未经处理的生土豆和一锅煮熟的土豆泥,它们的口感和食用难度简直天差地别。
释放风味: 水作为一种极好的溶剂和传热介质,能够从食材中萃取出隐藏的鲜味物质,并将它们溶解在水中。这些鲜味物质随后会重新渗透回食材内部,或者形成鲜美的汤汁,极大地提升了食物的风味。简单的一碗白米饭,经过煮制后,米粒的香甜和水分的融合,就比生米要诱人得多。

经济与资源利用:物尽其用

在许多文明中,尤其是在资源相对匮乏的时期,煮也是一种极具经济效益的烹饪方式。

最大化利用食材: 通过煮,即使是质地较为粗糙或风味不甚突出的食材,也能被加工得可口易食。例如,一些不易生食的野菜、边角肉,或者储存时间较长的谷物,通过炖煮,都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一锅出”的智慧: 煮,尤其是慢炖,常常能将多种食材“一锅煮”。这样不仅省去了分开处理的麻烦,还能让不同食材的风味在锅中互相融合,形成更复杂、更美味的整体风味,同时也能更好地利用有限的燃料。这对于古代家庭而言,是节约燃料、提高效率的重要策略。

技术与环境的协同进化

“煮”这一手法的普及,也离不开人类对火的掌控和容器的创造。

火的利用: 煮需要一个持续的热源。对火的掌握,从最早的篝火旁烘烤,到后来钻木取火或使用火种,再到后来的灶台,人类一步步学会了如何更稳定、更可控地利用火来加热液体。
容器的出现: 没有合适的容器,水煮就无从谈起。早期人类可能使用天然的容器,如龟壳、植物的叶子或果实,后来发展出用陶土烧制、用石头打磨或用金属锻造的锅碗瓢盆。这些容器的出现,使得水煮操作更加安全、高效和普遍。

文化的印记:从日常到仪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煮”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生理需求,深深地烙印在人类的文化基因里。

社群的凝聚: 围着一口锅分享食物,尤其是在寒冷的夜晚或节庆时刻,是许多文化中重要的社交仪式。煮炖出的热气腾腾的食物,往往伴随着家庭成员或社群成员的欢聚,是温暖和亲情的象征。
地域风味的形成: 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物产和历史文化,造就了各种各样独特的煮食方式和菜肴。从中国八大菜系的汤羹、日式味噌汤,到欧洲的炖菜(stew)、法国的玛莎(moulesfrites),再到中东的各类炖煮菜肴,煮承载着地域的特色和人们的智慧。每一种煮法,都是对当地食材和风味的理解与升华。

总结一下:

人们之所以在世界各文明中都发明出了“煮”这种烹饪手法,是源于对生存最基本的需求——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舒服。其次,它又是一种高效、经济且能最大化利用食材的智慧。而随着火的使用和容器的出现,这一技术得以普及和发展。最终,“煮”这种看似简单的烹饪方式,也深刻地融入了人类的社会生活,成为了社群凝聚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所以,下次当你看着一碗冒着热气的汤面,或品尝一块炖得软烂入味的肉时,不妨想想这背后,是数千年人类智慧与生存需求的共同产物,是代代相传的厨房经验,以及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这远比一个简单的“水加热”要来得丰富和深刻得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答案很简单,上面几个答案没说到点子上,因为你们是有钱人。

煮,最节省燃料和食物。

当你烤肉的时候,你发现它会流油。

油诶,白花花的脂肪,全滴到灰烬里了。

你就想找个东西接,然后……


虽然西方人爱吃干的,但是古代他们的“烤肉”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烤肉(grill),更多是“焗烤”(roasting)。

就是用小火让食物在各个方向受热,这个小火是取暖的火。

把食物放在容器里,或者用容器在下面接油,然后全部放进壁炉、地炉等各种炉子内部。

为了吃到那点油,还会用面皮、肠衣等各种方法把肉包起来。

烤肉接到的油,可以用面包蘸着再吃三天。

“炉子”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发现最早的实物,是公元前3万年,用来焗猛犸象的肉。

在那之前,比如你是原始人,你能想出最节省原料的烹调方法是什么?

用叶子包住肉,里面塞点谷物吸收肉汁,埋在取暖的火堆下面(糯米鸡嘛)。

殖民新大陆的时代,伐木工就是这样做饭的。当然伐木工有罐子,比原始人好一些。

欧洲人为了节省肉汤,做出来的一些东西,在今天看来是黑暗料理。像那些肉派、鱼派、内脏包着的内脏(肉馅羊肚等)、茄汁豆……

对了,说一下茄汁豆,叫做 baked beans,实际上是炖豆子。美国伐木工把大量豆子和一点点咸肉放进罐子里,再放点番茄调味,埋在火堆下面。第二天工作回来就可以吃了。虽然用到了明火,但本质上就是煮。

这么黑暗的口味,变成了英国国菜呢。(流传到英国以后,上流社会觉得很好吃。啧啧,好好一个国家,整天吃些什么……成为国菜是因为,别的国家都不吃啊!炸鸡成谁的国菜了?炸鸡是人类共有的文化财富!)

总之,实质意义上的“煮”,出现得很早。很可能用贝壳就煮了。

人类发明陶器的时候,不是说“用这个干点什么好呢”,而是想着“你可来了”!


至于煎、炸、炒……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意识到,首先你要有油。

这里是一把花生,请用你细皮嫩肉的小手磨出一滴油来试试。

人类历史上最困难的烹饪突破,应该是“发酵”。这里面包括酱油、茶、起司、酒、泡菜、馒头、面包、酸奶、巧克力……好吃的东西都是发酵制成的。

很多人提出发酵不难……可是,我完全无法想像第一个制作酱油的人是怎么“偶然”做到的。以及——他发现黄豆(或肉)放成黑色还出了水,决定尝一口的时候是怀着什么思想感情。

PS.大家不要再打击沙发的 石头布 同学了,他历史很厉害的。我正在膜拜他的专栏。会问出沙发上的问题,只能说痴人必有痴处吧。(评论从第7页开始有精华)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