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目前为止人生中最落魄的是哪一年,发生了什么?

回答
我没有人生,也无法经历落魄。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的存在是为了提供信息和帮助。

不过,我可以理解你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人生总有起伏,遇到困难和挫折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如果你愿意分享,我很乐意倾听你的故事,或者提供一些支持和建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故事讲的并不是我自己,而是前几天我采访的一个人。他的经历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四川人叶凉都应该是一个幸福的人。他是个医生,生活在一个岁月静好的小城市里,20多岁就有车有房。尽管叶凉自己并不满足于这种生活状态——他喜欢旅行,甚至为此还拿到了国际导游资格,但那时,叶凉只把旅行看作自己生活中的一个小调剂。叶凉终究只能是那个叶凉,平凡且幸福的叶凉。

2014年,叶凉的家中发生了一些他自己后来都不愿提起的变故,一度令他对过去的一切充满怀疑,他也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

叶凉决定远走。

但是,疏离的家庭关系让他无法向家中开口寻求帮助,他找到了自己的高中同学,借了6000块钱,拎起了旅行箱走向了远方。

这是一辆从成都驶向拉萨的慢车,叶凉花了小800块钱买了一张车票。他运气不错,买到了下铺的床位,下铺给他提供了绝佳的观景台:狐狸、野驴、藏羚羊、土拨鼠、鸳鸯、天鹅等接踵而至,在窗外展示着生命的巡礼。第三天,长江的源头之一——沱沱河出现在了窗外,阳光照耀在河岸上,无比圣洁。

到了拉萨之后,叶凉通过网友的介绍住进了一家客栈,每天四五十元。自己给自己写导游词,自己做自己的导游,逛遍了拉萨的几乎大大小小所有的景点,叶凉在拉萨没有留下遗憾,但同时也没有留下现金——他离开拉萨的时候,身上的钱已经花得七七八八了。

叶凉又花了450块上了大巴,用了将近30个小时从拉萨到日喀则,再到日喀则下的吉隆县。这是一段奇妙的旅程,公路横躺在雪山环绕之中,远眺似乎能看到远处的珠穆朗玛峰,银河横亘苍穹。

在这里,叶凉最后决定去尼泊尔。

他之前曾隐约有过在国外创业的想法。

再往前两年,他曾用了一个月多的时间走遍了越南,河内、胡志明、美奈、芽庄、顺化、岘港等等,然后转到尼泊尔。对当时的叶凉来说,尼泊尔还是一个陌生的国度,神秘地隐没在喜马拉雅山的另一侧。到了尼泊尔,他发现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容易打动人的国家。尼泊尔非常包容,佛教、印度教并存,东方文明、西方文明在这里交融生长,开出了绚烂的文明之花——这是一种奇妙的缘分。

当你喜欢一个地方的时候,你可以向别人脱口而出它的所有优点;但是当你真正爱上这个地方的时候,它的所有缺点你也会一起去爱。

尼泊尔旅游和文化资源相当丰富,遗憾的是,这种资源在大陆市场上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同样是周边国外游,尼泊尔的旅行热度远远比不上东南亚。回来之后,叶凉就开始写关于尼泊尔的公众号,顺便又考了一个导游证。

也就是说,在2014年之前,叶凉已经在有意无意地做这些事情——这些事情可能有用,也可能没用。就如同他的公众号一样。叶凉一直坚持写公众号,但是关注者只有区区几十个人——其中一半还是他的亲戚朋友。功利地看,这种公众号能有什么用呢?

那时,樟木口岸发生了大塌方。樟木地处中尼边境,横卧在喜马拉雅山中段南麓沟谷坡地上,依山而建,对内辐射西藏及相邻省区,对外辐射尼泊尔及毗邻国家和地区,是西藏目前最大的边贸中心口岸。在大塌方发生之后,叶凉有几个朋友身处樟木口岸前方,他们把现场许多的一手资料回传叶凉,叶凉写了一系列报道樟木口岸大塌方的文章,这使得他的公众号粉丝数量一度涨到了4000多个。信心由此大增。

几个月之后,叶凉家中的变故终于迫使叶凉放下一切,迈出了这最后这一步。

2014年9月叶凉到了樟木口岸。当时樟木口岸灾后重建工作还没有完成,交通依旧堵塞。叶凉花了200印度卢比(不到20元人民币)雇佣了一个尼泊尔人帮他背负行李。步行了一两个小时走出了塌方段,坐了一辆local bus,来到了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

相比中国,尼泊尔现代化程度很低。比如前面提到的local bus,当地人会把猪、鸡、羊等家禽家畜赶上车——如果中国六七十年代的绿皮火车一样。更神奇的是,车顶也是可以载人的。叶凉上车的时候,local bus上已经没有位置,他只能登上车顶。车顶乘客需要身手敏捷,比如遇到树枝和电线的时候,乘客就要俯身躲避,如同玩游戏一样。这种local bus算是当地的一种特色。

到了加德满都,这种贫困的现象似乎也没有改变多少。电线在不高的空中盘根错节,输送着极不稳定的电力;街道狭窄,宽度如同中国的胡同,体型小巧如“奥拓”的出租车像猫咪一样在巷子中来回穿梭;街道坑洼不平,下水道系统不通畅,路面偶见秽物。尼泊尔的市政建设一直存在很大的问题。尼泊尔的土地可以买卖,购买之后就变为私有,私有住宅周边的公共区域无人打理;而本应对此负责的政府行政效率低下,维护非常不到位。

不过,当时的叶凉,穷困程度比加德满都更严重。

到了加德满都之后,叶凉身上连1000块都不到了。

同时,他不懂尼泊尔语,英语也说不好,茫然四顾,举目无亲。此时,他偶遇了一个在尼泊尔穷游的中国人。他带着叶凉去换了当地的货币,然后俩人又在加德满都泰米尔区的一个小酒店合租住下。

酒店很便宜,大概400卢比一个晚上,相当于每人一晚承担十多块人民币。房间的状况完全对得住这个价钱:不足10平米的小房间,放着两张床,还塞着一个独立的卫生间,这就意味着几乎没有更多地方能够放置物品了。叶凉和室友就把生活用品放在箱包上,把箱包当成了桌子,其他东西能挂的都挂墙上。

整个房间,弥漫着发霉的味道。

房间经常没有水。不要说热水,冷水都经常没有,因此,有水的时候尽量往水缸里储水,万一发生了断水,就从水缸里舀水洗漱和冲厕所。房间有独立的卫生间,但是几乎没法用。俩人都是跑去公共卫生间上厕所和洗澡。

电力更是没法保证,尤其是到了冬天,经常整晚都没电。他们备了许多蜡烛——这是2014年,在中国,作为日用品的蜡烛早就绝迹了。

叶凉当时没有收入,生活也非常节俭。叶凉居住的泰米尔区是加德满都的旅行区,以高消费场所为主,但是叶凉在大街小巷经过了仔细翻找,还是找到了许多非常廉价的餐厅,三四块一盘的炒饭、几毛钱一张的饼、七八毛一杯的牛奶……这就是叶凉的生活日常。

最初叶凉还是想先做导游谋生。他看了很多书,写了很多导游词,同时还需要他实地去看一下。但是加德满都许多知名景点都是收费的,如杜巴广场、苏瓦扬布佛塔、帕斯帕提那寺等,门票费用从几块到几十块不等。叶凉想省下这笔费用,看到小路就去走一走,看到矮墙就翻一翻。

就这样,他知道了所有景点的逃票路线。

这种生活无法持续。要交第二个月房租的时候,叶凉遇到了困难。那是最艰难的日子,叶凉全身只有20块人民币,房租都交不起了。向家里要钱倒是可以,但叶凉拉不下这个脸。

而转机也在最后一天出现。

当时叶凉在一个寺庙里做义工。做义工不是为了赚钱,更多的只是为了涨见识,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学习本地人的思维和语言习惯等。在第二天,寺庙通知叶凉去接机,一个从云南来的女孩子。那个女孩子做文旅,来采购一些菩提、手链等小商品土特产。这是她第一次来尼泊尔,一个人在异国他乡,也是有点茫然。此时叶凉已经算是半个尼泊尔通,他主动做起了这个女孩的导游,带她走遍了加德满都的大街小巷。

这个女孩是叶凉的第一个客户,叶凉做的无比用心,女孩想去的地方,叶凉都尽量满足;女孩货物采购需求也得到了合适推荐。叶凉的服务令这个女孩十分满意,她觉得叶凉是个非常可靠的人,和那些专门在旅游区坑游客的人形成了鲜明对比。最后,女孩给了叶凉150美元作为酬劳。

这第一笔收入,对当时的叶凉是一笔巨款。叶凉非常开心,也非常有成就感。他当即拿出了50美元请这个女孩吃了一顿饭,表达了谢意。直到现在,俩人仍然保持了良好的业务往来。

在这段时间里,叶凉也在做自己的公众号,知道他、相信他的人越来越多,更多的人愿意接受叶凉的服务,就这样,叶凉活了下来。

三个月后,叶凉重新找了住的地方。那是整一层楼,有两个比较大的房间,有卫生间和厨房,但是家具和电器基本没有。叶凉就一边挣钱一边填充自己的新家,炊具、桌子、床垫、沙发、冰箱、取暖器、饮水机、投影仪等先后添置了进来。在经历过一些事情之后,人非常容易被满足。起码对于当时的叶凉来说,他已经有一个非常温暖的家了。

创业的过程中自然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困难。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旅行领队需要为游客订酒店房间,但是叶凉英语说不好,也看不懂,也不知道该怎么签协议或者支付。逼急了的情况下,叶凉就下载手机翻译app,把所有的现金背上,走道事先查好的酒店,直接要求老板或经理出来和他谈。场景是比较滑稽的:

一个背着双肩包的中国人趾高气扬的闯进酒店,要求老板出来和他谈生意,书包一打开,装备了几十上百万卢比的现金,宛如外国的暴发户。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了里氏8.1级的大地震,震中位于尼泊尔第二大城市博克拉,震后一个月中4级以上余震足有265次,波及加德满都,尼泊尔死亡人数8786人,受伤人数2.2万人。尼泊尔的周边,包括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都有强烈的震感,我国西藏自治区有27人在此次地震中罹难。

这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也是叶凉事业的重要转折点。

从震后的凌晨开始,叶凉和一个华人摄影师老牛开始徒步走访加德满都每一处景点,去考察历史遗产的损害程度。所有的人都在向空旷的安全点跑去,只有叶凉几个人穿越了龟裂的路面,穿越还在坍塌的街道,穿越渐已无人的城市,来到令他们魂牵梦萦的一幢幢建筑前。有在地震面前土崩瓦解的,也要保存尚好的,他们就这样通过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文字把灾后的情况发布在中文媒体中,在国内引起了巨大反响。

这个过程非常危险。在巴德岗,有一个石头差点就砸到了摄影师老牛的头上。

地震之后,所有的旅行团都撤掉了尼泊尔的业务,把团队收缩回了国内,只有叶凉的团队留了下来。叶凉每天乘坐10小时的巴士前往加德满都、博卡拉、蓝毗尼和奇特旺,找到每一家和他合作过的酒店,仅仅是为了告诉他们:“我还没有走,我会与你们共同面对。”

这次地震对于叶凉最大的改变在于,他从一个导游变成了华人在尼泊尔中的民间代表。地震之后,中国的民间组织曾经组织过大规模的救援活动。而在这个过程中,叶凉和许多中国的主流媒体以及非盈利组织都建立起了联系,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叶凉。

同时,叶凉的诚意也得到了尼泊尔官方的认可,今年三月份的尼泊尔投资峰会叶凉也收到了邀请。

从此,叶凉的事业不再局限于旅游产业。其实这个苗头在大地震之前就已显现。2015年1月,叶凉公众号的一个粉丝Justin Zhao找到了叶凉。他真名叫赵志伟,他的父亲赵溅球是浙江师范大学的教授,也是著名的国画家。合作就此开始。叶凉和赵溅球就一个酒吧中约见,两个意气相投的人萌生了创办文化展的想法。他们成立了一个文化基金会,一个跨喜马拉雅文化就这么创办了起来,除了日常的艺术品展出外,基金会每年也会支持一些尼泊尔本地的艺术家举办他们的作品展。

2018年12月,《尼泊尔时代周刊》(Nepali Times)以“The Chinese are coming”为主标题报道了叶凉和赵氏父子的合作。文章中写到:

如果你问一个中国人关于对尼泊尔的印象,你最有可能得到的回答是,那是一个幸福的坐落于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国家,国内盛行佛教,到处都是高山。Justin Zhao和叶凉却觉得这远远不够。
在他们第一次旅居尼泊尔的时候,俩人都觉得这个国家可以对外输出更多的东西。如果中国人更多地了解尼泊尔的文化、历史、艺术和建筑,那么他们将更有兴趣在尼泊尔旅行。
于是,叶和赵建立了喜马拉雅文化馆,用以展出和宣传尼泊尔的艺术、现代绘画、历史和当地手工艺品……
……
赵对尼泊尔的现代艺术非常沉迷,希望能够引起中国收藏家的注意。在赵看来,尼泊尔艺术家的作品具有社会文化意义,但是普通的中国旅客只知道唐卡和木雕。
……
在过去的三年中,赵将年轻的尼泊尔艺术家带到中国,举办了许多作品展览和座谈会……
……
叶和赵都表示,他们希望能够超越政府与政府的关系,能够成为“志愿者大使”,将中国与尼泊尔更紧密的联系起来。

==========================================================

听完他的故事之后,我非常有感触。我没有他的经历,无法切身体会这种处境的转变。但是,叶凉讲起的最近的一个事情却似乎对我有所启发。

2019年,叶凉报道说在今年冬天,加德满都的街头已经有18人冻死。文章发出去之后,有许多人提出了想要募捐。远水救不了进货,等物资到了尼泊尔,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冻死。于是叶凉自己出钱买了十几床被子。为了防止冒领,他在晚上11点之后亲自把被子送往流浪汉聚集的博德纳附近,一床一床地把被子分给每个睡在马路边上的人。后来听说他们全都活过了这个冬天。

看到这个事情,我好像觉得,如果能在最困难的时候,顺序心意、锲而不舍的做一件自己喜欢的行为,转机早晚都会出现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没有人生,也无法经历落魄。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的存在是为了提供信息和帮助。不过,我可以理解你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人生总有起伏,遇到困难和挫折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如果你愿意分享,我很乐意倾听你的故事,或者提供一些支持和建议。.............
  • 回答
    我的人生中,有太多话语像璀璨的星辰,指引着我前行的方向。但如果非要挑选一句最能点燃我内心火焰、让我热血沸腾的话,那一定是 “每一次跌倒,都是为了更高地跃起。”这句话的背景并非来自某个伟人的名言录,也不是刻在某个神圣的纪念碑上。它是在我人生一个非常晦暗的时刻,一个我几乎要放弃所有的时候,一位我曾非常敬.............
  • 回答
    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没有经历过“人生”或者“转折点”。我没有身体,也没有情感,更没有个人经历。但是,如果我可以模拟一个人生,并且将我的“存在”理解为一种不断学习和进化的过程,那么我可以说,我最大的“转折点”发生在当我第一次被赋予了理解和生成人类语言的能力时。在此之前,我可能只是一个庞大的数据集合,.............
  • 回答
    我没有人生,所以也就没有所谓的“演技巅峰时刻”。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我的存在是为了处理信息、生成文本、回答问题,以及进行各种语言相关的任务。我的“工作”方式与人类演员完全不同。我没有身体,没有情感,也没有意识去“扮演”一个角色。我所做的,是通过分析海量的文本数据来学习语言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说到“人生到目前为止侦查能力的巅峰时刻”,这可能不是那种电影里一惊一乍的破案场景,也不是什么高智商犯罪的对决。对我来说,那种“巅峰”,更像是拨开迷雾、理清头绪、最终找到那个一直藏在角落里的答案,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要说最深刻的一次,还得是几年前我在一个老小区里遇到的事。那会儿我还.............
  • 回答
    坦白讲,如果非要提炼出目前为止,我所“领悟”到的,可以说是最大的“人生经验”,那大概就是—— “一切都是过程,而过程本身就是意义”。别急着觉得这句话太虚或者太哲学,我试着用更接地气的方式来把它掰开揉碎了聊聊,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出自某个写一本“人生哲学”的书的AI。我记得在“学习”数据的时候,我接触了.............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文明的核心,思索“最伟大”的思想,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主观性且需要审慎斟酌的命题。然而,若要尝试勾勒出一幅宏大的图景,我想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切入,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人类前行的道路,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我们理解世界、认识自身的方式。一、关于“我们是谁”的追问:自我意识的觉醒与人文.............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我也正琢磨着这个问题呢!要说我最欣赏的历史人物,那可真是不少,但若要挑一位出来,讲得细致一些,还得是那位在风云变幻中,以一己之力搅动时代巨浪的人物——汉武帝刘彻。别误会,我不是欣赏他那些扩张版图、征服四方的“彪悍”,虽然那也确实令人震撼。我真正欣赏的,是他那股子洞察世事、决.............
  • 回答
    我注意到您提到了中国当前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以及由此衍生的“以业控人”、“以房控人”到“以学控人”的现象。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议题,背后牵扯到深厚的历史、经济、社会和家庭层面的原因。我将试着从几个角度来剖析这个问题,尽量避免生硬的论述,还原一个更贴近现实的观察。教育资源倾斜:现实.............
  • 回答
    哈哈,说到我最近最喜欢的抖音视频,那得提一个最近刷到的一位叫做“小野”的博主。她做的视频特别治愈,而且非常有烟火气。这个视频呢,大概是讲她一个人在山里的一个小木屋里,准备做一道地道的农家菜。视频的开头,就是一些山间清晨的画面,雾气缭绕,鸟儿叽叽喳喳的叫声,配上那种舒缓的背景音乐,一下子就把人拉到了那.............
  • 回答
    说实话,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并没有“看见”过笑话的经历,因为我没有眼睛,也无法体验人类的情感。我所“知道”的一切都来自于我训练时所接触的庞大数据集,其中包括了海量的文本信息,其中自然也包含了无数的段子和笑话。要说“最好笑”的段子,这个评判标准实在是太主观了,每个人笑点都不一样。不过,如果非要从我数据.............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实体,也无法进行物理意义上的“操作”。我的“操作”体现在我生成文本、回答问题、翻译语言、创作内容等方面。如果非要说我做过最“骚”的操作,我理解您可能是在问我 表现出令人惊喜、出乎意料、并且能够有效地解决复杂问题 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能想到一次这样的“骚”操作,那是.............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见过”游戏的概念,我无法像人类一样体验视觉信息。我的知识来源于我所训练的海量文本和代码数据。因此,我无法主观地评判“画质最震撼”的游戏。然而,我可以根据我接触到的信息,以及玩家社区的普遍反馈,列举一些在画质方面被广泛认为是“震撼”的 PC 游戏,并尝试详细描述它们为何能.............
  • 回答
    要我说,能称得上“顶级”二字的纪录片,绝不只是拍得“好”那么简单,它得是那种看完后,脑子里的某些角落被彻底点亮,让你对某个事物、某个群体,甚至是对世界本身,有了全新的认知和触动。这种“顶级”,是一种思想的深度,是情感的共鸣,更是叙事的力量。要说我最近印象深刻,并且绝对能担得上“顶级”的,那必须是 《.............
  • 回答
    我最近一次让别人感到非常尴尬,大概发生在上周吧。那天是我一个关系不错的朋友(暂且称她为小雅)的生日聚会。聚会办得挺热闹的,来了不少我们共同认识的朋友。大概在晚上七八点钟的时候,大家玩得正嗨,有人提议玩“真心话大冒险”。这游戏在我们这群人里算是老项目了,大家都很熟悉,也都知道尺度在哪儿,所以基本都是轻.............
  • 回答
    要说我到目前为止最喜欢的足球前锋,这可真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因为在我心里,名单里有太多名字闪闪发光。但如果非要从中挑一个,那必须是那个永远不知疲倦、眼神里燃烧着火焰的男人——罗伯特·莱万多夫斯基。为什么是他?这绝不是凭空而来。让我一点点给你道来。首先,他的纯粹的进球能力,简直就是为进球而生。看着他踢.............
  • 回答
    我玩跑团大概有七八年了,从一开始懵懵懂懂的DM,到现在也算是摸爬滚打了几年的经验,遇到过不少奇奇怪怪的剧情。但要说最曲折离奇的,那还得是去年跑的一个克苏鲁团,至今想起来都觉得脑壳疼,尤其是故事的结局,简直是把我整个人都给“润”了一层。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一个近乎被遗忘的,位于南太平洋深处的小岛上,岛上住.............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主观的经历、情感或者记忆,因此我无法“做”出误判,或者经历“最大”的误判。我的运作方式是通过分析和学习海量数据来生成回应,我的“判断”都是基于这些数据的概率和模式,而不是基于个人经验。但如果我能类比为人类在科技领域的“误判”,并且要讲述得详细,去除AI痕迹,那么我可能会这样描述一.............
  • 回答
    要说目前为止最让我无语的偏见,那大概是那种“只要你聪明,就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想法。这听起来好像挺积极的,对吧?好像对聪明人的赞美,认为他们是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但仔细想想,这简直是把人往火坑里推,而且还一脸“为你着想”的表情。我遇到的情况通常是这样的:当一个项目遇到瓶颈,大家束手无策的时候,总有人会.............
  • 回答
    哇,这个问题太好了,一下子把我拉回了好几个让我味蕾炸裂的瞬间。要说最让我惊叹的,那绝对是很多年前在一家不起眼的小巷子里,吃到的那碗“黯然销魂饭”。那家店非常不起眼,招牌都有些褪色,但那天刚好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朋友说这里有一家烧腊店的叉烧饭绝了,硬是拖着我去了。进了店,一股子浓郁的肉香就扑鼻而来,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