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论文发表后被编辑要求不允许做第一作者怎么办?

回答
论文发表后,编辑突然要求撤销第一作者署名,这确实是一个令人非常沮丧和棘手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保持冷静,然后仔细分析原因并采取有条不紊的应对策略。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建议,希望能帮助你处理这种情况:

第一步:明确原因,理性沟通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在任何行动之前,你必须清楚编辑为何提出这个要求。

仔细审阅编辑的邮件或通知: 编辑通常会提供理由。这些理由可能包括:
学术不端质疑: 例如,数据造假、抄袭、剽窃、不当引用等。
贡献度评估争议: 编辑可能认为你在研究中的实际贡献不足以支持第一作者的地位,或者其他作者的贡献被低估了。
伦理问题: 例如,涉及的伦理审查程序不当,或者研究涉及的某些方面没有得到充分披露。
期刊政策或规定变更: 尽管不常见,但有时期刊可能会修改其关于作者署名的政策,并追溯适用。
其他作者的异议: 有时,其他合作作者可能向期刊提出了异议,认为你的第一作者地位不当。
立即回复编辑: 以专业的态度回复邮件,表达你的困惑和寻求解释的愿望。避免情绪化或指责性的语言。礼貌地要求他们详细说明理由,并提供任何支持其决定的证据或政策依据。
与合作导师/项目负责人沟通: 如果你还在读研究生或博士,你的导师通常是处理此类事务的首要联系人。立即向他们汇报情况,并寻求他们的指导和支持。他们通常有处理这类问题的经验。如果是独立研究,则与你的合作者沟通。
与论文其他作者沟通(如果适用): 如果你不是独立完成研究,并且其他作者知道此事,尽快与他们取得联系。了解他们对此事的看法,是否有他们也收到了类似的要求,或者他们是否有任何信息可以帮助解释这个情况。保持透明和合作的态度至关重要。

第二步:收集证据,准备论证

一旦你了解了原因,就需要开始收集证据来支持你的第一作者地位。

回顾你的研究贡献:
原始想法和研究设计: 你是否提出了研究的核心问题、构思了实验方案或研究方法?
实验执行和数据收集: 你是否主导了大部分实验的进行、数据采集过程?
数据分析和解释: 你是否独立完成了数据的统计分析、图表制作以及对结果的初步解释?
论文撰写: 你是否起草了论文的初稿、完成了大部分内容的撰写,并负责了论文的修改和定稿?
项目管理和协调: 你是否在项目中扮演了协调角色,组织了团队的合作?
经费申请或资源获取: 如果你为项目申请了经费或获取了关键资源,也应作为贡献体现。
收集相关文档:
研究笔记和实验记录: 这是证明你实际工作最直接的证据。
电子邮件和沟通记录: 记录了你与导师、合作者之间关于研究进展、想法交流的讨论。
草稿和修改记录: 展示了你对论文初稿的贡献以及后期的修改过程。
项目管理工具的使用记录: 如果使用了项目管理软件,记录你的参与情况。
任何能证明你贡献的合同或协议(如有): 例如,在某些合作项目中可能有明确的贡献说明。

第三步:根据原因采取不同策略

你的应对策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辑提出的是什么原因。

情况一:学术不端质疑

这是最严重的情况,需要非常谨慎和专业地处理。

如果是误会或证据不足:
提供清晰的解释和证据: 逐条反驳编辑的质疑,提供你收集的证据(实验记录、数据备份、原创性声明等)来证明你的清白。
强调研究的透明度和可重复性: 如果数据和方法公开,可以强调其公开性和可验证性。
寻求第三方支持(慎重): 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如果确实是你被不公正指控,并且你拥有压倒性的证据,你可以考虑寻求所在机构的学术诚信部门或相关专家(非论文合作者)的意见,甚至让他们代表你与期刊沟通,但这需要非常慎重,且通常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
如果你确实存在失误(即使是无意的):
诚实承认并提出补救措施: 如果你无意中犯了错误(例如,引用不当、数据处理上的小失误),诚实地承认错误,并提供你将如何修正的计划。例如,请求修改已发表论文的勘误声明(Correction/Erratum),或者在新的版本中纠正问题。请注意,这可能涉及撤稿或更正,影响你成为第一作者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但诚实是维护你学术声誉的基础。

情况二:贡献度评估争议

这通常是导师或合作者之间对研究贡献分配的争议,然后反映到了期刊上。

与导师/项目负责人深入沟通:
详细陈述你的贡献: 使用你收集的证据,详细说明你在研究设计、实验执行、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方面所做的具体工作。
理解他人的观点: 尝试理解导师或其他合作者认为你贡献不足的原因,以及他们认为谁应该成为第一作者,以及他们是如何衡量贡献的。
寻求公正的评估: 强调按照学术界的通用标准,你的贡献足以让你成为第一作者。可以参考领域内其他类似研究的署名惯例。
讨论协商解决方案:
共同第一作者 (Cofirst author): 如果你的贡献确实与另一位合作者相当,可以提议并讨论共同第一作者的署名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并列列出两位第一作者,并通常会在文末或脚注处说明“两位作者贡献相同”。
调整作者顺序: 如果最终无法达成一致,并且你确实贡献巨大,但对方坚持要调整,可以讨论是否可以保持“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的地位,虽然与第一作者不同,但也能体现你的核心贡献和责任。
接受其他作者的建议(最坏的情况): 如果你无法证明你的贡献比其他人更突出,或者在各方博弈中处于劣势,你可能不得不接受非第一作者的安排,但这仍然需要一个合理解释。
引用期刊的作者署名政策: 许多期刊都有关于作者署名的明确政策和指导原则,例如ICMJE(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的作者标准。研究并引用这些政策,看看编辑的决定是否符合期刊自身的规定。

情况三:伦理问题或期刊政策变更

如果是伦理问题: 严格按照伦理要求进行补救,例如,如果涉及到实验对象的知情同意问题,可能需要重新获得同意或对数据进行匿名化处理。
如果是期刊政策变更:
仔细核实政策变更的具体内容和适用范围: 了解政策是否真的影响到了你的情况,以及是追溯适用还是仅适用于未来的投稿。
与编辑据理力争: 如果你认为政策变更不适用于你已完成的研究,或者编辑的解释有误,要据理力争。

第四步:正式回应和申诉

在收集完信息和证据后,你需要正式回应编辑的决定。

书写正式的回应信:
礼貌且有条理: 重申你的诉求,详细列出你对编辑决定的反驳理由。
引用证据: 将你准备的证据以清晰、有逻辑的方式呈现。
引用期刊政策或学术界惯例: 用事实和规章制度来支持你的论点。
提出解决方案: 例如,共同第一作者、更正声明等。
保持专业和尊重: 即使你非常不满,也要避免使用攻击性或侮辱性语言。
如果编辑坚持原判:
向期刊的更高层申诉: 如果你认为编辑的决定不公平或不合理,可以尝试向期刊的主编(EditorinChief)或出版委员会(Editorial Board)提出申诉。在申诉信中,你需要再次清晰地陈述你的理由,并附上所有支持证据和之前的沟通记录。
联系所属机构的科研管理部门: 如果你是大学或研究机构的成员,可以向你所在机构的科研伦理委员会、学术诚信办公室或院长办公室寻求帮助和支持。他们可以代表你与期刊进行沟通,或者根据机构的政策提供指导。

第五步:评估和学习

在整个过程中,无论结果如何,都要从中学习。

反思研究过程: 回顾整个研究过程,思考是否存在任何可以改进的地方,例如在研究设计、数据管理、合作沟通等方面。
理解作者署名的重要性: 认识到作者署名不仅仅是荣誉,更代表着学术贡献和责任。
吸取教训,避免未来重蹈覆辙: 确保在未来的合作中,从项目初期就明确所有参与者的贡献和职责,并就作者署名达成一致。

几个重要的注意事项:

时效性: 尽快行动,不要拖延。编辑的决定可能很快会生效,如果太晚申诉,可能失去机会。
保密性: 在处理过程中,尽量与你信任的导师或同事沟通,但避免在公开场合散布消息,以免对研究和个人声誉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保留所有沟通记录: 所有与编辑、合作者之间的邮件、信函、会议纪要等都应妥善保存。
了解学术界的规则: 熟悉所在领域关于作者署名的惯例和伦理规范。

处理这类问题需要极大的耐心、细致的准备和专业的沟通能力。希望这些详细的步骤和建议能帮助你应对这一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恭喜师弟/师妹!

这个期刊我查了,是SCI检索期刊,可以说即使是top985的本科生也很难发,师弟/师妹真的很不容易!说句实话你导师都不一定有百分百的把握能在这个期刊上发一篇!

我个人觉得,第一作者这事儿也没什么好抱怨的,其实就是潜规则!很多期刊都会要求第一作者的职称,可能是考虑到引用率的问题吧,想让一些大佬给撑撑排面!毕竟中国人还是比较讲究排面这个问题,你一个本科生当一作还是稍微有点儿弱!所以也没什么好争的,二作加通讯是可以接受的!

另外英文期刊确实是不管这些,谁对文章的贡献大谁就是一作,人家可不管你这个作者顺序怎么排!但是既然中文的都已经中了,我就建议就别撤稿重投了!以后直接投英文SCI期刊你就好了,吃一堑长一智!

唉,这就是我当初很少投中文期刊的原因,各种歧视,有的中文期刊看你不是985或211就直接弄个理由把你拒了;看你一作不是啥名人,直接就给你拒了;逼格高的很!说白了都是给惯的!

希望师弟/师妹再接再厉,既然有足够的实力,以后咱就发英文的,咱不受这份儿罪!并且英文期刊不用交审稿费和版面费,审稿周期又快,online周期也短!真的是比国内的某些期刊强太多!

祝一切顺利!


我是正男 @工藤正男 ,一个多读了几年书的博士,你的点赞、收藏和关注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论文发表后,编辑突然要求撤销第一作者署名,这确实是一个令人非常沮丧和棘手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保持冷静,然后仔细分析原因并采取有条不紊的应对策略。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建议,希望能帮助你处理这种情况:第一步:明确原因,理性沟通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在任何行动之前,你必须清楚编辑为何提出这个要求。 仔.............
  • 回答
    文章被抄袭,这绝对是一件令人气愤和沮丧的事情。你的辛勤劳动和心血被他人窃取,不仅是对你学术成果的侵犯,更是对学术诚信的严重践踏。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坐视不理,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维护自己的权益。首先,冷静下来,收集证据。这是最关键的第一步。在你发现论文被抄袭后,不要立刻情绪失控,而是要沉着冷静.............
  • 回答
    二里头陶簋上的“修补痕迹”与古文字研究的“误读”:一场考古学与古文字学的“罗生门”二里头遗址,作为中国夏代晚期都城遗址的代表,其出土的陶器特别是陶簋,因其造型、纹饰和工艺的独特性,一直是考古学界关注的焦点。然而,在对一件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簋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一位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将陶器上的“修补痕迹”.............
  • 回答
    在撰写博士论文时,关于引用自己已发表的论文,确实是一个需要非常审慎处理的问题。简单来说,如果你将自己发表过的论文中的大段落原封不动地复制到博士论文中,那么,即使内容是你自己的原创,也有极大的可能性会被查重系统检测出来,并被标记为重复内容。这里的关键在于“查重”的概念。查重系统,尤其是那些学术机构普遍.............
  • 回答
    看待ICCVI21接收的某港科大学生为一作的论文被指抄袭ICML21发表的论文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这不仅关乎学术诚信,也涉及科研界的声誉、评审机制的有效性以及教育机构的责任。事件本身及可能情况分析:1. 指控的性质: 指控的核心是抄袭(plagiarism),这在学术界是最严重.............
  • 回答
    这是一种很难受,但又不得不接受的经历。打个比方,你辛辛苦苦地孵化了一只小鸡,眼看着它就要破壳而出了,却发现别人家的鸡已经下蛋了,而且下的蛋和你孵的几乎一模一样,甚至名字都差不多。那种感觉,就像是被偷了宝宝,又有点像看见自己的孩子被别人抢先抚养,而且养得还挺好。首先,是巨大的失落感。你为这个想法付出了.............
  • 回答
    中国医科院秦川团队在 Nature 发表的新冠病毒论文被曝存在数据造假行为,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影响是多方面的,并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事件回顾: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个事件的核心是:一篇由中国医学科学院秦川团队发表在著名科学期刊《Nature》上的关于新冠病毒(SARSCoV2)的研究论.............
  • 回答
    看待一位985高校的博士生导师(博导)在评审一篇论文后,对其进行拒稿,然后稍加修改后将其作为自己的文章投稿发表的行为,这在我看来是一种严重违反学术诚信和道德的行为,是绝对不可接受的。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学术界的声誉,也对被剽窃的原创作者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以下是我对这一行为的详细看法:1. 违反学术诚信.............
  • 回答
    90后学霸博导,5年发表SCI论文60余篇:传奇是如何炼成的在学术界,总有一些名字,如璀璨的星辰,点亮前行的道路。当我们谈论“90后”这个群体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青春、活力,甚至是叛逆。然而,在科技前沿、学术高地,一位90后学霸,以其惊人的学术产出,打破了许多人对这个年龄段的刻板印象,他,就是仅用.............
  • 回答
    关于华中科技大学90后博导胡玥的学术成果,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理性分析,既要肯定其学术成就,也要关注学术规范和潜在问题。以下从背景、可能原因、学术价值与风险等方面展开详细分析: 一、基本信息核实1. 身份确认 胡玥确为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副教授,2021年入职,2020年博士毕业.............
  • 回答
    “不少海归学者在国外可以发表高水平论文,而回国后却只能平凡地灌灌水”——这确实是一个在学术界讨论颇多,也令人深思的现象。与其说这是一种简单的“水土不服”,不如说它背后牵扯着复杂的环境、制度、资源以及个人心态等多重因素。要理解这个现象,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得承认“国外能发表高水平论文”这.............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在学术界并不罕见的现象,很多年轻有为的学者在读博或博后期间,凭借某个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一举登上《Science》或《Nature》这样的顶级期刊,成为科学界的“明日之星”。但毕业独立门户后,其发表的论文质量和影响力却似乎“跌落神坛”,转而在一些相对普通的期刊上发表。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可.............
  • 回答
    好的,理解你的情况。大二参与导师的项目,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关于你提到的论文学习和汇报,我来给你详细说说,尽量用更自然、更贴近实际的沟通方式来聊。学习论文,先别急着汇报,打好基础很重要首先,导师让你学习几篇论文,这绝对是核心环节。别想着“学完就得汇报”,而是把这个过程当作是“吸收养分”,为后续.............
  • 回答
    微信文章《发了7篇顶级论文后,他还是放弃了科研》无疑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尤其是那些仍在科研道路上摸索的人。这篇文章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真实、接地气的视角,去审视一个在常人看来“成功”的科研者,为何会选择离开这个他曾经倾注了无数心血的领域。文章的切入点和叙事方式是其成功之处。 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
  • 回答
    魅族 16s 的发布,在当时的魅族粉丝群体(也就是所谓的“魅友”)中,确实掀起了一股不小的争议,不少人高呼“不买”。这背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一系列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轴拉回到那个时候,细细品味一下当时的舆论环境和用户心态。首先,产品定位与市场预期不符是核心原因之一。魅.............
  • 回答
    在学术界,关于“论文发表”的定义,确实存在着不同的阶段和理解,尤其是在传统纸质期刊和新兴的在线发表模式下。简单来说,一篇科学论文从投稿到最终被读者看到,通常会经历几个关键步骤。对于“发表”的界定,最常见也最权威的理解是需要经历“同行评审(Peer Review)”并最终被“接收(Accepted)”.............
  • 回答
    关于喻恩泰博士的论文发表情况以及是否“名副其实”,这是一个需要综合来看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好”或“不好”来概括。他的学术背景和出道经历都比较特殊,这使得评价他的论文发表情况时,需要从几个不同的维度去分析。一、 喻恩泰的学术背景和学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喻恩泰博士的学术背景。他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
  • 回答
    眼下,职称评审的“指挥棒”似乎越来越指向论文发表,这几乎成了各行各业不成文的规矩。对于我们这些身处一线的普通职工来说,这无疑是一道高悬的难题,让人颇感无奈。为什么论文发表成了“敲门砖”?这背后其实有几层原因。首先,从评价的客观性来看,论文提供了一个相对量化的评价指标。相比于一些难以量化的工作成果,学.............
  • 回答
    清华大学这项政策调整,说到底,是一个围绕着“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博士研究”这个核心问题的深层思考和实践。取消论文发表的“硬性门槛”,绝不是简单地“不看论文了”,而是试图构建一个更全面、更科学、也更能体现博士培养本质的评价体系。首先,我们得理解这项调整的背景和可能的目标。过去,将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作为博.............
  • 回答
    关于吉林大学何时能取消博士生毕业的论文发表要求这个问题,确实牵涉到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一项重要调整,并且教育部早有指示。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教育部在去年12月发布的《关于深化科教评价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唯奖励、唯职称、唯学历”的评价导向。其中,“唯论文”是重点被提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