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新艺术运动主张艺术和技术的融合”这句话怎么理解?

回答
新艺术运动主张艺术和技术的融合,这句话听起来有点抽象,但它却是理解整个运动最关键的钥匙。打个比方,你可以想象一下,以前艺术和技术像是两个各行其道的邻居,虽然知道对方的存在,但很少有什么实质性的往来。新艺术运动的出现,就像是给他们搭起了一座桥,让他们开始互相学习,互相启发,甚至合二为一。

要详细理解这句话,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1.打破艺术的“阳春白雪”与技术的“下里巴人”的隔阂:

在新艺术运动兴起之前,我们习惯性地把“艺术”和“技术”分得很清楚。艺术常常被认为是画家、雕塑家这些艺术家们的专属,是精神层面的追求,是用来欣赏和思考的。而技术,则更多地跟工匠、工程师联系在一起,是用来制造、生产的,追求的是实用性和效率。

新艺术运动的艺术家们不认同这种割裂。他们觉得,仅仅停留在绘画、雕塑这些“纯艺术”的范畴,有点脱离生活,不够接地气。他们渴望艺术能够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日常用品也充满美感和创造力。

这就需要艺术去拥抱技术。他们看到机器生产的效率,看到了新材料的可能性,更看到了技术所能带来的全新表现方式。反过来,技术也需要艺术的注入。如果机器生产出来的东西只是冰冷、僵硬的,那它就失去了灵魂。艺术家们可以为机器的设计注入灵感,让流水线上的产品也拥有独特的风格和艺术价值。

2. 以自然为灵感,但用技术去实现:

新艺术运动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自然形态的模仿和借鉴。那些流畅的曲线、植物的藤蔓、花朵的盛开,都被巧妙地运用到设计中。这些原本在自然界中存在的美,需要借助当时最新的技术才能在人造物上得到完美的呈现。

比如,过去的金属工艺可能更倾向于厚重、规整的造型。但新艺术运动的艺术家们追求的是那种如同植物般自然舒展的线条,这就需要掌握更精湛的金属加工技术,比如锻造、弯曲、焊接等,来塑造出如同生命体般柔软和富有弹性的形态。

再比如,玻璃工艺。通过新的着色、熔融、镶嵌技术,艺术家们能够创作出色彩斑斓、光影变幻的彩色玻璃,它们不仅是建筑的装饰,更是艺术品本身,充满了生命力和动感。

3. 艺术家的角色转变:从“创作者”到“设计者”和“整合者”:

在拥抱技术的同时,艺术家的角色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们不再仅仅是埋头创作的独行侠,而是要成为一个“设计者”,一个能够将艺术理念转化为实际产品的“整合者”。

这意味着艺术家需要了解材料的特性,需要与工匠、工程师沟通协作。他们需要用艺术的眼光去审视一件家具的造型,一件灯具的结构,一件海报的排版,并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去实现这些构想。

例如,像艾米尔·加利(Émile Gallé)这样的玻璃大师,他不仅是艺术家,更是精通各种玻璃制作工艺的匠人。他能亲手参与到玻璃吹制、雕刻、镶嵌的每一个环节,将他对自然的观察和感受,通过这些技术转化为一件件精美的玻璃器皿。

4. 追求“整体艺术”的理想:

新艺术运动还怀揣着一个“整体艺术”(Gesamtkunstwerk)的理想,就是希望艺术能够贯穿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建筑、室内设计、家具、灯具,到餐具、珠宝、海报,甚至是服饰,都应该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都应该充满艺术的感染力。

要实现这个理想,艺术和技术的融合是必不可少的。一件家具的设计,不仅仅是造型好看,它还需要考虑到舒适性、耐用性,这些都离不开对材料和工艺的理解。一个建筑的设计,更是需要将结构、采光、装饰等各方面与艺术风格完美结合。

总结来说,“新艺术运动主张艺术和技术的融合”意味着:

打破了艺术的界限: 艺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绘画、雕塑,而是要走向日常生活,走向实用领域。
以技术为实现手段: 艺术家们积极拥抱和学习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将抽象的艺术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能够被使用的艺术品。
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技术的发展为艺术提供了新的表现可能,而艺术的注入则赋予了技术产品更强的生命力和审美价值。
创造“为生活而艺术”的局面: 最终的目标是让艺术融入生活,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审美情趣。

所以,这句话不是说艺术要“取代”技术,也不是说技术要“统治”艺术,而是说艺术和技术应该像一对默契的舞伴,在互相理解和支持中,共同创造出既有美感又实用的优秀作品。这是一种对艺术更广阔的定义,一种对生活更深刻的关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要你回头看他甩在后面的,就不难理解。

「新艺术」发源何处?比利时。为什么是比利时?因为比利时最亲英,在欧陆最先接棒工业革命,没有历史包袱。什么历史包袱?「工艺美术运动」的「手工艺」情结啊。

1851年的世博会,不仅推出了水晶宫,更推出了大宗的墙纸、地毯、餐具、酒器乃至发卡,浑如山寨小厂席卷而来的缀满水钻和羽毛的女棉拖——这些粗制滥造的玩意,震颤了脆弱的艺术家和高冷的批评家的神经——工业就这样强暴了艺术,流水线就这样排挤了手艺人啊!

于是著名的 William Morris,和友人合办合作社,一天到晚描墙纸,做纺织,要为生活和艺术正名;他确实能量很大,成就不小,然而注定沦为小众,到最后你分不清是他在供养那些小确幸的中产阶级,还是反过来人家供养着他,总之,不可持续。

而对岸的比利时人,就没有这么怀旧,虽然所用的也无非是铸铁和玻璃,然而已经开始了某种飞升:

我没有直接取用 Horta 的公寓,因为大家都知道;我找的是赖特的老师——沙利文的装饰艺术,这位仁兄从芝加哥学派里出类拔萃,身后留下的这些藤萝漫卷的图纸一卷一卷的,令人惊叹——如果你还不够惊叹,请看这里:

同样是无所不用其极的装饰,铺张扬厉的植物,你看哪一个是流动的,哪一个是静滞的,哪一个是旧的,哪一个是新的?

而铸铁,恰恰因应了新艺术世代对植物姿态的偏爱,尽管他们初衷还是造型,凑巧发现铸铁,但已然甩脱了前人的历史包袱——无论是中世纪的工匠行会,田园牧歌,还是古典时代到文艺复兴的理想原型……

这点非常重要,首先发现了自然(当然背后有更多的潜流,这种潜流一直流淌到 Herzog & de Meuron 这对好兄弟的什么「自然史」写作),其次是甩开了旧形式,最后是顺手用上了新技术,尽管用得还非常的浅:

以上是 Bauhaus 财短力绌的贫穷年月,格罗皮乌斯抓住机会,为一位木材商做了这么一座样板房。对比下方新艺术运动前辈,当时还在活跃的 Henry van de Velde 的作品,一座剧院:

显然,年青一代虽然语言上还有些生涩,立面颇像当时来欧洲走穴的赖特的作品——

但比起另一位前辈已然强弩之末的线条、曲线,乃至不知所云的造型,你清楚地知道,希望在哪里。

也就是说,他开始充分地拥抱技术了。从德意志制造联盟,到包豪斯。为了批判更彻底,请看那位仁兄的室内:

仁爱的知友您不妨细看,新艺术运动的流畅奔放线条,对其中生活的人类的戕害,到了什么地步!用当时黑他们的人的原话说就是——

我可以告诉你,总有一天,由 van de Velde 教授所装修的监狱牢房,将被视为一种加刑。
—— Adolf Loos, Architektur, 1931

路斯是有名的毒舌,然而更是厉害的预言家——

这事儿发生在内战中的西班牙。艺术家们战中战后没少被反动派迫害;然而他们也曾逞凶。

Okay,我跑题了吗?我不知道。但显然,当艺术家仅仅对活人做到把人家当自己舞台的道具的份儿上,那么他们离流亡也不远了——但比起前人连自己舞台都找不着,走火入魔朝后看,已经好不少。主张艺术和技术的融合?这种套话如今已经人人都会说,大家都是又要自由又要纪律,又要民主又要集中的对不对?众美归之;然而这是不可能的,除非你只说不做。无论这波人怎么中了谁的毒,他们开初,都是为的解毒;并且比起工艺美术运动,他们在正经的建筑史上,才被视作现代的先声:

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这个词将被用在最广泛的合理意义上,它包括欧洲的所有先锋运动。
——Leonardo Benevolo《现代建筑史》(1960)

为了说明它的涵盖,我再放一张目录:

你数一下从弃绝技术的工艺美术运动,到弃绝历史课,以工坊代替图房的包豪斯之间,这么些章节,新艺术运动的作用,还难测知?就像这麽一棵树:

它老人家是是个空心的,也没长多高;但所有有力的枝干,都从它发端;如果你想详究「新艺术运动主张艺术和技术的融合」这句话,我不妨告诉你一个课程小论文的方向——主张融合之后,各又怎样各有的缘法,走了不同的融合路线?从看似贵妇的鬈髪般骚得不行的铸铁,怎样通过结构理性的思路,经由Anatole de Baudot, 然后 Auguste Perret, 迈到了 Le Corbusier?再比如德意志制造联盟的几次武林大会,不同派别的争吵?

Auguste Perret 的教堂有没有让你想起上海的哪儿?对,就在那,就是从法国运来的混凝土件,就是当时这位师尊做大了的混凝土的语言:

我跑题了吗?我不知道。老实说一句,当代艺术,非我所知也。班克斯当然很优秀,但弄只香蕉贴墙上我就不想看了。比起这些动辄反讽解构的,我更想看到那些确曾有站乱流和彼岸,他们的好心和为难。最后一张图献给一个新艺术运动的杯子:

(找不到了,不找了。就那一只我最爱,自己留着偷着乐吧)

还有一本不怎么厚的书,教给我他们接力与突破的现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