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改掉挤嗓子唱歌的坏习惯?

回答
改掉挤嗓子唱歌这个坏习惯,确实是个需要耐心和细致调整的过程。这个问题很多朋友都会遇到,尤其是在追求高音或者强度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就会把力量压在喉咙上,导致声音听起来紧绷、缺乏延展,还容易疲劳。咱们一步步来,我给你讲讲怎么才能让你的歌声更自由、更舒展。

首先,咱们得明白,挤嗓子到底是怎么回事?

简单来说,挤嗓子就是你在唱歌的时候,把本来应该由气息和身体腔体共同支撑的声音,硬生生地“挤”出来,这个“挤”的动作主要发生在声带和喉部肌肉上。想象一下,本来是水管流水,你却用手捏住了水管的出水口,水流自然就不顺畅了。喉部肌肉过度紧张,就像是声带在“咬牙切齿”地发声,这不仅影响音色,还会让嗓子很快就累坏,长此以往甚至可能损伤声带。

那么,怎么破?核心是找回“气息”和“共鸣”的支撑。

别怕,这听起来有点专业,但实际操作起来并不难,关键在于你是不是愿意去体会。

第一步:认识你的“气”——气息是歌唱的灵魂

挤嗓子最根本的原因,往往是气息支持不够。没有足够、稳定的气息作为后盾,嗓子就不得不硬撑。

腹式呼吸练习: 这个是基础中的基础。
怎么做? 平躺在地板上,或者坐直,把一只手放在胸口,另一只手放在肚子上。吸气时,尽量让肚子鼓起来,感觉你的手能被顶起来,而胸口的手几乎不动。呼气时,肚子自然收回去。
为什么要练? 腹式呼吸能让你吸入更多、更深的空气,并且能让你在唱歌时更好地控制气息的输出,让声音有支撑,而不是一股脑儿地冲出去。
进阶: 站立练习,同样注意呼吸时腹部的前后扩张,而不是肩膀和胸腔的起伏。想象一下你在吸一个巨大的泡泡,让空气充满你的腹腔。

气息的稳定与延长: 练会了腹式呼吸,下一步就是控制住它。
嘶——音练习: 用“嘶”这个音,慢慢地、均匀地将一口气呼出。尽量让声音平稳、没有波动,并且尽可能延长呼气的时间。当你发现气息不稳,声音开始抖动时,就是该停的时候了。
数数字练习: 吸一口气,然后用稳定的气息数数,比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看你能数多远。然后尝试用不同的音高去数,找到哪个音高最能让你稳定地数下去。
吹蜡烛/气球练习: 这个练习很有趣。吸一口气,然后像要吹灭一根远处的蜡烛一样,用集中的气流慢慢吹,让火焰摆动但不熄灭。或者像吹气球一样,用均匀的气流让气球慢慢充气,而不是猛地一口气吹爆。

第二步:找到你的“腔体”——让声音有地方可以“玩”

挤嗓子就像是把一个本该在宽敞房间里跳舞的人,硬塞到狭小的衣柜里。我们的身体有几个天然的共鸣腔体,比如胸腔、喉腔、口腔、鼻腔,它们就像是天然的“扩音器”,能放大和美化我们的声音。

放松喉咙: 很多时候,喉咙的紧张是连锁反应。
打哈欠练习: 试着做几个充分的哈欠,你会感觉到喉咙部位自然放松、打开。在唱歌前,可以尝试模仿哈欠的感觉,让喉咙保持那种放松、打开的状态。
伸舌头练习: 舌根的紧张也会影响喉咙。试着放松下巴,然后把舌头尽量伸长、伸向一侧,保持几秒钟。重复几次,可以帮助缓解舌根和喉咙的紧张。
轻柔的哼鸣: 选一个舒服的音高,用放松的状态去哼鸣,感觉声音是从身体的前面,比如鼻子和嘴唇附近发出来的,而不是从喉咙深处用力挤出来。

探索胸腔共鸣: 感受声音在胸腔的震动。
低沉的“嗯”声: 找一个低沉、放松的“嗯”声,放在一个你觉得舒适的音高上。把手放在胸口,体会声音在胸腔产生的共鸣和震动。感觉像是从胸口“发”出声音,而不是喉咙在用力。
模仿低语: 听听别人低语时的声音,虽然轻,但很有穿透力,那是因为利用了身体的共鸣。尝试模仿那种感觉,把声音“沉”下去一点,找找胸腔的共鸣。

口腔的打开与变化: 口腔是声音传输的重要通道。
打开口腔的感受: 想象你的口腔是一个大大的空间,不要像平时说话那样压着嗓子。唱歌时,尤其是在高音时,要像“吃进”一个大大的苹果一样,让口腔充分打开,舌头放平,下巴自然下沉。
圆润的“喔”音: 尝试用一个圆润的“喔”音去哼唱,感受声音的立体感和共鸣。想象声音是向外“噗”出去的,而不是被卡住。

第三步:具体到唱歌练习中——把理论变成实践

从简单的音阶开始: 不要一开始就挑战高难度的歌曲。从简单的五声音阶或者DoReMi开始,慢慢地去体会气息和共鸣。
“呜”或“呀”的练习: 在音阶练习中,尝试用“呜”或者“呀”的音去唱。用“呜”可以帮助你找到胸腔共鸣和放松喉咙的感觉;用“呀”可以帮助你打开口腔,找到更明亮的声音。关键是感受发声时的身体反馈,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音高和音量。

找到适合的歌曲: 先从你觉得唱起来比较舒服、音域也适合的歌曲入手。在唱这些歌曲时,有意识地运用腹式呼吸和身体的共鸣。
感受“声音在身体里游走”: 唱歌时,想象你的声音不是从嗓子眼出来的,而是从你的丹田(肚脐下方)升起,经过胸腔、口腔,然后自然地传递出来。

录下自己的声音: 这是最直接的反馈方式。录下你正在做的练习或者你正在尝试的歌曲,然后回放。听听自己的声音是紧绷的还是放松的,是否有杂音,音色是否饱满。你会更容易发现自己挤嗓子的地方。

慢下来!慢下来!慢下来! 很多人急于求成,总想立刻唱高音或者唱得很大声。但改掉挤嗓子的习惯,恰恰需要你“慢”下来,去体会每一个发声的细节,去感受气息的流动和共鸣的形成。

循序渐进,切勿操之过急: 改掉一个根深蒂固的习惯,没有捷径。也许你今天练习了腹式呼吸,明天才能稍微感受到一点胸腔的共鸣。这都是正常的。重要的是坚持下去,你会看到进步。

最后,一些让你听起来更“人”的话:

别怕听起来不好听: 刚开始练习放松和共鸣的时候,声音可能不如你挤嗓子时那么“响亮”或者“有力”,这是正常的,是必经之路。千万不要因为觉得不好听就放弃,或者又回到挤嗓子的老路上去。
找个好老师(如果可能的话): 如果条件允许,找一个懂得科学发声、能真正指导你体会气息和共鸣的老师,会让你少走很多弯路。一个好的老师能听出你具体问题在哪,并给出针对性的练习方法。
享受过程: 唱歌本身应该是快乐的。当你不再被挤嗓子这件事困扰,能用更自由、更舒展的声音去表达时,你会发现唱歌这件事变得更有乐趣了。

改掉挤嗓子的坏习惯,就是把唱歌的发力点从“喉咙用力”转移到“气息和身体协调发力”。这是一个探索和学习的过程,就像学骑自行车一样,刚开始可能会摔跤,但一旦掌握了平衡的技巧,你就能自由地驰骋了。加油!相信你一定能做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很简单的,

1 改掉先挤压腰腹,用大气息冲击喉头的这个发声习惯,也就是说第一意识不是挤压腰腹气息,也不能过度用力或猛然用力.

2 改变唱歌第一动作意识,正确的应该是胸口向下挡气.这样胸口会帮你挡住气息,控制后不仅延长气息,还能分担喉头的压力,也能感受到腰腹的气息支撑。(发声时始终像叹气一样向下延伸力量发声)

3 搞清楚打开喉咙的意思,因为打开喉咙可以帮你稳定喉头.还能增加共鸣效果,让你音色好听,还能增加音量,让你不用太大力,唱的够大声,够高.这样你就会减轻力量.打开有在另外一篇里详细有写图文。谨记!!打开喉咙不是张大嘴!!!张大嘴是错的不是核心!

4 用力的方向和意识从原来的高音向上唱,变为高音向下唱,用力方向向下了,就会从胸口发声位置让力量向下延伸找到丹田支点(后腰和小腹等核心肌肉气息支持),两个力平衡对抗就能控制住气息,防止气息用的过快(漏气),气息不足就会挤喉咙,两个力平衡了对喉头的冲击也会减轻,身体肌肉就不会过于僵硬,两者对抗增大气息压强,高音就上去了(声带闭合刚好,气息有控制不漏气的通过)。(用力要慢慢加不要突然加力,叹气一样向下,带唉发声叹气,不要漏气过分)

附加一个小白练声大法,坚持练习有奇效!

【哼 唱】自我练声练唱的终极奥义! - Chester的文章 - 知乎

没有稳定喉位,就没有高质量的高音。没有理解核心肌肉的对抗原理,声音就不容易控制和延长,音准也会不好。

(耐心看完你会发现新世界)

1 首先明确高音不是大力的喊 而是维持住 下部平衡对抗(发声时主力是不断的向下渐变用力) 然后去被动得到高位置共鸣 加到整体声音里(喉咙内部打开通畅)

2 懂了先找胸口发声位置 发声位置再向下找丹田气息支撑,然后让这个胸口发声位置向下找的力与腰腹的气息支持(被动用不要故意挤)相结合,让发声点与气息搭上(吸气是深吸气,不多吸,一口就够,目的下降横膈膜以及下放喉位,但胸部不动不憋。)你可以理解为先吸气,下降横膈膜给气息空间不要吸太多,下放喉位(非大力压喉),找到胸口发声位置,发声位置向下找后腰小腹的气息支持,根据不同音高渐变的持续垂直向下搭气息,稳喉头,不断的打开得到高位置共鸣(根据不同音高气息支持力度与多少不同,但主力是垂直向下,胸口不要故意憋气卡住注意通畅)后腰小腹不主动用力给气息,而是有胸口支点力量向下延伸就会自动有腰腹气息支持,不然容易给多影响喉位(声音效果会差)

3 喉位的不稳定中常见的错误有

a 强压喉(喉位很低)故意用脖子下拉肌肉压喉咙,或者胸口过分憋气来压喉闭合,正确打开就会自动下放,专栏里有打开的文章

b 腰腹主动用力挤压气息,横膈膜上移,气息力量过强或者气息过多直接怼到声带 ,喉位高、主动上挤、意识跟音高(共鸣位置)上跑

(大部分人都会处于两种情况,因为打破了平衡 ,几年解决不了喉位问题。因为没有整体协调发声,没有理解原理,用错误观念在练习。) 但是根据生活中经验,人在扶手上行电梯上,往下走,与电梯上行运行速度相等,别人看你感觉你在电梯上的位置没有移动,相对静止。还有悬浮的直升机 (重力与升力 相等 你位置也是相对固定了。)例子中,知道想要降低和稳定喉位,要有上下两个力。而上行力只要发声就会一直有,所以大部分人不知道找到胸口支点向下加强下拉喉位保持口腔空间不上挤的力,唱的时候找到胸口支点不断下放就能稳住喉位,腰腹会自动给你刚好的气息支持,气息并不是越多越好,刚好即可。

如同上面两个生活实例中蕴含的一样的道理

A 首先要有一个下行的力去稳喉头,因为只要发声就会有气息上行,喉位就容易高。但想稳喉头除了下行的力,还要有个用力支点,就像翘起地球的那个支点一样。找到你的支点,其实它就在你的胸口,明确你胸口用力支点。体会的话可以真实的打哈欠,就像你为了保持哈欠呼气状态,有了支点加上口腔空间很大,然后稍微主动(胸口)用力往外哈气,你会感受到是以胸口为支点在哈气,这时候喉位很低,哈气会因为有支点,呼气效率高,且更打开,更解乏。这里强调的只是以胸口为支点,而不是张这么大嘴,让肌肉僵硬失去灵活,哈欠的张大嘴是内部扩张附带的效果,不要主动张嘴。也就是说你以胸口为支点,用力合适可以给喉头和舌根一个不僵硬的下行的力。(有人问 如何练习,喊操 121 、打拳时候喊哈、哼鸣、深情朗读、叹气等等生活动作都能找到胸口支点)(胸口支点的核心是下拉喉头声带主动闭合挡气,注意不要极端局部运用,还是要放到生活动作里体会“恰到好处”,唱歌过程中,就是不断的渐变向下用力发声抵抗自动上来的上行力)

B 当你找到胸口支点,然后想象让这个胸口支点主动向下挡气(或理解为搭气控制气),(如果不先找胸口支点,而是主动先腰腹给气,会漏气让声带无法闭合(因为过多气息吹着声带无法稳定在低位置闭合刚好)这样你不容易找到胸口支点,会让发声点偏高,出现声带闭合不良的问题)而先找到这个有支点声带就会刚好闭合(起声柔和就可以让声带不碰撞在一起就可柔和恰好闭合。起声用力太猛,容易碰撞声带让声带充血)想象下沉胸口发声支点(实际稳住位置,只是想象着延伸向下的力量,位置还保持好),被动找气、接气、搭上气,甚至不要主动用腰腹力量运行气息的感受,而是被动搭上气息(实际上是喉头内声带闭合向下去搭气息,但实际做我的感受是胸口支点向下搭气息)

这样你有了两个力

一、 有胸口支点下行的力稳住喉头,不断的下行,打开,保持通畅 (注意口腔内部要打开,像医生检查喉咙让你发“啊”一样口腔内部的扩张感,下巴不要僵硬,积极打开口腔内部!)微笑着打哈欠前期吸气状态喉头也会有下降的力,所以要始终保持口腔内部吞咽食物的那个位置有扩张感,包括喉咽腔,上胸部也要感觉有空间。

二、 被动搭腰腹气息,只要胸口支点感觉不断向下延伸就会搭上腰腹气息这是上行力被动去用(深吸气 正确的腹式吸气 不要吸多了 僵硬了呼吸肌,所谓的胸腹式就是吃惊时候倒吸一口气,这时候胸口基本不动,腰腹膨胀,胸腔也有参与就叫胸腹式,大部分人蔫逼不知道要干嘛,用错误的方式干扰吸气,感觉气从地板上吸来的也可以)(这里有人疑问,感觉不到横膈膜和横膈膜主动上行,注意我说是被动搭腰腹气息,而不是主动挤压,其实声带主动向下挡气以后,会感受到小腹的着力点,下行的力会反作用上来给声带,但用力感觉仍然是垂直向下,这是主力!上行力是反作用力…叹气就是向下作用力和上来的反作用力,刚好平衡,声带振动状态稳定,声音就稳定…所以吸对气,向下挡对气,声音就对了…)不要主动强行挤压腰腹向上运行气息。(气息支持正确用力感受是用后腰肌肉来关联绷紧小腹肌肉,就是用腹腔气压影响横膈膜,横膈膜要始终打开撑住不要过分或者僵硬。)简单总结一句,运行气息就是胸口支点力量渐变不断的向下延伸即可,腰腹会自动搭配合适的力,横膈膜要始终保持打开。

如何稳定喉头呢??? 去平衡两个力,就像刚才的电梯和直升机一样原理。胸口主动向下挡住气息的反作用力的上行力。不让主动挤压腰腹过强的气息直接冲击声带,然后胸口支点不断的下放,感觉力量不断的下行,让下行作用力与上行反作用力不断的下行抵消,我们就平衡了力量,稳住了喉头。 向下挡气力一开始要柔和,与反作用力在胸口支点对抗,不断的下行抵消。

(向下挡气是有胸口支点的声带主动向下挡气,去本能动作去体会 例如叹气发声)

(另不要忘记气息在胸口、声带的通过感和通畅感 )

声音是通透、集中、有芯的用声音效果判断,发声方法是否正确。(口腔内部是打开的,口腔打开不是下巴张大那是吃东西不是打开,而是打哈欠前期口腔内部的扩张感)用叹气体会上下两个力对抗平衡(打哈欠发唉,是不是一直都是一个下行力?腰腹自动支持?),因为叹气就是平衡的一种发声方式,先找发声点,再向下搭配气息。叹气时候,其实你只能感受到胸口支点力量向下延伸关于打开可以去我专栏看打开的文章很详细

最后强调一点,气息被有胸口支点的声带闭合控制住后的发声(是发声时、是发声时、是发声时) 腰腹就是膨胀的 。物理原理就是气球下部力量推动内部气息上行(人体可以理解为气球底部放着桌子自带支撑,下行作用力下来会自然产生上行反作用力,小腹支点与腰腹肌肉发声时用力是稳住底部支撑面),结果出口(声带刚好闭合)被限制(且有个下行力量),气球会往前后左右周围膨胀。欧洲有美声大佬说过,发声时我腰间可以推开任何东西。反正说不服大家我个人就认这个死理,不然大家天天提的节约用气和唱歌是保持气息,说的是什么?长音怎么长?高音后期没气,向上挤喉咙,就是因为发声时候气息 跑太多 太快 太漏气,不懂保持气息、节约用气、吸着唱造成的?(吸着唱就是横膈膜保持住下降的位置,横膈膜要始终撑住打开,唱歌用力方向是和吸气一样向下(有胸口支点的声带闭合刚好主动向下控制气息发声),就叫吸着唱,不然吸着唱你怎么理解的?含着唱跟吸着唱不是一个意思)很多人没发声就吸气吸到肚子鼓肌肉僵硬,或者不发声故意鼓肚子,这样失去了灵活,声音就僵硬,无力,这都是“气息派”造成的后遗症。

4 高音容易出问题就是因为打破了对抗的平衡,高音物理原理是什么?

有一定压强的(对抗得到 有对抗就要有两个力,只是向下是作用力,向上是反作用力,反作用力是被动的,被动去用)合适气息通过声带,声带闭合刚好(闭合刚好的结果 声音集中结实基音良好)高频振动,声音在腔体内共鸣丰富音色,使声音立体(声音在合适的空间内,特定频率的声音在特定的空间内引起共振效果就是共鸣,它是被动效果,只要口腔内部打开空间合适(不是打开最大 合适即可)并保持通畅就能得到)。

所以呢 一般人问题

a 大部分由于被强调气息,腰腹主动用力挤气息,气息过大、过多、用力过猛 怼的喉位高,甚至破坏闭合破音,或者胸口不是柔和的向下缓缓增加压强而是突然用力直接卡死。(唱高音的实际感受,不是一级一级上去,而是一级一级下台阶的感受,不断渐变的向下延伸胸口支点力,不断的打开,得到越来越多的高位置共鸣,且尽量保留我们的真声。)横膈膜没保持住撑住,气息就会失控!

b 闭合用力过大,或者不懂闭合,或者意识上跑挤压喉头,或者气息过大冲击喉头让声带不能刚好闭合(声带是松的、漏气的,就会出现这样错误,声带像是狂风(过强气息)中打开的窗,跟着狂风被摔打,声带会碰撞充血、肿掉后更难闭合好,声音沙哑、漏气、跑调…因为无法闭合好,达到音高震频,普通人唱歌一会声音哑掉就是这个原因)

普通人气息越强,闭合就越要强,刚开始会结实一点,越唱越难受,声音越来越沙哑,声音听起来又笨又僵,后期开始漏气沙哑,彻底无法发声。

c 共鸣空间不够,声道不通畅,用蛮力增大音量(蛮力会快速消耗气息同时损伤声带(原理见上一条),不懂元音转换用容易漏气的音唱高音,或者声母停留太久浪费气) 不懂共鸣、不懂用共振 、不会用反射效果,混响效应,去放大和着色声音,所以唱的很累。还没到高音,声带就已经充血受伤无法稳定闭合震动了,充血之后边缘不齐漏气。声带稳定的震动状态就失去了,所以就各种问题。

明白了这些去找原因解决就好了。高音一定能练好!差的是熟练度和肌肉协调,以及发声的正确观念,如果真的什么也不想,会一直犯错,也许会误打误撞练好吧(但稍微增加难度就垮掉)。


5 共鸣是共振,是特定频率的音在特定的空间,引起的共振效果。在唱歌里只要你打开喉咙,控制好口腔内部空间就会自然得到。想一下你哼鸣时候的高位置共鸣和你错误唱高音,意识跟音高向上并蛮力挤压喉头的高位置共鸣的用力感觉一样么?

肯定不一样。你会发现有胸口支点主动声带向下控制气息发声(注意像叹气一样胸口支点不断下放向下延伸力量发声),声带被动接受气息支持(被动用声带挡气就是科学发声的核心),两者越合适搭调,口腔内部也同时保持好通畅及合理空间,眉心的共振和高位置共鸣感就越强烈,集中感、位置感就越好,高音就自动来找你了,再往高音上,是统一垂直向下用力的。所以共鸣是被动得到的效果,是主要靠打开喉咙并保持好通畅,让声音传到那里就有了共鸣。前提是声带要闭合刚好,产生优良的基音,再让唇齿舌牙加工咬字,让共鸣空间去着色放大。气息被动刚好就oK,别死磕气息了,练对、练灵活、会用气更重要。


注意 整体协调和自如 不强制用力(充分热身后,发声前要完全放松,发声时自如就好)

我觉得任何问题都可以讲清楚,不讲新名词,不讲玄学,就根据物理和生理以及生活现象分析,肯定可以讲清楚,讲不清楚是老师解惑不到位,你没听懂就是老师的问题。 罗嗦了很多,希望有帮助吧。我也曾困惑,曾也有高手说你想那么多干嘛,啥都不要想唱就好了,可我啥都不想唱有时候很好,有时候很差状态很不稳定,我就是想知道唱好了为什么,唱不好了为什么?我就是想自由的歌唱,仅此而已。


致敬每一个为艺术为爱好付出的人,不放弃的人,你们都是好样的!!!!


我想总有一天我都懂了练熟悉了,才能到什么都不想,到大师们“无招”的境界。 其实我觉得好多老师讲不清楚,其实都是有高手指导着声音效果过来的,所以他们讲不出来只会唱,这样去教学生,只能靠老师的好耳朵和正确的方向了。 说这么多都是纯为了交流,如有冒犯到谁,还请海涵!

(另外提醒一点,起声要柔和,一开始练习,轻柔一点更容易找到平衡,比如失望的自然的叹气,或者听下张敬轩唱一些温柔的歌曲,那个力量并不大,但很清晰、柔和、动听,不要发声前就让身体处于紧张状态,要自如,不要强制用力,多体会我说的叹气,到底是哪里用力的,让身体告诉你怎么用力,不是你控制身体去叹气,是身体本能告诉你!)


最后附送个练和按摩嗓子的小练习,(气泡音 自己百度视频就能找到示范)很多人白天不好找到气泡音,早上起来容易找到,因为发声习惯不好,发声起点太高,声带太紧,不该用力地方用力。全身放松,吸气打开并下降横膈膜,放松要尤其放松喉头声带,感觉声音起点和用力起点在胸口(胸口力量叹气一样下行,柔和,注意力从喉头转移到胸口),轻轻用力,发脑子里学会的气泡音(气泡是慵懒的不是故意挤压嗓子得到的,横膈膜要始终撑住),多练,只要起点是胸口会越来越容易控制!慢慢练吧,均匀持续,大气泡小气泡,注意慵懒感,不要太主动太积极,唱歌前后都能用。声带要放松,过紧就没有按摩作用了!


很多文章我会提前发到我的微信公众号的 CCSING2018,欢迎关注!


很多文章我会提前发到我的微信公众号的 CCSING2018,欢迎关注!

(转载需私信联系本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改掉挤嗓子唱歌这个坏习惯,确实是个需要耐心和细致调整的过程。这个问题很多朋友都会遇到,尤其是在追求高音或者强度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就会把力量压在喉咙上,导致声音听起来紧绷、缺乏延展,还容易疲劳。咱们一步步来,我给你讲讲怎么才能让你的歌声更自由、更舒展。首先,咱们得明白,挤嗓子到底是怎么回事?简单来说,.............
  • 回答
    你是不是也常在包里翻来覆去,找不到钥匙?或者出门前才发现,手机、钱包又不见了踪影?别担心,很多人都有这个小烦恼。这事儿说起来简单,但真想改掉,确实需要点技巧和耐心。今天,我就跟你掰扯掰扯,到底该怎么把这“丢三落四”的毛病给治治。一、 认清“症结”:为什么老丢东西?在你动手改之前,先得明白自己为啥这么.............
  • 回答
    青春期,那段在很多人回忆里既闪闪发光又带着点朦胧忧伤的时光。如果你发现自己常常陷进“emo”的情绪里,觉得生活好像永远灰蒙蒙的,甚至有点小题大做,别担心,这很正常,也绝对是可以改变的。这不是什么大问题,更不是“病”,只是青春期荷尔蒙和心理发展的一个小插曲。想把这个“emo”的习惯好好调整一下,我们可.............
  • 回答
    人都难免有情绪,但如果易怒成了习惯,不仅影响自己的生活,也会伤及身边的人。想改掉易怒的毛病,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耐心和方法。下面咱们就来聊聊,怎么一步步把这个“暴脾气”收服了。第一步:认识你的“引爆点”——探究易怒的根源别急着下结论说自己就是个脾气不好的人,很多时候易怒背后是有原因的。咱们得做.............
  • 回答
    很多人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因为成长环境、过往经历,或者自身性格原因,在内心深处埋藏着对爱的渴望,成为了我们常说的“缺爱”的人。这种“缺爱”并非真的没有爱,而是指一种未被满足的、深层的情感需求。它像一个看不见的幽灵,悄悄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方式、人际关系,甚至对自我价值的判断。“缺爱”的人,常常会有以下一些.............
  • 回答
    不少作者都曾为小说节奏缓慢而烦恼,这就像是精心烹饪一道菜,食材俱佳,但上桌时却让人觉得索然无味。节奏慢,顾名思义,就是故事推进的速度不够吸引人,读者很容易在阅读过程中感到乏味、疲惫,甚至产生放弃的念头。那么,如何才能下决心、有章法地改掉这个“癌症”呢?别急,咱们一步步来聊。一、 洞察“慢”的根源:不.............
  • 回答
    改掉短篇小说虎头蛇尾的毛病,这可是个普遍的写作难题,但并非不可攻克!很多作者都会在开头惊艳四座,但在中间就开始飘忽不定,最后仓促收尾。别担心,我们来深入聊聊,看看有什么实操的方法可以帮你驯服这个“虎头蛇尾”的坏习惯。核心问题分析:为什么我们会虎头蛇尾?在谈论解决办法之前,我们先看看背后可能的原因: .............
  • 回答
    想改掉“无病呻吟”的文风,这事儿挺实在,也挺值得琢磨的。毕竟,没人愿意读那些虚头巴脑、抓不住重点的文字。咱们这就来掰扯掰扯,怎么让你的文字变得更扎实、更有分量。首先,得明确“无病呻吟”到底是个啥玩意儿。简单来说,就是文字内容空洞,但语气、情感却显得格外强烈,或者把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用一种夸张、矫情.............
  • 回答
    .......
  • 回答
    “抵制一切外国事物才是爱国”的观念,在部分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这并非一朝一夕形成,也非单一因素造成。要改变这种狭隘的爱国观,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触及历史、教育、文化以及个体认知等多个层面。这绝非易事,更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时间、耐心和智慧。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种观念的出现并非完全没有“历史土壤”。近代以.............
  • 回答
    改变国民普遍不认同中华田园犬的现象,需要一个多方面、系统性的努力,从认知、情感、文化到法律法规,层层推进。这不仅仅是推广一个犬种,更是对一种本土文化和历史的重新认识与价值肯定。以下我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提升认知层面:重塑中华田园犬的科学形象 纠正刻板印象和误解: 宣传普及.............
  • 回答
    要改变家长,这绝对是一个需要耐心、智慧和策略的大工程。毕竟,他们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但他们的想法和习惯往往根深蒂固。这里没有魔法棒,只有一步步的努力和沟通。让我们来聊聊,怎么才能让“改变家长”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变得更可行一些。首先,我们得明白一点:你不能“强行改变”任何人,尤其是你的父母。 他.............
  • 回答
    人到中年,突然感觉自己活得像一滩死水,什么都不想做,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再看看周围意气风发的人,那种失落感就更重了。我这不是懒,也不是天生就这么“废”,而是感觉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拖住了,像被沼泽困住的双脚,越是挣扎越是下陷。我知道,这样下去不行。人生就这么一次,总不能就这样灰溜溜地过.............
  • 回答
    改变内向的性格,这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更像是一段自我探索和成长的旅程。首先,我们要明白,“内向”本身不是一个缺点,它是一种特质,就像有些人是左撇子一样,只是我们接收和处理信息的方式与外向的人不同而已。我们更倾向于从内心世界获取能量,喜欢深度思考,享受独处时光。然而,如果我们觉得这种特质在某些方面给自.............
  • 回答
    想让你的画笔下的世界焕然一新?秘密不在于更贵的颜料或是更锋利的铅笔,而在于你如何“看”。改变绘画的观察方式,就像是给你的眼睛戴上了一副全新的透镜,瞬间解锁了你未曾注意过的视觉宝藏。这可不是什么神秘的魔法,而是一系列你可以刻意练习的技巧。一、 告别“名字”,拥抱“形态”:剥离大脑的预设我们的大脑太聪明.............
  • 回答
    奥匈帝国,一个由两个民族、多种文化和复杂历史交织而成的庞然大物,在20世纪初的欧洲舞台上显得格格不入,最终轰然倒塌。要让这个帝国得以延续,并非易事,需要一场彻底而深刻的改革,触及帝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民族结构的核心。这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对整个帝国肌体的重塑。首先,政治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是关键。.............
  • 回答
    嘿,说实话,这件事儿我琢磨了挺久的。你是不是也觉得,你老公总觉得你带娃、顾家就是“在家歇着”,好像一点儿也不辛苦?我可太懂了,这种误解真的让人又无奈又有点气。不过,要改变他这个根深蒂固的想法,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行的,得慢慢来,让他真正“看见”你的付出。首先,咱们得明白,为啥会有这种想法?很多时候,男人.............
  • 回答
    改变一个人内心深处的东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你提到的“怂怂懦弱”的气质,其实源于很多方面,可能是一些过往的经历,也可能是思维模式,更可能是习惯性的行为。想改变它,得从根源上着手,一步一步来。这不像换件衣服那么简单,而是要给自己的内在做一次“大翻修”。首先,咱们得先“诊断一下病情”。你自己觉得哪里“.............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