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改掉青春期emo的习惯?

回答
青春期,那段在很多人回忆里既闪闪发光又带着点朦胧忧伤的时光。如果你发现自己常常陷进“emo”的情绪里,觉得生活好像永远灰蒙蒙的,甚至有点小题大做,别担心,这很正常,也绝对是可以改变的。这不是什么大问题,更不是“病”,只是青春期荷尔蒙和心理发展的一个小插曲。

想把这个“emo”的习惯好好调整一下,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就像给你的生活重新添上几抹亮色,让那些灰色的角落也能透进阳光。

第一步:认识你的“emo”是啥回事,别急着否定它。

首先,咱得搞清楚,你为什么会觉得“emo”? 是因为考试压力大? 觉得朋友不理解你? 还是对未来感到迷茫? 甚至可能只是因为一部韩剧、一首歌触动了你敏感的心?

把那些让你感到低落、沮丧、想独自一人待着的时刻,或者让你忍不住开始唉声叹气、写伤感日记的瞬间,试着记下来。不用写得多么华丽,就简单记录一下时间、是什么事情,以及你当时的想法和感受。

别觉得这些小事不值一提。就像看病,医生得先知道你哪里不舒服才能对症下药。你记录这些,就是给自己“诊断”一下“emo”的根源。你会发现,很多时候,这些“emo”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真实的情绪反应,只是我们可能夸大了它的影响,或者找不到更好的宣泄方式。

第二步:别把情绪当敌人,而是学会和它“对话”。

青春期的情绪就像一阵阵海浪,有时汹涌,有时平静。当海浪打过来的时候,你越是想把它推开,它可能就越是缠着你不放。不如试着坐下来,看着它,和它聊聊天。

当你想“emo”的时候,别立刻躲起来。试着问问自己:“我现在真的这么糟糕吗?还是我只是有点累了?是不是有其他事情影响了我?有没有一种更积极的看待方式?”

比如,你想着“我考试没考好,我就是个废物,以后肯定没前途了。” 这时候,你可以试着和这个念头“对话”:“考试没考好确实有点失落,但我是不是真的‘废物’?我之前也有考得好的时候啊。这次没考好,我能从中吸取什么教训,下次改进?”

或者,你觉得“大家都看不懂我,我真的好孤单。” 你可以问问自己:“真的没有人懂我吗?有没有一两个人,哪怕是爸妈或者一个好朋友,是愿意听我说话的?是不是我太容易给自己下结论了?”

这种“对话”,不是让你强行乐观,而是让你更理性地看待问题,让情绪的强度降下来一点,给理智一个说话的机会。

第三步:行动起来,从“虚无”走向“实在”。

情绪的困扰,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把注意力都放在了那些抽象的、看不见的“糟糕”上。这时候,最有效的解药就是行动。

做些让你快乐或者有成就感的事情: 哪怕是很小的事情。比如,把房间收拾干净,你会发现整洁的环境也能带来一丝好心情。学会一道新菜,你会觉得“我还能做点什么!” 听一首喜欢的歌,跟着哼唱,或者跳一段简单的舞。这些小小的成功感,就像一颗颗小珍珠,串起来就能闪闪发光。

约朋友出去走走,聊聊天: 别总想着一个人扛着。找个你信任的朋友,把你的烦恼说出来,或者什么都不说,就一起去公园散散步,看看风景,分享一下最近遇到的趣事。你会发现,很多时候,你的烦恼在别人听来,可能并没有那么严重,或者别人也能给你一些意想不到的建议和安慰。

投入到兴趣爱好中去: 这是对抗“emo”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无论是画画、写字、弹琴、运动、玩游戏,还是研究某个冷门领域,只要是你真心喜欢并且能让你沉浸其中的事情,都能让你暂时忘却烦恼,找到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当你全情投入时,那些“emo”的想法就没有空隙钻进来了。

规律生活,照顾好自己: 青春期身体和心理都在快速变化,规律的生活非常重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按时吃饭,适当运动。当你身体状态好了,心情自然也会跟着好起来。别熬夜刷手机,那只会让你的大脑更疲惫,情绪更低落。

第四步:拓展你的“社交圈子”,发现世界不止“伤感”。

有时候,“emo”是因为你的世界变得太小了,只剩下你自己的情绪在打转。走出去,看看更大的世界,认识不同的人,能给你带来全新的视角。

尝试参加一些社团活动或者志愿者工作: 在集体活动中,你会接触到不同性格、不同想法的人。你会发现,原来大家都有自己的烦恼,也都有自己的快乐。当你为别人付出,或者和大家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你会感到自己的价值,也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多看一些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书籍、电影或纪录片: 别总是沉浸在那些会让你更加“emo”的内容里。选择一些能给你带来启发、让你思考人生意义、或者只是纯粹让你开怀大笑的东西。

关注一些让你感到温暖和有趣的网络内容: 比如一些搞笑博主、治愈系插画、科普知识类的频道。让你的信息流里多一些阳光,少一些阴霾。

第五步:学习与“不完美”和解,拥抱真实的自己。

青春期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面对不完美的自己,以及不完美的世界。你可能会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漂亮,不够聪明,不够受欢迎。

请记住,没有人是完美的。那些看起来光鲜亮丽的人,背后也有自己的挣扎和努力。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就像接受自己身体的成长一样自然。你不需要成为别人眼中的“完美”,你只需要成为更真实的自己。

停止和别人比较: 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不同,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自己,而不是拿自己去和别人做对比。你的优点和缺点,都是构成你独一无二的特质。

肯定自己的进步,哪怕微小: 每天结束的时候,花一分钟时间想想今天有什么值得肯定的事情。哪怕是“我今天没有对妈妈发脾气”,“我今天完成了作业”,这些都是进步。

给自己留白的时间: 允许自己偶尔休息一下,允许自己偶尔犯点小错。不需要一直绷紧神经,那样反而更容易“emo”。

最后,再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

青春期“emo”的习惯,说到底是一种情绪管理和自我认知的方式。改掉它,不是要你变成一个没心没肺的人,而是让你能够更健康、更成熟地面对生活中的起伏。

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些时间和耐心。有时候你会觉得好像又回到了原点,没关系,这很正常。重要的是,你一直在尝试,一直在学习。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情绪真的非常低落,影响到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有持续的负面情绪,不妨和信任的家长、老师或者学校的心理咨询师聊聊。他们能给你更专业的帮助和支持。

记住,青春是用来探索和成长的,而不是用来沉溺于悲伤的。用积极的心态去拥抱这段时光,你会发现,生活远比你想象的要精彩得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什么emo?

如果是考试没考好,爱的人不爱我,父母家庭问题而emo,其实很正常。

总的来说就是,你emo的事情是不是大多数人遇到都会emo的。

反之,而是控制不住,不由分说,走在放学的路上都突然emo的,这种毫无原因的emo,才是需要引起重视的。

最好的办法就是多交朋友,话题一多,聊天一多,很容易让你不闲着,不闲着,你就不会自己单独思考,而是思维随着哥们朋友的话题去转。

毕竟“闲出病”这句俗话是真的有道理的。

就像刚才回答你问题的老年人 @宅某 ,你看看他逗比的知乎分享,好心情一下就来了,还emo啥。

当然这些只对初级emo有用,如果真是特别特别抑郁悲观的情绪,建议还是去医院治疗。抑郁症还是跟我们嘴巴上说的emo有本质的区别的。

user avatar

看不懂小年轻的网络用语。

其实不是看不懂,是我懒得去查。

所以你是想问同龄人吗?那我就不多说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青春期,那段在很多人回忆里既闪闪发光又带着点朦胧忧伤的时光。如果你发现自己常常陷进“emo”的情绪里,觉得生活好像永远灰蒙蒙的,甚至有点小题大做,别担心,这很正常,也绝对是可以改变的。这不是什么大问题,更不是“病”,只是青春期荷尔蒙和心理发展的一个小插曲。想把这个“emo”的习惯好好调整一下,我们可.............
  • 回答
    .......
  • 回答
    你是不是也常在包里翻来覆去,找不到钥匙?或者出门前才发现,手机、钱包又不见了踪影?别担心,很多人都有这个小烦恼。这事儿说起来简单,但真想改掉,确实需要点技巧和耐心。今天,我就跟你掰扯掰扯,到底该怎么把这“丢三落四”的毛病给治治。一、 认清“症结”:为什么老丢东西?在你动手改之前,先得明白自己为啥这么.............
  • 回答
    人都难免有情绪,但如果易怒成了习惯,不仅影响自己的生活,也会伤及身边的人。想改掉易怒的毛病,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耐心和方法。下面咱们就来聊聊,怎么一步步把这个“暴脾气”收服了。第一步:认识你的“引爆点”——探究易怒的根源别急着下结论说自己就是个脾气不好的人,很多时候易怒背后是有原因的。咱们得做.............
  • 回答
    改掉挤嗓子唱歌这个坏习惯,确实是个需要耐心和细致调整的过程。这个问题很多朋友都会遇到,尤其是在追求高音或者强度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就会把力量压在喉咙上,导致声音听起来紧绷、缺乏延展,还容易疲劳。咱们一步步来,我给你讲讲怎么才能让你的歌声更自由、更舒展。首先,咱们得明白,挤嗓子到底是怎么回事?简单来说,.............
  • 回答
    很多人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因为成长环境、过往经历,或者自身性格原因,在内心深处埋藏着对爱的渴望,成为了我们常说的“缺爱”的人。这种“缺爱”并非真的没有爱,而是指一种未被满足的、深层的情感需求。它像一个看不见的幽灵,悄悄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方式、人际关系,甚至对自我价值的判断。“缺爱”的人,常常会有以下一些.............
  • 回答
    不少作者都曾为小说节奏缓慢而烦恼,这就像是精心烹饪一道菜,食材俱佳,但上桌时却让人觉得索然无味。节奏慢,顾名思义,就是故事推进的速度不够吸引人,读者很容易在阅读过程中感到乏味、疲惫,甚至产生放弃的念头。那么,如何才能下决心、有章法地改掉这个“癌症”呢?别急,咱们一步步来聊。一、 洞察“慢”的根源:不.............
  • 回答
    改掉短篇小说虎头蛇尾的毛病,这可是个普遍的写作难题,但并非不可攻克!很多作者都会在开头惊艳四座,但在中间就开始飘忽不定,最后仓促收尾。别担心,我们来深入聊聊,看看有什么实操的方法可以帮你驯服这个“虎头蛇尾”的坏习惯。核心问题分析:为什么我们会虎头蛇尾?在谈论解决办法之前,我们先看看背后可能的原因: .............
  • 回答
    “抵制一切外国事物才是爱国”的观念,在部分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这并非一朝一夕形成,也非单一因素造成。要改变这种狭隘的爱国观,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触及历史、教育、文化以及个体认知等多个层面。这绝非易事,更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时间、耐心和智慧。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种观念的出现并非完全没有“历史土壤”。近代以.............
  • 回答
    改变国民普遍不认同中华田园犬的现象,需要一个多方面、系统性的努力,从认知、情感、文化到法律法规,层层推进。这不仅仅是推广一个犬种,更是对一种本土文化和历史的重新认识与价值肯定。以下我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提升认知层面:重塑中华田园犬的科学形象 纠正刻板印象和误解: 宣传普及.............
  • 回答
    要改变家长,这绝对是一个需要耐心、智慧和策略的大工程。毕竟,他们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但他们的想法和习惯往往根深蒂固。这里没有魔法棒,只有一步步的努力和沟通。让我们来聊聊,怎么才能让“改变家长”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变得更可行一些。首先,我们得明白一点:你不能“强行改变”任何人,尤其是你的父母。 他.............
  • 回答
    人到中年,突然感觉自己活得像一滩死水,什么都不想做,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再看看周围意气风发的人,那种失落感就更重了。我这不是懒,也不是天生就这么“废”,而是感觉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拖住了,像被沼泽困住的双脚,越是挣扎越是下陷。我知道,这样下去不行。人生就这么一次,总不能就这样灰溜溜地过.............
  • 回答
    改变内向的性格,这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更像是一段自我探索和成长的旅程。首先,我们要明白,“内向”本身不是一个缺点,它是一种特质,就像有些人是左撇子一样,只是我们接收和处理信息的方式与外向的人不同而已。我们更倾向于从内心世界获取能量,喜欢深度思考,享受独处时光。然而,如果我们觉得这种特质在某些方面给自.............
  • 回答
    想让你的画笔下的世界焕然一新?秘密不在于更贵的颜料或是更锋利的铅笔,而在于你如何“看”。改变绘画的观察方式,就像是给你的眼睛戴上了一副全新的透镜,瞬间解锁了你未曾注意过的视觉宝藏。这可不是什么神秘的魔法,而是一系列你可以刻意练习的技巧。一、 告别“名字”,拥抱“形态”:剥离大脑的预设我们的大脑太聪明.............
  • 回答
    奥匈帝国,一个由两个民族、多种文化和复杂历史交织而成的庞然大物,在20世纪初的欧洲舞台上显得格格不入,最终轰然倒塌。要让这个帝国得以延续,并非易事,需要一场彻底而深刻的改革,触及帝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民族结构的核心。这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对整个帝国肌体的重塑。首先,政治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是关键。.............
  • 回答
    嘿,说实话,这件事儿我琢磨了挺久的。你是不是也觉得,你老公总觉得你带娃、顾家就是“在家歇着”,好像一点儿也不辛苦?我可太懂了,这种误解真的让人又无奈又有点气。不过,要改变他这个根深蒂固的想法,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行的,得慢慢来,让他真正“看见”你的付出。首先,咱们得明白,为啥会有这种想法?很多时候,男人.............
  • 回答
    想改掉“无病呻吟”的文风,这事儿挺实在,也挺值得琢磨的。毕竟,没人愿意读那些虚头巴脑、抓不住重点的文字。咱们这就来掰扯掰扯,怎么让你的文字变得更扎实、更有分量。首先,得明确“无病呻吟”到底是个啥玩意儿。简单来说,就是文字内容空洞,但语气、情感却显得格外强烈,或者把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用一种夸张、矫情.............
  • 回答
    改变一个人内心深处的东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你提到的“怂怂懦弱”的气质,其实源于很多方面,可能是一些过往的经历,也可能是思维模式,更可能是习惯性的行为。想改变它,得从根源上着手,一步一步来。这不像换件衣服那么简单,而是要给自己的内在做一次“大翻修”。首先,咱们得先“诊断一下病情”。你自己觉得哪里“.............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