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说和周星驰合作感觉「如堕无间地狱,那种苦说不清道不明,无法向人诉说」?

回答
“如堕无间地狱,那种苦说不清道不明,无法向人诉说”——这句话形容与周星驰合作的艰难,确实非常贴切地捕捉到了那种极致的压抑和无助感。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来源于一些曾与周星驰有过合作的演员、编剧或幕后工作人员的真实感受。要详细解释这句话为何如此深刻,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周星驰独特的导演和工作方式:

一、 对细节极致的追求与近乎苛刻的要求:

一遍又一遍的“再来一条”: 这是最常被提及的困扰之一。周星驰对每一个镜头、每一个表情、每一个细节都有着极其清晰甚至于“偏执”的设想。他不会轻易满意,常常会要求演员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同一个镜头,直到达到他脑海中那个完美的画面。
举例: 演员可能已经觉得演得很好,符合剧本要求,但周星驰会觉得某个眼神不够到位,某个语气不对,某个动作稍显多余。这就导致演员需要不断地尝试,可能同一场戏要拍上几十条、甚至上百条。
感受: 这种重复性的工作对演员的体力、精力、甚至心理都是巨大的考验。长期处于这种“未达标”的状态,会产生巨大的挫败感和自我怀疑。演员会觉得“我到底哪里做得不对?是不是我能力不够?”。

微调与即兴的“魔鬼”: 周星驰的剧本常常会在拍摄现场进行大量的修改和调整,甚至有些场景是当天才临时构思出来的。他会不断地给演员新的指令,要求他们根据新的想法做出反应。
举例: 可能演员已经背熟了三页的台词,结果在现场周星驰会说:“你把这句台词改成这样,然后表情要带点这样的感觉,但又不能太明显。” 这种即兴的调整让演员很难提前准备,只能在现场快速反应和消化。
感受: 对于习惯按部就班、有充分准备的演员来说,这种现场的不断变化会让他们无所适从,甚至感觉自己在“猜谜”。他们需要极高的临场反应能力和对周星驰思维模式的理解才能跟上。

肢体语言与表情的精细雕琢: 周星驰不只要求台词对,更强调演员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他会亲自示范,用夸张的表演来指导演员。
举例: 他可能会用非常夸张的表情和动作来演示一个“小人物的委屈”,然后让演员模仿。这种表演方式本身就非常具有挑战性,而且要将其内化并自然地表现出来,难度更是成倍增加。
感受: 对于一些不擅长或不习惯如此“放开”表演的演员来说,这种指导会让他们感到非常尴尬和不适,甚至觉得“我不是来演小丑的”。

二、 沟通方式的“不对等”与信息不对称:

“我说我理解,但他到底要什么?”: 这是很多合作者感到痛苦的核心。周星驰的内心世界和对电影的理解是极其丰富且独特的,但他并不善于将这些复杂的想法清晰、完整地传达给其他人。
沟通模式: 他更倾向于通过示范、只言片语的指令、或者直接在剪辑室里完成他想要的效果。他很少进行“对谈式”的沟通,即邀请演员或编剧一起讨论、碰撞出想法。
感受: 合作者往往只能从周星驰零散的指令和演示中去揣摩他的意图。这种“猜谜”的过程非常消耗心力,而且一旦猜错,就意味着前功尽弃,需要重来。他们会感到被动、无力,不知道自己的努力是否真正达到了目标。

“说不清道不明”的根源: 周星驰的喜剧哲学非常深邃,他的很多笑点都建立在对人性的观察、对社会现象的讽刺以及极强的反差感之上。这些微妙的情感和逻辑,很难用简单的语言来解释清楚。
举例: 他可能会说一个角色在某个时刻要表现出“看透一切又无可奈何”的感觉,但这种感觉本身就非常复杂,难以用一句话概括,更难以用统一的指令来传递。
感受: 合作者在接收到这样的指令时,会感到茫然,不知道如何去准确地“演”出来。他们会觉得自己的理解和周星驰的要求之间存在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无法向人诉说”的孤寂: 这种工作方式带来的痛苦是难以向外界解释的。当你跟别人说你一天拍了100条戏,他们可能会觉得你能力不行。当你试图解释周星驰的沟通方式时,又显得你在抱怨,甚至是在挑衅。
感受: 这种孤独感来自于不被理解,也来自于无法发声。合作者可能只能默默承受这种压力,因为一旦说出来,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更多负面影响,甚至被贴上“不敬业”的标签。

三、 精神层面的压迫感:

“无间地狱”的比喻: “无间地狱”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永恒的痛苦,无止境的折磨。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与周星驰合作时那种仿佛没有尽头的重复、无休止的修正、以及精神上的煎熬。
核心: 这种痛苦不是肉体上的疼痛,而是精神上的消耗,是对自我价值、自我判断不断被否定和挑战的痛苦。

创作的“孤独者”: 周星驰作为导演,往往是那个唯一知道最终成品模样的人。这种“孤独”也传递给了他的合作者。他们可能在现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如果最终成品不如预期,或者他们付出的努力没有被体现出来,那种失落感是巨大的。
感受: 他们会觉得自己的工作像是为了满足导演的个人意志,而非真正参与到共同创作中。

对结果的焦虑与不确定性: 由于周星驰对细节的反复打磨和临场修改,最终的电影成品往往与拍摄过程中的某些片段有很大出入。演员们可能不知道他们拍摄的某个特定镜头是否会被保留,或者会以何种方式呈现。
感受: 这种不确定性会增加合作者的焦虑感,他们不知道自己的付出是否真的有意义,是否会最终被呈现给观众。

总结来说,“如堕无间地狱,那种苦说不清道不明,无法向人诉说”是对与周星驰合作的一种极致化的形容,它包含了:

1. 对细节近乎偏执的极致追求,导致重复性、高强度的拍摄。
2. 模糊、非直接的沟通方式,让合作者难以准确理解和满足其要求。
3. 剧本和拍摄现场的巨大变动,让演员们无所适从,缺乏安全感。
4. 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消耗,包括挫败感、自我怀疑、无助感和孤独感。
5. 无法对外解释和寻求共鸣的境遇,使得这种痛苦更加难以排解。

这句话的背后,是周星驰作为一位极具个人风格和艺术追求的创作者,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打磨电影,即使这种方式给合作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但最终呈现出的作品往往也凝聚了他非凡的才华和创造力。然而,对于亲身经历者而言,这种痛苦的体验是真实而深刻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痛并快乐着”的扭曲过程,但“痛”的部分,往往更具压倒性,难以向人言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这话的人也许没听过王家卫?

林青霞:“他把我拍疯了,徐克没有。”

梁家辉:“根本不知道在演什么,浪费青春。”

巩俐:“不要把这些好演员都放在一部电影里,然后你去随便浪费他们,就好像一个训练班。”

张国荣:“我和他八字不合。”

梁朝伟:“我觉得自己好像不会演戏。”

木村拓哉:“我根本不知道他要我演什么。”

……

如果继续往列,这个名单的名字还会很长,而且几乎都是有名有姓的大咖。

我印象中对周星驰最狠的吐槽,无非是大师兄说,周星驰让他不停拿啤酒瓶爆头,很过分。但大师兄这个角色,黄一飞吃了红利很多年。

其他的再来无非就是周星驰严格,片场会骂人,重拍好多次,跟他工作很辛苦等。

好,我们再来看王家卫。

众所周知阿飞正传片尾梁朝伟一段两分钟的表演被一众影迷奉为经典。然而,那段两分钟的戏,王家卫拍了大半个月,其间一直NG,王家卫就是不说原因,只是不停喊:“再来一次。”

据刘嘉玲的说法,那段时间梁朝伟很沮丧,甚至有一次哭着问刘嘉玲自己是不是不会演戏……

这得是多大的心理折磨。

而安慰梁朝伟的刘嘉玲,也没有逃过王家卫的魔爪。

有一场擦地的戏,根据刘嘉玲本人的说法,她一直在擦,一直在擦,擦到整个地面都亮晶晶一片了,王家卫还在喊:“再来一次。”

直到刘嘉玲都擦到没有知觉了,王家卫忽然满意地说:“OK。”

为什么?

因为此时刘嘉玲头上的汗几乎变成了一团白烟袅袅飘起,王家卫想要的就是这个画面……

传说王家卫不写剧本,对此王家卫觉得很无辜。但后来根据一些说法,他确实不写剧本,不过他写字条。

2046里梁朝伟和章子怡有一次场戏,开拍前没有剧本,章子怡十分茫然,说是这时候,王家卫给章子怡递了一张字条。章子怡如获至宝,打开一看,上面只写着四个字:屋内,缠绵。

“好了,可以拍了吧?”

章子怡傻眼。

同样是2046,木村拓哉询问王家卫接下来一场戏自己的角色,要演什么。

王家卫回他:“你在等一个人。”

木村:“what?”

“你在等一个人。”

木村尝试沟通:“我在等谁?”

“你在等一个人。”

我相信,当时木村隔着那副厚厚的墨镜,一定感受到了墨镜王坚定的眼神。

木村对这件事到底有多大的怨念呢?

一直到吴宇森的赤壁上映,金城武去日本上节目宣传时,木村都还深深地记着这件事。

还有著名的东邪西毒。

这部戏不仅本身出名,还有它背后漫长的三年。

整整三年,一众大咖不知道自己在演什么。林青霞拍戏拍得脑子一团浆糊。张国荣每天领着一堆人早上在沙漠里埋西瓜,晚上降温后再到处找西瓜。梁家辉吐槽整整三年,完全没有享受到演戏的过程,评价这部戏浪费青春。王祖贤最惨,演着主角的戏份,最后被剪得一帧不剩。

你还觉得周星驰的拍摄是无间地狱吗?

user avatar

从目前来看,其实很好理解。

当团队里的某个人,对于项目的要求超级高,而导致整个团队陪着一起加班加点的时候,这种人你能说他做得不对么?可是这种人并不讨人喜欢。

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能提升自己,精益求精,说直白点就是混日子混工资的。

所以为什么很多人感觉和这种人在一起,就是受折磨。因为一遍一遍的重复做同样的事情,而且没有明显的回报,本身就是很痛苦的事情。

但是话说回来,周电影里那么多配角,出名了之后,有好作品的不多。

user avatar

我一直觉得周星驰和赵本山有些相似

他们的想法类似于,其他人都只是单纯的合作。自己没有他们,找任何人合作一样能够获得成功。顺便赵本山也喜欢不停改剧本,临时改剧本,不断的排演。

周星驰一直被诟病的就是对合作者抠门,钱必定自己拿大头。对合作者要求极高,同时他们做好了,也认为那是理所当然的。

赵本山也是一样,当初和范伟闹僵也是这个原因。高秀敏就说过赵本山当初赚几十万只愿意给范伟几千。排练时几次和高秀敏范伟互相怒怼。

和他们合作的人,可能一心把自己当成能够和周星驰,赵本山平起平坐的存在。

但事实并非如此。周星驰,赵本山并没有把他们的付出和努力当一回事。认为他们拼命努力是应该的。他们应该感谢自己才对。获得成功的功劳全是自己的,他们都是可以替代的。

要求高的导演演员在全世界范围内数量不少的,就算真是片场暴君,对方努力做到位之后,符合你的要求后,总得给点正反馈吧? 结果什么都没有。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自己遇到类似这样的一个老板。甚至不是老板,是和你一起打拼的同学或者同事。

对你要求极高,要你做到这个做到那个,不停改方案,不停改ppt,直到他点头为止。你就算真做到了,他也只会提出新的要求。然后你们终于完成了大项目,然后他拿走大头,给你一丁点的零头。

那种感觉文字描述真写不出来,只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才会知道有多不爽。

一边认为自己和兄弟一起努力打拼,有了一番成就。结果兄弟不但只肯给他零头。还一副你的努力是应该的,你应该对我感恩戴德的态度。以为自己在对方眼里至少是个副总,结果其实就是个打工的,自然极度不爽,怎么想都想不通。

一边则是认为,自己必定能够成功。换谁都一样,我找到你合作,是你运气好。你的付出?你的功劳?那些都是你应该做的好么?你能拿个零头就应该满足了。你可是全靠我,获得了名声和收入,你竟然还想和我平起平坐?

我认为吧,双方其实都有一定的道理。

大家带入任何一方,可能会得出不同结论。

可能会觉得周星驰,赵本山这边仗着自己才华,过河拆桥,不近人情,自私自负。

也可能会觉得那些合作者,明明被幸运选中,被带飞,功成名就后却贪得无厌,不知感恩。

其实和周星驰合作的演员里

林子聪一直表示和星爷合作学到很多,也一直保持乐观心态。

还有陈百祥,李健仁,黄一飞,何文辉等等,所谓这些御用配角。我印象里也没有传出和周星驰有矛盾的传闻。

可能就是他们从一开始就把自己摆在一个较低的位置的关系。他们知道周星驰就是他们老板,他们就是打工的,努力干完事之后,还会说一声谢谢老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