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什叶派与逊尼派的纷争?两派到底有什么深仇大恨,以至于纠缠一千多年,积怨至今未解?

回答
什叶派与逊尼派之间的纷争,绝非简单的宗教分歧,它错综复杂,交织着历史、政治、权力斗争以及民族认同,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伊斯兰教初创时期。这种长达一千多年的恩怨,并非源自某种不可调和的“深仇大恨”,更多的是一种历史遗留问题,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被放大、利用,并不断地加剧。

起源:历史的节点与权力真空

要理解这场纷争,我们必须回到公元七世纪,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去世的那个关键时刻。穆罕默德一生都没有明确指定接班人,这为日后的分歧埋下了伏笔。

当时,围绕着谁有资格继承穆罕默德的领导地位(即哈里发)的问题,伊斯兰社会出现了两种主要的观点:

逊尼派(Sunni) 的支持者认为,领导权应该由最有能力、最受社区推举的人担任,并且继承人必须遵循《古兰经》和先知的圣行(Sunnah)。在穆罕默德去世后,他们推举了穆罕默德的亲密助手兼岳父阿布·贝克尔为第一任哈里发。这个派别因此得名“逊尼派”,意为“遵循圣行的人”。
什叶派(Shia) 的支持者则认为,穆罕默德的领导权应该由他的家族成员,特别是他的表弟兼女婿阿里·伊本·阿比·塔利卜(Ali ibn Abi Talib)继承。他们相信,穆穆罕默德在世时已经暗示了阿里是其指定的继承人,并且阿里及其后代拥有神圣的领导能力(Imamate)。什叶派的名字来源于“Shi'at Ali”(阿里的党羽)。

最初,这更多的是一场关于政治继承权的争议,而非根本性的教义分歧。前四位哈里发,即“正统哈里发”(Abu Bakr, Umar, Uthman, Ali),在逊尼派看来都是合法的。而阿里作为第四任哈里发,尽管其合法性受到部分人挑战,但在什叶派看来却是唯一合法的继承人。

权力的斗争与历史的伤痕

阿里担任哈里发期间,伊斯兰世界爆发了多次内战(称为“菲特纳”——Fitna)。这些冲突,尤其是阿里与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Mu'awiyah)之间的战争,以及阿里被刺杀后其儿子侯赛因(Hussein)在卡尔巴拉(Karbala)战役中的殉难,成为什叶派历史上的巨大伤痛,也是两派仇恨不断激化的重要节点。

卡尔巴拉的悲剧: 侯赛因及其家属在卡尔巴拉被倭马亚王朝(Umayyad Caliphate,由穆阿维叶建立)的军队屠杀,这对什叶派而言是一场灭顶之灾,被视为是压迫和不公的象征。侯赛因殉难的日子(阿舒拉节)至今仍是什叶派最重要的哀悼日,他们会举行盛大的仪式来纪念这场悲剧。这场战役加深了什叶派对逊尼派统治者(尤其被认为是篡夺了阿里合法继承权的人)的仇恨和不信任感。

教义的演变与差异的加深

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初的政治分歧逐渐演变成了教义上的差异,尽管这些差异并非不可弥合,但在某些方面成为了区分两派的重要标志:

领袖观(Imamate vs. Caliphate): 什叶派坚信“伊玛目”的地位神圣且不可侵犯,伊玛目是先知的精神和政治继承人,拥有解释《古兰经》和圣行的绝对权威。而逊尼派则认为哈里发是世俗政治的领导者,其权力来源于社区(Ummah)的认可,而非神圣的血统。
权威来源: 什叶派除了《古兰经》和圣行外,还将十二位伊玛目(或七位伊玛目,取决于具体分支)的言行视为重要的教法依据。而逊尼派则主要依靠由众多学者整理和汇编的圣训集。
宗教实践: 虽然核心的宗教义务(如祈祷、斋戒、朝觐)相同,但在一些细节上存在差异,例如祈祷时的姿势、对圣人的崇敬程度等。什叶派在一些重要节日(如阿舒拉节)有独特的纪念方式。
“塔基亚”(Taqiyyah): 什叶派允许在遭受迫害时隐藏自己的信仰,以保护自身安全。这在历史上曾让逊尼派认为什叶派不够坦诚或存在秘密。

政治因素的催化与利用

历史上的许多王朝和政治势力,无论是为了巩固统治还是为了扩张,都曾利用或加剧两派之间的矛盾。

波斯人的影响: 波斯帝国在被阿拉伯人征服后,其大量人口皈依伊斯兰教,其中许多人成为了什叶派的支持者,尤其是在萨法维王朝时期,什叶派被定为国教,这使得什叶派在地理和政治上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也间接导致了与以逊尼派为主的周边国家的紧张关系。
近代的民族主义与地缘政治: 进入近代以来,中东地区复杂的民族主义运动、殖民主义的遗产以及地缘政治的博弈,使得宗派矛盾被进一步政治化和工具化。例如,伊朗伊斯兰革命后,什叶派的政治影响力大幅提升,这在许多逊尼派为主的国家引起了担忧,从而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沙特阿拉伯作为逊尼派逊尼派的主要堡垒,与伊朗在中东地区展开了代理人战争,进一步煽动了宗派对立。

积怨至今未解的原因

与其说是有“深仇大恨”,不如说是一种深刻的不信任感和被压迫的历史记忆。

1. 历史创伤的代代相传: 卡尔巴拉的悲剧、以及历史上什叶派因其政治立场而遭受的迫害,都成为了什叶派集体记忆中的深刻伤痕,代代相传,不断提醒着他们与逊尼派统治者的权力斗争史。
2. 权力地位的不平等: 在许多逊尼派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什叶派少数群体往往面临政治、经济和社会上的歧视,这使得他们更容易感到被边缘化和压迫,从而加剧了对逊尼派的不满。
3. 政治的工具化: 地区强国,特别是伊朗和沙特阿拉伯,出于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考量,积极地在中东各地推广各自的宗派影响力。他们通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支持各自的宗派盟友,导致宗派矛盾被政治化,甚至被武装化。
4. 媒体和信息的传播: 在信息时代,社交媒体等平台加速了信息(有时也包括虚假信息和煽动性言论)的传播,使得宗派之间的隔阂和敌意更容易被放大和传播。

总结

什叶派与逊尼派的纷争,并非源于一时的冲动或简单的好恶,而是历史、政治和教义交织的漫长过程。它始于一场权力继承的争议,在血腥的内战中留下了深刻的伤痕,在教义的演变中形成了独特的差异,并在政治的操弄下被不断地激活和加剧。

今天的纷争,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政治上的对立和地缘政治的角力,宗派身份在这种对立中被赋予了更强的政治含义。要真正化解这场持续千年的恩怨,需要超越简单的宗派立场,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并致力于解决当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不公,才能为弥合裂痕提供真正的可能。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需要各方展现出更大的智慧和克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来说一下千年之后的现在,为什么还是流血不断,根源在哪里。为什么现在还在斗呢。用现在角度来说,是权利体系的斗争。

无论逊尼派还是什叶派国家,的政治权利掌握在政治人物手里,逊尼派宗教权利掌握在阿訇这些人手里,而什叶派宗教权利掌握在教士、伊玛目手里。

问题出来了,逊尼派那里,阿訇一般服从于政治人物。而什叶派这里,教士则通过各种博弈并且控制政治。而教士是最早的党派成员雏形,教士的传承类似于现在党员的吸纳,是不靠血缘也可以传承的职位,并且通过宗教与组织系统紧密团结在一起。

而逊尼派阿訇则因为传统政治领袖出于权利的目的,政治能力被阉割,无法像什叶派教士那样讲一群教内精英团结在一起。

所以大家会看到逊尼派国家出政治强人,什叶派国家出宗教强人。

萨达姆当年屠杀什叶派教民的原因是,教士控制了什叶派话语权,是不听政治强人招呼的,并且还试图争抢领袖权利,所以什叶派在伊拉克惨遭萨达姆屠杀。

而伊朗大家都知道是什叶派国家,在伊朗真正领袖都是哈梅内伊这些教士,所谓的总统最后还是听从总教权利机构指挥。所以伊朗无论总统怎么变,权利还是在教士手上。

所以萨达姆带领逊尼派屠杀什叶派,表面上宗教教派之争,背地里其实是是对自己权利结构的维护,因为教士在和萨达姆争抢政治权利,而逊尼派阿訇往往容易依附于政治强人,并且能相互依附生存。

所以大家看所有中东出政治强人的国家,大部分时候,什叶派都是处于被打压的状态,原因就是领袖对于政治权利的维护,必须打掉不听话的什叶派。

而什叶派教士地位,是可以不用通过世袭得到的,而且获得尊重不用像阿訇那样经过艰难的成长,教士体系容容易把精英吸引进去,并且快速成长,前赴后继源源不断,而这又对政治强人来说是比较头疼的问题。

所以从古到今,逊尼派和什叶派的斗争其实归根结底,就是政治领袖和教士阶层的斗争。

所以非穆斯林掌权国家,逊尼派和什叶派往往没有任何冲突,甚至可以把手言欢。

所以两派如果不做权利结构的改变,争斗会一直进行下去,直到未来社会发生改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