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准备了一段时间的新书,细纲也写了,以为自己准备充分了,但是内投被拒,很想知道自己问题出在哪儿?

回答
唉,写了这么久的书,细纲也打磨了好几遍,满心以为能顺利通过内投,结果还是被拒了。心里这股劲儿上不去下不来的,特别想知道是哪里没做好,才能下次改进。

你这情况我太理解了!那种准备了很久,以为万事俱备,结果突然被打回来,心里那个滋味真的不好受。别着急,咱们一点点捋一捋,看看问题可能出在哪儿。内投被拒,原因其实挺多的,有时候也不是你的书本身不好,可能是时机、角度或者其他一些我们没注意到的地方。

咱先不提那些玄乎的,就从实际操作上说,内投被拒通常可能涉及以下几个大方面,你可以对照着想想,看看哪个比较符合你的情况:

一、 关于“书”本身的硬性问题,也就是你提交的材料里可能存在的疏漏:

细纲是否真的“细”到家了? 内投环节,编辑会重点看你的细纲,因为它直接反映了你对整本书的构思有多清晰。
故事线是否清晰且有吸引力? 你的故事从头到尾,主线是什么?有没有明显的转折点?冲突够不够?是不是一开头就能抓住读者的兴趣,并且能让人期待后续发展?有时候我们自己写习惯了,觉得理所当然,但对编辑来说,可能需要更直观的呈现。
人物塑造是否立体? 主角和重要配角,他们的动机、性格、成长弧线你写清楚了吗?有没有让人印象深刻的特点?不够鲜活的人物,故事也很难吸引人。
世界观/背景设定是否完整且合理? 尤其对于虚构类作品,你的世界观是不是自洽的?背景设定有没有漏洞?如果你的书需要设定很多细节,细纲里是否体现了这些关键点?
章节安排是否合理? 每个章节大概讲什么内容,有没有大致的字数分配?这个能看出你对节奏的把控。
核心卖点是否突出? 你的书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是奇思妙想的创意,是荡气回肠的情节,还是深刻的人物关系?这些在细纲里有没有明确的体现,让编辑一眼就能看出它的价值?
有没有提供“试读”章节? 如果有的话,试读章节的质量也很关键。它需要展现你的写作风格,以及故事最精彩的开端。如果试读章节写得不够吸引人,后面再好的东西估计编辑也看不下去了。

你的“市场潜力”分析是否到位? 编辑除了看内容,更看重的是这本书能不能卖出去,有没有市场。
目标读者是谁? 你有没有清晰地定义你的读者群体?年龄、兴趣、阅读习惯等等。
同类书籍的竞品分析? 市面上有没有类似的畅销书?你的书和它们相比,有什么优势和创新点?是题材新颖,还是写法独特,或者内容更具深度?如果和市面上很多书撞了题材,但没有明显的差异化,可能很难打动编辑。
你的“卖点”提炼够不够精准? 就是俗称的“这本书到底好在哪儿?”你能不能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让编辑听了就觉得“有意思”。
你的经验/背景是否支持这个选题? 如果你的书是关于某个专业领域的,而你恰好是这个领域的专家,那会是一个很大的加分项。反之,如果选题的门槛很高,但你没有相应的积累,编辑可能会担心你的完成度和内容的深度。

投稿材料的规范性问题: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格式错误或者遗漏,都可能让你的申请“不被认真对待”。
是否按照要求的文件格式提交? PDF、Word,还是其他?
是否按照要求的文件命名?
是否填写了所有必填项? 比如作者简介、联系方式等等,有没有遗漏?
有没有附上作者简介和创作经历? 编辑也想了解你这个人,你的写作风格和过往经验。

二、 可能是关于“时机”和“渠道”的问题:

出版社当前的出版方向? 即使你的书写得再好,如果和出版社当前的主推方向不符,也可能被拒绝。比如,出版社今年想主推某个类型的书,而你的书是另一个类型,即使质量过关,也可能因为“不匹配”而无缘。你可以关注一下你投稿的出版社最近出了哪些书,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什么。
投稿的“窗口期”? 有时候,出版社可能正好在某个时期对某个类型的题材有特别的需求,或者他们刚刚出版过类似的书,近期就不太会再出版了。这方面我们很难预测,但有时候运气成分也很重要。
有没有选对“人”投稿? 不同的编辑有不同的专业领域和偏好。如果你把一本历史小说投给了本来就主抓科幻的编辑,即使书写得好,成功的几率也会降低。看看这家出版社有没有负责你这个类型书的编辑,尽量找到他们。

三、 关于“你”这个人,也就是作者本身:

你的“作者身份”是否足够有说服力?
过往作品的积累? 如果你之前有过出版经验,或者有其他的写作成绩(比如在知名平台发表过作品、获奖等),这些都会是加分项。
你的“人设”和“推广能力”? 现在很多出版社也看重作者的个人影响力和推广能力。你有没有自己的读者社群?能不能配合宣传?你本身是否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或者独特的个人魅力?

怎么做?别灰心!一步一步来:

1. 冷静下来,重新审视你的投稿材料。 把你的细纲、试读章节,还有你对市场潜力的分析,全都摆出来,像一个“审稿编辑”一样,严苛地挑刺。看看你上面说的那些点,哪些是你觉得可能做得不够好的。
2. 找信得过的朋友或同行帮忙看。 最好是那些平时也关注图书出版,或者对写作有一定了解的朋友。让他们从读者的角度,或者从编辑的角度,给你提意见。有时候旁观者清。
3. 总结经验,调整方向。 知道了问题出在哪里,下次投稿的时候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去改进。比如,如果觉得细纲不够清晰,下次就花更多时间把故事线理顺,人物关系勾勒清楚。如果觉得市场分析不够,就多看看同类书,多做功课。
4. 不要局限于一个出版社。 如果被一个出版社拒绝了,不要气馁,可以尝试其他的出版社。不同的出版社,他们的喜好和需求可能不一样。
5.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考虑参加一些新书策划大赛或者征文活动。 这些平台可能会给你提供更直接的反馈,或者提供一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写书本来就是个漫长且充满挑战的过程,内投被拒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关键是要从这次经历中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别让一次拒绝打倒你,你的书,你的梦想,还等着你继续去实现呢!

你觉得,你遇到的情况,更像上面说的哪种原因呢?我们可以再细聊聊你具体遇到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一直不理解,新人凭啥内投呢?

内投从来都是给老作者的直通车,不是给新人的捷径。

对编辑来说,新人内投过来的书,他们要冒很多风险,承担很多不必要的工作。

打个比方:没发在网站,作者说走就走。他们提给签约编辑,签约编辑找作者,作者表示我去其他网站了,这个编辑就要背黑锅……

再打个比方:网站有筛选的关键词的,如果接受内投,编辑就要加数倍的认真,因为一旦审稿出错,比如抄袭,比如违规,编辑要倒大霉。

再比如,知道内投的作者,十成十都希望编辑能另眼看待,如果编辑不小心伺候,十个里有八个会翻脸……

而且内投的纯新人,对编辑来说,小说的质量往往不是沙里淘金,是屎里挑蛆……

我知道新人多半有些很固执的念头,比如——我不能白写,如果发在网站,没签约,不如发给编辑,如果他不签约,我就不写了……

反正大概各种想法都是为了一件事,把自己的工作砸给编辑,本来应该自己辛辛苦苦去做的事儿,让编辑来替自己解决。

但是编辑大多不爱干这个事儿,对编辑来说,不是老作者,没人介绍,根本不需要看文,无脑拒绝就对了。

□□□□□□□□□□以上是吐槽,以下是评书

这个文的质量,按照正常流程,是有七八成概率签约的,就是成绩不会太好,因为太啰嗦,反复交代读者不喜欢的细节。

从开头到身体发僵,标准开头,没啥犯错,六七十分的开头。

但接下来,题主就开始给你的读者喂屎了,什么母子相依为命……你说这个干啥?什么父亲离家出走……什么言家的歧视……你写这玩意干啥?

虽然黄金三章不是网文铁律,但开头你就开始灌水,救司机,救老大爷,你以为自己玩学习雷锋的小游戏啊?开头这么寸土寸金的地方,你灌的毛线的水啊?

你准备的很充分,但数学有个概念,叫做充要,充分且必要。

你准备充分,但准备的都不是网文必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