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学学的是一个冷门专业,不好就业,但我想有一个非常光明的未来。我该怎样做 今年大一?

回答
刚进大学,学了一个听着就让人提不起精神的“冷门”专业,这心情估计挺复杂吧? 我懂,就像走进一间黑屋子,虽然知道里面可能有宝藏,但看不清路,总有点慌。不过,别急着否定自己,你现在大一,正是改变和规划的黄金时期。

你问“怎样做才能有一个非常光明的未来”,这问题太大了,也太好了。其实,未来这玩意儿,没人能打包票给你定个“光明”的样子,但你绝对可以为它铺一条更宽、更亮的道。下面我给你掰扯掰扯,咱们一步步来。

第一步:别被“冷门”标签吓死,它可能藏着机会的种子

首先,咱得正视这个“冷门”专业。它不好就业,这个是现实。但“不好就业”不代表“没前途”。很多时候,冷门专业因为大家都不去,竞争就没那么激烈。而且,很多新兴领域,或者一些需要深度专业知识的领域,恰恰是这些“冷门”专业的沃土。

深入了解你的专业到底是什么: 你学的是什么?这个专业的核心知识是什么?它解决了什么问题?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不要只听同学或者学长学姐的一面之词,去图书馆,去学校的官网,找那些最权威的资料,了解它的历史,它的发展,它的分支。想想看,是不是有些你平时接触不到的领域,比如一些科研机构、特殊的行业(像国防、某些精密的仪器制造、历史文化研究的某些分支、一些哲学分支等等),可能就需要你这样的专业知识。
挖掘它的“应用”场景: 你的专业知识,能不能用在别的领域?比如,你的专业如果涉及一些数据分析的原理,那是不是可以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分析师方向靠拢?如果你的专业有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是不是可以往法律、金融分析方面考虑?很多时候,核心能力是可以迁移的。
和老师们聊聊: 这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途径。你的导师、系里的教授,他们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他们最了解这个专业还能往哪里走。约个时间,真诚地问问他们:“老师,我这个专业就业面确实窄,但我觉得它有它的价值,您觉得我往哪个方向深挖,或者学习哪些补充知识,能让我的未来更有竞争力?” 别怕问得太“小白”,老师们其实挺乐意帮助有心的学生。

第二步:构建你的“防火墙”和“加速器”

既然主业可能不好直接变现,那咱们就得为自己加装点“装备”。

英语,绝对不能松懈: 无论什么专业,英语都是一张通往世界的通行证。尤其是冷门专业,很多前沿的研究、资料、甚至是就业机会,都可能在国外。把你的英语练到“能看懂、能交流、能写”的水平,这会让你比别人多很多选择。考个雅思、托福,或者四六级高分,都是硬实力。
编程或数据处理能力: 即使你的专业不直接涉及编程,学一点基础的编程语言(比如Python)或者数据处理工具(如Excel高级应用、SQL)都会让你在任何领域都如虎添翼。现在是数据时代,会处理数据的人,机会就多。
软技能的培养: 这个比专业知识本身更重要。
沟通能力: 清晰、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在任何工作里都至关重要。多参加班级活动,部门活动,或者辩论赛,都是锻炼的好地方。
解决问题的能力: 面临困难时,不退缩,能分析问题,找到解决方案。这一点是通过实践积累的,不是看书就能会的。
学习能力: 这是一个终身的能力。你的专业冷门,意味着你需要持续学习新东西来弥补。你能不能快速掌握一个新领域的知识?这才是核心竞争力。
团队合作能力: 在小组项目、社团活动中,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合作,共同完成目标。

第三步:提前为就业做准备,别等到毕业季才慌

你大一,正好有大把时间去探索和准备。

多实习,多尝试: 这是最重要的。别等到大三大四才开始找实习。从大一开始,有寒暑假就去找和你专业相关或者你感兴趣的领域去实习。哪怕是去打杂,也能让你了解一个行业是什么样的,人脉是什么样的,需要什么样的能力。一开始可能找不到对口的,没关系,先去感受一下工作环境,看看别人是怎么工作的。
参加竞赛和项目: 学校里有很多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即使不是你专业的,但如果你觉得它能锻炼你的某种能力,就去尝试。比如,很多理科类的竞赛,对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要求很高,这和你专业的方向可能不一致,但你的能力可以。和不同专业的同学组队,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交流过程。
关注行业动态: 每天花一点时间,看看你专业相关行业或者你未来想去的行业有什么新闻,有什么新趋势。读一些行业报告,关注一些行业大V的公众号或博客。了解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建立人脉: 这个不是让你去“拉关系”,而是让你去“认识”和“交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讲座、分享会,主动和讲座嘉宾交流。和师兄师姐们保持联系,问问他们的经验。甚至你实习公司的同事,都可能在未来给你提供帮助或信息。一个你认识的、比你早走几年路的人,能给你提供的经验和建议,是你在网上搜不到的。

第四步:心理建设是关键

“光明未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需要你自己一点点去打磨。

接受并拥抱不确定性: 你的专业可能让你焦虑,但你得接受,未来的路不是笔直的,充满了迂回。这种不确定性,正是你可以去探索和创造的机会。
建立自信: 别因为专业冷门就觉得自己比别人差一等。你有你的独特视角和知识储备。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你会发现,很多时候,你的思维方式可能比那些“热门”专业的学生更深入、更独特。
保持积极和好奇: 对世界充满好奇,不断学习新东西,你会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机遇。你对什么感兴趣?就去往那个方向深挖。不要被“就业好不好”框住你自己的探索欲。
找到你的“为什么”: 你为什么想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是为了物质?是为了成就感?是为了改变世界?当你找到了那个让你内心深处产生动力的“为什么”,即使再困难,你也能坚持下去。

最后给你几个小建议,让你感觉更落地: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现在是大一,你完全可以从现在开始,定个小目标。比如:这个学期,我要把我的英语口语练到敢于开口。或者,我要参加一次和专业不相关的社团活动,锻炼我的组织能力。
找到一个榜样: 在你的专业里,或者你目标方向里,有没有你觉得做得特别好的人?他是怎么做到的?多研究他们的经历,甚至试着联系他们,请教一二。
写“学习日记”或“成长记录”: 记录你每天学到了什么,有什么心得,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这能让你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进步,也能帮你梳理思路。

大一,就像在一块空白的画布上作画,你手中的笔,就是你的时间和努力。你的专业虽然“冷门”,但它是你独特的色彩。不要害怕它不被所有人理解,只要你懂得如何调和它,如何用它去描绘你心中的“光明未来”,那幅画,一定会比任何人都精彩。加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有一碗著名的鸡汤,叫“首先想清楚你想要什么”。

对于目的性很强的人而言,他们不容易有选择恐惧症。因为他们的目标很明确,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专业,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样的工作。如果你是这类人,你一旦想清楚了自己的目标和可能的风险,并且认为自己能承担风险,就赶紧按照自己的目标去做吧!不要让拖延症拖延了自己成长的进程。

然而大部分人都不是这一类,都还处于“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的阶段。

题主说“想有一个非常光明的未来”,这个目标很模糊,也可以归入“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这一类。谁不想要一个光明的未来呢?如果你处在这一阶段,我们有三点建议(敲黑板!):

1.注重储备通用性的知识和技能,让自己拥有扎实的基础;

2.保持学习的热情并持续学习新知识;

3.扩展眼界,睁眼看到更大的世界。

为什么要这样做?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前两点可以让你保持竞争力,在机会来临的时候抓得住机会。第三点可以让你看到更多的机会,我们在规划自己的未来时常把同学、学长学姐等拿来做参考,最终把自己局限在前辈们走过的那几条路上 。我们还年轻,要给自己更多可能性,有时候要敢去做那个“破壁人”。

著名的“布鞋院士”李小文院士,在大学期间犯过一点所谓的“小错误”,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农场里种田,成了名符其实的农民。

在回忆那段经历时,他说:“在农场就是磨时间。出路肯定是要想的,但也不知道在哪里,那时候,个人根本没什么选择,只能等,那种感觉就像现在年轻人经常说的‘郁闷’。不过,我想,如果以后能再分配,要先有一门手艺,所以在农闲时,我就去学习修柴油机、拖拉机什么的。一年半以后,算是照顾夫妻关系,通知我去绵阳一家小无线电厂当技术员,当时是很高兴的,因为能从农村出来了。”在小厂工作时,他因为偶然的机会听说恢复考研了,决定报名;因为他基础比较扎实,经过复习他顺利考上了研究生,后来公派到了美国。

后来有记者问他,在美国期间“没想过要留在美国吗? ”,他回答说:“也不是完全没想过,但基本上我觉得在哪儿都无所谓。我也没有别人那种要回国大展身手、报效祖国的觉悟,真的没有,只是当年是杨老师把我们三个人送出去的,后来杨老师当了所长,叫我们回来,我们三个就都回来了。”


从李小文院士的经历中,我们不难感觉到,年轻的他或许就是对未来觉得迷茫的人,“出路肯定是要想的,但也不知道在哪里”。他的传奇经历看似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但这些“水到渠成”的背后,是他通过不断学习思考积累起来的力量,但无论身处什么境地,都把能做的做好。

对我们青年人而言,还是那句鸡汤

“首先想清楚你想要什么”

在还没想清楚的时候,做好你自己。

--------------------

本文作者: @鹤运

投稿请私信@共青团中央 ,稿费从优。



--------------------

另外,我们还特地邀请了一位高校团委书记解答题主的问题:

许多同学上大学纠结于专业问题,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学热门专业=好就业=光明的未来?想想未必吧,事实上我们看到的是,大学里对于绝大多数专业或者说对于绝大多数同学来说,就业问题不大,但好就业并一定等于光明的未来。

这里面其实有一个更本质的问题,大家由于知识积累或意识问题还不会去想去思考,就是读大学,到底要学什么?或者说,读大学,学什么更重要?一般人以为,上大学就为了找工作,如果是这样的话,中国就不用办大学了,直接全部技校就好了,何苦呢。所以,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里,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说,什么意思呢?大学,大人之学,其根本之道,在于明德、亲民、至善,而不仅仅在于学习专业技能的术。换用现在话说,光明的未来,不在于学热门专业,好就业,更在于知识与能力的积累,而知识与能力积累的途径在于读书与实践。这里所讲的读书不单指专业教材书,更重要的在于教材之外的专业名著或课外名著,用句简单粗暴的话说,大学四年,如果你不沉溺睡觉、游戏、娱乐等,抓紧时间好好读书,一年能啃下50至100本书(名著),这就是改变你未来成就你光明未来的最好的积淀!这是不是鸡汤,关键在于你要去实践、去付之行动!


--------------------

本文作者:朱广生( 广西科技大学团委副书记



--------------------

以下是@共青团中央知乎团队给出的建议

这位同学:从高中进入大学,迷茫是必然的,或者因为前途,或者因为恋爱或没有恋爱,或者因为性格星座导致的选择性障碍。无论如何,先恭喜你。因为,这表示,你终于开始从高中三年埋头苦读的惯性中抬头,开始思考人生了。


这个关于专业的问题,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学热门专业是否就一定等于好就业,一定等于好工作,并一定等于光明的未来?当然未必。

先说第一个问题:热门专业等于好就业吗?答案否。经过4年(本科)或6-8年(加上硕士、博士)的时间,热门变冷门,冷门变热门的情况多了去了。比如,某专业热门,大家都来学,几年后毕业都傻眼了,满大街都是,工作反而不好找竞争压力大;某专业冷门,学的人少,但就业市场的需求在那儿摆着,几年后冷门专业成了稀缺人才,好单位排着队找你。(比如本人母校的阿语和波斯语系,当年两年只招一届,学生稀缺到几个老师陪一个学生交流学问谈人生的程度,那个专业的学生,没毕业就被各种部委公司预定光了。原因很简单:这样特殊的人才,别地儿还真没有。)

第二个问题,热门专业等于好工作吗?答案是:不必然。专业会对就业的方向有直接影响,但并不是影响就业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同样的专业,学校的档次(名牌、重点、一本、二本——说这个并不是强调分数歧视,而是要正视高考区分的现实,毕竟高考成绩那么客观的摆在那里。同样专业,北大清华毕业的就是比普通高校好找工作,估计多数人不会有意见);在校期间的学术研究水准(比如属于学霸型在各种顶级期刊发表论文,或者混吃等死型以睡觉+网游为主要任务成绩刚够毕业不挂科);实践锻炼或创业经历等(比如有扎实的团委学生会锻炼经历,或者出色的学生社团履历、志愿服务经历、创业经历等等,找工作时候也都会有优势);对就业水平都有更直接的影响。

第三个问题,冷门专业的你,怎么能有一个“非常光明的未来”?坦白说,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光明的未来”是一个太过感性的描述,什么样的人生就算“光明”了?怎么样算是“黑暗”的呢?这样的描述,恐怕很难衡量。我的一点小小的体会:驱赶心中迷茫最好的办法,是马上开始做那些你内心中早已认定的正确的事情;而所谓“光明的未来”,实际上更取决于如何过好“充实的每一天”。用一句特别鸡汤的话就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在什么时候就干什么事。”

回到你的问题。具体而言,如果专业是自己选的,并且不是那么的讨厌,那么至少在专业领域,认真钻研,认真听课,好好读书(可叹的是,近来接触了太多大学生,几乎不泡图书馆,每天捧着手机刷微博微信朋友圈玩网游,半年读不了一本书),至少做到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出类拔萃。成为一个奇缺的人才,自然会有相对较好的前景。分享一句话:你的价值,取决于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如果不能使自己在专业上优秀到不可替代,除了爸妈,没人能帮你。

如果实在不喜欢自己的专业。那么,至少想办法确保不挂科,能够及时毕业,在这期间,想多参与些社会活动增长些阅历本事。除此外,多去图书馆读各种书;多去操场打球运动锻炼;认认真真谈个恋爱(当然这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事,我只能祝你好运~)。这些老生常谈你现在听着烦的话,相信几年后毕业再翻出这篇帖子的你,会有不同的感受。——当然,还要补充一句,一个高中刚毕业的大一新生,能对自己的专业有多少了解呢?这其实也是颇值得怀疑的。所以,在否定这个专业之前,至少应该努力去试着了解。

然后,如果仍然坚定地对这个专业感到绝望,据我了解,不少高校都有入学后调整专业的可能(当然,也会有诸如大一本专业学习成绩的分数排名、接收专业的名额等硬性指标),具体政策要看学校的规定。如果有心,向学长或者辅导员咨询一下,然后再做好相关的准备。

总体来说,进入大学以后,你会发现有更多选择,也自然会更加迷茫。解决迷茫的办法,不是继续感叹和迷茫,而是读书交友增长见闻,或扎实做事提高本领。“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

本文作者:共青团中央知乎团队 @吴德祖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