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学习三国这段历史有什么意义和收获?

回答
三国这段历史,就像一本泛黄的古书,内容丰富,意蕴深远。我之所以对它如此着迷,不仅仅是因为那些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智慧、人情以及对人生诸多层面的启示。

一、 读懂人性,洞察世事:

三国时期,天下大乱,群雄逐鹿。在这种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光辉与阴暗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忠诚与背叛: 关羽的“千里走单骑”,慨然赴险,不计前嫌,是对忠诚最好的诠释。而像吕布那样,数易主君,逐利而行,则映照出人性的脆弱与无常。通过这些人物,我学会了辨别真伪,更理解了忠诚的可贵,以及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如何坚守自己的原则。
智慧与愚昧: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智慧的化身。他的用兵之道、治国之策,至今仍是许多人学习的典范。反观那些因一时冲动或鼠目寸光而导致失败的将领,则让我们看到愚昧和傲慢的代价。我从中领悟到,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在于对局势的洞察、对人心的把握以及审时度势的判断。
仁义与残暴: 刘备的“仁义无双”,即使落魄时也坚持“不欺幼主”,他的宽厚待人赢得了民心,也成就了他的事业。而曹操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虽然手段狠辣,但也成就了北方霸业。读三国,我开始思考,仁义是否总是与成功相悖?如何在追求目标的同时,不丧失内心的良知?这让我对“成功”的定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友情与背叛: 桃园三结义的刘备、关羽、张飞,生死与共,患难与共,感人至深。而像马超、韩遂之间的反目,也让人唏嘘。这些情感的纠葛,让我明白,真正的友情来之不易,需要用心经营和守护,同时也警示我们在选择朋友时,要慎之又慎。

二、 学习战略,提升思维:

三国时期,正是兵法战略的黄金时代。无数经典的战役,无数精妙的计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宏观战略: 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的“联刘抗曹”,刘备的“隆中对”,这些宏观战略的制定,展现了他们对天下大势的把握。我从中学会了如何从全局出发,制定长远规划,而不是只顾眼前的得失。
战术运用: 赤壁之战的火攻,官渡之战的奇袭,夷陵之战的火烧连营,这些战役中的战术运用,如“声东击西”、“调虎离山”、“围魏救赵”,至今仍是军事学院的经典案例。我从中领悟到,在执行具体任务时,也要灵活多变,善于运用各种策略来克服困难。
人才管理: 诸葛亮对蜀汉人才的知人善用,刘备对关羽、张飞、赵云的信任与倚重,曹操对谋士、将领的广纳贤才,都展现了卓越的人才管理能力。我学会了如何识人、用人,如何激发团队的潜力,如何构建高效的合作关系。

三、 感受历史的厚重,反思当下:

三国时期虽然遥远,但它所揭示的许多道理,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历史的周期性: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仿佛是历史的谶语,预示着王朝的兴衰更替。我从中感受到历史的客观规律,也更加珍惜当下和平稳定的生活。
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尽管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个人仍然可以凭借自己的智慧、勇气和品德,在历史进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像诸葛亮、关羽、张飞这样的历史人物,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这一点。这激励我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也要努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对“英雄”的理解: 我不再仅仅将英雄定义为武力高强的人,而是更看重他们的人格魅力、战略眼光和对大局的担当。刘备的仁德,诸葛亮的智慧,关羽的忠义,周瑜的抱负,都让我对“英雄”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理解。

总而言之,学习三国历史,对我而言,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智慧的启迪。 它教会我如何看人、如何做事、如何思考;它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也更加明确人生的方向。每次重温三国,我都能有新的感悟,新的收获,就如同品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这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我人生路上的一面镜子,一面宝贵的教科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三国这段历史对我最大的意义,在于让我有了对历史的兴趣。

我大概是小学三年级因为老师推荐四大名著,所以开始看《三国演义》。

那时候也没什么事,空闲时间有很多,并且那时候电脑也落后,没什么好的娱乐手段。

所以我就读一边读三国演义,一边闲的无聊画画小人。

什么关羽斩华雄,一开始是按照故事情节画小人,会来就开始画华雄斩关羽,毕竟华雄天天被关羽斩,太可怜了。

什么?你问关羽死后,后边剧情怎么办?自己编着画呗,反正就是和同学图个乐。

那时候我看三国演义确实挺入迷的,记得有一次看到关羽单刀赴会那段时,流的鼻血都滴到书上了,还给书上留下血痕。

然而直到每一天,我突然得知“华雄不是关羽斩的,而是孙坚杀的。”让我幼小的心灵深受震撼。

因为觉得被骗了后,就给罗贯中起了个外号“罗灌水”。

同时我也得知这世间还有一本奇书叫《三国志》上面写的是真的,于是我便放下手中的“演义”,还是寻找“真知”。

大概是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从地摊上发现了《三国志》,就把它卖了下来。

当然,这是个盗版书,裴注只有魏书蜀书有,可能印刷这书的人是个吴黑吧……

再加上这本书也没翻译,所以我就只能生啃了。

好在陈寿写的也不是很难懂,所以多多少少还是看的下去的。

至于正版有翻译的三国志,我上高一的时候才又买了本,算是补票。(不过那本三国志是只收录的正文,没有收录裴注,所以后来大学时我又买了一本无翻译但是正文裴注都收录的三国志)。

在我13岁时,因为我有个好友玩贴吧,然后我也就去了。

因为那时候《明朝那些事儿》很畅销,里面有个叫李梦阳的人,我觉得这名字不错,于是id就叫“李梦阳转世”。

实际上我对李梦阳这个人没太多了解。

然后在贴吧就是写图文小说,以及和别人辩论,这两件事都需要历史知识,所以我看了三国志很多遍,同时也开始看《史记》,毕竟是所谓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啊。

这段时间大概持续了五年时间,我除了《三国志》、《史记》之外,也就看看《后汉书》和《资治通鉴》两书和汉末三国有关部分。

在这五年间我对汉末三国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而贴吧中日常辩论的那些问题,反反复复,就跟现在知乎三国板块的问题差不多,就觉得在辩论和汉末三国的那些热门话题,毫无意思。

这时候我觉得汉末三国已经不能满足我了,于是在18岁时,我想去了解一些其他时期的历史。

因为之前了解过汉末三国,所以我便以此为基础,向前后延伸。

向前开始读《汉书》,以及《后汉书》前面的部分。

而向后我就想去看看晋朝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

接下来的事情怎么说呢……

算是发现了新大陆了吧,我觉得五胡十六国的精彩程度不在汉末三国之下,而后三国鼎立的精彩程度甚至超越了汉末三国。

我现在对楚汉相争到隋末争雄,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从公元前210年到公元618年,这八百多年的历史足够我读一辈子了。

说到这里,就会觉得自己还有好多书没看……唉,慢慢来吧。

另外在如今的我看来,汉末三国已经成为了魏晋南北朝的一部分,而魏晋南北朝在我看来,可谓是中国历史一段无比重要的历史时期。

虽然现在我对汉末三国没有太多的感概,但我是一名历史爱好者,而正是因为汉末三国然我成为历史爱好者的。

正如一开始所说的,我想这就是对我最大的影响和意义。

user avatar

三国处于中古时期,史料记载相比两汉要更加细致,但各种事件依然高度模糊,即使有了小说三国演义的加成,人物形象和具体行事也偏向于概念化,如曹操刘备招募人马的过程只能依靠想象。大概也正是这个原因,游戏中的三国人物可以毫无违和感地用数字来概括其能力。

如果说这样一段一半依记载,一半靠推测的历史给人的影响有多大,倒不如说每个人对三国的理解都是对自身世界观的一种投射,反映出大家理解这个世界是怎样的以及相信这个世界是怎样的。但要说三国本身对个人没有影响,似乎也是为了否认而否认,同样困于自身情绪。

事实上我沉迷水浒要早于三国,最早记事的时候老水浒正在热播,所以四岁就学着唱好汉歌。随后小当家水浒卡开始热销,我前后花了两年时间才集齐了所有好汉,石将军石勇和活闪婆王定六各自收集了十多张,梁家辉版的英雄本色前后看了三四遍,曾经以为陆谦的武艺可以吊打大部分梁山好汉。

但实际上我并没有很爱看水浒传,现在几乎不怎么答水浒题,对于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小孩子来说,老水浒和95版神雕、97版天龙一样都是共同记忆,所以同一年代的人基本都能侃几句金庸或者水浒。这并不代表大家对作品有多熟悉,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没看过原著,甚至连电视剧情节都忘了一大半,只会骂宋江是投降派,然后夸李雪健演技真好。

专门花时间提这个,是因为我在思考如果没有三国,那水浒会不会顶替三国的位置,但看样子应该是不会。就和所有普通人一样,我其实一直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做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高中的时候看了些现代小说,于是立志要当一名小说家,以后靠写东西吃饭,然后写了几部小说,高中毕业后都送给了别人,自己连底稿都没留。

回过头想想,自己其实也没那么喜欢小说,甚至没觉得把写的小说拿去送人十分可惜,反而有时会比较“客观”地和人分析传统文学的市场已经越发狭窄。人是无法理性对待自己所热爱的事物的,能够分析利弊就说明没那么喜欢了,所以反而会庆幸还好当初没有真的肄业写小说。

开始啃半文半白的三国演义是小学三年级的事,五十多万字的体量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是不小的挑战,事实上除三国演义之外我在六年级的时候才看完了第一本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仅十几万字。但三国演义却让我读得异常顺畅,这主要归功于作者,其次当时我已经看完了老三国电视剧和儿童普及版三国演义,情节烂熟于胸。从小不爱出门的我曾经因为想看长征和老三国而拒绝出去吃酒席,唐国强对我的吸引力甚至超过了雪碧。

但这些全部加在一起都不如三国无双的份量。对于新玩家来说,二十年前发售的真三国无双2因为从没出过PC版,已经成为一个都市传说,但这游戏当时确确实实火遍了全国的游戏厅。PS2游戏三块钱一小时的“高昂”价格让多数同龄人知难而退,但我每周都要存一个星期的钱专门为了在周末能够快乐地搓上半天,啃原著小说其实是为了在玩不到游戏的时间里过一把干瘾,用文字的畅快来代替感官的刺激。

很长一段时间里,提起最喜欢的三国人物,我的回答都是马超,这是因为喜欢他在游戏里的金甲造型。这个系列作为年货我玩了接近二十年,对每一作都如数家珍,在空闲之余把三国演义也读了不止一遍,然后终于开始读起了三国志。

但我对三国史的了解极其业余,六年级时买的三国志被大量删减,像本文言文选段教材,高中时还以为遗计定辽东是来自史书里的故事,和现在喜欢三国的高中生相比实在上不了台面。不过就算是末流中的末流,但好歹也翻起了正经的史书,后来买到的全文版三国志成了我的珍宝。

在国内高中的高压环境下,再普通的娱乐活动都会带来极大的释放,但即便如此,同学们还是想不通一本文言文读物有什么好看的,靠这个语文也涨不了几分。也有同学好奇借过去看了看,两节课过后就还了回来。就和写小说一样,我开始写一些历史文,虽然只是把史书里的情节按照时间和逻辑顺序重新编排了一下,顺便加点自己的脑补和评价,但居然收获了许多同学的好评,不少甚至希望能看到完整版的三国故事。于是我从党锢之祸写起,刚写到诛杀十常侍,高中就毕业了,已经完成的内容和小说底稿一起送给了同学。

我从初一开始喜欢逛贴吧,主要逛的都是游戏类贴吧,高中因为写历史文的缘故加了许多历史类贴吧,把自己平时写的东西发了上去,骗了不少精贴。因为我的水平比较菜,所以认识了不少给我帮助的人,他们后来大部分都在网上成名。大家风格不同、关注点不同、喜欢的人物也各不相同,吴粉大佬和蜀粉大佬吵起来的时候,我一般都是劝架的那个。

这里面认识的一个朋友一直联系到了现在,他喜欢漫画先于历史,自称不爱读书,但对史料的熟悉程度超过了绝大部分历史爱好者。当时网络上刚刚开始流行读正史不久,处于魏粉当道的时候,这位老兄虽然并不粉谁,但经常在给人辨析史料时被各种类似于“曹魏吊打吴蜀”的发言激怒,巅峰时期一个人对骂整个夏侯渊吧不落下风。最后还是吧主出来打了圆场,因为吧主和他也是老朋友。

后来这位朋友来到了知乎,没过多久粉丝就上了万,我也跟随他的脚步一起来到了知乎,在他离开知乎前,我的粉丝数一直不到他的三分之一,赞数也差得远。在知乎呆了没多久我就开始工作了,闲暇时间就是看动画和写东西,而那位老兄也再没那么多的精力和人骂架了,常常自称是老好人。

最初我对自己能够写些什么感到十分困惑,写动画水平拿不出手、写科普专业课学得稀烂、写情感属于弃长取短。当时把自己熟悉的东西写了一大圈,最后写得最多的还是三国。

而写作本身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一开始自己写的都是以前在贴吧提出过的观点,写着写着也开始产生许多新的想法,尤其是在工作之后看待事物和问题与从前所占的角度都不一样,也看了不少其他人写的东西。就这么写了三年的知乎之后,逐渐觉得自己对通俗类的讲史失去了兴趣,所回答的问题也都以分析类的史论为主,于是开始主动用起了大学时最讨厌用的知网,一边翻看论文,一边购买学术专著。

而随着对一些问题了解的加深以及掺入对现实生活的思考,时常会想到某些古代社会以及政府行政中的现象的普遍性。像我这种对文史有一定兴趣的人无论爱好是什么样,总归会关注些现实里的社科问题,就像一个没有经济学常识的自由主义者提出的主张大多没有实际价值一样,没有文史基础的人思考社科问题也宛如空中楼阁。所以虽然对于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说谈不上有什么实质性价值,但我不会再急着想要给出自己的答案。

从沉迷电视的孤僻小孩到存钱打游戏的不良学生,再到三分钟热度的文学少年和不务正业的上班族,我很感谢三国成为了串起所有成长的一条线,让我没有在毕业时丢弃掉自己的所有过往。

user avatar

公元221年,也就是蜀汉帝国建立这一年,张飞被部下刺杀,加上此前麦城关公死,黄忠疾病亡,四员上将,已亡其三(一年后马超也死了),而刘备复兴汉室仍然遥遥无期,深可痛也(三国演义语)。

如果要像光荣三国志8一样,人死了之后还可以“观看接下来的进展”,那么刘备弥留之际不知是该庆幸还是哀叹。虽然这一年堪称汉400年以来最差的一年,但却也是汉未来400年最好的一年,未来有好几百年的时间,北方甚至是在胡人手上。直到581年杨坚篡位,历史历经370多年(211-581)走了一个大圈,回到了赤壁之战后南北对峙的局面。


那么这将近400年的时间,是怎么混过来的呢?这里倒是不妨用一个英雄视角+上帝视角看一下:

在汉末三国时期,有一个叫李隆的将领,世居陇西郡,据说是汉飞将军李广之后(这个人的事迹《北史》基本无记载,所以有一部分我YY的)。在乱世中有可能是先从马腾,后降曹操,最后在曹魏当上了积弩将军。

官名。杂号将军之一。三国魏置左右积弩将军,位四品。晋武帝泰始四年(268)罢振威、扬威护军,置左右积弩将军,官品与魏同。

积弩将军是四品,可见这个李隆应该是为曹操或者曹魏立了不少战功的。其子李雍继续仕于曹魏,历尚书郎、济北、东莞二郡太守。后来司马氏篡夺曹魏,李雍及其子应该也是跟着服从、追随司马氏了。晋朝建立之后,李雍之子李柔初为相国从事中郎、后任北地太守。永嘉之乱时,貌似他也追随张轨(前凉开国君主)割据凉州了。

李柔之子李弇担任前凉武卫将军、安世亭侯,李弇之子李昶早逝,但孙子李暠于公元400年在敦煌割据自立,建立了西凉王朝。20年后北凉反扑,李暠之子李恂(后主)战败,乞降不成后自杀。李恂之子李重耳投奔北魏,受到收留,任弘农太守。

此后李氏几代人继续仕于北魏,李重耳之曾孙李虎成为北魏、西魏名将,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官拜太尉。李虎之子李昞任骠骑大将军,北周建立后受封唐国公。李昞之子即唐高祖李渊。李渊之子即唐太宗李世民,中国历史上最强的军事天才之一,最后他几乎凭借着个人能力结束了中国400多年的战火不息的日子(毕竟隋朝好不容易统一后,杨广又开始败家,再度天下大乱数年),终于开始了贞观之治。


这个故事从消极一点的方面解读(比如说平民视角),可以说皇帝换了一波波,大臣其实还是那拨人,只是这些人脑子够灵活,每次都“调头”够快罢了,说上古中国一直是世家大族的天下确实不为过;

从积极一点的方面想,李隆、李雍等人可谓深谙刘备之道,乱世当中生命是最重要的,只要留得青山在,就不怕没柴烧,你没有能力改变大局,不代表后代也不可以,不代表后代里面不会出一个天才。这么看,聪明如诸葛亮也曾打算如果自己命中之主就是没有出现(毕竟新野刘备风险太大了,完全有可能撑不到赤壁就随时被灭),就“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还真未必就是一个很差的选择。

有人说,千百英雄奇才的奋斗,最终换来了一个最黑暗的时期。但是正所谓冬去春来,有冬才有春,李隆都官居大魏四品将军了,应该也算是这千百英雄豪杰中的一个了,谁能想到从他“苟全性命于乱世”起,希望的种子在那个时候也开始种下了。担当了生前事,何计身后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