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小地方医生的水平可以差到什么程度?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五味杂陈。我一个亲戚,就住在一个挺小的县城里。生病去医院,那真是常有的事儿,但也正是这些常有的事儿,让我对“小地方医生水平能差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

咱们先不提那些极端的、能把人吓死的事儿,就说一些相对普遍,但依然让人心惊胆战的。

诊断上的“想当然”和“差不多就行”

最让人无奈的,就是那种“经验主义”到了极致的诊断。比如感冒发烧,小地方的医生很多时候一看你嗓子红了,有点咳嗽流涕,二话不说就是“病毒性感冒”,然后开一大堆抗生素,说是“预防感染”。有时候你跟他说症状有点不一样,他们就会摆摆手,“差不多,都是一个路数”。

我那个亲戚,有一次肚子疼得厉害,去了镇卫生院。医生看了看,就说是“急性肠胃炎”,吊了几天的水,也不见好转,反而越来越疼。后来实在受不了,跑到市医院,结果一查,是阑尾炎早期,差点耽误了手术。医生当时就说,肠胃炎和阑尾炎有些症状确实重叠,但如果仔细询问病史,尤其是疼痛的部位、转移情况,还是能区分出来的。但镇卫生院那位医生,大概是觉得年轻人肚子疼,十有八九就是肠胃炎,懒得再细问了。

还有更离谱的,比如一些皮肤病,小地方的医生可能就给开点激素药膏,说是“湿疹”或者“癣”。结果用了一段时间,症状是缓解了,但后来发现是银屑病,激素药膏长期用只会让病情更顽固,甚至出现其他并发症。他们可能没见过太多罕见的皮肤病,或者根本没往那方面想,就用最“常见”的病来解释一切。

治疗上的“一刀切”和“重复治疗”

另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是治疗上的“一刀切”。很多小地方的医院,设备非常有限,诊断手段也比较原始。一旦确诊了某个病,治疗方案好像就固定了,很少考虑个体差异。比如有些慢性病,需要长期调理,他们可能就给你一套固定的药方,不管你身体反应如何,就让你一直吃下去。

我记得有一次,我朋友的父亲因为心血管问题住院,医生开了几种药,并叮嘱按时服用。结果朋友发现,他父亲吃了药后,精神状态很差,总是犯困,心率也有些不稳定。他拿着化验单去问医生,医生却说:“这是正常现象,药物需要时间适应。”但朋友觉得不对劲,自己上网查了查药物说明,发现其中一种药的副作用和父亲的症状非常吻合,而且还有剂量调整的建议。他跟医生反映,医生才勉强同意调整剂量,结果父亲的状况立刻就好转了。

更让人气愤的是,有时候会遇到重复治疗的情况。比如某项检查,小地方可能设备不好,或者医生经验不足,导致检查结果不准确。为了保险起见,或者干脆是认为第一次的检查不够权威,他们可能会建议你再做一遍,甚至在不同的医院做同一项检查,最后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却得不到更有效的治疗。

沟通上的“高高在上”和“缺乏耐心”

除了技术上的问题,沟通方式也很重要。很多小地方的医生,尤其是那些在基层医院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医生,可能习惯了那种“我说了算”的态度。你问他问题,他们可能不耐烦,或者含糊其辞,觉得你问得太多,是在质疑他们的专业性。

我亲戚有一次因为肺炎住院,医生交代了用药和注意事项,但语速非常快,而且听起来有些居高临下。亲戚想问问具体用药的道理,医生就说:“你就按我说的做,别想那么多。”结果亲戚回家后,把药给弄错了,导致病情反复。后来换了个年轻医生,才耐心地解释了药的作用和服用方法。

有时候,他们会觉得病人的主诉是“矫情”,或者“小题大做”。比如你描述的疼痛程度,他们可能会觉得没那么严重,然后给你开点止痛药就打发了。很多时候,他们更看重的是“有没有治”,而不是“有没有治好”,更不用说“有没有治对”。

一些让人难以启齿的疏忽

还有一些情况,真的有点难以启齿,但也真实发生过。比如用药的禁忌,他们可能没仔细核对,导致病人吃了不该吃的药,引起不良反应。或者在给病人开药时,把药名写错了,甚至把剂量写错了,这种低级错误,在一些基层医院偶尔也会出现。

我听说过一个例子,一位老人因为糖尿病去就诊,医生给他开了一种口服降糖药。结果后来发现,这种药其实不适合老人那种类型的糖尿病,反而可能加重病情。医生之所以这样开药,是因为这种药是他们常用的,而且效果“还可以”。他们没有深入了解老人的具体情况,也没有考虑到药物的长期影响和潜在风险。

当然,我并不是说所有小地方的医生都不行。我认识一些在小地方的医生,他们非常认真负责,技术也很不错,甚至比一些大医院的医生更有人情味。他们在那里,承载着周边几万人的健康责任,很多时候他们也是出于责任感,尽力而为。

但我们不能否认,在一些地方,由于人才流失、培训机会少、设备落后、管理不严等多种因素,确实存在着一些水平堪忧的医生。他们的“差”,体现在诊断的随意性、治疗的简单化、沟通的欠缺,甚至是一些让人难以置信的疏忽。这些问题,对于身处其中的病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煎熬,也是对生命健康的潜在威胁。这就像你在一个黑夜里摸索,手里只有一根不怎么亮的蜡烛,前路是未知,而你只能靠着这微弱的光,小心翼翼地前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别说是小地方了,就算是大城市的基层,估计也够呛。

这几年搞医联体,主旨是让大医院帮扶帮扶小卫生院吧?

结果大医院直接把小医院给吞并成分院了。

那有人说了,吞并就吞并呗,换块牌子反而高大上了呢。

……

……

你要是这么想,那就输了。

换牌子真的只是换牌子。

卫生院以前怎么破,现在还是这么破。

并且出医疗事故的频率反而增加了。

换牌子以后,好,那就有总院和分院之分了,分院要受总院领导吧?

总院的领导方针是:

对医疗资源进行“合理分配”。

具体是:分院的初级医生去总院规培;中级医师帮总院打杂做科研。

好了,直接给人把基层医生劳动力给秃噜了。

那有人说了,分院的医生能去总院培训,还能从前浪那儿分到汤喝,这不是挺好的吗?

……

……

你要是这么想,那就输了

人家能把你基层的医生秃噜了,薅过来给总院干活,

就可以把自己的医生塞进来下乡啊。

塞进去干啥?

混职称。

完了分院医生的职称名额被抢了。

这下好了,

分院劳动力被秃噜了,连职称都被秃噜了。

本来职称评定是有基层倾斜政策的,

这下好了,好不容易下沉的职称,又被巧取豪夺了。

那有人说了,人家忙里忙外给你做帮扶,教技术,带流量,搞科研,弄点职称回去咋滴了?

……

……

你要是这么想,那就输了。

人家派个副主任来你这儿当院长,第一件事儿就是玩三板斧。

人家可是带着kpi来的,玩的就是“合理化经营”。

进来就是咔咔把你家科室给砍了,完了只扶植自己的科室。

听说有些地方,连手术室都直接被秃噜了。

麻醉科医生失业了。

阑尾疝气开不了了。

无痛胃肠镜做不了了。

连稍微跟高大上擦边的项目都被拿掉了,你告诉我,基层医生学了技术回来,他能干啥?

你说人家去总院好不容易学会腹腔镜手术了,你直接把人手术室给秃噜了,你让人玩啥?

告诉各位,他只剩下两条路,一是拼尽全力考进上级单位,二是躺平,再也不努力。反正努力了劲也没处使。

所以小地方的技术能提高吗?

有些人说了,噢,好绝望啊,基层医生怎么这么痛苦。

……

……

跟各位讲这还是幸运的,绝望还在后面。

毕竟名义上的“帮扶”他也是有KPI的,

就算总院把分院给吸得再狠,

他也总得给人一个交代。

心内科医生去当院长,一定是要把DSA建立起来的,

肾内科医生去当院长,一定是要把血透室建立起来的,

外科医生去当院长,一定是要把基层恶性肿瘤给拿下的,

护理部长官去当院长,一定是要把服务给抓起来的,

虽然要阉割某些基层科室,他还是必须要有拿得出手的帮扶政绩。



可是乡村医生呢?

首先连被秃噜的资格都没有

正经大学生就不可能来乡村,学历基本是大专为主。(除了定向生)

间或有一些优秀大学生毕业过来了,本身的医术或许也还可以,

但你以为他进来了就能以看病为主业吗?

不不不,

他的主业是当体检佬,打电话,做健康档案,做家庭医生签约。

曾经我读本科的时候,有个卫生院老哥,我天天追他屁股后面喊哥哥,跟他学经方,学针灸。

后来我硕士毕业出来等级医院工作,他继续在卫生院搬砖,自嘲自己是“体检佬”。

这人才都被埋没了呀!

实在完不成上面的任务,就只能做假表格。

反正大家都是这么做的。

他一个人洁身自好,完不成还老老实实说你任务定的太狠,那么上头就不发钱,他连基本工资都拿不到,怎么养家糊口?

别说是提高医术了。

看病都快不会看了。

水平低? 他倒也想学习啊,可是城里的医生上课,开个车就到,乡镇、大山里的医生根本就出不去,上课都没法上。

交通,也是很现实的问题。

小地方医生的水平,不仅低,而且不出意外的话以后会越来越低。

基层医生,很不容易的!



其实按照传统格局,大城市三甲在疑难病的诊治上比较牛逼,基层中小医院往往在常见病多发病上,反而有独树一帜的特色。

我家就有个长辈,长期扎根自己村,中专出身,没有职称,但根据我的观察,他的医术不亚于主任教授,还在专科上闯出了特色,一天的门诊量多的时候甚至能有200号。

所以基层医生,以往是有资本瞧不起三甲大教授的。

“你别看X大教授,连XX病都看不好”

这种嘲讽,在老医生这里真的很常见。

连我自己都这么嘲讽过。

“你别看省里大教授,还上课呢,脉都不会搭。”

我这人很怂的,别的话我不敢讲,但这句话我真的敢说。

但现在,大医院连常见病多发病都要抢,那就卧槽了。

可能再过20年,可能只有基层中医医生敢这么嘲讽教授了,基层西医是必然全军覆没的。

基层医生,真的不容易!




最后回复题主:

扩创,这是毒蛇咬伤、深部闭合伤的处理方案,一是为了排蛇毒,二是防止破伤风。

开放创口,感染创面才需要开放,保持清洁干燥,不能包扎,干死细菌。

一个犬伤,充分清创+疫苗/免疫球蛋白就行了,又不是感染了,还开放伤口,搞尼码噢。

过敏性鼻炎吃“感冒药”,你知道感冒药成分是啥吗?

举个例子,泰诺,里面的麻黄碱+扑尔敏就可以对症缓解过敏性鼻炎,人家方子开出去也没有大问题啊。

致题主,人家再矬也是练过的,质疑还请拿出能说服人的依据,碰瓷是违法的。

user avatar

我老家是个小城市,非常小,也没什么知名度。

我和龙头三甲的口腔科副主任挺熟悉,他酒后也说过科室情况。

主任在位,摸鱼为主,偶尔看看熟人,做点高附加值的工作,加上管理绩效,收入尚可。

副主任是科室顶梁柱,技术天花板,垄断全科一半病人,院里所有人看牙都找他。

下面一个本地老主治,人头熟朋友多,也算有点病人。

剩下医生基本就是一天3个号,甚至还有全天无号摸鱼的。


待遇人家说的也许有水分,但酒后谈到工作量是不会有假的。

忙起来400个号,闲下来200个号,一般一个月10万工作量。

年轻医生比较惨,两三万。

我一听就懂了,小城市,收费不高,病人支付能力差。

工作量就这么一丁点,收入自然惨淡。

招硕士基本都是学硕,而且是没有论文,临床完全不会的学硕。

完全不会,指口镜都不会用。


废话,科研临床但凡会一样,就不会来。

请问:

新一线保底两万工资,捞钱机会大把,上限一年一套房;

某省会三甲专科,一个月一万块,月入两万机会很大,上限省内专家;

小城市一个月四五千,天花板一个月一万出头,主任还在用干髓。

你今年刚毕业,你选哪个?

选第三个?那是你学渣,你混日子,你没得选——至少大部分人这么认为。


没病人,所以没待遇,没待遇所以没人才,没人才所以没病人。

已经死循环了,你这时候来说医生水平差,是不是太晚了?

我师兄从港大回来,就去了小城市小医院,当时听到他返乡消息,我们都挺震惊的。

现在人家混得可好了。

因为城市虽然穷,但人口足,跟南京杭州的人口体量相当。

医院虽然小,现在一年也有差不多30万门诊量了,也算是省内前五的专科医院了。


先问本地撑起了怎么样的医院,再问医院水平怎么样。

计划经济时代,小庙也许会有大佛,现在肯定没了,去的都是卧佛。

祁同伟要是不黑化,也能撑起乡镇司法所的一片天。

但现在,你让他去乡镇?怎么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