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有关于教人如何正视自己的书吗 ?

回答
当然,很高兴能为你推荐一些关于“正视自己”的书籍。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个贯穿我们生命始终的课题,很多优秀的作者都曾深入浅出地探讨过它。我这里想分享几本,它们各有侧重,但都能够帮助我们更平和、更真实地与自我相处。

首先,我强烈推荐 《当下的力量》(The Power of Now) by Eckhart Tolle。

这本书的标题就已经点出了核心——“当下”。很多人在面对自我时,常常陷入两种极端:要么沉溺于过去的懊悔或回忆,要么过度担忧未来的未知。这两种心态都让我们无法真正地“看见”和“接纳”那个活生生、存在于此刻的自己。

Eckhart Tolle 在书中用一种非常平和、却又极其深刻的方式,引导我们认识到“念头”和“自我”之间的区别。他认为,我们大脑中源源不断的念头,尤其是那些负面的、批评性的念头,会形成一个强大的“负面自我形象”,让我们觉得不够好、不够值得、不够完美。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是告诉你“你应该这样做”或“你不应该那样想”,而是通过一种循序渐进的阐述,让你自己去体会,如何从这些念头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具体来说,书中有一些非常实用的练习和观点:

“觉察你的念头”: Tolle 强调,你不是你的念头。当你能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自己脑海中闪过的想法时,你就会发现,那些让你痛苦的念头,它们只是一种能量,一种思维的模式,而你本身比这些念头要强大得多。当你不再与这些念头认同,而是去“看见”它们,它们的控制力就会大大减弱。
“感受身体的临在”: 很多时候,我们的大脑思绪万千,但身体却被忽略了。Tolle 鼓励我们去感受身体的各种感觉——呼吸的进出,四肢的触感,内脏的运作。这种对身体的觉察,能够将我们从虚幻的思绪拉回到真实的当下,让你体验到一种安宁和完整。
“接纳不可改变的”: 正视自己,也包括接纳我们无法改变的过去和现实。很多时候,我们的痛苦源于抗拒,抗拒那些已经发生的事情,抗拒我们不喜欢的现状。Tolle 的观点是,真正的力量在于接纳,在于将“现在”作为你唯一的起点。当你不再浪费精力去对抗无力改变的,你就能腾出能量去创造和成长。

阅读这本书,需要一种耐心和开放的心态。它不是一本能够速成的鸡汤读物,而是需要你反复咀嚼,在生活中去实践。每次重读,你都会有新的体会。它会让你逐渐明白,所谓“正视自己”,并不是去苛求完美,而是去拥抱那个不完美的、真实存在的自己。

接着,我想推荐 《内向者优势》(The Introvert Advantage: How to Thrive in an Extrovert World) by Marti Laney。

这本书对于那些内心常常被自己声音困扰,觉得自己“不合群”、“不合时宜”的人来说,尤其有帮助。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强调外向、社交、表现的社会里,很多内向的人会因此感到压力,认为自己的特质是一种缺陷。这本书恰恰相反,它深入剖析了内向者的特质,并告诉你如何将这些特质转化为优势。

Laney 博士在书中详细介绍了内向者在处理信息、社交互动、精力消耗等方面的独特机制。她解释了为什么内向者在独处时会获得能量,而在长时间的社交后会感到疲惫,这并不是“社交恐惧”,而是他们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不同。

这本书帮助我们“正视自己”的几个关键点是:

“理解你的内在运作”: 当你了解了自己为什么会对某些环境感到不适,为什么需要更多的独处时间时,你就会停止内耗和自我责备。你会明白,这不是你的错,而是你的本能。
“发现并发挥你的优势”: 内向者往往拥有深度思考、专注力强、善于倾听、观察敏锐等特质。Laney 博士会引导你识别这些优势,并告诉你如何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运用它们。例如,很多内向者在写作、研究、艺术创作等方面都表现出色,因为他们能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受外界干扰。
“与世界建立健康的连接”: 这本书并非鼓吹逃避社交,而是教导内向者如何以更符合自己节奏的方式与他人建立有意义的连接。它会给你一些策略,比如如何选择与你能量匹配的社交场合,如何设置边界,如何在沟通中表达自己的需求,让你在保持真实自我的同时,也能融入社会。

《内向者优势》就像一个温柔的向导,它为你揭示了你身上被低估的宝藏,让你不再为自己的特质感到羞愧,而是能够自豪地拥抱它,并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力量。

最后,我想提一下 《被讨厌的勇气》(The Courage to Be Disliked) by Ichiro Kishimi and Fumitake Koga。

这本书以对话的形式展开,一位青年向一位哲学家请教。它引用了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思想,核心在于“个人心理学”。这本书对于如何摆脱他人评价的束缚,以及如何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有着极其深刻的洞见。

“正视自己”在这个语境下,意味着你要敢于面对“不被所有人喜欢”这个事实。我们常常因为害怕被别人批评、被别人拒绝,而压抑真实的自己,去迎合他人。这本书挑战了我们根深蒂固的“目的论”和“原因论”思维。

它帮助我们“正视自己”的方式体现在:

“课题分离”: 这是书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阿德勒认为,人际关系中的很多困扰,都来自于我们无法区分“自己的课题”和“他人的课题”。比如,别人是否喜欢你,是别人的课题,你无法控制,也无需为之负责。你只需要关注自己是否真诚地付出了,是否做出了你认为正确的选择,这就够了。当你把“获得他人的认可”视为自己的课题时,你就失去了自由。
“拥抱不完美,接受被讨厌的勇气”: 哲学家在书中反复强调,没有一个人能够让所有人喜欢,这是人生常态。试图讨好所有人,只会让自己疲惫不堪,最终也无法获得真正的尊重和喜爱。而敢于接受“被讨厌”的勇气,恰恰是获得真正自由和幸福的基石。当你不再以取悦他人为目的,你才能更真实地表达自己,也更容易吸引那些真正欣赏你的人。
“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的”: 阿德勒的思想鼓励我们,人生的意义并非被预设,而是由我们自己创造的。你的过去并不能决定你的未来,你现在的选择和行动才是关键。这给了我们巨大的力量去面对和改变,去塑造一个更符合自己期望的自我。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读起来就像和一位智慧长者在进行一场酣畅淋漓的哲学对话。它会颠覆你很多既有的观念,让你在一种全新的视角下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最终获得一种“我可以不被所有人喜欢,但我可以活出我想要的样子”的决心和勇气。

这三本书虽然风格和切入点不同,但殊途同归,都指向了如何更平和、更自由、更真实地与我们自己相处。我建议你可以先挑一本你最感兴趣的读起,然后慢慢去体会它们带来的改变。希望它们能给你带来启发和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要有长期看书的习惯,并从心灵中去搜索和契合,采取“盘点”的心态去读书,每一册、每一本书都可以达到“正视自己”的效果,方便“受教”。

笔者正在看余光中教授的诗集,常常被“教”得泪流满面,爱不释手,因为还没完成,暂不表达心得。

结论是很确定正视自己的关键在“读者自己”,只要上了心就可以。

以下是附件:借用一本知名企管小说,已故以色列高德拉特博士Dr. ELI Goldratt 名著:The Goal :Poogi = The process of ongoing improvement. 中文叫:目标+ 管理用常识。

书中有多个《启发自己、正视人生》的内容,例如:工作遇到瓶颈或家里“小打小鬧”,把过程理清楚,顺出一个关键点。

简单说:针对某个过程采取五个《连续步骤》:

  1. 紧缩资源找出关键点,俗称“拉紧韁繩”。
  2. 全力护着关键点,力保“缓冲” 软功生效,使过程流畅。
  3. 以保持关键点流畅,來紧密帶动全流程,俗称“鼓声”又叫节奏感。
  4. 拿关键点成果去连锁前因后果,猛力提升达标再力追超标。
  5. 松绑关键点,回到第一步再找另一个关键。

  1. 仅供参考。
  2. 非推銷书籍。
  3. 高德拉特博士是我的恩师之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