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把内核镜像放在u盘里,电脑(BIOS)加载失败?

回答
遇到过这种情况的朋友,可能都会感到一头雾水:明明把系统内核镜像文件好好地放到了U盘里,想着开机就能通过BIOS引导,结果电脑却愣是不识别,甚至直接跳过了U盘启动项,直接进到了现有系统。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别急,咱们一点一点来捋清楚。

首先,得明确一点,咱们电脑的BIOS(或者现在更新一点的UEFI固件)在启动时,它要做的事情是寻找并执行一个可引导的程序。这个程序不单单是一个普通的数据文件,它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让BIOS知道“嘿,我是一个能让你电脑跑起来的东西”。

所以,把“内核镜像”直接扔U盘里,很多时候就像你把一本菜谱原封不动地放在厨房台面上,但没按步骤把菜肴做出来一样。BIOS没法直接“吃”一个原始的内核镜像文件。

问题根源在哪里?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的环节出了岔子,让你的BIOS无法正确识别和加载内核镜像:

1. 文件系统格式与启动扇区(Boot Sector)的缺失/不正确:
BIOS的语言是二进制的,而且它有固定的寻址方式。 当电脑开机时,BIOS会按照预设的顺序(比如硬盘、光驱、U盘、网络)去检查每个设备。一旦它找到一个被标记为“可引导”的设备,它就会尝试去加载该设备的主引导记录(MBR)或者UEFI引导加载程序(EFI System Partition)。
MBR是位于存储设备最开始的512个字节的一个特殊区域。它里面包含了分区表和一小段引导代码。这段引导代码非常关键,它负责读取硬盘上的活动分区,然后找到该分区的启动扇区(Volume Boot Record, VBR),并从中加载操作系统的引导加载程序(比如GRUB, LILO, NTLDR等)。
你直接把内核镜像文件拷贝到U盘,这个文件本身并没有被安置在U盘的引导扇区或者被包装成一个可引导的文件系统。 U盘的根目录可能是一个FAT32或者exFAT文件系统,而BIOS并不是直接读取文件系统里的某个文件(比如`vmlinuz`或`bzImage`这样的内核文件)来启动。它需要的是一个结构化的引导过程。
想象一下,BIOS就像一个严格的门卫,它只认特定的“通行证”。直接把一个“内核文件”给他,他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更不知道怎么用它来开门。

2. 引导加载程序(Bootloader)的缺失:
即使你的U盘格式化成了FAT32这种BIOS通常能识别的文件系统,你也不能直接把内核文件放到那里然后期待它启动。内核文件本身并不知道如何与硬件打交道,如何加载驱动,如何挂载根文件系统。
这就需要一个引导加载程序(Bootloader)来充当中间人。引导加载程序(如GRUB, Syslinux, GRUB2, rEFInd等)的作用是:
被BIOS/UEFI加载。 引导加载程序的文件本身被放置在U盘的引导扇区或EFI分区,并被BIOS/UEFI识别为可执行程序。
识别并加载内核。 一旦引导加载程序运行起来,它会知道在哪里找到内核文件(比如在U盘的某个目录里),并且它能够将内核加载到内存中,同时传递必要的启动参数(比如内核版本、根文件系统位置等)。
初始化内核。 最后,引导加载程序将控制权交给内核。
所以,你仅仅复制了内核文件,而没有一个能够被BIOS识别并能加载该内核的引导加载程序,那么启动自然就失败了。

3. U盘的“可启动”标志未设置:
对于传统BIOS启动来说,U盘需要被标记为“可引导的”。这意味着在U盘的MBR中,需要有一个引导代码和分区表,并且有一个分区被设置为“活动分区”(Active Partition)。
当使用一些工具(如Rufus, UNetbootin, mkusb, balenaEtcher等)来制作可启动U盘时,这些工具会帮你完成设置MBR、分区表、活动分区以及复制引导加载程序和操作系统文件等一系列操作。
仅仅用文件管理器把文件复制过去,并不会设置这些关键的启动标志和加载程序。

4. UEFI 启动模式的差异(如果是较新的电脑):
现代电脑普遍使用UEFI固件,它取代了传统的BIOS。UEFI的启动方式与BIOS有很大不同。
UEFI启动需要一个EFI系统分区(ESP),这个分区通常格式化为FAT32。ESP中存放的是EFI应用程序(.efi文件),这些文件就是UEFI的引导加载程序。
BIOS会查找ESP分区,然后运行里面的EFI应用程序来启动操作系统。
如果你只是把内核文件放在了U盘的普通分区里,或者放在了ESP分区但没有配置好启动项(.efi文件通常需要放在`/EFI/BOOT/BOOTx64.efi`这样的标准路径下,或者在NVRAM中注册了启动项),UEFI同样无法识别。
此外,UEFI还涉及到安全启动(Secure Boot)等特性,如果你的内核或者引导加载程序没有经过签名,也会被拒绝加载。

举个不恰当但好理解的比方:

你想让电脑启动起来,就像你想让一个机器人(BIOS)去执行任务。

内核镜像 就像是机器人执行任务的核心指令集(比如“搬砖”的详细步骤)。
引导加载程序 就像是给机器人下达的第一个指令(“去搬砖”)。这个指令会告诉机器人去哪里找那个指令集,然后怎么开始执行。
可启动的U盘 就像是机器人能识别的工具包,里面不仅有指令集(内核),还有能够启动执行的“启动器”(引导加载程序),并且整个工具包按照机器人能识别的格式打包好了。

你只是把“搬砖指令集”(内核镜像)放U盘里,而没有一个“启动器”(引导加载程序)告诉机器人怎么去找、怎么开始,它自然不知道该干啥。

总结来说,电脑BIOS加载失败,并非因为U盘里的内核镜像“坏了”,而是因为:

U盘的启动扇区或ESP分区没有正确的引导程序。
内核文件没有被引导程序正确加载和传递参数。
U盘的整体结构没有被BIOS/UEFI识别为可启动设备。

要想成功地从U盘启动,你需要一个专门的工具(如前述的Rufus、Etcher等)来将你的内核镜像制作成一个可启动的U盘镜像。这个过程会帮你正确地格式化U盘(可能包括设置MBR或ESP分区)、复制必要的引导加载程序,并将你的内核文件放置在引导程序能够找到的位置。

所以,下次遇到这种情况,别以为把文件复制进去就行了,关键在于那个“启动器”和正确的“打包格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是自己写的 32 位操作系统是吗 ?

你只要是 2010 年之后买的电脑,基本上都是 UEFI 方式启动的,MBR (boot sector) 根本就不会执行,boot sector 中只有数据部分是有用的。

以 linux 内核为例,x86 boot protocol 中明确讲了 boot sector 和 setup sectors 的布局。这两者位于内核压缩映像开头,主要用于 bootloader 和 linux kernel 之间交换数据。

启动方式大致如下:

系统上电,跳转到 reset vector (0xfffffff0,这是 x86 的规定),这里映射到 UEFI 映像末尾(UEFI 映像在一块 flash 芯片中,通过 SPI 总线连到 CPU),是一条 jmp 指令,跳转到 UEFI 开头执行,然后一路初始化到 64 位 long mode,然后 UEFI 加载 bootloader,例如 grub2。

注意,现在是 identity map,即物理地址等于虚拟地址。

grub2 调用 UEFI 提供的接口,加载 bzImage (/boot/vmlinuz) 到 0x100000 (1M),对应 startup_32/64,移动到合适位置,然后解压缩,跳转到解压缩后的 startup_32/64 (大于等于 16MB 且对齐到 CONFIG_PHYSICAL_ALIGN 的某个地址),继续执行。startup_32 和 startup_64 之间的偏移是固定的 512B。

如果你用虚拟机。那么默认是使用 BIOS 方式,当然可以执行 MBR 了。你把虚拟机启动方式改为 UEFI ,一样会重启。对于 linux,就是执行到 arch/x86/boot/header.S#L72,导致重启。该文件中的数据就是 boot sector 和 setup sectors,布局参考 Documentation/x86/boot.rst

我简单注释一下导致重启的代码 (arch/x86/boot/header.S 中的所有代码在 UEFI 引导方式下正常启动时都不会执行):

       bs_die:  # Allow the user to press a key, then reboot  xorw %ax, %ax  int $0x16  # Keyboard Service。输入 %ah = 0x00 表示从键盘读入字符,输出 %ah 为键盘扫描码,%al 为字符的 ASCII   int $0x19  # 将第一个扇区的内容载入 0000:7C00   # int 0x19 should never return. In case it does anyway, invoke the BIOS reset code...  ljmp $0xf000, $0xfff0    # 跳转到 UEFI 中的 0xfffffff0     

你之所以搞不清楚,是因为你不明白现代的 bootstrap 流程,你在网上找到的几乎所有资料都讲的是 BIOS 时代的事情(就是跳转到 0x7C00 那一套东西),UEFI 时代的启动流程细节基本没有。

在 UEFI+GPT(现代硬盘分区格式) 中,系统上电时,是 UEFI 加载 bootable device (硬盘/U盘) 中的 FAT32 格式的 EFI Part System 中的 bootx64.efi,该文件可以是由 grub2 等 bootloader 编译而来,也可以是开启 efi stub 机制的 linux 内核编译而来。而硬盘的前 32KB 根本没用,你在网上看到的什么 boot.img,core.img 之类的东西都是过时的 (都在硬盘前 32KB)。

UEFI 启动方式下,boot sector 并不是硬盘第一个扇区(MBR),而是内核映像 bzImage (/boot/vmlinuz) 的前 512 字节,后面紧跟着的几个 512 字节是 setup sectors (见前文),再后面是内核 ELF 文件 vmlinux 压缩后的产物。

UEFI 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就不展开了 (以后有时间补)。总之,你不用纠结这个问题,继续用 BIOS 方式即可。学习操作系统编写时,引导加载流程并不是重点,中断机制,内存管理,任务调度,等等才是。尤其 64 位和 32 位有较大的不同,细节资料基本都来自英文文档,需要花一些时间学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