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判断人口红利是不是已经消失?

回答
判断人口红利是否消失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没有单一的、绝对的指标。它涉及到经济、社会、人口结构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考量。一般来说,人口红利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劳动年龄人口(通常指1564岁或1559岁)占总人口的比重较高,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和较低的抚养比,进而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一种有利人口结构。

那么,如何判断人口红利是否已经消失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 人口结构指标的变动:

这是最直接的判断依据,主要看以下几个关键指标:

1. 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
定义: 劳动年龄人口是指通常在1564岁之间,能够提供劳动力供给的人口群体。
判断依据: 当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开始持续、显著下降时,预示着劳动力供给的潜在下降。例如,如果这一比重从峰值开始回落,并且未来几十年预计将继续下降,那么人口红利正在减弱或消失。
数据来源: 各国统计局、联合国人口司、世界银行等机构的人口普查数据、人口预测报告。

2. 总抚养比上升,尤其是老年抚养比上升:
定义: 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通常是014岁的儿童和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总抚养比又分为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
判断依据:
总抚养比上升: 当总抚养比从低位开始上升,意味着非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相对增加,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加重。
老年抚养比显著上升: 这是判断人口红利消失的最重要信号之一。随着生育率下降和人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比重迅速增加,导致老年抚养比快速上升。这意味着劳动年龄人口需要供养更多的老年人,社会保障、养老医疗等负担加重,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
少儿抚养比下降但影响力有限: 虽然生育率下降会导致少儿抚养比下降,这在短期内有助于减轻抚养负担,但当老年抚养比的上升幅度远大于少儿抚养比的下降幅度时,总抚养比仍然会上升,并且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负面。
数据来源: 同上。

3. 生育率(总和生育率 TFR)持续低于更替水平:
定义: 总和生育率是指育龄妇女生育的平均子女数。更替水平通常指2.1。
判断依据: 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和生育率长期低于2.1,这意味着下一代人口数量将少于本代人口数量,未来劳动年龄人口的供给将不可避免地减少。这是人口红利消失的根本原因之一。
数据来源: 同上。

4. 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定义: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通常指65岁及以上)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判断依据: 判断老龄化是否严重的常用标准是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7% 及以上:老龄化社会
14% 及以上:深度老龄化社会
20% 及以上:超老龄化社会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快速进入深度老龄化或超老龄化社会,并且预计未来老年人口比重将继续大幅上升,那么人口红利必然已经消失或正在迅速消失。
数据来源: 同上。

二、 经济层面的表现:

人口结构的变化会通过多种途径影响经济,因此经济层面的表现也是判断人口红利是否消失的重要佐证:

1. 劳动力供给的实际减少和工资成本的上升:
判断依据: 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开始下降,或者即使规模未明显下降,但由于劳动力素质、就业意愿等因素导致实际供给不足,同时由于劳动力短缺导致工资水平持续、显著上涨,这往往是人口红利消失的表现。
数据来源: 各国劳动力调查数据、工资统计数据、行业招聘数据。

2.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尤其是投资和消费的拉动作用减弱:
判断依据: 人口红利时期,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和较低的抚养比有利于储蓄和投资的增加,也为消费提供基础。当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供给减少,抚养负担加重,储蓄率可能下降,投资和消费的增长动能可能减弱,导致整体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数据来源: 各国GDP增长率、储蓄率、投资率、消费增长数据。

3. 创新能力和生产率增长的挑战:
判断依据: 虽然人口红利不直接等于创新能力,但人口结构的变化会间接影响创新和生产率。例如,老龄化可能导致社会活力下降,以及对传统产业的依赖增加,不利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技术革新。同时,如果劳动力供给不足导致企业更倾向于用资本替代劳动力,如果没有配套的技术进步,单位资本的产出可能反而下降。相反,人口素质的提高和技术进步是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关键。
数据来源: 各国专利申请数量、研发投入、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率等。

4. 社会保障和养老金体系的压力增大:
判断依据: 当老年人口比例大幅上升时,领取养老金、医疗保障等社会福利的人数增加,而缴纳社保费用的劳动年龄人口相对减少,导致社会保障体系面临巨大的支付压力,可能出现收支失衡。这是人口红利消失后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
数据来源: 各国社会保障基金收支报告、养老金覆盖率、医疗费用支出等。

三、 经验判断和政策信号:

除了量化指标,一些经验性的判断和政策信号也可以作为参考:

1. 政策转向: 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政府开始密集出台鼓励生育、延迟退休、引进外劳、发展机器人和自动化技术等政策,这往往意味着其已经认识到或正面临人口红利消失带来的挑战。
2. 社会讨论和媒体关注: 当关于“老龄化社会”、“低生育率”、“劳动力短缺”等话题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并且媒体频繁报道时,也侧面反映了人口结构的变化已经对社会产生显著影响。

如何综合判断?

判断人口红利是否消失,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多个维度:

人口结构指标的趋势性变化是根本依据: 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持续下降、总抚养比(特别是老年抚养比)持续上升、生育率长期低迷是人口红利消失的必然结果。
经济层面的表现是重要佐证: 劳动力成本上升、经济增长放缓、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等经济现象,可以印证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的实际影响。
趋势比一时波动更重要: 判断人口红利是否消失,关键在于观察其人口结构和经济表现是否呈现出长期、持续的负面趋势,而非短期或局部的波动。
不同国家和地区有差异: 即使是同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地区的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也可能存在差异,判断时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举例说明:

例如,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增长,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庞大的年轻劳动力供给和较低的抚养比,即享受了人口红利。然而,近年来,随着生育率的下降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中国的人口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具体表现为:

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已从峰值开始下降。
总抚养比,尤其是老年抚养比,正在快速上升。
总和生育率长期低于更替水平。
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
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社会保障体系面临日益增长的压力。

综合这些指标,可以判断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步减弱并面临消失的局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需要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展高科技产业、优化人力资本等方式来应对挑战。

总而言之,判断人口红利是否消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密切关注人口结构的关键指标变化,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表现进行综合分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人口红利是个非常废的概念,实际中没有丝毫政策价值。稍微从微观层面分析下人们的决策,就很容易明白人口红利并不是经济高增长的因,它与经济高增长的共因应该是“好政策”,具体逻辑如下:

如上图所示,所谓“人口红利”描述的就是上图这种胖肚型(橄榄型)人口结构:在整个社会中,人口以青年为主,社会整体抚养比低——幼儿和老年人比重低。要形成这种人口结构,必须有两个原因:1、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下降;2、死亡率比出生率下降的早。只要满足这两个条件,人口结构自然是胖肚型的。如果不满足这两个条件,比如出生率不下降,死亡率下降,那么人口结构就是金字塔型,人口中有非常多的幼儿;如果出生率与死亡率同时下降,那么人口结构就近乎是倒金字塔

当我们把人口结构胖肚型的原因拆开来,就会发现二者和经济增长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谈死亡率下降的原因。一方面随着医疗技术和公共卫生的投入,婴儿死亡率会下降,传染病预防能力增强。另一方面医疗服务本身就是人们需求的重要产品,人们消费结构中医疗产品的比重会越来越高,这自然会造成老年人死亡率下降。如果老年人死亡率不下降,那老年人自然对医疗服务没有需求,那当人收入到一定程度后,自然没有消费和生产的欲望,因此觉得老年人医疗消费高,浪费资金就是蠢想法。如果每个人都是50岁死,你45岁的时候还会劳动么?

所以说显然,医疗技术属于经济增长技术进步部分,公共卫生属于投资(包括人力资源投资)部分,医疗服务是人们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是经济增长的因,因此人口死亡率下降和经济增长显然是共因的。

其次谈出生率下降的原因。首先人生育时会考虑儿童的存活率。当儿童存活率比较低时,为了遗传自己的基因,就必须提高生育。这甚至是一种原始冲动,比如当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爆发冲突时,以色列的生育率就会提高。同样中国也遵从这样的法则,如下图所示,新中国随着公共卫生的投入,比如改造龙须沟、消灭血吸虫病这些运动,中国人口死亡率开始下降。相应的从1953年开始,中国人口出生率开始下降,随着卫生条件的提高,为了保持原有的家庭规模,大家没要维持以前的出生率了。1958-1961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人口出生率在随后迎来报复性增长,直到1970年左右才恢复到56年左右的出生率。从生育基于儿童存活率这点考虑,实际上生育率也和经济增长是共因的。

人们生育时除了会思考儿童存活率,育龄妇对生育年龄的考虑也十分重要,这点实际上也是生育率下降迟于死亡率的原因。在发展中国家,妇女劳动市场参与率的初始值比较低,发展中国家受教育水平偏低,而妇女尤甚。在二元经济下,廉价劳动力工资增长缓慢,用工企业首先偏向于廉价男性劳动力,其次才会是妇女,因此我们常常看到男性外出打工,女性在农村留守的情况。随着经济发展,妇女越来越多的参与劳动力市场,妇女的劳动力市场细分也会越来越细,这时妇女受教育水平就会越来越高。在育龄有限的条件下,妇女受教育水平的提供,妇女劳动力市场参与率的提高,妇女生育时间自然削减,那么生育率自然会下降。

可妇女劳动力市场参与度与受教育水平,又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本则是经济增长的因,因此显然出生率下降也和经济增长共因。

user avatar

东亚地区从1965年到1990年的高速增长被视为「经济奇迹」,在此期间,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的年均经济增速超过6%。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希望用人口因素来解释经济增长。其中最有名的要数Bloom和Williamson的论文

Demographic Transitions and Economic Miracles in Emerging Asia

。他们发现,总人口增速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关系,但劳动年龄人口(15岁-64岁)的规模增长速度越快,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也越快。劳动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可以解释东亚地区大约三分之一的超额经济增长。

在此基础上,Bloom和Canning等人在2003年创造出了「

人口红利

」这个概念,它的含义非常直接:劳动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

一般来说,每一个国家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首先由于医疗、卫生水平的上升,死亡率开始下降;在一段时间之后,随着整体教育水平提高,生育率也开始下降。

上图引用自:

rand.org/content/dam/ra

在死亡率开始下降,生育率还未下降的时间窗口中出生的人,他们不需要赡养太多父辈——他们的父辈死亡率仍然没有下降到位;他们也不需要抚养太多的孩子——他们不会生很多孩子。当这批人进入劳动年龄时,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份额开始逐渐升高,人口红利便开始了。

「人口红利」的作用很容易理解,其关键在于生命周期的产出和消费曲线。

上图来自China's Great Economic Transformation一书,横轴是年龄,纵轴是2000年中国在特定年龄人口的产出和消费。在0-22岁以及60岁之后,人口的消费大于产出,而在22岁至60岁的区间内,人口的产出大于消费。当中间这一部分人口的比例较大时,有以下几个效应:

1,由于总产出大于消费,投资更多,资本积累更快;

2,子女数目减少,劳动参与率,尤其是妇女的劳动参与率更高;

3,劳动力的教育投入更多,人力资本存量更高。

这就是中国在过去30年所经历的事情。

当人口红利窗口关闭时,人口红利就会转变为人口负债。用公式来表示会更加直观:

、和分别代表时期的总产出(国民生产总值)、总劳动力和总人口,上式的含义即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乘以劳动生产率。对上式两边求导,得到下式:

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速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劳动生产率的进步速度(),其二是劳动年龄人口增速减去总人口增速。

也就是说,即便劳动生产率增长很慢,只要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仍然在上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是会上升;相反,当人口红利机会窗关闭,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开始下降,我们就必须用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来维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下降,一个国家便开始偿还人口负债。

对于低生育率、低死亡率的大部分东亚国家来说,人口红利机会窗带来的甜头早已尝尽。讽刺的是,快速降低的生育率和死亡率虽然让东亚国家的人口红利发挥得更充分,这两把双刃剑带来的低劳动供给和快速老龄化却也使人口负债变得更苦、更久。

上图是日本和美国总人口中15-64岁人口的比例。从1990年开始,日本的劳动年龄人口便始终下降,其下降速度甚至比50年前的上升速度还要快。如果说人口红利为日本每年带来了1.6%的额外增长,那么不夸张地说,人口负债的作用就是为1990年之后的日本带来每年1.6%以上的衰退。

那么中国的人口红利何时结束?事实上,人口学家早就发现,按照目前的生育率和人口状况,中国会在2012年把人口红利全部吃完。

上图仍然来自China's Great Economic Transformation一书,成稿时间为2004年之前,而现实也验证了这一点:

2012年中国15岁至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为9.37亿人,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下降幅度为0.6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谢鸿光表示,这是多年增长后劳动年龄人口首次下降。

所以,不要有什么怀疑,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结束了。随着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速度的加快,中国的人口负债,我们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可以慢慢品尝。

user avatar

我们站点有个00后,入职比我早,

我刚进来的时候,他大概一个月跑900~1000单,

后面跑700~800,

再后面500~600,

再后面去一点点做奶茶了,

他就是躺平的那种,穷的时候,身上200也拿不出来,花呗已经逾期,借呗已经关闭, 经常找我借50、100,

我们站长年后也run到三线城市去当站长了,他们那宿舍一个月租金300,骑手非常悠闲 ,上个月的单王还是两寒假工,

年轻人越来越躺平,大概再坚持十年就会慢慢消失人口红利,,

现在送外卖,特别卖力的往往是80/70后,甚至有的骑手太老,我分不清他们是不是65后,


以下是更新部分,

我们站点年前有一个老骑手猝死了,大概1月15走的,原本1月17他就要回家过年了,我们以前都叫他蔡单王,

很多新人是年后三月份入职的,刚好三月到五月份是淡季,所以新人经常抱怨单子太少了,赚不到什么钱,有的骑手是跑两个平台,比如又跑美团又跑饿了么

所以团队经常有人开玩笑说要把单王蔡绑起来,因为单子都被他跑了,其他人只能喝汤不能吃肉。

蔡单王大概干了两年外卖,然后呢?然后与世长辞去了天堂,,,据说他女儿大学还没毕业,

以前站点是每月奖励单量前六的骑手600块钱,所以像蔡单王这样的老骑手,累了往往也不敢休息,因为多休一天可能就被别人挤下去了,600没了, 他之前说过,有一次他生病休了半天,结果就和奖励无缘了,

老蔡的猝死对站点影响很大,大家都没那么拼了,钱重要,活下去更重要啊,

其实外卖没大家想的那么赚钱,就算月薪每月过万好了,你去找个端盘子的工作怎么也有4500吧?所以干两年外卖和当四年保安工资差不多啊。

既然这样子,为什么还要拼呢?


以下是更新部分,有评论说娶个老婆自然要努力了,确实如此,我们骑手中就有这样的,

我一同事,比我晚入职半个月,他大概11月入职的,刚开始他和我单量差不多,无非是我跑1050,他跑1100单,大家半斤八两,

后来呢?后来有一天他逆行被人撞了,刚开始觉得小问题,也没报警也没让那人赔钱,

大概半小时之后,他脚肿得不得了,几乎无法走路了,然后请假,再然后去了医院,医生让他打石膏,说是一个月能好就不错了,

结果这哥们要省钱,我怎么劝也不听,他一直坚持,打石膏和不打石膏恢复时间都差不多,何必花钱呢?

结果大概花了三个月时间才好,当时已经过年了,正是跑单赚钱的旺季,这哥们只能躺床上歇着,后面她老婆天天在家骂他,估计一直给他脸色,

年后这哥们腿还疼就出来跑外卖了,还换了辆新车,花4700买了两组好电池,拼命赚钱,

也不知道到底他老婆给他啥刺激了,简直换了个人似的,

后面他一个月收入就15000多,每个月起码比我多三百到五百多单,

忘记说了,这哥们工资上交老婆的,别看他月薪一万五,零花钱两千都不一定有,

结论就是:女人的力量真大,

像我这样混日子的骑手,就因为没女友没女儿,总是没动力去使劲卷。

user avatar

经济增长的基本和根源原因是人口增长。按照现在的劳动力价值计算。中国劳动力每减少100万,gpd增长减少大约0.1%。最近几年中国劳动力减少每年在400万左右,gpd每年增长减少0.4%。2030年每年劳动力减少1000万,gdp减少1%以上,基本到2030年以后开始进入负增长。大家不要慌,这是正常的。习惯就好。

user avatar

小区旧改收尾,挖掘机在楼下作业,大概过了半晌,有人来给挖掘机加油,听语声大概是挖掘机车主兼包工头,于是工程负责人,包工头和挖掘机司机三人碰头。

包工车主对司机说:听话,让你干什么就干什么,利索点,知道么,?

司机满口答应,随即上车。

包工头又对工程负责人说:他要不听话您跟我说,我给你换一个,司机有的是。车上装了空调,找人倍好找。

工程负责人默默地点头。

片刻之后,包工头又说:现在这年轻人,真是,一点苦都不能吃,打电话找人先问有没有空调,怕中暑,不得了了都,这不,装空调花了两千多呢。现在这年轻人,真没法说。

工程负责再次点头认同。

一身汗的我,听见这话特别不舒服。烧烤天躲在阴凉地什么都不干都热得难受,暴晒的车厢里是什么滋味可想而知。要求装空调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么?

可是再早几年的人们,却连这种合理要求都提不出来。

搜索了一下人口红利的概念,它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原本人口红利只是一个很中性的经济学词汇。因为经济学研究的是价值的创造,成本和利润。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资源的优化配置,自然不能像文学和艺术一样关注人的感受,但,这不是雇主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剥削人的理由。

像包工头这种等同于节约成本的廉价劳动力式的人口红利,还是趁早沉入历史的长河中去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判断人口红利是否消失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没有单一的、绝对的指标。它涉及到经济、社会、人口结构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考量。一般来说,人口红利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劳动年龄人口(通常指1564岁或1559岁)占总人口的比重较高,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和较低的抚养比,进而促进.............
  • 回答
    2019年美洲杯季军争夺战,阿根廷对阵智利,这场比赛的结局充满了戏剧性,而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梅西和梅德尔在比赛中段爆发的冲突,导致两人双双被罚下。事情发生在比赛的第37分钟,当时比分是20,阿根廷领先。梅西带球推进,梅德尔上前进行防守。从录像回放来看,梅德尔在逼抢过程中有一个抬膝的动作,虽.............
  • 回答
    判断一个人的情商高低,以及如何提升情商,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说清楚的事。毕竟,这涉及到我们内心最复杂、也最微妙的部分。但别担心,我们一点一点来捋。怎么看一个人情商高不高?这就像看一个人是否“懂事”,但更深一层。情商高的人,往往不是那种只会说好听话、八面玲珑的人,而是那种能真正理解自己和他人情绪,并妥善.............
  • 回答
    判断一个人的技术是否成熟是一个多维度、需要细致观察和评估的过程,没有绝对的标准,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综合考量:一、 技术深度与广度(基础与应用) 扎实的基础知识: 理论基础牢固: 对所处技术领域的核心概念、原理、算法有深刻的理解,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调用API层面。比如,一个后端开发者.............
  • 回答
    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文科天赋”,其实更像是在观察他对语言、思想、文化以及与人交流的某种天然亲近感和敏感度。这并非一蹴而就的测试,而是一种需要时间去体察的特质。首先,我们要明白,所谓的“文科天赋”并不是说一个人必须立刻出口成章,或者写出惊世骇俗的文章。它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倾向和能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 回答
    判断一个人是否真的有钱还是在“装”,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但又有点复杂的话题。因为“有钱”本身有很多层含义,有的是我们肉眼可见的财富,有的是藏在背后的底气。而且人嘛,有时候也需要一点面子,所以偶尔“装”一下也未尝不可。不过,如果你想看透一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留意:一、 生活方式与消费习惯:细节是魔鬼.............
  • 回答
    判断一个人是否喜欢你,需要细致的观察和综合的分析。这不像数学题一样有明确的公式,更多的是一种艺术,需要你用心去感受对方的言行举止。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为你详细解析,帮助你更好地识别那些可能对你有好感的人。一、 言语上的迹象: 主动与你交流,并寻找话题: 主动开启对话: 他/她是否经常主.............
  • 回答
    判断一个人是否陷入虚无主义,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就像试图抓住一阵风,或者给情绪划出明确的界限一样。虚无主义不是一种可以轻易量化的病症,更像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模式和情感状态,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认知、行为和价值判断。要看清楚一个人是不是被虚无主义的影子笼罩,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观察,并且要细致入.............
  • 回答
    判断一个人的品格,是个挺复杂也挺有意思的事儿,因为它不是一眼就能看穿的,需要时间和细心去观察。把它想象成解一道谜题吧,线索藏在生活里的方方面面。首先,最直接的,也是我们最容易看到的,就是他的“言行一致”程度。 这绝对是衡量一个人品格的金字塔尖。一个人嘴上说得再好听,如果行动上完全是另一套,那真的就没.............
  • 回答
    判断一个人性格是否有“缺陷”,这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且主观的问题。严格来说,没有绝对的标准来定义“性格缺陷”。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这些特点构成了我们独一无二的性格。但是,我们可以从一些角度来观察,当某些性格特质或行为模式长期、普遍地存在,并且对个体自身或其与他人的关系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时,.............
  • 回答
    要判断一个人是否真正听懂了你说的话,这可不是简单地看对方有没有点头或者说“嗯嗯”。这中间涉及到一系列细微的观察和互动。咱们这就来好好聊聊,怎么才能更靠谱地判断。一、 回应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首先,别只看对方有没有回应。有些人可能是礼貌性地附和,并不代表他们真的理解了。你需要关注的是他们回应的“质量”。.............
  • 回答
    判断一个人是否有钱,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因为“有钱”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且人们展现财富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有些人低调奢华,有些人则张扬个性。因此,没有绝对的标准,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观察和分析。以下是一些可以帮助你判断一个人是否有钱的方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直接可见的财富表现:这是.............
  • 回答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伪哈迷”,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毕竟,每个人对《哈利·波特》的热爱程度和表现方式都不一样,总不能拉着人家来一场“霍格沃茨生存挑战赛”吧?不过,要真想辨别一下,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但记住,这些都只是参考,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得从他们对“哈利·波特”这个世界的理解有多深说起。 对核心.............
  • 回答
    判断一个人跳舞水平,确实是一门需要细致观察的学问,并非简单地看他是否能记住动作那么简单。好的舞者,他们的身体会“说话”,传递出一种内在的感染力和专业度。下面我就从几个关键点来详细说说,如何更准确地辨别一位舞者的水准:一、 技术层面:基础稳固,动作精准这部分是评判一个舞者最直观的依据,但绝不仅仅是“会.............
  • 回答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音频发烧友,这可不是看他有多少装备,或者他嘴里会说出多少专业术语。这更像是一种气质,一种对声音的执着,一种对“更好”的永无止境的追求。我可以给你掰扯掰扯,啥样的才算这圈子里的人,啥样的只是路过打个酱油。啥叫音频发烧友?这道题,得这么看:首先,别被“发烧”两个字吓住,这词儿就是个比喻,.............
  • 回答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玩音乐的,这事儿嘛,可不能光看他有没有乐器挂墙上,或者是不是整天哼哼唧唧。真要说起来,这背后门道可多了去了,得从方方面面去体会。首先,最直观的当然是接触音乐的方式。 听音乐的品味和方式: 一个真正的音乐爱好者,对音乐的涉猎范围会比较广,不只是流行榜单上的那几首歌。你问.............
  • 回答
    判断一个人是否适合学数学,这事儿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盖棺定论的。它更像是一场需要细心观察和耐心挖掘的“侦探工作”,需要看他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的种种特质。别想着什么天生的“数学基因”,实际上,后天培养和个人的努力占了绝大部分比重。首先,我们得从最表层的“感觉”入手。1. 对未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数学世界.............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个难题,因为精神疾病的诊断本身就需要专业人士的审慎评估。而且,确实存在一些人会因为各种原因(可能是为了逃避责任、博取关注,甚至是恶作剧)而“扮演”精神病患者。那么,咱们作为普通人,有没有一些方法能更细致地去观察和判断呢?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聊聊,希望能帮到大家。一、 观察行为的“质”与“.............
  • 回答
    判断一个人的写作水平,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看几个花哨的词语就能定论的。它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估,关乎内容的深度、表达的清晰度、逻辑的严谨性,以及对读者情感和认知的触动力。在我看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去仔细审视一个写作者的功力:一、 内容为王:思想的深度与信息的价值首先,最根本的是看他写的东西有没.............
  • 回答
    判断一个人是否学画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他们身上往往会散发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并且在言谈举止间,也会不自觉地流露出对艺术的敏感和理解。下面我来给你详细说说,从几个方面入手,你会更容易发现这些“艺术气息”的伙伴们。一、从他们的“装备”和“日常”来看: 随身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