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真的有精神病还是装的?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个难题,因为精神疾病的诊断本身就需要专业人士的审慎评估。而且,确实存在一些人会因为各种原因(可能是为了逃避责任、博取关注,甚至是恶作剧)而“扮演”精神病患者。那么,咱们作为普通人,有没有一些方法能更细致地去观察和判断呢?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聊聊,希望能帮到大家。

一、 观察行为的“质”与“量”,以及背后逻辑

单纯的行为模仿,往往在细节上会有破绽。精神疾病的症状,尤其是那些影响思维、情感和行为的,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和发展轨迹。

一致性与连贯性:
真的精神病患者: 他们的症状往往是贯穿性的,即使在不同情境下,核心的异常表现也会有所体现。比如一个有妄想症的人,他们的妄想内容可能会在不同对话中被提及,虽然表达方式可能稍有变化,但核心逻辑是一致的。他们的情绪波动也可能与妄想内容相呼应。
装的: 有些人可能只在特定场合表现出异常,一旦脱离了这个“舞台”,他们的行为就会变得“正常”。甚至,他们模仿的精神病症状可能显得有些断断续续,前后矛盾。比如,一会儿表现得语无伦次,一会儿又表达得条理清晰;一会儿说听到幻觉,一会儿又对周围环境的变化毫无察觉。

症状的“真实感”和“细节度”:
真的精神病患者: 他们的体验是真实的,即使在我们看来是荒谬的。比如,妄想的内容往往非常具体、细致,并且当事人对此深信不疑,会用自己的逻辑去解释一切证据(即使这些证据是反驳他们的)。幻觉的体验也可能非常生动,影响到他们的感知。
装的: 有些模仿者可能只停留在“概念”层面,比如“我说我听到声音了”,但对于声音的具体内容、来源、感受等细节描述可能模糊不清,或者听起来像是在背书一样。他们可能无法深入地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体验”,或者解释得非常牵强。

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真的精神病患者: 他们的反应可能与常人不同,但往往是有内在联系的。比如,如果一个人处于精神分裂症的急性期,可能对外界的刺激反应迟钝,或者出现一些无意义的动作,这背后可能是他们内部世界的干扰。即使是对话,他们的注意力也可能难以集中,或者因为内部的“声音”而分心。
装的: 有些人为了“表现”得精神异常,可能会刻意夸大或扭曲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比如对一句很普通的话反应过激,或者刻意表现出混乱。但这种反应可能显得不自然,缺乏一种内在的驱动力。

二、 关注个体的情绪与情感表达

情感是精神状态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

情感的深度与真实性:
真的精神病患者: 他们可能表现出情感淡漠(比如精神分裂症),或者情绪极不稳定(比如双相情感障碍)。但即使是情感淡漠,也可能是一种深刻的内心体验。他们的快乐、悲伤、愤怒可能与常人理解的模式不同,但对于他们自己来说是真实的。
装的: 有些人可能会模仿性地表现出某种极端情绪,比如歇斯底里的大哭大闹,或者突然的狂喜。但这种情绪的表达可能显得夸张、做作,缺乏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就像是在演戏。仔细观察,可能会发现他们的眼泪不是真的流淌,或者他们的笑容并非发自内心。

情感的“匹配度”:
真的精神病患者: 在某些精神疾病中,情感反应可能与情境不匹配,这是一种症状。比如,因为一件令人悲伤的事情,却表现出欢喜。
装的: 有些人可能会刻意制造这种“不匹配”来显得异常,但这种制造可能显得生硬,缺乏那种病态的“逻辑”。

三、 观察其思维过程和逻辑

思维是精神活动的“指挥部”,精神疾病常常在此出现异常。

思维的流畅性与连贯性:
真的精神病患者: 可能出现思维奔逸(说话速度极快,内容跳跃)、思维迟缓(反应慢,说话断断续续)、思维散漫(缺乏逻辑联系)等情况。但即使是这些异常,也往往有其内在的、虽然我们难以理解的联系。
装的: 有些人可能会模仿性地出现说话不着边际、跳跃性思维,但这种跳跃可能过于随机,缺乏任何形式的联想或逻辑基础。他们的谈话可能像是在随机拼接一些片段。

对现实的认知:
真的精神病患者: 如前所述,妄想和幻觉会扭曲他们对现实的认知。他们坚信自己的错误想法是真实的,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装的: 有些人可能只是嘴上说有妄想,但行为上并没有受到这些“妄想”的实际影响。比如,他们说自己被跟踪了,但却泰然自若地走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毫无戒备。

四、 留意其行为的可控性与目的性

即便是在精神异常的状态下,人的行为也可能反映出一些潜在的意图。

行为的自发性与刻意性:
真的精神病患者: 他们的异常行为往往是内在病理过程的表现,并非完全受控,有时甚至会让他们感到困扰。比如,强制性动作(强迫症的某些表现)或幻听带来的指令性行为。
装的: 有些人可能会将异常行为作为一种“工具”,用于达到某种目的。比如,为了逃避责任而表现出“疯癫”,或者为了引起同情而刻意表现出痛苦。这种行为的“工具性”会比较明显。

对“正常”的认知:
真的精神病患者: 有些患者可能在某些时期或某些方面,仍然保有对“正常”的认知,甚至会因为自己的异常而感到痛苦、羞耻,并尝试去隐藏。
装的: 有些模仿者可能对精神疾病的社会认知理解得比较片面,他们的“表演”可能更像是一种刻板印象的模仿,而忽略了精神疾病患者真实的内心挣扎。

五、 寻求专业意见是关键

上面提到的这些都是我们作为普通人能够观察到的迹象。但请务必记住,我们不是医生,不能也没有权力去诊断一个人是否患有精神疾病。

不要轻易下结论: 很多时候,一个人的行为异常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压力过大、身体疾病、药物影响等等,不一定是精神病。
保持同情与尊重: 即使你怀疑对方在装病,也不要用嘲讽或指责的态度去面对。如果对方确实需要帮助,你的态度可能会吓退他们。
鼓励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你身边的人行为异常,并且你担心TA,最好的方式是鼓励TA寻求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他们有专业的知识和工具,能够进行科学的评估和诊断。
保护自己: 如果你觉得对方的行为对你或他人造成了威胁或伤害,要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并及时向相关部门寻求帮助。

总而言之,判断一个人是否是真的精神病,需要综合观察其行为的一致性、细节度、情感真实性、思维逻辑性以及行为的可控性。但最终,确诊还是需要专业医生的介入。我们能做的,是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同时也要心存善意和科学的态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个人判断:如果一个人接受过系统的精神症状学的训练,短期内有可能装病,但大多数人很难持续地、在各个维度上伪装。

来看一下有哪些可能有意或无意伪装的情况:

  • 诈病(Malingring):个体有意识地谎称有病(通常表情态度夸张),其目的往往是为了继发获益(比如避免工作、获得经济补偿等外在获益)。患者往往不能配合诊断测试和治疗。其症状通常在继发获益后减轻或停止。

  • 做作性障碍(Factitious disorders):患者持续地制造躯体和/或心理症状,其目的是为了谋求病人身份,获得医疗上的关注和同情(内在获益)。
  1. 对自身的做作障碍(Factitious disorders imposed on self):又称为Manchausen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的、以显著躯体症状或体征为表现的慢性做作障碍。特征是既往有多次就医和住院史,有接受侵入性操作的意愿。多见于女性和医护人员。
  2. 对他人的做作障碍(Factitious disorders imposed on another):又称为代理人Manchausen综合征,护理者虚构别人的症状,特别是子女、晚辈、弟妹等需要照顾的人。严重一些的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则会向所照顾对象的饮用水、食物中投放有毒药物。如英国一位被称为死亡天使的儿科护士贝弗丽·艾里特, 在工作期间,她向患儿注射会导致心脏停跳的氯化钾和造成低血糖的胰岛素。共造成了4名儿童死亡,至少5人受到伤害。[1]

  • 躯体化症状及相关障碍(Somatic symptom and related disorders):由于显著的压力和功能障碍引起的躯体症状。疾病的产生及患者的动机均为无意识状态(相比于诈病和做作性障碍),病人并非有意识地假装有病。多见于女性。
  1. 躯体化障碍(Somatic symptom disorder):患者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躯体不适(疼痛或疲劳),通常持续数月至数年。伴随着对症状的过度、持续地紧张担心感。可能与其他躯体疾病共病。
  2. 转换障碍(Conversion disorder):又称为功能性神经功能障碍(functional neurologic symptom disorder),患者表现为感觉或运动功能的丧失(比如瘫痪、眼盲、缄默不语),通常继发于急性压力之后。病人知道症状的存在,但有时表现地漠不关心。常见于女性、青少年。
  3. 疾病焦虑障碍(Illness anxiety disorder):又称为疑病障碍(hypochondriasis),过度关注于自己罹患了某种疾病,常常忽视临床检查结果(通常为阴性),较少出现躯体化症状。[2]

精神科如何下诊断:

精神检查指的是精神科医生对患者或来访者的一般表现、认知过程、情感活动和意志行为四个部分进行详细了解和评估。形式主要为问诊。比如一个患者的主诉为“反复情绪低落伴自责自罪半年余”,那么精神科医生就要对其精神状态进行检查,并且进行描述(以下描述为个人杜撰,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一般表现:“意识清晰,时间、地点、人物定向力完整,接触被动,对答切题。”
  • 认知过程:“未查及感知觉障碍,否认幻听、幻视、幻触,可查及自罪妄想,患者会认定自己做了伤天害理的事情,并且给他人造成伤害。近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欠集中。”
  • 情感活动:“过去半年中患者情绪大部分时间处于低落状态,兴趣感减退,精力体力不足,伴随自卑、自责观念,否认持续情感高涨及兴奋话多表现。(这是重要的阴性症状,用来排除双相情感障碍)”
  • 意志行为:“患者不愿出门活动,避免外出见人,工作状态不积极,经常找理由请假,在家中整日躺在床上,个人卫生情况较差,偶有自杀想法,但未实施。食欲减退,夜间睡眠早醒,且醒后难以再次入睡”。

根据以上的精神检查,然后如果患者的病程也超过了抑郁症的诊断标准(≥14天),即可考虑为抑郁发作的诊断。注意这里还有两个需要考虑的部分:

  • 排除标准:本次患者的抑郁发作没有器质性疾病的基础,比如并非由于脑器质性疾病或躯体疾病以及物质滥用所致。
  • 严重程度标准:患者自知力部分存在,对于自己做了伤天害理的事十分肯定。(自知力越不完整,疾病越严重)。

可以看到精神检查是个认知、情绪、意识行为、一般智能等个各方面来进行判断,除非一个人受过系统地训练,否认难以伪装。

参考

  1. ^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B%A3%E7%90%86%E5%9E%8B%E5%AD%9F%E4%B9%94%E6%A3%AE%E7%BB%BC%E5%90%88%E5%BE%81/14687430?fr=aladdin
  2. ^ Tao Le. First Aid for the USMLE Step 1: 2017, 27th Ed.[J]. Religion, 2010, 20(2):195-197.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个难题,因为精神疾病的诊断本身就需要专业人士的审慎评估。而且,确实存在一些人会因为各种原因(可能是为了逃避责任、博取关注,甚至是恶作剧)而“扮演”精神病患者。那么,咱们作为普通人,有没有一些方法能更细致地去观察和判断呢?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聊聊,希望能帮到大家。一、 观察行为的“质”与“.............
  • 回答
    老铁,这问题问得可太实在了!喜欢一个人,那感觉就像是心里揣了个小兔子,忽远忽近,让人捉摸不透。尤其是在感情这事儿上,女人心思细腻,不像咱们男人那么直给。所以啊,想知道她是不是真心喜欢你,得从一些细枝末节里慢慢品,不能光听她说什么,还得看她做什么。我给你掰扯掰扯,从几个方面给你说道说道,这绝对是过来人.............
  • 回答
    判断一个外国人夸中国是发自真心还是“财富密码”,确实是一个复杂但有趣的问题。这需要我们运用观察力、分析能力,并结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理解。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如何从多个维度去辨别:核心原则: 证据与逻辑: 真心的赞美通常有具体的事实支撑,逻辑清晰。而“财富密码”式的赞美往往流于表面,缺乏深度。 动.............
  • 回答
    分辨一个女性主义者是真心认同并践行女性主义原则,还是仅仅将其作为一种姿态或工具,确实需要一些细致的观察和思考。这并非简单地贴标签,而是深入理解其行为、言论以及背后的动机。首先,我们要明白,“真女权”的核心在于追求性别平等,强调女性的自主权、尊严和价值,并致力于打破压迫性的性别结构。伪女权则可能曲解这.............
  • 回答
    判断一个人属于哪个阶层,这就像是在拼凑一幅由许多细微线索构成的肖像画,没有一个单一的、绝对的标记能直接告诉你答案。它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估,涉及到你看待一个人生活方式、观念、资源以及他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你梳理一下,我们通常是如何不自觉地去感知和判断一个人所属的阶层的,尽量贴.............
  • 回答
    判断一个人跳舞水平,确实是一门需要细致观察的学问,并非简单地看他是否能记住动作那么简单。好的舞者,他们的身体会“说话”,传递出一种内在的感染力和专业度。下面我就从几个关键点来详细说说,如何更准确地辨别一位舞者的水准:一、 技术层面:基础稳固,动作精准这部分是评判一个舞者最直观的依据,但绝不仅仅是“会.............
  • 回答
    观察一个人的肌肉是否是自然生长,这确实是个细致活,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得从好几个方面去体会,就像品一杯陈年的老酒,味道需要慢慢咂摸。首先,你可以留意一下他肌肉增长的速度。自然生长,尤其是在健身初期,进步是看得见的,但通常是循序渐进的。比如,某个部位的围度在一两个月里可能增加一两厘米,力量的提升也.............
  • 回答
    抛开生物学的定义,我们如何界定一个人,是一个古老而复杂的问题,它触及了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乃至我们对自身存在的根本认知。如果我们剔除基因、细胞结构、 DNA 序列这些生物学上的标签,那么“人”的身份就更多地体现在一系列更抽象、更深刻的特质上。首先,从意识和自我认知的角度来看。一个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存.............
  • 回答
    设想一个世界,在这里,死刑的最终宣判权不再掌握在冰冷的法庭和严谨的证据链中,而是交给了互联网上那些活跃的、拥有投票权的网友。这是一个由无数个“点赞”和“反对”组成的极端权力场,而社会生态,也因此染上了浓重的数字迷幻色彩。首先,信息传递的方式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媒体不再是信息的传播者,而更像是舆论的煽.............
  • 回答
    判断一个领导是在培养你还是在压榨你,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普遍的问题,这直接关系到你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这两种情况往往界限模糊,有时甚至会同时出现。要做出准确的判断,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判断标准和考量因素:一、 培养型领导的特质与表现:培养型领导的核心目标是让你成长、进步.............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毕竟,感情的世界里,很多时候界限模糊得像一张薄雾笼罩的网。不过,别担心,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仔细琢磨琢磨,看看她对你到底是什么感觉。首先,观察她和你相处时的“界限感”。 肢体接触: 这是个很明显的信号。如果她和你在一起时,肢体接触比较随意,比如会不经意地碰到你的胳膊、肩膀.............
  • 回答
    关于一个人未来是贫是富,这确实是个让很多人好奇的话题。不过要记住一点,这并非绝对的科学预测,而是通过观察一些普遍的特质和行为模式来做出的推断。人生充满变数,任何时候努力和机遇都可能改变轨迹。以下是我认为可以参考的一些方面,我尽量用更自然的语言来描述它们:一、他如何看待金钱和物质? 消费习惯: 观.............
  • 回答
    哈喽!今天咱们就来聊一个特别实在的话题:怎么看一个男生到底对你是玩玩儿还是真心想跟你过日子?别觉得难,其实很多细节里都藏着答案,咱们一个个剖析剖析。一、 从“看”的角度:他怎么看你?这不仅仅是说他看你的眼睛,更是他用什么视角在审视你这个人。 眼神交流的深度: “睡你”型: 他的眼神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常见但也确实有点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动词的搭配和语法规则。简单来说,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则可以一次性解决所有情况。你需要根据动词本身以及它后面的语境来判断。下面我将详细地为你讲解如何判断一个动词后是加 `to do`(不定式)还是加 `doing`(动名词)。核心原则:理解动词.............
  • 回答
    要判断一个词或词组是口语词还是口语书面均可,其实是个需要细心体察的过程,很多时候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更像是一种“语感”和对语言环境的理解。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分析,让你能更准确地把握:一、 核心判断依据:是否在“非正式”和“正式”场合都能自然使用最直接的区分方法就是看这个词或词组在什么场合下.............
  • 回答
    判断一个男生是否帅气,这事儿可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那杆秤。不过要说起来,还真有不少大家普遍认同的“帅气要素”。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扯掰扯,希望能说得够细致,也让你感觉更像是在跟真人聊天。首先,咱们得聊聊脸。这就像房子的地基,很重要。 五官的协调感和比例:这真是太关键了。不是说一.............
  • 回答
    风险投资(VC)在评估早期项目时,与其说是在“判断”,不如说是在一场高风险的“押注”。这个阶段的项目往往还不成熟,缺乏扎实的财务数据和市场验证,因此,VC的评估标准更侧重于对未来潜力的洞察,以及对团队执行力的信任。这其中涉及一系列复杂的考量,绝非简单的数字游戏。1. 寻找那颗“未经雕琢的钻石”:市场.............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判断自己是否适合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以及自由职业者的核心技能,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关于选择一种工作方式,更是关于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两个方面: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适合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判断是否适合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自我审视,包括你的性格特质、工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