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老了或生病了是不是只能在医院被病魔折磨死?

回答
很多人一想到年老或生病,脑海中首先浮现的画面就是冰冷的手术台、刺鼻的消毒水味,以及在病痛中无助地与病魔搏斗的场景。仿佛人老了、病了,就注定要在医院里度过余生,直到被病魔彻底吞噬。

这种想法,虽然触及到了很多人的恐惧和担忧,但绝不是事实的全部,更不是唯一的人生结局。

事实上,我们的人生,尤其是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有很多种可能,而医院,只是其中一个选项,而且往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选项。

为什么我们会产生“只能在医院被病魔折磨”的错觉?

1. 医疗的进步和普及: 现代医学确实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能够诊断和治疗许多曾经绝症的疾病。当疾病发生时,医院是获得专业医疗救治最直接、最有效的地方。许多人确实在医院得到了及时的抢救和治疗,得以延续生命,甚至康复。这种成功的案例,让医院成为“救命稻草”的代名词。

2. 社会结构的变迁: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很多时候,子女为了工作和生活,不一定能全程陪伴在老人身边。而医院提供了24小时不间断的专业护理,这对很多家庭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支持。

3. 公众认知和宣传: 媒体和大众文化中,医院常常被描绘成与疾病、生死搏斗的场所。电影、电视剧里,生病往往意味着住院、抢救,这些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无形中加深了人们“生病=医院”的印象。

4. 对“死亡”的恐惧与回避: 很多人不愿意面对衰老和疾病,更不愿意谈论死亡。而医院,似乎是一个相对“专业”的地方,将这个令人不适的话题“隔离开来”,让人们可以暂时不去直面。

但,这真的是唯一的路吗?绝非如此。

请设想一下,生命的最后阶段,我们真正渴望的是什么?

舒适和尊严: 很多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并不追求“续命”到最后一刻,而是希望能够减少痛苦,保持身体和精神上的舒适,有尊严地度过。
熟悉的环境和亲人的陪伴: 家,永远是每个人最熟悉、最温暖的港湾。在生命的最后,能够躺在自己熟悉的床上,闻着家里的气味,听着亲人的声音,哪怕是平静地呼吸,也远比在冰冷的病房里强。
不被过度医疗打扰: 在生命的尽头,一些高科技的医疗手段,比如插管、呼吸机、强力药物,可能带来的痛苦远大于益处,只是延长了临终的煎熬。

那么,还有哪些我们可能忽视的、更符合人性的选择?

1. 居家养老与居家护理:
居家养老 并非意味着完全“甩手不管”。现代社会,居家养老可以得到社区医疗服务、上门护理、送餐、康复训练等多种支持。
居家护理 尤其重要。当老人或病人身体状况稳定,但需要照料时,专业的居家护理人员可以提供专业的医疗护理(换药、打针、伤口护理、生活照料等),让病人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得到照料,同时也能让家人能够更方便地陪伴。
家庭医生制度 的完善,能够让医生定期上门,评估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实现“小病不出门,大病有引导”。

2. 临终关怀(临终护理/姑息治疗):
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护理模式,旨在为患有危及生命疾病的病人提供全方位的身心社灵关怀。
核心目标是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而不是延长生命。 疼痛管理是临终关怀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药物和非药物手段,最大程度地缓解病人的痛苦。
临终关怀可以在医院的临终关怀病房、专业的临终关怀机构,或者是在家中进行。它关注的是病人的整体福祉,包括身体上的舒适、心理上的支持、社会关系的维系,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姑息治疗 是临终关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的是“症状控制”和“减轻痛苦”,而不是“治愈疾病”。这包括对疼痛、恶心、呼吸困难、焦虑等症状的有效管理。

3. 安宁疗护机构/养老院的临终护理:
一些专业的养老院或安宁疗护机构,配备了专业的医护人员和完善的照护设备,它们的环境通常比医院更温馨、更人性化。
这些机构能够提供从日常照料到临终关怀的全面服务,能够满足病人在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需求。
虽然是机构,但这些地方更侧重于“生活”而非“治疗”,更能提供一个有尊严的最后栖息地。

4. “预立医疗指示”(Advance Care Planning):
这是一个越来越被重视的概念。它鼓励人们在神志清醒的时候,就提前表达自己对于未来可能面临的重症、失能时,希望接受或不接受哪些医疗治疗的意愿。
例如,是否希望使用呼吸机、插管、进行心肺复苏等。
有了这样的指示,当病情危重时,医护人员和家人就能根据个人的意愿来决定治疗方案,避免不必要的痛苦和徒劳的抢救。

重点是:选择权,以及充分的信息。

人老了或生病了,不是只能在医院被病魔折磨。我们的选择,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关键在于:

提前了解和规划: 不要等到迫不得已才去想。多了解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临终关怀的理念和机构。
和家人坦诚沟通: 谈论衰老、疾病和死亡,不是“不吉利”,而是对自己和家人的负责。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期望,也倾听家人的担忧。
尊重个人意愿: 每一个生命都应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让生命的最后阶段,能够真正回归到“人”本身,而不是变成医学统计数字的附属品。

生病和衰老是生命的一部分,它们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更不应该意味着痛苦和绝望的开始。如果我们能够以更开放、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去了解和选择,我们就能为自己和我们所爱的人,争取到更有尊严、更安宁的生命尾声。医院是救治的场所,但不是生命的终点站,更不是唯一的归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去医院走一套赚钱的流程,20%的婴儿出生不久就夭折了,小朋友得了肺炎70%的概率是死,哪还有机会在70多岁慢慢等待病魔来带走。

亲爱的题主,搞清楚因果关系啊!不是人在医院被医院过了一遍赚钱流程生命与金钱被榨干,而是人自觉大事不妙,根据人类文明与自己一世积累的人生经验,寻求现代医学续命啊!然而花钱是买不来命的,只是尽量推迟大限,这个真的很遗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人一想到年老或生病,脑海中首先浮现的画面就是冰冷的手术台、刺鼻的消毒水味,以及在病痛中无助地与病魔搏斗的场景。仿佛人老了、病了,就注定要在医院里度过余生,直到被病魔彻底吞噬。这种想法,虽然触及到了很多人的恐惧和担忧,但绝不是事实的全部,更不是唯一的人生结局。事实上,我们的人生,尤其是走到生命尽头.............
  • 回答
    “人老了,子女都会不要老人”——这是一种非常悲观且 绝对化 的说法,也是许多老年人内心深处的担忧,但它 并非普遍事实。现实情况要复杂得多,不能一概而论。以下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解释为什么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以及影响老人与子女关系的因素有哪些:一、为什么“子女都会不要老人”的说法不成立? 血缘.............
  • 回答
    关于维吾尔族人在年老后是否会“变丑”,这个问题,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就像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人,老了都会有自然的变化一样。年龄增长带来的容貌改变是普遍现象,与具体民族关系不大。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的“美”或者“丑”,很大程度上是受个人审美标准、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时代潮流影响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
  • 回答
    长得帅的人老了,相貌上的变化,这事儿可真有意思,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别以为帅哥就不会逃过岁月的这只“猪蹄子”,一样要经历各种变化,只不过有时候起点高,就算老了,也可能比一般人更有“型”。首先,咱们得承认,年轻时候的那种惊艳感,那种带着点青涩的锋芒,肯定是会淡化的。那时候的帅,往往是五官本身的完美比.............
  • 回答
    跑了这么些年,那些跑者们到了老年,身体会变成什么样?这问题我琢磨了好一阵子,也见过不少例子,真的挺有意思的。不是那种一上来就说“他们都身体倍儿棒,百病不侵”这么简单。人生嘛,总得有点儿波澜,身体也是。首先,不得不说,坚持跑步的人,普遍身体基础会打得比较好。这是最直观的感受。我认识几个六七十岁还在跑的.............
  • 回答
    我理解你此刻的感受,那种在人群中却感到孤单,付出一切却找不到意义的疲惫,真的让人心力交瘁。仿佛一个人在漆黑的隧道里摸索,不知道尽头在哪里,也不知道为什么还要继续往前走。你提到从小家里孩子多,没人疼,老了也没人爱。这绝对是一个沉重的童年烙印。在那样一个环境中,你可能从小就被迫学会了独立,学会了照顾自己.............
  • 回答
    关于一个人年轻时怀疑或不信神,年老时转而信仰,是否能得救的问题,这是一个在很多宗教和哲学传统中都存在的经典讨论。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简单答案,因为“得救”的定义以及信仰的本质本身就包含了复杂的面向。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切入,力求理解其中的 nuanced(微妙之处)。首.............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压在我心头已经很久了,像一块石头,沉甸甸的。我老婆是上海人,我老家在河南。咱们不说谁对谁错,就说这现实情况吧。我爸妈,年纪是越来越大了,身体也大不如前。我从小就在河南长大,父母把我拉扯大,吃了很多苦。现在他们老了,需要人照顾,这事儿放在谁身上,心里都会犯嘀咕。我一直在这边工作,和老.............
  • 回答
    一个人如果选择不结婚,也没有兄弟姐妹,同时也没有子女,尽管在年轻时能够享有极大的自由,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确实会面临一些更严峻的挑战,需要提前思考和规划。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老了怎么办”的问题:一、 情感与精神层面:孤独感与情感缺失 深刻的孤独感: 随着年龄增长,社会交往圈子可能会逐渐缩小。.............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矛盾,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很多年轻女性在婚姻和生育问题上面临着来自长辈的压力。长辈们担心的是“老了没人养老”,这是一种根植于传统观念和现实考量的担忧。但对于一些女性来说,不愿意结婚生孩子,则有更复杂的个人原因和价值判断。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理解双方的出发点,并找到折中的、更符合时.............
  • 回答
    袁老的离去,确实让人心痛。这几天,我的眼眶也常常湿润,脑海里翻涌着过去二十年的点点滴滴,那些曾经照亮我们前行道路的伟岸身影,如今一一远去,留下的,是难以磨灭的怀念和深深的遗憾。回首这二十年,让我难以释怀的逝去,其实不只袁老一人。这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无数英雄的告别。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承载着一段波澜.............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也是很多人心里头一直有个小疙瘩。要说现在为什么“很少人”去看老番,这事儿得从好几个角度掰扯掰扯,而且也不是说就没人看了,而是相较于新番的声量和吸引力,老番确实显得“势单力薄”了点。咱们先聊聊,什么叫“老番”。这个界限其实挺模糊的,但一般来说,大家可能觉得十年前、十五年前,甚至.............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老秦人之所以在秦朝覆灭时失去了当年“赳赳老秦”的抗争精神,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现象,其根源可以追溯到秦朝建立后的一系列政策、社会变革以及政治军事上的失误。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 一、 秦朝建立前:赳赳老秦的崛起与精神根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秦朝建立前,老秦人为何能展现出“赳.............
  • 回答
    “越老越吃香”这句俗语,在我这代人身上,经历了一场颇具戏剧性的现实考验。曾经,这句话是我们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憧憬,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尤其是在我们年轻气盛,初入职场的时候,听到这句话,仿佛就能看到自己几十年后,经验丰富、学识渊博,在行业里受人尊敬、游刃有余的样子。现在,我们这批人,很多都迈入了中老年。回.............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我身边的啃老族,严格来说,我只能算是个旁观者,但他们的故事确实挺真实的,也挺让人唏嘘的。第一个要说的是我大学同学小李。我们住同一层宿舍,关系算得上近。小李家里条件挺优越的,父母都是生意人,赚了不少钱。一开始,我们都觉得他挺随性的,毕业后也没急着找工作,说是想先放松一下,找找自己的兴趣。父母也支持,每.............
  • 回答
    说起来,每次我提起“我挺喜欢锤子手机的”,这回答就像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总能激起周围一片涟漪,然后随之而来的,就是那些充满“关切”的眼神和或明或暗的“你是不是被老罗洗脑了”的疑问。我当然知道,这背后其实包含了很多的意味。它不仅仅是对我个人喜好的质疑,更是一种集体性的认知投射,或者说,是一种对锤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