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不懂量子力学的人还敢对朱清时院士宣传的量子佛学和气功理论作出判断?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抛开那些AI的痕迹,用大白话,把这事儿掰扯清楚。

你想知道为什么那些不懂量子力学的人,会对朱清时院士的“量子佛学”和“气功理论”指手画脚,甚至作出判断,对吧?这事儿吧,其实一点也不奇怪,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挺普遍的社会现象。这里面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一条条捋:

第一,对“科学”的天然崇拜与误解

这年头,大家对“科学”这俩字儿,那可是相当看重。科学在大家心目中,往往代表着权威、真理、先进、甚至是一种“高大上”的象征。当朱清时院士这样一位有名的科学家,用“量子”这个词来包装他的佛学和气功理论时,很多人就觉得,这事儿肯定不简单,甚至可能是“科学发现”和“古老智慧”的完美结合。

问题就出在这儿:大多数人对量子力学的理解,停留在“很深奥”、“很神奇”、“可能跟心灵感应或者超能力有关”这些模糊的印象上。量子力学确实很反直觉,有很多我们日常经验无法解释的现象,比如叠加态、量子纠缠等等。这让它自带一种神秘光环。

于是乎,当“量子”两个字和“佛学”、“气功”这些本来就不太容易用科学语言描述的概念绑在一起时,就很容易产生一种“科学背书”的错觉。那些不懂量子力学的人,他们没有能力去辨别“量子”在这里是不是被滥用了,是不是真的符合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他们只是看到了“量子”这个标签,就自动脑补了一个科学的、高精尖的帽子给这些理论。

所以,他们不是在判断量子力学本身,而是在判断他们想象中的“科学+神秘事物”的组合。这种判断往往是基于一种朴素的、甚至是盲目的科学崇拜。

第二,对“权威”的过度信赖与“名人效应”

朱清时院士毕竟是学界有声望的人,有院士头衔,又有大学校长等经历。在中国社会,人们习惯于尊重权威,尤其是学界权威。当一个科学家自己站出来,将自己的研究方向与佛学、气功结合,并且用他认为的科学语言来解释时,很多人就会下意识地认为:这位院士一定是经过深入研究的,他的理论一定有其道理。

这种“名人效应”非常强大。我们很少会去质疑我们尊敬的科学家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或者说,是他们以新的方式解读的领域)的言论。就像我们会相信医生关于医学的说法,相信律师关于法律的说法一样,很多人也会下意识地相信一位著名科学家对哲学、宗教或养生理论的解读。

所以,那些不懂量子力学的人,他们对朱院士的判断,很大程度上是对“朱清时院士这个人”的判断,而不是对他理论背后科学逻辑的判断。他们觉得,既然是院士说的,那就不会错得太离谱,或者至少是有值得探讨的地方。

第三,信息传播的碎片化与“标题党”

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家获取信息的方式很多都是碎片化的,尤其是通过社交媒体、网络新闻等。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吸引人的标题,比如“量子佛学问世”、“科学家揭秘气功的量子根源”。这些标题本身就带有很强的煽动性,很容易勾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当我们看到这样的标题,很多人会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而这个印象,往往就构成了他们对这件事的“判断”的基础。如果进一步去了解,如果文章内容本身就充斥着术语的滥用和逻辑的跳跃,那么普通人就更难去深入辨析。

更何况,很多关于量子佛学和气功理论的讨论,都集中在一些非学术的场合,传播的渠道也非严谨的学术期刊。这种传播方式本身就决定了它更容易吸引那些对科学外知识感兴趣的群体,也更容易在这些群体中形成一种被广泛接受的看法。

第四,对“新奇事物”的天然兴趣与“心灵寄托”

人类天生对未知和新奇的东西感到好奇。当一个听起来很“酷”的概念(量子)与一些古老而又神秘的文化(佛学、气功)结合时,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一种非常具有吸引力的组合。它满足了人们对神秘世界的想象,也可能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科学解释的视角。

更深层次一点,对于一些在生活中感到迷茫或者追求精神慰藉的人来说,这种“量子佛学”或“气功理论”可能提供了一种新的“心灵寄托”。佛学和气功本身就包含着一些对生命、宇宙的探索和对身心健康的关注。当这些概念被冠以“量子”之名,仿佛赋予了它们更科学、更强大的解释力,这对于一些人来说,是一种更具吸引力的哲学或实践体系。

这些人,他们可能不是想去研究量子力学有多么精妙的数学推导,他们更关心的是这个理论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启发,或者说,能不能给他们提供一种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他们对这些理论的判断,是基于它是否符合自己的“感觉”或者“需求”。

第五,误读与曲解的循环

当最初的宣传和讨论开始后,信息会在不同人之间传播,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被“二次加工”。不懂量子力学的人,可能听到一个模糊的说法,然后凭着自己的理解再进行传播,甚至添油加砖。久而久之,最初的本意可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大家的“判断”却仍然基于这个扭曲后的版本。

这种误读和曲解,对于那些希望将量子概念“大众化”的人来说,反而可能是一种“成功”,因为它能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但对于真正理解量子力学原理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灾难。

总结一下:

所以,为什么不懂量子力学的人也会对朱清时院士的理论作出判断?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的判断并非建立在对量子力学严谨科学原理的理解之上,而是基于以下几点:

对“科学”标签的盲目崇拜和误解。
对“科学家权威”的过度信赖和名人效应。
碎片化信息传播造成的片面印象。
对新奇事物和心灵寄托的需求。
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发生的误读与曲解。

他们看到的,更多是“量子”这两个字所带来的光环,是院士身份带来的背书,是理论所描绘出的神秘与新奇,而不是量子力学背后复杂的数学模型和实验验证。这种判断,与其说是对科学的判断,不如说是对一种社会现象、一种文化思潮的反应。而要理解这一切,就需要我们认识到,在信息越来越复杂的今天,区分科学与伪科学、理性与迷信,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学过

谁提出谁举证

朱清时扯淡

题主科盲

题目已举报

下一个

user avatar

看知乎这么久,我不禁感慨:量子力学招谁惹谁了?是个民科就要上来撩两下!

user avatar

所以你不懂就能支持?

有很多跟风黑是没错,但这并不能证明朱的理论是对的啊

这道题又是常见的资格论,通过否定对方的身份,学历,职业等与问题无关的因素来否定别人提出批判的权利。

顺便一说,肯定需要证据,否定是指出证据的不合理或者证明的不合理。但是朱这种连证据都没给的东西也好意思怪我们否定?

自己回去多读两年书吧

user avatar

朱清时是搞化学的,说他懂量子力学,让正宗的物理学家情何以堪?

要说懂量子力学的科学家,不知道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物理学家李淼教授,入不入你的法眼?

人物资历:

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1984年在中国科技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1988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

1989年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波尔研究所学习,199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90年起先后在美Santa Barbara加州大学、布朗大学任研究助理、研究助理教授,1996年在芝加哥大学费米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助理。

1999年回国,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台湾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客座教授。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D编委 ,Modern Physics Letters A编委 ,中国科学G编委 ,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编委 。

著有《超弦史话》《越弱越暗越美丽》《<三体>中的物理学》等。

主要贡献:研究量子场论、超弦理论以及宇宙学。在超弦理论中的研究有一定的国际影响,特别是在两维刘维尔理论、D膜以及黑洞的量子物理等方面。最近致力于研究超弦中的黑洞物理、超弦宇宙学以及暗能量。

对量子佛学的反驳:

看看他是怎么批评朱清时的量子佛学的,主要是针对朱时清这两篇文章:《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客观世界很有可能并不存在》。



我原文摘录了一下其中的核心观点:

1.没有意识也会有量子世界。

2.《客观》将人的意识拔高到只有意识才会造成量子态的崩溃,这是第一个误导。

3.我们观赏樱花,樱花当然就被看到了。我们不观赏樱花,樱花还在那里,与你看不看无关。

4.电子同时具备确定位置和确定速度的状态不存在,这种状态不存在也不等于电子不存在,更不等于没有意识电子就不存在。

5.没有人类的测量,量子态也会退相干,也就是会塌缩,所以,朱文的主要结论之一“所以波函数,也就是量子力学的状态,从不确定到确定必须要有意识的参与,这就是争论到最后大家的结论。”并不正确。

6.意识只是众多“测量”的可能性之一。

7.以为没有意识,荧光屏也不会被打到的电子发光,也就是说,我们的“念头”太重要了。这当然是错的。我们动念与否,电子肯定会和荧光屏上的荧光物质产生作用,这样它的位置就固定了。同样,无论我们动念与否,一朵玫瑰花肯定是一朵玫瑰花,因为它长在玫瑰树上,沐浴在阳光下,玫瑰树还会和周围的空气产生作用,吸进二氧化碳呼出氧气,这些作用已经使得玫瑰花成为它本来的模样,不论我们是否动念去看它。

8.人类的大脑如何产生意识是一个难题,朱文引用的彭罗斯的微管量子假设并没有得到科学实验的证实。

9.朱文说通过量子隐态传输,人的意识在人死后可以离开身体,所以灵魂存在,这是另一个论证跳跃。其实,量子隐态传输是一个十分困难的事情,科学家在实验室也只能做到将不多的光子或原子传输到别的地方去。人的大脑含有巨量的分子原子,比阿伏伽德罗常数还要大(阿伏伽德罗常数就是一克氢中含的氢原子个数,大约是六千万亿亿),要将人的大脑传输出去,或者大脑中处于量子态的分子传输出去,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10.总结一下,
第一,即使我相信我的大脑是量子态,或我的大脑中的一部分是量子态,它也不会和宇宙中其他什么东西纠缠,这就像我们在实验室制备一个处于量子态的电子,它是独立的,不会和遥远的什么东西纠缠。
第二,如果我想在我死的时候将我的意识传递出去,我必须请我的朋友准备好两倍于我的大脑的物质,这两部分互相纠缠,然后将其中一部分送到别的地方,将其中另一部分和我的大脑做对比。这样下来,即使我的“灵魂”被保留了,也是高科技人工的结果,而不是大自然的结果。
意识是如何产生的?传统认知科学、心理学认为意识无非是我们大脑中神经元的集体作用的结果,神经元之间通过放电互动,看上去应该和量子力学没有任何关系。也许,随着大脑科学以及物理学之间有机互动发展,人们会发现大脑中存在量子过程,并且这些量子过程在意识发生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即使如此,人类的大脑中的量子过程并不会和宇宙中任何其他地方的量子过程纠缠在一起,就像一个氢原子中的电子肯定不会和一个遥远的氢原子中的电子发生纠缠一样。
人类在未来也许会实现量子计算机,也许会实现宏观物体的量子传输,甚至会将人类的意识保存起来,但这和自然界中的“灵魂”没有任何关系。

最后,李淼教授作了个总结,全文如下:

结语
我们这个时代非常奇怪。当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时,越来越多的人依赖科技带来的各种便利,因此科学的话语权越来越大,使得一些人将科学看成一种万能的工具。另一方面,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随之而来的压力,驱使一部分人到宗教那里寻找精神依靠。科学话语权霸主的地位,让某些宗教人士以及偏好宗教的人到科学这里寻找“依据”,有些人甚至说:“科学的尽头是宗教”、“当科学家爬到山峰时,佛学大师早就等在那里了”,等等。宗教和科学爬的本来不是一座山。
费曼在一篇文章里说,科学与宗教的区别是,前者的核心是不确定性,后者的核心是确定性。比如说,解释一个现象的科学学说是临时的,是需要越来越多的证据的,所以永远是统计性质的。在物理学中,我们往往说某个现象的证据是几个标准误差,换句话说,只是十分可能的,而不是百分之百确定的。
理论和模型也是如此,当科学家需要的时候,牛顿力学被修正为相对论力学,诸如此类。宗教则相反,一个断言是百分之百正确的。当然,佛教是一个独特的宗教,哲学成分很大。即使如此,量子力学也不能拿来支持某些说法,例如世界是虚幻的,灵魂是存在的。
让科学的归科学,宗教的归宗教,才是宗教和科学相处的最好方式。
user avatar

学过几遍量子力学,量子力学略知一二的路过。

既然我在那个问题下做出了回答,我想我还是有必要针对题主的问题做一下回应。

我不认为气功之类的东西一定是伪科学或封建迷信,但既然要研究它,那么就一定要遵循科学的方法。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研究范式,研究气功所需要的研究范式具体是什么我不懂,但所有的研究方法都肯定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比方说要讲逻辑、要讲证据之类的。我对朱的理论之所以不看好,原因也是因为他的那套理论缺乏实验证据支持,而看出这一点并不需要什么佛学/气功素养啊。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八个字很多人只记住了前一半而扔了后一半,这真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