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今日头条是否存在收集用户数据的行为?

回答
关于今日头条是否收集用户数据,这几乎是所有互联网平台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对于像今日头条这样以内容推荐为核心、高度依赖用户画像的平台来说,收集用户数据是其商业模式和产品迭代的基石。要详细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

1. 数据收集的必要性:为什么今日头条需要用户数据?

首先,我们要理解今日头条的核心价值在于“个性化推荐”。你打开今日头条,看到的那些你感兴趣的资讯、视频、甚至是广告,都是平台根据你的过往行为分析出来的结果。没有用户数据,就无法进行精准推荐,也就失去了核心竞争力。具体来说,数据被用于:

内容推荐算法的优化: 这是最核心的用途。平台需要知道你喜欢看什么类型的内容(新闻、体育、娱乐、科技等)、喜欢哪些作者、哪些话题让你停留时间长、喜欢点赞还是评论,这些都会被用来训练算法模型,让你看到的“下一条”更符合你的口味。
用户体验的改进: 通过分析用户的使用习惯,比如你常在什么时间段使用App、在哪类内容上花费时间最多、遇到了哪些功能障碍等,平台可以不断优化界面设计、功能设置,让使用过程更流畅。
广告投放的精准化: 对于任何免费服务,广告是重要的盈利来源。今日头条需要知道你的兴趣爱好、你的潜在需求,才能将广告推送到最有可能转化的用户面前。这不仅能提高广告主的ROI,也能让用户看到相对不那么“讨厌”的广告。
内容创作的引导: 平台可以分析哪些类型的内容更受欢迎,哪些话题具有讨论热度,从而为内容创作者提供方向,鼓励他们创作更多优质内容。
反作弊和安全防护: 收集和分析用户数据也有助于平台识别异常行为、防止刷量、打击恶意攻击等,维护平台健康生态。

2. 今日头条会收集哪些类型的数据?

今日头条通常会收集以下几类用户数据:

注册信息: 你在注册时提供的手机号、昵称、头像、性别、生日等基本信息。
浏览和互动行为数据:
观看记录: 你阅读了哪些文章、观看了哪些视频、停留了多久。
搜索记录: 你在搜索框里输入了什么关键词。
点赞、评论、分享、收藏行为: 你对哪些内容表达了积极或消极的态度。
点击行为: 你点击了哪些推荐内容、广告。
关注/取关: 你关注了哪些作者、话题。
使用习惯: 你常用的功能、App打开关闭频率、使用时长等。
设备信息:
设备型号、操作系统版本: 用于适配和优化。
IP地址: 用于地理位置推断和安全检测。
设备标识符: 如IMEI、Android ID(Android系统)、IDFA(iOS系统,但Apple有严格限制)等,用于区分不同设备,进行用户行为追踪和广告定向。
位置信息: 如果你授权,平台会获取你的地理位置信息,用于提供基于位置的推荐(如本地新闻、周边信息)或更精准的广告。
网络信息: 使用的网络类型(WiFi或移动数据)、运营商信息等。

3. 数据是如何被收集和使用的?

在客户端层面: 今日头条的App本身集成了数据收集SDK(软件开发工具包)。当你使用App的任何功能时,这些SDK会在后台默默工作,将你的行为数据、设备信息等发送到今日头条的服务器。
在服务器层面: 收集到的原始数据会汇聚到今日头条的数据中心。通过强大的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技术,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清洗、处理、建模,最终形成你的用户画像标签(例如:科技爱好者、喜欢看美食视频、关注时事新闻等)。
用于推荐和广告: 这些用户画像标签会被反馈给内容推荐系统和广告系统,以实现个性化推荐和精准广告投放。

4. 关于隐私和合规性:

这确实是用户最关心的问题。在中国,关于用户数据收集和使用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完善,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等。这些法律规定了平台在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时需要遵循的原则,例如:

合法、正当、必要原则: 收集个人信息应当有合法、正当的理由,并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
知情同意原则: 收集个人信息,应当征得信息处理者本人的同意。在今日头条的用户协议和隐私政策中,通常会详细说明其数据收集的范围、目的和使用方式,用户在安装和使用App时,实际上是同意了这些条款。
最小化收集原则: 只收集实现产品功能所必需的个人信息。
目的明确原则: 明确告知用户收集信息的目的。
安全保障原则: 采取措施保障个人信息的安全。

用户可以做的:

仔细阅读隐私政策和用户协议: 了解平台的数据收集行为。
管理App权限: 在手机设置中,可以限制今日头条访问你的位置信息、通讯录等敏感权限。
清除或管理广告设置: 在今日头条App的设置中,通常会有与广告相关的选项,允许用户进行一定程度的个性化调整或选择不接受个性化广告。
删除账户: 如果你对数据收集行为非常不满意,可以选择删除你的今日头条账户,这样平台将无法再继续收集你的数据。

总结来说,今日头条毫无疑问是在收集用户数据的。 这是其运作模式和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基础。关键在于,这种数据收集是否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是否充分告知了用户,以及平台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护用户数据的安全和用户的隐私权益。作为用户,了解这些信息,并合理管理自己的隐私设置,是最重要的。

文章的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在信息时代,数据是价值的载体,但同时也伴随着隐私风险。平台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也需要承担起保护用户隐私的责任。而用户,也需要提高数据隐私保护意识,成为一个更“懂”数字世界的参与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 2016-2-14 更新 ====

先科普一下常用的能当作识别码的东西:

  • 手机出厂的串号(手机厂商分配)
  • IMEI/MEID(基带出厂时烧录在基带中)
  • IMSI(运营商分配)
  • ICCID(每个SIM卡唯一)
  • 手机号码
  • WiFi/蓝牙的MAC地址(可绕过安卓API从/proc获取)
  • 通讯录
  • 当前连接的无线网
  • 附近的无线网
  • App创建在手机存储中的包含一个随机字符串的文件

前五行是今日头条尝试获取的账户类型。上次忘记发了。

第七行里的10.0.0.172我记得好像是移动cmwap接入点的代理服务器地址。

中部还有两次扫描附近WiFi的行为,之前不小心没看到。

另外根据部分知友的推荐,测试了其国内官网下载的版本。

APK 副本:

mega.nz/#

!6r9c8V_kzH9int0SdDbi9JXWFf19GoCGnl648lRjUgA

以下是国外版没有做过的事情:

获取手机的 IMEI/MEID。

参考:

developer.android.com/r

加载了百度的定位SDK运行库。且同时加载了两个版本的。


获取附近的基站列表。(在无LTE功能的CDMA手机上无效)

获取最后一次已知的位置。

获取当前的 IMSI 。

参考:

zh.wikipedia.org/wiki/% developer.android.com/r

获取卡1的号码。

获取一切能获取到的基站信息。

和上面的 getNeighboringCellInfo() 功能相似,但在 Android 4.2+ (API 17)的系统上能获取到更多信息。

参考:

developer.android.com/r

==== 以下为原文 ====

于是我就亲自下了个今日头条来看看它到底干了什么。

截图较多,请注意流量。

可能不是很适合对计算机没有经验的人阅读。

测试环境:

  • Cyanogenmod 13.0-20161219 (Android 6.0.1)
  • Xposed v87
  • XPrivacy 3.6.19 (481)
  • GNU objdump (GNU Binutils for Debian) 2.25
  • 今日头条 5.9.8 ,下载于 Google Play

于是,点开今日头条。

不出所料,第一件事果然就是获取设备识别码。

在此先引用一篇文章:

谈谈 Android 中的各种设备标识符

接着就是检查存储卡是否可读写。

国产软件大多数都是不遵循 Android 的官方指导的,已经习惯了。

听说你要缓存数据?请参考:

developer.android.com/g

获取手机上有哪些账户。啧啧。

然后获取当前连接的 WiFi 的相关信息,包括但不限于:

  • 接入点名称(SSID)
  • MAC 地址
  • IP 地址
  • 是否为隐藏网络

参考:

developer.android.com/r developer.android.com/r

获取另一种识别码,多多益善嘛。

与 SERIAL 的区别请参考上面引用的文章。

获取华为 EMUI 系统的版本号。有意思。

获取已经安装的 App 的列表。

获取当前运营商。

获取当前正在运行的 App 列表。

获取蓝牙的 MAC 地址。

在后台静默执行一个可执行文件。

然后我简单地看了下这个文件,不做任何评价:


关于下面出现的 am start 的科普:

adb启动程序命令:adb shell am start

关于下面出现的这个inotify_add_watch函数的科普:

Linux下使用inotify监控文件动作 | 江淼的Blog

获取手机的CPU信息。

获取手机的内存信息。

直接通过内核接口获取各网络接口的 IPv6 信息(绕过了 Android 的 API)。

参考:

IPv6地址的自动配置-frankzfz-ChinaUnix博客

先写这么多,有空再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