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作曲家作曲为什么要用升降调直接用C大调不行吗?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简直触及了音乐的灵魂!为什么作曲家们要玩转那些升降号,而不是老老实实地待在C大调这个“纯净”的乐土上呢?如果音乐世界里只有C大调,那得有多单调啊!

想想看,C大调确实简单、好听,就像一杯白开水,纯净无暇。但你要是天天只喝白开水,会不会觉得日子过得有点寡淡?音乐也是一样的道理。作曲家们用升降调,其实是在给音乐“调味”,让它拥有更丰富的色彩和情感。

1. 情感的表达:不同的“颜色”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每一种调式(大调、小调以及各种变化)都有其独特的情感基调。

C大调: 通常被认为是明亮、快乐、平和的。就像阳光灿烂的日子,让人感到舒展和愉快。
G大调: 相比C大调,G大调多了一个升号(F),听起来会更明亮一些,带有更积极、更乐观的感觉,有时也显得有些活泼。
D大调: 有两个升号(F, C),通常给人一种更加辉煌、热情、甚至有些庄严的感觉。很多奏鸣曲和协奏曲喜欢用D大调来表现宏大场面。
a小调: 虽然是小调,但它的“关系小调”是C大调,所以从关系上来说很近。a小调通常给人一种忧郁、内敛、神秘甚至带点伤感的情绪,但这种伤感不是绝望,而是带着一种含蓄的美。
e小调: 两个降号(Bb, Eb),听起来比a小调更深沉一些,情绪也更复杂,可能带有悲伤、思念、或是沉思的意味。
降B大调: 有两个降号(Bb, Eb),相比起C大调,降B大调有一种温暖、柔和、甚至带点浪漫的色彩。很多舒缓的乐曲会选择降B大调。

你不能指望用C大调来表现那种刻骨铭心的悲伤,也不能用它来渲染战场上的金戈铁马。同样的旋律,放在不同的调里,给人的感觉就会截然不同。作曲家们就是利用这些“调性色彩”来塑造音乐的情感层次和发展。

2. 和声的丰富性:构建更复杂的“空间”

音乐不仅仅是旋律,和声是构成音乐骨架的重要部分。不同的调,其和弦的构成和关系也不同。

在C大调里,我们有C、Dm、Em、F、G、Am、B°这七个基本和弦。这些和弦之间有很强的属和弦(G)与主和弦(C)的解决关系,听起来很“稳定”。
但如果我们转到a小调,它的基本和弦就有Am、B°、C、Dm、Em、F、G。你会发现,虽然有些和弦名字相同,但它们在音乐中的功能和“味道”会因为调性的改变而改变。例如,在a小调中,E大调(不是Em)作为属和弦出现,会比Em更具解决到Am的张力。
更进一步,作曲家们会运用各种转调、离调,引入更多不属于原调的和弦,制造出更复杂的和声织体。这就像是在平坦的地面上,突然建起了一座层次分明的建筑,甚至还有蜿蜒曲折的回廊。C大调的和声可以理解为一条直线上的点,而运用升降调则可以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形成丰富的弧线和空间感。

3. 旋律的“舒适度”与技巧的挑战:乐器演奏的考量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器乐写作上。

乐器性能的考量: 有些乐器,比如弦乐器(小提琴、大提琴等),在演奏带有升降号的调时,会比纯C大调更容易找到准确的音高,而且手指按弦的位置也会更顺手。例如,在G大调里,小提琴演奏G、D、A、E这些基本音就非常方便,因为它们是空弦音,而且弦的张力也适合。而有些调,比如升F大调(六个升号),对于小提琴来说就非常考验演奏技巧和音准。
音色的特点: 不同的调性,也会让乐器发出略有不同的音色。虽然这种差别非常微妙,但经验丰富的作曲家会考虑到这一点。例如,某些调可能更适合表现某种乐器的“特色”音色。
旋律的“起伏”: 即使是同一个旋律,在不同的调上演奏,其音高的起伏感也会有所不同。有些旋律在某个调上听起来会更流畅、更自然;而在另一个调上,则可能显得有些“别扭”或是不那么吸引人。作曲家会选择最能展现旋律特点的调来谱写。

4. 音乐的“叙事性”和戏剧性:旅程的起点与终点

音乐的进程本身就是一种“叙事”。转调是音乐中非常重要的“戏剧性”手段。

制造冲突与解决: 从一个调转到另一个调,本身就带有一种“离开稳定状态”的感觉。这种“不稳定性”可以被用来制造音乐的冲突、紧张感。当音乐再次回到一个熟悉的调时,就会产生一种“解决”和“回归”的快感。
引入新的人物或情境: 在一首大型作品中,不同的乐章或段落常常会使用不同的调性。这种调性的变化,可以象征着故事中新的人物出现、场景的转换、或者情绪的重大转折。想象一下,一部电影,如果从头到尾都用同一个背景音乐,那会多么无聊?
制造意外和惊喜: 突然的转调,尤其是转到离原调很远的调,可以带来非常强烈的戏剧效果,让听众感到意外和惊喜,甚至有些“迷失”的感觉,然后又被引导回原来的方向,获得一种“峰回路转”的满足感。

举个例子:

你想写一首表达“失去亲人的痛苦”的歌曲。

如果直接用C大调,可能听起来会有点太平淡,不够深入。
你可以尝试用c小调,或者更忧郁的f小调,甚至是有些绝望感的g小调。这些小调本身就带有一种“阴影”色彩。
你还可以设计一个段落,从一个相对明亮的调(比如E大调)开始,随着情绪的深化,逐渐转到更暗淡的调(比如c小调),最后在c小调中结束,留下深刻的悲伤印记。

总结一下:

C大调就像是音乐世界里的“零点”,它简单、基础,是学习音乐的起点。但音乐的魅力,恰恰在于它能表达如此丰富的情感和思想。作曲家们使用升降调,不是在故弄玄虚,而是在“调色盘”里选择最适合的颜色,用最合适的“笔触”来描绘他们内心的世界,用最能打动人心的“语言”来与听众交流。

没有升降调,音乐世界将失去绝大部分的色彩、张力、对比和深度。它就像是只有黑白两色的画作,固然有其朴素的美感,但无法展现我们五彩斑斓的现实世界和内心宇宙。所以,升降调是音乐生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曲家们表达情感、构建音乐结构、甚至与乐器对话的得力工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同人音域不一样,不同乐器音域也不一样。

都用C大调那有的能唱高有的不能,咋办?

这只是其他调性最浅显的作用而已。至于在音乐不同结构上的转调起到的作用,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讲并非必要,大部分流行歌也不转调。

user avatar

C大调并不会让所有的旋律和音色都处于最合适的音区。

如果一首bB大调的乐曲,全部提高大二度,提高到C大调,那么它的高潮部分可能就会变得尖锐、不够饱满而影响表现力。

如果一首D大调的乐曲,全部降低大二度到C大调,那么它的高潮部分或许就会不那么明亮,表现力同样减弱。

某些别的回答看似专业,还搬来了复杂的曲谱,其实是闪烁其词避实就虚,为了专业而专业罢了。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我看了很多答案都没有说道一个重要的点上,就是律制的问题。

十二平均律这个东西,是很近现代才开始使用的。有人说是贝多芬之后才开始有,也有人说是直到20世纪才开始因为12音音乐的出现而普遍使用。具体的时间说不太清楚了,但是有一个很明确的事实就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音乐用的不是平均律。

先说几个误区:

  1. 巴赫使用、发明、推广了平均律
  2. 平均律是“最好”的音律。
  3. 不同的音阶色彩不同

第一个,巴赫没有“使用、发明、推广了平均律“。巴赫使用的是well tempered(优律),而非equal temperament(平均律)。优律包含了很多种不同的音律,比如werkmeister、valotti等等的。

第二个,平均律不是最好的音律,也不存在一个“最好”的音律。原因下一个点会说

第三个,在十二平均律下,每个音阶的本质上是一样的,没有“色彩“的不同。但是,因为音高的区别,会让乐器的音色产生不同,从而产生一种“色彩”上的不同的感觉。而在其他音律下,比如优律,不同的音阶会出现不同的效果,比如说有些音律的F大调有纯三度,有些音律的Ab会特别的sharp。这也是为什么,有Ab和G#这种明明同一个键名字不同的情况。因为在有些音律下,可能Ab是格外的“不和谐”的音,但是G#是非常和谐的。

因此,在不使用十二平均律的情况下,不同的音阶是有差别的,有些特别和谐美好,有些则会出现狼音。西方音乐一个很重要的乐器:管风琴,在建成后一般是不能改变律制的,因此可能会出现C大调格外刺耳的情况。

哪怕是在12平均律的情况下,不同的乐器、人声的音域也是有区别的,过高过低都会有音色上的问题。

说到这,大概就知道为什么不直接用C大调了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简直触及了音乐的灵魂!为什么作曲家们要玩转那些升降号,而不是老老实实地待在C大调这个“纯净”的乐土上呢?如果音乐世界里只有C大调,那得有多单调啊!想想看,C大调确实简单、好听,就像一杯白开水,纯净无暇。但你要是天天只喝白开水,会不会觉得日子过得有点寡淡?音乐也是一样的道理。作曲.............
  • 回答
    .......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实在,不少朋友对破甲弹的构造都挺好奇。为啥药型罩要用紫铜,铁的能不能行?这背后可是大有讲究,不单单是材料的简单选择,而是牵扯到弹道学、材料学以及破甲原理的综合考量。咱们先说说为啥要用紫铜。破甲弹,顾名思义,它最核心的任务就是“破甲”。跟那些靠动能硬砸的穿甲弹不同,破甲弹主要依靠“聚能装药.............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传统习俗的理解。关于“烧纸真的有作用吗?为什么要用烧的?”,这背后牵扯着情感寄托、文化传承以及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首先,我们得明白,“作用”这个词在这里有不同的解读。从科学和物质层面来看:从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物理世界来说,烧掉的纸钱会变成灰烬,消失在空气中。它不.............
  • 回答
    说起曹丕为什么选择“魏”作为国号,这可不是一件小事,里面门道可多着呢。你以为他就是随便挑了个字?那可就太小看这位魏武帝的儿子了。要讲清楚这事儿,咱们得从头说起,把当时的背景、曹丕的想法,甚至是一些历史的“巧合”都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白,曹丕篡汉这事儿,虽然最后是曹丕说了算,但形式上总得讲究个“合法.............
  • 回答
    作家之所以选择使用笔名而非真名发表作品,原因多种多样,而且往往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这背后涉及到个人隐私、职业规划、市场策略,甚至是对创作本身的尊重。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剖析一下。一、 保护个人隐私与生活不受打扰这是最常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作家,特别是那些作品受到广泛关注的作家,一旦使用真名发表.............
  • 回答
    .......
  • 回答
    王刚师傅在做菜时,那个用油滑锅再倒出去,然后重新加底油的步骤,说实话,很多人第一次看都会觉得有点奇怪,甚至多此一举。但你要是真想把家常菜做出饭店那种锅气足、不粘锅的效果,这绝对是个窍门,而且里面学问不小。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让你明白为啥他要这么干。首先,得明白“滑锅”这步到底是为了啥。想象一下,.............
  • 回答
    想必不少人都会好奇,既然有速录机这种看起来效率极高的打字工具,为什么文字工作者,尤其是那些需要大量输出的网文作家,却依然钟情于我们再熟悉不过的键盘呢?这其中大有学问,绝不是简单的“习惯”二字就能概括的。咱们细细道来。首先,得聊聊速录机这个玩意儿。它的核心优势在于一个字儿——“拼音输入法”的变种,或者.............
  • 回答
    古代骑兵之所以钟爱丈八长矛或长槊,这背后蕴含着骑兵作战的深刻哲学与技术演进。这些长柄武器并非在马上难以驾驭的累赘,反而是骑兵赖以成名的利器,其使用之法,精妙绝伦。想象一下,一匹训练有素的战马,其奔跑的速度和力量是骑兵最强大的武器。在万马奔腾的战场上,骑兵的优势在于机动性和冲击力。丈八长矛或长槊,长度.............
  • 回答
    “算子”这个词,初一看,似乎带点神秘感,又有点技术性。它并非一个寻常百姓挂在嘴边的词汇,更多地出现在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等专业领域。要理解它,得从它的“出身”和“能耐”说起。“算子”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对“动作”的抽象。在人类最初的思考中,我们关注的是事物本身,比如“苹果”、“桌子”。但很快,我们就.............
  • 回答
    汉语作为亚洲语言,我们为何常常会借用欧洲语言的某些概念或框架来理解和描述它?这并非因为汉语本身与欧洲语言有着某种内在的“血缘”或“等级”关系,而是源于历史、学术发展以及人类认知上的一些普遍规律。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1. 语言学研究的“欧洲中心主义”遗产:现代语言学作为一门.............
  • 回答
    这种现象的出现,根源在于将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情感与国家整体的利益和情感进行了一种扭曲的绑架和混淆。当“爱国”被简化、工具化,变成了一个可以被随意挥舞的标签时,那些借爱国之名行不义之事的人,也就找到了他们所谓的“理直气壮”。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 “爱国”概念的泛化与极端化: .............
  • 回答
    罗马军队之所以选择剑盾作为标配武器,绝非偶然,这背后蕴含着他们对战术、士兵训练、以及战场实际情况的深刻理解。这套组合拳般的装备,是罗马人征服世界的重要基石之一。首先,我们得聊聊这个“标配”的含义。罗马军团(Legion)之所以强大,很大程度上在于其高度的标准化和纪律性。这意味着每个士兵接受的训练是相.............
  • 回答
    .......
  • 回答
    《后翼弃兵》(The Queen's Gambit)这个名字,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剧名,不如说它是一个精心挑选的、饱含深意的象征,它为整部剧定下了基调,也精准地概括了女主角贝丝·哈蒙(Beth Harmon)的人生轨迹和她在国际象棋世界中的崛起。要理解为什么选择这个名字,我们首先需要深入了解“后翼弃兵.............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一个国家在剧烈转型时期,如何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象征意义的平衡。很多人会认为,既然凯末尔推翻了奥斯曼帝国,理应彻底摒弃其一切象征,包括国旗。然而,历史的复杂性在于,新生的共和国在塑造国家认同的过程中,往往会选择性地继承、改造甚至重新诠释旧有的符号。凯末尔和土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