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猫和狗的智力哪个高?

回答
猫和狗的智力哪个高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因为“智力”本身就没有一个统一、绝对的定义,而且猫和狗的优势领域也大相径庭。因此,不能简单地说谁的智力就一定更高。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对比它们的智力表现:

一、 关于“智力”的定义与评估的挑战

在深入对比之前,理解我们为什么难以直接比较是很重要的:

什么是智力? 人类对智力的定义通常包括: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记忆力、推理能力、理解能力、创造力以及社交智能等。然而,这些特质在动物身上如何体现,以及如何量化,是研究的难点。
研究方法和偏见: 大多数关于动物智力的研究都是以人类的标准和方法进行的。人类更擅长训练狗,因此关于狗的智力研究和互动案例也更多。猫相对独立,更难进行系统性的训练和测试,这可能导致对其智力的低估。
物种的生存需求: 猫和狗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发展出了适应各自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特定技能和认知能力。狗的祖先是群居的狼,需要协同狩猎、社会等级和沟通;而猫的祖先是独居的猎手,更侧重于独立解决问题、环境感知和隐蔽性。

二、 猫和狗在不同智力维度的对比

尽管如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它们的表现:

1. 学习能力与训练:

狗: 狗通常被认为在学习指令和服从性训练方面表现出色。这是因为它们有强烈的取悦主人的欲望,以及对奖励(食物、赞美、玩耍)的高度敏感。它们能学会大量的指令,理解复杂的短语,甚至在一些研究中展示出理解上百个词汇的能力。
详细解释: 狗的社会性结构让它们更倾向于跟随领导者(主人),并从模仿和奖励中学习。它们能够理解主人的情绪和意图,并且渴望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例如,牧羊犬能理解非常复杂的指令来控制羊群的走向。
猫: 猫的学习能力也很强,但它们通常不那么热衷于执行指令,除非它们自己认为有意义或能带来回报。猫更擅长通过观察和试错来学习,例如学习如何打开门、如何找到隐藏的食物,或者模仿主人的某些行为(如在特定时间叫醒主人要吃的)。
详细解释: 猫的学习更多是基于生存和好奇心。它们会学习环境中哪些行为能带来食物,哪些行为能避开危险。虽然训练猫指令相对困难,但并非不可能。一些研究表明,猫能够学会简单的指令,甚至能够理解自己的名字和一些常用词。它们也擅长学习空间导航和记忆物品的位置。

2. 问题解决能力:

狗: 狗在解决与人类互动相关的任务中表现出色,例如通过指示找到隐藏的物品,或者理解简单的因果关系(如按下杠杆会掉出食物)。
详细解释: 狗在需要与人合作或理解人类意图的任务中表现突出。它们能理解肢体语言和语音线索,并据此做出反应。
猫: 猫在解决独立性任务方面可能更胜一筹。它们更擅长利用物理环境来解决问题,例如设计复杂的路径来获取食物,或者操纵物体来达到目的。
详细解释: 猫是天生的猎手,它们需要独立思考如何追踪、伏击猎物。这训练了它们解决复杂物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它们能学会如何使用爪子或身体来操作装置以获得奖励,或者巧妙地打开储藏食物的抽屉。一些研究显示,猫能够理解简单的工具使用,例如用棍子拨动一个物体来获得另一个被困住的物品。

3. 记忆力:

狗: 狗有良好的长期记忆,能记住与人互动、熟悉的面孔、地点以及过往的训练。
猫: 猫也拥有优秀的记忆力,尤其是空间记忆和对人的识别能力。它们能记住食物存放的地方、熟悉的主人和猫咪,以及曾经获得奖励或遭遇过危险的地点。
详细解释: 猫的记忆力在它们的野外生存和狩猎中至关重要。它们需要记住猎物的活动规律、水源地以及安全躲藏的地方。一些研究表明,猫的短期记忆可能比狗略差,但长期记忆和对特定事件的记忆可能相当强大。

4. 社会智能与沟通:

狗: 狗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它们非常擅长解读人类的情绪和意图,并与之建立深刻的联系。它们通过吠叫、肢体语言(摇尾巴、耳朵、姿势)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并且能理解人类的语言线索。
详细解释: 狗在与人类共同生活了数万年,它们通过选择性驯化演化出了对人类信号的高度敏感性。研究发现,狗能理解人类的指点、眼神交流,甚至能从人类面部表情中识别情绪。它们与主人的互动往往是双向的,充满了情感交流。
猫: 猫的社会性相对更灵活,它们既能独居,也能形成小群体。它们通过叫声(种类繁多,针对不同对象)、肢体语言(胡须、尾巴、耳朵、身体接触)和气味来与同类及人类沟通。猫对人类的情绪也有感知能力,但表达方式可能更含蓄。
详细解释: 猫的叫声系统非常发达,幼猫用叫声与母猫沟通,成年猫则用叫声与人类沟通,但很少用叫声与同类沟通。它们通过摩擦身体留下气味标记,表达亲近或宣示领地。猫也能感知人类的情绪,例如在主人悲伤时靠近安慰,但其社会互动更多是基于主动选择和建立舒适的关系。

5. 感知能力与环境利用:

狗: 狗的嗅觉极其灵敏,这在它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搜救、毒品探测等。它们的听觉也非常出色。
猫: 猫拥有出色的视觉(尤其是在低光环境下)、听觉和平衡感,这些都服务于它们狩猎的本能。它们能精准地判断距离和速度,进行跳跃和攀爬。
详细解释: 猫的视觉和听觉系统为它们提供了在夜间或复杂环境中高效狩猎的能力。它们能够察觉到极细微的声响和移动,这使得它们在定位和捕捉猎物时拥有巨大优势。

三、 总结与结论

总而言之,猫和狗的智力高低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它们各自拥有高度发达的、适应其生存需求和演化历史的认知能力。

如果你将智力定义为服从性、学习指令和与人类的紧密合作能力,那么狗可能显得更“聪明”。 这是因为狗的社会性、取悦主人的欲望以及选择性驯化,让它们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如果你将智力定义为独立解决问题、空间导航、环境感知和巧妙利用物理规则的能力,那么猫可能展现出不同的智力优势。 它们更擅长独立思考和执行与生存相关的复杂任务。

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这两种动物都非常聪明,只是聪明的方式不同,体现在不同的方面。对它们的评价不应基于人类的偏好或预设标准,而应理解它们各自独特的能力和天性。最终,它们都是迷人且充满智慧的生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我这智商,抠出来一上秤,就比你多二斤!”

“那我们就抠出来比试比试”

Round 1

识数。 ∪・ω・∪

因为狗是从狼驯化而来的,狼为了生存繁衍必须识数能够看清楚另一伙狼的数量,如果对方数量占有优势就要自己避免战争,否则为了抢占地盘会发生战争。

而猫则不会。

“你觉得猫和狗哪个更聪明?”千人(都是养猫养狗的人)调查显示29%的人认为猫是最聪明的动物。

58%的人觉得狗才是最聪明的动物。

谁更聪明呢?一目了然旺!

这是在美国剑桥郡专门研究猫和狗领先的兽医咨询所开展的。撸猫的千万别打小电视啊,这是人家专门与国际顾问团队合作的成果。


对二者的生理结构研究发现EQ的区别狗EQ1.2,猫EQ1。狗赢了。

二者的神经元数量的区别是猫3亿个,狗6亿个。狗的聪明程度是猫的2倍左右。狗赢了。

Round 2

在完全黑暗中测试猫的通过能力胜于狗。猫是赢家。

在嗅觉方面通过测试狗的嗅觉神经末梢高于猫。狗是赢家。

在听觉上,猫的听觉高于狗。猫赢了。

加个无关智力的Round 3做彩蛋吧

在跳高方面猫赢了。狗跳了112厘米,猫跳了129厘米。猫赢了。

跳远方面狗狗赢了,最好的记录8.5米。猫1.8米。

在速度上猫赢了 (ฅ´ω`ฅ)

在耐力上狗狗的持续能力更强。

总结:

猫主子的优点和长处 :

几千年来,猫和狗都是进化出了完整的生态位,所以,它们都是杰出的幸存者。

user avatar

出处见水印

user avatar

对于猫狗皮质神经元谁更多的问题。

答案是狗更多,其神经元个数约为5亿左右,一般是猫的1.5~2倍。这个数据来自于Vanderbilt大学心理学和生物科学副教授Suzana Herculano-Houzel在2017年的研究成果。详情见下:

网上流传的一种说法:猫的大脑皮层神经元数量为3亿,狗的为1.6亿。实际上来源于格哈德·罗特(Gerhard Roth)和乌苏拉·迪克(Ursula Dicke)发表在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的论文里引用的数据,而这个数据又引用自一篇1987年的论文。详情见下。

至于皮质神经元的数量跟智力的关系,由于影响智力的因素非常复杂,所以我们只使用“可能”的字眼:狗因为具有更多的神经元,可能比猫会更擅长完成复杂任务,可能具有更加丰富的内心情感。

user avatar

首先,猫和狗有智力一说吗?

有,但是很难用我们的标准去衡量,你说你家狗勾会叼拖鞋甚至会买菜,而猫只会舔蛋蛋,说明狗勾更聪明,这就是扯淡,因为猫和狗的社会性不一样,驯化程度不一样,其智力水平很难套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衡量标准,就好像你没办法说一个锤子比扳手更适合当勺子

很难,但不是没办法测量,毕竟连耗子都能测量认知能力和记忆力,没道理猫狗不行,最起码饿个三天让它们学习在迷宫里找吃的,测试在学习动机最强的情况下学会迷宫时间总是能做到的(耗子就是这么干的)。

那么有没有在同一篇文献中直接比较猫和狗认知能力的研究呢?答案是没有,甚至不同文献中用同一个认知范式测猫狗的都没有。

所以引这个文献里说狗能记住多少东西,再引那个文献说猫可以认出多少人脸,你再通过这两个不同的实验不同的范式去说谁更聪明,是不合理的,也是比不出个什么玩意的。

那是不是没有答案呢?不好说,但有一个研究可以参考一下。

这是一篇2017年发表在Frontiers in Anatomy上的研究,比较研究了八种食肉动物的脑子,分别是:雪貂、带状猫鼬、浣熊、家猫、家犬、条纹鬣狗、狮子和棕熊。

值得一提的是,看起来是八种动物,其实依然是猫狗大战,因为四个属于犬型亚目(狗,貉,鼬和棕熊),另外四个属于猫型亚目(条纹鬣狗,带状猫鼬,狮子和猫)。

结果如下:

结果发现,狗的大脑皮层神经元的“绝对数量”是猫的两倍,但是“神经元密度”上并没有差异,甚至猫略有胜出

作者认为,猫和狗皮层神经元绝对数量的差异,是可以反映出认知水平的差异的,也就是狗比猫聪明。

作者对此作出了解释:之前的研究都已经表明,大脑皮层中神经元的“绝对数量”是不同物种认知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1][2][3](注意是皮层,而不是整个大脑)。

举个例子,世界上大脑神经元绝对数量最多的物种是大象,拥2.57×10^11个神经元[4],但是人类依然是世界上最聪明的物种,因为大象皮层神经元数量(56亿)仅有人类的三分之一(160亿)[5]

这个规律总体而言是没问题的,尽管会有一些例外(如某些鲸的皮层神经元数量比人类多,可能和神经元功能和连接方式有关),但不影响结论,即对于大多数动物而言,皮层神经元的“绝对数量”影响了认知能力

如之前所说,神经元是个吃粮大户,进化上的奢侈品,能躺着生存谁愿意动脑子呢?更多的皮层神经元数量,如果毫无用处,其实是一件进化上不划算的事情。

事实上,社会性动物越强的动物越聪明,是一个非常合理也很符合逻辑的事情,因为群居动物需要进化出更复杂的沟通方式和社交技巧,老虎打猎莽上去就行了,狼群还得讲个配合不是?

甚至有研究表明,狼甚至有方言。例如剑桥大学的研究者分析了来自13种不同的犬科动物及其亚种(包括狼、豺狼和狗)的超过2000次嚎叫声,发现不亚种的犬科动物嚎叫声有很大的区别,例如,灰狼的嚎叫声是低平而沉重的,而红狼的嚎叫声则是高亢而递进的[6]

这暗示我们群居生物是有进化出复杂语言和认知策略的需求的。

而动物的社会性水平影响智力进化也有证据。例如,2018年一篇Nature[7]就发现,澳洲喜鹊(黑背钟鹊)的群体越大,群体成员的智力就越高

这项研究共涉及14个群体,最小的包含3只黑背钟鹊,最大的包含12只,总计56只。作者设计了4项任务来量化这些鹊的认知功能,结果发现,生活在较大群体里的个体的认知表现优于较小群体里的个体。

其实人类也是如此,如果远离群体,社交隔离久了一个个都变傻了,更容易患老年痴呆[8][9];相反,社交越多的老年人越不容易痴呆[9]

所以说,综合以上内容,将智力定义为“以学习能力为主的普适性的认知能力”的话,猫是没有大多数狗聪明的

但是,这篇文章还提到:

“考虑到猫和狗似乎都遵循相同的大脑皮层神经元缩放规则,由于皮层神经元数量的差异导致它们之间认知能力的任何差异都与由此产生的大脑大小的差异有关,这表明和猫大小相仿的狗,如果它们有猫大小的大脑,它的皮层神经元可能只与家猫一样多。”

也就是说,体型越小的犬,可能越不聪明。一个证据就是,这篇文章的狗脑来源于两只狗,一只是金毛,一个是小型串犬,金毛皮层神经元绝对数量比小型串犬多46%。

我再说得明白点,狗和猫的智力谁高谁低可能取决于体型,如果一只狗,和猫一样小,甚至比猫还小,那它可能未必有猫聪明

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小型犬暴躁又蠢的缘故...

从进化的政治正确角度说,用人类的智力标准去评价动物是显然不合适的,自然状态下的猫和狗(狼)在各自所处的生态位上都已经足够“聪明”了,如果由猫来制定“智力”规则,将徒手捕食能力也纳入智力标准,显然我们人类都是弱智。


********分割线*************

正文已完结,下面是对那篇文献本身的解读,原本放在正文里的,后来越看越觉得影响阅读,就放在这里了,有兴趣可以康康。

这个研究的主要目的并非是比较猫狗谁更聪明,而是对“体型—大脑大小—神经元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他们发现,体型和皮层的神经元数量,大体上是呈线性关系的,即体型越大,大脑皮层中的神经元越多,但有两个例外,就是棕熊(和猫差不多)和干脆面君(浣熊)。

作者因此得出的结论是,对于大多数动物来说(这篇文章在统计时还纳入了其它动物的数据,包括啮齿类,偶蹄类等),体型越大的动物脑子越大,大脑皮层越大动物的皮层神经元越多(但注意,该原则只在不同物种间比较时起效,并不适用于不同体型的同一物种)

但是,重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反而并不符合这一定律,因为涉及到一个进化上的代谢耗能成本的权衡,因为体型越大的食肉动物本身能耗大,有研究发现大型动物狩猎时的单位耗能是小动物的两倍[10],对食物的需求量也大,如果将过多的能量用于供养一个等比增加的大脑,会降低其生存的竞争力。

这也是为什么狮子皮层神经元和狗差不多,棕熊更是只有狗的二分之一,没办法,庞大的身体已经是吃粮大户了,地主家也没有余量呀(供养大脑)。

而干脆面君(浣熊)尽管看起来是一个极端值,以迷你的体型拥有接近狮子和狗的皮层神经元,是不是说明它聪明异常呢?

可能也有别的解释,是这样的,皮层(cortex)虽然是大脑的高级区域,但其实负责高级认知功能的最核心区域是前额叶,除此之外还包括大量的运动皮层、视皮层、听觉皮层等处理高级感知觉的脑区,不直接参与记忆与认知的加工。而研究发现,干脆面君的皮层神经元虽然多,但是前额叶皮层的脑容量占比非常低,只有10%,而同科的长鼻浣熊的前额叶占比是20%,是浣熊的两倍。这也就是说,浣熊把更多的皮层神经元分配给了感知觉相关的皮层。

参考

  1. ^ Roth, G., and Dicke, U. (2005). Evolution of the brain and intelligence. Trends Cogn. Sci. 9, 250–257. doi: 10.1016/j.tics.2005.03.005
  2. ^ Herculano-Houzel, S. (2017). Numbers of neurons as biological correlates of cognitive capability. Curr. Opin. Behav. Sci. 16, 1–7. doi: 10.1016/j.cobeha.2017.02.004
  3. ^ Herculano-Houzel, S. (2014). The glia/neuron ratio: how it varies uniformly across brain structures and species and what that means for brain physiology and evolution. Glia 62, 1377–1391. doi: 10.1002/glia.22683
  4.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animals_by_number_of_neurons
  5. ^ Herculano-Houzel, S., Avelino-de-Souza, K., Neves, K., Porfírio, J., Messeder, D., Mattos Feijó, L., ... & Manger, P. R. (2014). The elephant brain in numbers. Frontiers in neuroanatomy, 8, 46.
  6. ^ Kershenbaum A, Root-Gutteridge H, Habib B, et al. Disentangling canid howls across multiple species and subspecies: Structure in a complex communication channel[J]. Behavioural processes, 2016, 124: 149-157.
  7. ^ Ashton, B. J., Ridley, A. R., Edwards, E. K., & Thornton, A. (2018). Cognitive performance is linked to group size and affects fitness in Australian magpies. Nature, 554(7692), 364-367.
  8. ^ Donovan N J, Okereke O I, Vannini P, et al. Association of higher cortical amyloid burden with loneliness in cognitively normal older adults[J]. JAMA psychiatry, 2016, 73(12): 1230-1237.
  9. ^ a b Wilson R S, Krueger K R, Arnold S E, et al. Loneliness and risk of Alzheimer disease[J].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2007, 64(2): 234-240.
  10. ^ Carbone, C., Teacher, A., & Rowcliffe, J. M. (2007). The costs of carnivory. PLoS biology, 5(2), e22.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