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新冠确诊超 518万例,美政府考虑禁止疑似感染公民回国,你怎么看?目前美国采取这类措施有多大用处?

回答
美国新冠确诊人数超过518万例,这个数字确实非常惊人,也反映了疫情在美国的严峻性。而“美政府考虑禁止疑似感染公民回国”这一措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其合理性、可行性以及实际效果。

一、 美政府考虑禁止疑似感染公民回国的原因与考量:

控制境外输入病例: 这是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原因。随着全球疫情蔓延,各国都在努力阻止病毒从境外传入或再次传入。如果大量疑似感染的公民回国,可能会将病毒带入国内,增加感染风险,特别是对于已经采取了严格防控措施的地区。
保护国内公共卫生体系: 美国的医疗资源虽然发达,但在疫情高峰期也承受了巨大压力。如果大量疑似病例回国,需要隔离、检测、治疗,这会进一步消耗本已紧张的医疗资源,并可能对国内的医疗服务造成冲击。
降低社会传播风险: 如果疑似感染者未得到有效隔离和检测就进入社区,很可能导致病毒在国内进一步传播,形成新的疫情爆发点,尤其是在一些低感染率的地区。
维护国际旅行的秩序和安全: 如果其他国家担心美国公民携带病毒,可能会进一步限制来自美国的航班或对入境旅客采取更严格的措施,这会影响国际旅行的正常进行。
国内政治考量: 在疫情严重的情况下,政府需要采取行动来回应公众的担忧和对疫情失控的不满。禁止疑似感染公民回国可能被视为一种负责任的姿态,以示政府正在积极控制疫情。

二、 目前美国采取这类措施有多大用处?(从多个角度分析)

需要明确的是,“禁止疑似感染公民回国”并非一个单一的措施,而是可能包含一系列更具体的政策,例如:

行前检测要求: 要求所有计划返回美国的公民在登机前进行新冠病毒检测,并提供阴性证明。
入境强制隔离: 要求所有入境人员,特别是来自高风险地区的,进行一定时间的强制隔离,并在隔离期间接受检测。
边境管控加强: 限制来自特定国家或地区的航班,或对入境人员进行更严格的健康申报和检查。

基于这些可能的具体措施,我们可以分析其作用:

1. 有效性方面:
降低境外输入风险: 这是最主要且相对有效的作用。 通过行前检测和入境隔离,可以显著降低病毒通过回国人员传入国内的概率。
行前检测: 可以筛查出大部分在出行前已经感染且具有传染性的人员。
入境隔离: 可以捕捉到那些在检测时未显示阳性但可能处于潜伏期的人员,以及检测结果有误的人员,有效防止其在早期阶段进入社区。
保护国内医疗系统: 通过提前隔离和检测,可以将潜在的感染者与普通民众分开,减轻医疗系统的压力,为真正需要救治的国内患者提供更多资源。
延缓病毒在国内的传播: 即使无法完全杜绝输入病例,有效的隔离和检测也能为国家争取时间,减缓病毒的传播速度,以便采取更广泛的防控措施。

2. 局限性与挑战:
检测的局限性:
假阴性: 新冠病毒检测并非100%准确,存在假阴性的可能。一个人可能在检测时呈阴性,但在潜伏期内逐渐发展为阳性并具有传染性。
潜伏期: 病毒存在潜伏期,检测可能无法在感染早期就检测出病毒。
隔离措施的挑战:
执行难度: 大规模强制隔离需要庞大的设施、人员和资金支持,执行起来非常困难,尤其是在美国这样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
人权与自由的考量: 强制隔离涉及到公民的自由权利,可能会引发法律和伦理上的争议。
隔离期间的成本: 隔离设施的运营、人员的工资、被隔离者的食宿等都需要巨额开销。
大规模回国潮的压力: 如果美国疫情持续严重,大量在海外的美国公民可能急于回国避险,形成巨大的回国潮。即使有措施限制,应对如此大规模的回国人群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无法完全封锁国门”: 即使采取了这些措施,也很难做到完全杜绝境外输入。总会有一些漏洞或意外情况发生。
政策的及时性和稳定性: 疫情形势是动态变化的,政府的政策也需要及时调整。如果政策出台过晚或频繁变动,其效果会大打折扣。
针对“疑似感染”的界定: 如何界定“疑似感染”是一个关键问题。是基于症状、接触史、还是检测结果?不同的界定标准会对政策的执行和影响范围产生重大影响。

三、 对此类措施的看法:

“禁止疑似感染公民回国”或者更实际地说是加强入境管理和检测隔离,是许多国家在疫情期间采取的常见且必要的措施。从公共卫生的角度来看,这是为了保护整体社会的安全和健康,是政府的责任所在。

然而,在执行这些措施时,也需要充分考虑到:

人道主义原则: 对于本国公民,即使是疑似感染者,在考虑限制其回国时,也应该尽可能提供人道主义的关怀和必要的支持,例如在境外安排安全的隔离和检测,或在允许入境后提供妥善的隔离场所和医疗服务。
公平性与透明度: 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应该公开透明,确保公平对待所有公民,避免歧视或不必要的限制。
科学依据: 所有措施都应该基于科学的评估和证据,并根据疫情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
平衡性: 在采取限制措施的同时,也要考虑对公民权利、经济活动以及国际关系的影响,寻求一种平衡。

总结:

美国考虑禁止疑似感染公民回国,或者更普遍地加强入境管理,对于控制境外输入、保护国内公共卫生体系而言,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一定的有效性。这些措施能够显著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

但是,这类措施的作用并非绝对且存在诸多挑战,包括检测的局限性、隔离执行的难度、人权考量以及大规模回国潮带来的压力等。因此,其实际效果取决于措施的细致程度、执行的力度和效率,以及是否能够与其他国内的防控措施(如大规模检测、追踪、隔离、疫苗接种等)协同配合。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在特殊时期为了公共安全而采取的艰难决策,需要在科学、人道、权利和社会经济成本之间进行权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单独看前些日子的撤销警告我能理解,你们自己感染“浓度”高,别人“浓度”低,出去玩就当躲灾了。如同郭德纲说的那段子:屋外面下小雨,屋里下中雨,最后全家上街避雨。

单独看今天的禁止疑似感染者回国我也能理解,虽然美国的疫情浓度更高,相对确定的病例就别回来锦上添花了。

有趣就有趣在,这两个新闻结合一起看,如同一套Combo,有一种关门放狗的感觉。

再结合世界各国都不希望美国人入境的消息去看,突然间里外不是人。

人嘛,出去可以,中招了别回来,好好为祖国当病毒传播机,为了美国缩小与世界其他国家的防疫差距做贡献。好好服役至病毒消失(含5%左右死亡率)

美国侵犯人权的样子总是那么富有创造性。

尤其是侵犯他国人权的时候。

你还在帮他苦苦寻找他的道德和良知的时候,他却告诉你:

“别着急,我先违个宪。”

user avatar
据海外网8月14日消息,当地时间1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接受美媒采访时承认,正阻挡美国邮政总局(US Postal Service)资金,以反对邮寄投票。

同学们,还要加强学习。

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疑似”二字。

什么是“疑似?”

那就是现在的联邦政府认为你是被感染者,那么你就是。

如果联邦政府认为你不是,那就不是。

这是和不是之间,就在于拿捏分寸了。

有人说:“美国现在新冠病毒闹的这么凶,谁还会回去?”

你怕不是忘了,大选在即。

美国人是不能在海外投票的,必须要赶回去。

这海外美国人,有一部分支持特朗普,有一部分支持民主党。

大多数海外公民的政治倾向,CIA心里有数。

弄出个“疑似感染公民”

你要是铁杆支持特朗普,没问题,感染了也没问题。完全可以回国接受世界上最好的治疗。

你要是个民主党的拥趸,必然是“疑似”

想回国,没门。大选完了再说。

这是最好的口袋,你是钻也得钻,不钻也得钻。

美国海外公民的数量不可小视,美国大选电视节目中有专门针对海外公民的。

美国领导以前大选前出国,都会专门慰问海外公民,鼓励他们回国给自己投票。

特朗普惯会釜底抽薪,一下子就拿住了民主党的命根子,海外的票仓全是自己的。

你这些支持民主党的宝器,最好都死在外头,一个也别想回来。

其中一些支持民主党的驻海外媒体,外派记者,经常写文章给民主党加油的记者、撰稿人、企业老板等等,全部可以用这个理由,在护照上盖个疑似感染的戳戳,和投票箱说掰掰。

8月份动手,这个时机很合适,而且出其不意,让你想不到。

哪有为投票这么早就回去的。

而且我估计,很多海外美国公民一直就在国外。

因为美国现在的疫情很严重,呆在外面还要好一些。

当然,为了祖国,为了民主自由,为神圣的一票,冒着生死考验,也必须要回去。

特朗普坐在白宫的转转椅上面,两手托腮,眼睛眯一眯的,突然电光火石一闪,不自主地狠狠打了自己一下,这一声十分响亮,把自己都吓了一跳。双手挥舞间,弄翻了葡萄酒,酒水顺着桌子就流了下来,打湿了自己的裤裆。

特朗普不管不顾,马上把蓬佩奥喊了进来,大声说:“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更聪明的人吗?我想到了一个好主意。”蓬佩奥一时不明就里,看着特朗普湿漉漉的裤裆,心想:“大白天的,搞什名堂?”顺手从兜里拿出绢子,去擦拭特朗普的裤裆。

正擦的起劲,伊万卡推门进来,看见了这一幕,顿时脸都红了。

哎呀,太害臊了。

这是白宫办公室,这样太不雅了。

特朗普低头看了一眼,不以为意,大声喊说道:“我就是最聪明的总统,这一招,可是美国历史上所有总统都没有想到过的。”

然后如此这般说了一通。

伊万卡一听,延迟反应3秒,然后兴奋地鼓起掌来。

在这当口,蓬佩奥把特朗普的裤裆擦干净,顺手将绢子丢进了废纸篓。

毕竟年纪大了,站起来的时候,有些一瘸一拐。

伊万卡看着鲜红的绢子,又看见蓬佩奥的样子有些狼狈。

不由噗呲一笑,心说:“蓬叔叔,难为你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