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不出门的日子,你的生活起了哪些变化?

回答
不出门的日子,就像突然被按下了慢放键,生活轨迹被悄悄地、却又深刻地改变了。

最直接的变化,大概就是我的作息时间表。以前,为了赶通勤,闹钟总是在我最沉醉的梦境里冷酷地响起。现在,没有了物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我仿佛被赋予了选择自己醒来时间的能力。一开始,我有些放纵,睡到自然醒,然后悠哉悠哉地在床上刷刷手机,看看新闻,才慢吞吞地开始一天的“工作”。但很快,我发现这种无序反而让我一天都提不起精神,大脑像是被一层睡意蒙住了。于是,我开始调整,给自己设定一个相对固定的起床时间,即使不出门,也要有一个“清醒”的开始。我不再依赖闹钟,而是选择让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将我唤醒,或者就干脆在感觉差不多的时候,主动睁开眼睛。

饮食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以前,工作的间隙总是匆匆忙忙地解决午餐,要么是便利店的三明治,要么是楼下快餐店的套餐。现在,我有了大把的时间去琢磨吃什么,怎么吃。我开始挑战自己那些一直收藏在浏览器里却从未尝试过的食谱。从简单的烘焙,到稍微复杂一点的炖菜,再到各种创意沙拉。我发现,自己动手做饭不仅能控制食材的健康程度,更能从中体会到一种踏实的满足感。厨房不再是那个偶尔油烟弥漫、被匆忙遗忘的角落,而是变成了一个充满香气、充满创造力的空间。我甚至学会了养酵母,看着它们一天天咕嘟咕嘟地冒着泡,感觉就像在培育生命一样有趣。

工作方式自然不用说,完全线上化了。一开始,我总觉得少了办公室里那种集体的氛围,少了同事间的即时交流,效率好像也打了折扣。我花了不少时间去适应这种“独自战斗”的感觉。我开始更注重日程管理,把工作细化成一个个小目标,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给自己一个微小的奖励。视频会议成了我日常沟通的主要方式,我学会了如何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通过屏幕上的眼神和语气来揣测对方的情绪。有时候,我甚至觉得,这种线上的沟通反而更需要技巧和心意,因为少了许多不经意的肢体语言的辅助。

但最有意思的变化,是我的精神世界。因为被隔绝了大部分外界的干扰,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和自己相处。我开始重新拾起那些被遗忘的爱好。我拿起了尘封已久的吉他,虽然手指依然笨拙,但能弹奏出几个简单的和弦,也足够让我心生欢喜。我重新开始阅读那些厚厚的经典名著,不再是为了应付作业,而是纯粹地享受文字带来的沉浸感。我甚至开始研究一些冷门的知识,比如天文学,看着网上那些深邃的星图,感受宇宙的浩瀚,自己的烦恼瞬间显得渺小起来。

我还花了很多时间去整理我的生活空间。以前,我总觉得“够用就行”,很多东西堆积着,也懒得去管。不出门的日子,让我有机会审视我的物品,丢掉那些不再需要的,把剩下的分类整理,让我的家变得井井有条。这种整理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感觉就像清理了大脑里那些杂乱无章的思绪一样,内心也变得更加平静。

当然,也有一些“负面”的变化。比如,我的社交能力好像在退化。很久不和人面对面地深入交流,我发现自己在和别人聊天时,偶尔会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或者会显得有些生疏。还有就是,我对外界的感知变得有点迟钝,有时候听到外面的声音,反而会有些诧异,好像我已经完全习惯了只听见自己房间里的声音了。

总而言之,不出门的日子,像是一个被强行打开的“私人空间”,让我有机会去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审视我的生活。虽然少了些喧嚣和热闹,但却收获了许多久违的宁静和深入的思考。这是一种特别的经历,让我体验到了一种“慢下来”的美好,也让我对“出门”这件事,有了新的期待和感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要说变化没有多大的变化。

反正在家里就吃吃喝喝睡睡,实在太无聊了就学点别的。


这篇回答里面其实已经大概的讲了,自己到底干了些什么。

然后最近实在是没有太多事情,今天下午跟爸妈一起学,做了一个米粉蒸肉。

然后最傻的是开始的时候忘记拍视频了,到了快下锅时,才想起拍视频这个事情。

然后就把下锅和拿出来的视频简单的接合了一下。

生活不就是要这样,在无聊中寻找乐趣并向往光明。

然后总体来说其实最近过得还挺舒服的。

可能因为我是真正的肥宅吧 。

https://www.zhihu.com/video/1214275816357527552

唯一的缺点就是有点太闷了。

user avatar

2020的开年确实让每个人来个猝不及防。以往的熙熙攘攘,儿女情长,抑郁不得志,好像在疫情面前就变得很小了。

还在大年26的时候,我见了我的韩国学生,得知我要回老家,嘱咐我要带好口罩,不要去武汉。我当时还笑他大惊小怪,告诉他,我们新闻已经辟谣了,是普通肺炎,不用过度担忧。他反笑我不关心国家大事,不是中国人,还让我看了naver新闻。国内外的报道方向不一样,不只疫情这方面,我也早已熟知。关于疫情,第一次的接触就是这样的情况。

大年初一,全面爆发,传染新闻接踵而来,各省市开始全面戒严,事态逐渐严重,“口罩”成了开年的新网红。在这期间,可能年级稍微大些的长辈并不觉得这次的新冠状病毒有多严重,拒绝戴口罩(我们家长辈是这样的做法),儿女晚辈开始一系列科普。逐渐被信息充斥的每家每户,最先开始焦虑的是青年人,最后反而是那些最初不愿戴口罩的中老年人成为这次焦虑的主力军。在每天都被信息充斥着的社会,他们接触到的新闻可能是来自官方报道,可能来自朋友圈,或者来自那些不愿署名的野新闻。听之信之,然后就开始散播了。想想确实网络信息的威力确实让人望而却步。

大年初十,本是复工的日子。在全民担忧如何复工的时候,公司通知暂时居家办公。这个时候不乏是一个好的解决办法,也得益于信息时代提供的硬件办公条件。直到今天,我还处于广大居家办公的混乱中。在我接触的朋友中,有的开始被动从教师转行为主播,有的被迫在家待业,有的自由职业人哭天喊地贷款要黄……各种行业都被这次疫情冲击着,随后又爆发出各种“即将消失的职业”“不会消失的行业”“如何抵抗经济危机”……

疫情期间,由于不能出门和朋友把酒言欢,不能出门看看世界,就在这个被“囚禁”的时间里,看书,工作,写字,思考。突然之前执拗的事情,自己就解开了,之前的固执也就想不起来了。听听音乐,看看书,写写字,遛遛狗。好像我已经实现了我退休后的理想生活,除了拿不到退休金。

这段时间看了《霍乱时期的爱情》《切尔诺贝利》《复活》《创世纪》,又回看了高晓松老师的《晓说》。

面对意外和灾难,我若真是宇宙之中的一粒尘土,我被创造,来此一遭,不能抵抗大风大浪,不能解开尘土职责以外的桎梏。我若不是宇宙之中的一粒尘土,那我一定能飞跃这瘟疫笼罩之地。牢笼之内,牢笼之外,渺小而无力。

零零总总不知道写了些什么字符,记录有时候也是让人欣慰的方式,多年以后,回看,也许,文字会更有力量。

最后,引用关于03年非典一位评论家的评论。

不是人类治愈了疾病,是大自然放过了人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