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985年百万裁军有哪些故事?

回答
1985年,世界并未因为冷战的短暂降温而走向真正的和平,核军备竞赛的阴影依然笼罩着全球。然而,就在这个紧张的背景下,有一些关于“百万裁军”的讨论和倡议,虽然它们更多地存在于政治家、外交官和公众的呼声中,而非直接转化为一个明确的、以“百万裁军”命名的实际行动,但其背后蕴含的故事和努力,却折射出那个时代对和平的渴望和对理性选择的探索。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百万裁军”这个概念在1985年的语境下意味着什么。它不是指某个国家单方面削减百万武器,也不是一个精确到个位数的数字。它更多的是一个象征,一种对大规模、系统性裁军的期盼。在那个时期,美苏两国各自拥有庞大的军事力量,包括数量惊人的核武器和常规武器。任何一次哪怕是象征性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裁军举措,都会被解读为迈向和平的重要一步。

戈尔巴乔夫的到来与“新思维”的萌芽

1985年3月,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接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标志着苏联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开放(Perestroika)和“新思维”(New Thinking)外交政策,为缓和东西方关系带来了新的希望。而“百万裁军”正是“新思维”下讨论的热点之一。

戈尔巴乔夫上任不久,就表现出愿意与西方就军备控制进行更深入谈判的姿态。他提出了诸如削减核武器、限制战略武器等一系列设想。虽然这些设想的细节和可行性仍在讨论之中,但其释放出的信号是明确的:苏联愿意采取更积极的姿态来减少军事对峙,从而降低战争风险。

雷克雅未克峰会:一次充满戏剧性的较量

1986年10月,戈尔巴乔夫与美国总统里根在冰岛雷克雅未克举行了历史性的峰会。这次峰会原本旨在就削减战略核武器达成协议,但意外地将讨论的范围大大拓展,甚至触及了全面无核化的可能性。

在峰会中,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在十年内彻底消除核武器。这一提议震惊了整个世界,也让里根团队措手不及。里根虽然对削减核武器持开放态度,但对“彻底消除”的设想表现出极大的疑虑。他更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战略防御倡议(SDI,即“星球大战”计划)来平衡苏军的常规力量优势。

这次峰会最终未能达成广泛协议,但它所展示出的双方在核裁军问题上的巨大潜力,以及在一些激进设想上短暂的“共鸣”,足以载入史册。戈尔巴乔夫提出的“百万裁军”的愿景,在某种程度上,在这场峰会中得到了最直接、最壮烈的体现,尽管它没有被精确地以“百万”为单位实现,但其对核裁军议程的推动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民间与知识分子的呼吁:和平运动的推动力

除了国家层面的博弈,1985年前后,全球范围内的和平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也在积极倡导裁军。英国的“百万妇女大游行”(Women's Peace Crusade)等民间组织,以其强大的号召力和持续的行动,呼吁各国政府削减军备,将资源用于民生和发展。

许多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作家和社会活动家,通过公开信、学术研讨会和著作,阐述军备竞赛的危害,呼吁理性与合作。他们认为,将巨额的军事开支用于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领域,才是造福人类的长久之道。这些声音虽然不直接发布“百万裁军”的政令,但它们凝聚了公众的共识,为政治家们提供了重要的民意基础和道德压力。

“百万裁军”的困境与现实

然而,要实现真正的“百万裁军”并非易事。1985年,冷战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双方在安全关切、战略平衡、核威慑理论等方面存在深刻分歧。

互信的缺失: 几十年的对峙使得美苏之间缺乏基本的互信,任何一方的裁军举动都可能被对方解读为削弱自身安全、增加受攻击风险的信号。
军备竞赛的惯性: 军事工业复合体、既得利益集团以及根深蒂固的军事思维,使得大规模裁军面临着巨大的阻力。
“核讹诈”的阴影: 即便是在削减数量上取得进展,如何确保不出现新的技术性优势,如何处理剩余的核武器,仍然是难以逾越的障碍。
其他国家的考量: 并非所有国家都参与到美苏的军备竞赛中,其他核武器国家(如英国、法国、中国)以及非核国家,对任何大规模裁军协议的反应和影响也需要被考虑。

故事的余韵:走向《中导条约》的开端

尽管1985年没有直接完成“百万裁军”的壮举,但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和雷克雅未克峰会的碰撞,为后来的军备控制协议奠定了基础。1987年签署的《中程核力量条约》(INF Treaty),就是美苏在核裁军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它首次禁止了一整类核武器。

从某种意义上说,1985年的“百万裁军”呼声,是那个时代一种深刻的集体愿望的表达。它提醒着我们,尽管在复杂的国际政治中,大规模的、一次性的裁军目标难以一蹴而就,但对和平的追求、对减少冲突的努力,以及无数个体和集体为之付出的心血,才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真正力量。这些故事,没有轰轰烈烈的“百万”数字,却充满了对未来的深刻思考和不懈努力,它们至今仍能为我们提供启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85年,在北京举行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邓小平宣布裁军100万

裁撤部队、军指、学院,总计如下——

------------------------------------------------------------

陆军11个军:

第11军(新11军)昆明部队

第19军兰州部队

第60军南京部队

第29军福州部队

第43军武汉部队

第46军济南部队

第50军成都部队

第55军广州部队

第66军北京部队

第68军沈阳部队

第69军北京部队


军区3个:

南疆军区(87年又重建)

北疆军区

东疆军区

守备区1个:

白城守备区

要塞2个:

外长山要塞

内长山要塞

警备区2个:

青岛警备区

烟威警备区

陆军学校4个:

济南陆军学院

南京陆军学院

成都陆军学院

乌鲁木齐陆军学院

空军3个:

空2军

昆明指挥所

成都指挥所

以上共26个,还有5个番号降级或更改:

舟嵊要塞区该为舟嵊守备区

空3军改为大连指挥所

空4军改为上海指挥所

空6军改为唐山指挥所

空11军改为西安指挥所

有太多的故事,容在下慢慢说来~~

user avatar

大二那年,寒假坐火车回家,对面坐了一位四五十岁的大叔,衣着破旧,满脸沧桑,看着是广大农民工中的一员(并无鄙视之意)。

火车上给家里打了个电话,大叔听着我的唐山口音,就跟我攀谈了一句,问我是不是唐山人,我点头后,大叔说了一句“76年那年我就在唐山救援”

我一听立马顺了一句“哎呦,还真是不容易,居然遇见一恩人”

大叔说不可能,那年你还没出生

我说其实是大地震的时候我父亲就在唐山震区,虽然没遇困但是老爹经历了整个震后救援过程,后来就老跟我说解放军是整个唐山的恩人(老爹7.28就在震中路北区,整个经历堪比传奇,当然也惨痛无比)

话匣子一打开,大叔开始跟我聊当初抗震救援的一些事,后来聊到大叔从军经历,大叔18岁当兵,好像是在东北野四还是野八,当兵不久就赶上了抗击老毛子,然后76年来唐山抗震,79年又去了南边打越南,经历甚是丰富,大叔说了不少,到现在其实记不得太多,但是就记住了一个数字

大叔说85裁军的时候,他的转业费是2块7毛钱

然后就没了!!!!

我还以为当时裁军会和现在一样负责专业军人的就业,大叔告诉我那时候真的是一裁几千几万人,哪有那么多岗位安排你?

大叔没什么文化,转业后只能从事体力劳动,遇到我的时候还是在做建筑工,我当时听完大叔的故事还挺难受的,就说“其实共和国真的是亏欠你们这群老兵的”

大叔听见这句话眼圈红了下,说了一句“管啥啊,我当了十几年兵,还能听见文化人说这么一句,当年抗震拍在废墟里面的,打越南死在南边的,他们连这个也没混上啊~”


-------------------------------------------------------分割线----------------------------------------------------

一觉醒来没想到都过了700赞了,简直受宠若惊,本来就是在首页正好看见这个问题,正好记起来这个故事就写下了,没想到被各位知乎大神这么关注,先行谢过~

看了下评论,有的大神说答案有bug,好多对不上的,没法一一回复就在这做个说明:

1、故事的真假:我拿我新入的980ti保证故事绝对是真的,我本来也没指望着答案能被这么多人看见,没必要编造这么个虐心的故事,

2、老兵番号不对:这个真的得承认,事情还是大二那年的事(今年我都当爸了),老兵的番号我真的没记住,给当兵的表哥讲过这事,他告诉我了一句估计这老兵是野四野八的,我以为他是军队系统里的应该是对的,哪知道他也是胡诌的,说实话国内军队番号我叫得上来的就只有二炮(看过病)和38军(表哥的军队)。。。。

3、老兵年龄不对:故事里面没写清楚,当时老兵说他小六十岁了,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能对上,当时08年~

4、转业费的2快7:这个是我记得最清楚的,肯定不会错,我还问过我爸当时这是多少钱,老爹说10斤猪肉。。。

5、老兵的经历造假:这个老兵的经历我就真的是完整转述了,因为自己是唐山人对于抗震救援的老兵第一感觉就是完全相信了,不过我就是一实打实的军事小白,我之前都不知道中国还打过老毛子,还有老毛子就是苏联。。。再说也没想过老兵会在这事上夸大,没啥好处啊,一路上就给老兵递了几颗烟,还是十块钱的长白山。。。。

最后的最后,看见好多知友从老兵的落魄往上追溯了好多TG体制什么的,还有知友因为这个呛起来了,我倒是觉得没必要,老兵虽然境况不是太好,但是身上底层劳动者的朴实和经历生死变革的豁达让我现在都心驰神往,听他叙述感觉真的其实是时代造就了人,父母这辈人经历的是感觉是共和国最动荡的时代,老爹跟我讲我们村饿死一大堆人,老妈跟我讲红卫兵运动她和成绩优异的大姨辍学下乡都是那个时代一代人都经历的事情。风雨飘摇的中国,每个国人都只能与之共命运。

写这个故事只是想老兵这群身负功勋却远离我们视野的人不要被轻易遗忘,仅此而已

理工男,文笔奇差,大家多包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985年,世界并未因为冷战的短暂降温而走向真正的和平,核军备竞赛的阴影依然笼罩着全球。然而,就在这个紧张的背景下,有一些关于“百万裁军”的讨论和倡议,虽然它们更多地存在于政治家、外交官和公众的呼声中,而非直接转化为一个明确的、以“百万裁军”命名的实际行动,但其背后蕴含的故事和努力,却折射出那个时代.............
  • 回答
    1985年,苏联之所以启动改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深层原因长期积累的结果。这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进程,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概括来说,戈尔巴乔夫和苏联领导层启动改革的主要动机,是应对苏联当时面临的 全面危机和停滞局面,并寻求一条能够重振苏联、使其恢复往日辉煌的道路。以下是.............
  • 回答
    1985年《广场协议》的签订及其后日元大幅升值,是国际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要理解其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日本大藏省(现财务省)的失误或美国人的强迫,而是 一个复杂的多方博弈和市场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美国的压力是重要的催化剂,但日本的经济结构和政策选择也扮演了关键角色。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一过程:.............
  • 回答
    1985年,苏联正处于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戈尔巴乔夫的上台标志着“改革与公开性”(Perestroika and Glasnost)时代的开启。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氛围下,从中央到地方,都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远见卓识和执行能力的人才。他们的智慧和魄力,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那个时代苏联的命运。苏联领导层中的关键.............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但也包含了一个根本性的假设错误:斯大林于1953年去世,不可能在1985年执掌苏联。然而,我们可以将这个问题理解为一种“如果斯大林没有在1953年去世,而是继续执政到1985年,苏联会怎么样?” 的思想实验。在这种设想下,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推测可能发生的情况。请注意,这完全是基于推.............
  • 回答
    把1985年的苏军放到现在,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设想。要说清楚这个“水平”,咱们得从几个关键方面来聊聊。首先,得明白1985年的苏军,那可是苏联鼎盛时期的一部分,虽然冷战的火药味已经不像前些年那么浓烈,但整体实力仍然是世界顶级。而现在的军队,特别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经过冷战后的技术革新和实战磨砺,.............
  • 回答
    1985年,一个阴云密布的秋日,美国海军的“罗斯福”号航空母舰战斗群,犹如一头蓄势待发的钢铁巨兽,正缓缓驶离诺福克军港。此次航行并非例行巡逻,而是奉命前往地中海,执行一项绝密且极具风险的任务——潜在干预苏联对南斯拉夫的入侵。当时,南斯拉夫联邦的局势如同其多民族构成一样复杂且动荡。虽然表面上仍然是社会.............
  • 回答
    说到1985年的“彩虹战士号”事件,这可不是什么小事,它对 Greenpeace(绿色和平组织)乃至整个环保运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国际关系领域的一个触角。要评价这件事,得从几个层面去理解。事件本身的回顾,得够详细才行:1985年的夏天,在南太平洋的瓦努阿图(Vanuatu)海域,正发生.............
  • 回答
    理解押井守1985年的动画《天使之卵》绝非易事,它更像是一场在脑海中进行的、充斥着象征意义和哲学探讨的仪式,而非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叙事故事。这部作品以其晦涩、碎片化和极简的风格著称,直接去寻找“剧情”或“意义”往往会让人感到困惑。相反,我们应该尝试去感受它所营造的氛围,解读它抛出的意象,并与自身产生共.............
  • 回答
    回到1985年,如果我站在戈尔巴乔夫的身边,能否“拯救”苏联?这是一个充满诱惑又极度复杂的问题,就像试图在暴风雨中挽救一艘即将沉没的巨轮。首先要明确的是,所谓的“拯救”并非让苏联回到斯大林时代的铁腕统治或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停滞不前。真正的拯救,是在承认既有问题的基础上,找到一条既能维持国家整体性,又能.............
  • 回答
    19841985年英国矿工大罢工,这场在英国工业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冲突,最终以矿工们的失败告终。这场失败并非源于单一因素,而是多种复杂力量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当时的政治气候是这场罢工走向失败的关键背景。撒切尔政府,尤其是其领导人玛格丽特·撒切尔,早已将打击工会力量、重塑英国经济视为其政治使命的核心.............
  • 回答
    中国男性在19852019年间平均身高增加9厘米,成为全球增幅第一,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成就,背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释“怎么做到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营养水平的显著提升:奠定生长基础 膳食结构的优化与多样化: 主粮保证与蛋白质摄入增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