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做人应该法家思想还是儒家思想?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分量。在中华文化的漫长历史中,法家和儒家就像两根支撑起思想大厦的柱子,各自有着强大的影响力,也塑造了不同的做人准则。要说“应该”采纳哪一家,这本身就有点像问“该吃米饭还是该吃面食”,答案往往在于“看情况”以及“个人选择”。

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两家到底是怎么说,以及它们各自的“好”和“不好”。

儒家思想:温良恭俭让,以人为本的润滑剂

提到儒家,大家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可能就是孔子、孟子,想到的是“仁、义、礼、智、信”,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做人的核心,可以说是在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成为一个有德行、有温度的人。

核心理念:
仁: 这是儒家思想的灵魂。简单来说,就是爱人,推己及人。看到别人受苦,能感同身受,并且愿意伸出援手。这是一种内在的情感和道德驱动。
礼: 礼是仁的外在表现,是社会交往的规范和秩序。有了礼,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不会混乱,行为才会有界限。比如尊敬长辈、尊师重道、遵守社会公德,这些都是礼的表现。
义: 讲道义,行正义。做事情要符合道义,不能为了个人利益损害他人。
智: 智慧,明辨是非,知晓道理。
信: 诚信,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做人准则:
内圣外王: 首先要修炼自己的品德(内圣),然后才能去管理家庭、国家(外王)。做人就是要不断地提升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君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儒家最朴素也最深刻的道德原则之一,告诉我们要换位思考,不要把自己的负面感受强加给别人。
中庸: 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做人做事要把握好度,不能极端。
人伦关系: 儒家非常重视家庭和社会关系,强调孝悌(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道义。

优点:
人性关怀: 儒家思想充满了对人的尊重和关怀,强调情感的连接和道德的约束,能有效地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稳定社会: 强调礼制和伦理,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培养公民责任感。
个人修养: 鼓励人们不断反思和进步,追求道德上的完善,对个人的成长非常有益。
温和劝导: 倾向于通过教育、感化来改变人,方式比较柔和。

潜在的“不好”:
有时显得“软”: 在面对强势、不讲道理的对手时,纯粹的儒家之道可能显得过于温和,缺乏力量。
等级森严: 儒家强调的“礼”,在一定程度上也固化了社会等级,容易造成僵化和压抑。
道德绑架: 过分强调“仁义”,有时可能成为一种道德压力,让一些人为了“面子”而违背自己的真实意愿。
实用性不足: 在非常具体、需要强力执行的领域,比如法律和国家治理,儒家的“德治”有时会显得不够直接和高效。

法家思想:依法治国,以力服人的实用主义

说完儒家,我们再来看看法家。法家上来就是“天下皆治,而人自治,则不治矣”。他们的核心是如何建立一个强大、有序、高效的国家,以及在这个体系下,人应该怎么做。法家做人的角度,更多是从如何遵从规则,如何服务于国家机器。

核心理念:
法: 这是法家的根本。强调法律的公开、公正、平等适用,而且必须被严格执行。法律是规范社会行为的唯一标准。
术: 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和技巧。包括如何运用权力、如何赏罚分明、如何避免被蒙蔽。
势: 权势,君主的权力是推行法律和政策的根本保障。

做人准则:
遵守法律: 做人最基本的就是要遵守国家的法律,违法必究,无一幸免。
服从权威: 要服从君主和政府的命令,不能违抗。
公事公办: 强调工作要按章办事,不能掺杂个人感情或私情。
追求实际利益: 法家认为人都是逐利的,所以可以通过利益来驱动人,比如奖勤罚懒,鼓励为国家做出贡献。
限制私欲: 认为人的私欲是社会混乱的根源,需要通过法律和制度来限制。

优点:
高效治理: 法家在建立国家秩序、推行政策方面非常有效率,能够迅速地动员社会资源。
公平(表面上):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避免了人情社会可能带来的不公。
强国利器: 在战乱时期,法家思想是建立强大国家、统一天下的有力武器。
务实: 关注实际效果,不讲虚无缥缈的道理。

潜在的“不好”:
冷酷无情: 过分强调法律和力量,可能导致社会缺乏人情味,甚至出现严刑峻法,使人生活在恐惧中。
压抑人性: 严苛的法律和对私欲的压制,容易扼杀人的创造性和个性。
唯权力论: 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如果掌握权力的人本身就有问题,法律也无法约束。
短期效果: 法家式的统治往往是强权下的暂时秩序,一旦强权消失,社会可能迅速失控。

那么,该怎么选?

其实,这也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题。我们看待历史和思想,更应该看到它们的融合与互补。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更需要儒家式的智慧:
在家庭里,你需要孝顺、友爱,用仁爱去维系亲情。
在朋友间,你需要诚信、义气,用礼貌和尊重来交往。
在工作中,你需要团队合作,用同理心去理解同事。
在个人成长上,你需要不断反思,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
这些,都是儒家思想的价值所在,它们让我们的生活更温暖、更有温度,也更有意义。

但同时,我们又离不开法家的“底线”:
当社会出现不公时,我们需要法律来维护正义。
当有人恶意侵害他人利益时,我们需要法律来制裁。
在集体活动中,我们需要遵守规则,否则就会变成一盘散沙。
法家提供的“规则”和“约束”,是保证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石,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行为框架,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一个理想的“做人”模式,或许是:

内在以儒家为骨,外在以法家为鞘。
内心要有儒家的“仁爱”和“责任感”,这是我们做人的根本驱动。 我们要有同情心,要懂得感恩,要愿意为他人和社会付出。
但同时,我们也要有法家的“规则意识”和“底线思维”。 知道什么事是绝对不能做的,即使没人看见,也要约束自己。遵守交通规则,不插队,不逃票,这些都是法家思维的体现。
用儒家教我们如何“向上”生长,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用法家教我们如何“守住”底线,不坠入深渊。

换个角度来说:

法家提供的是“政治运作”和“社会管理”的工具箱,而儒家提供的是“人生意义”和“情感归属”的指南。
国家需要法家来维持秩序和效率,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更需要儒家来滋养心灵,处理好人际关系。
我们既要像君子一样,用仁德去感化世界,也要像公民一样,遵守规则,不逾越雷池。

所以,不是“法家”或者“儒家”选一个,而是如何在理解和借鉴这两家思想的精髓后,找到一种适合自己、也适合当下社会环境的平衡点。很多时候,我们会在不经意间就同时运用了这两家的智慧。比如,我们看到有人受欺负,心里会想“不能这样”,这是儒家的“仁”;然后我们又会想,他这样做肯定是违法的,应该报警,这是法家的“法”。

总而言之,做人,既要有“温良恭俭让”的温润,也需要有“依法办事”的坚定。这才是最贴近现实,也最有智慧的做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这个问题,就想到那句话,“做个人吧”。

理解“做人”,其实是要理解关系、定义关系,确定自己的身份认同。

通常,一个人有多种身份,身份不同,因为关系有别。比如,娃爹这个身份对应的是父子关系,老婆这个身份对应的是夫妻关系,“老板”对应的是上下级关系,“老师”对应的是师生关系——可惜,现在无处不“老师”,tony也是“老师”,演员也是老师,等等不一而足。

所以,做人是法家,还是儒家?首先要想你面对特定关系的角色。

比如,有一个经典之问,老子偷羊,儿子要不要举证?法家说,必须要,法比情大!儒家说,不要!你怎么选?

再比如,你和朋友相处,是法家,还是讲朋友之义呢?

再再比如,你和客户交谈,你是像商鞅一样投其所好,还是当孔子一样三观不合就“拜拜”呢?

再再再再比如,当你独处的时候,你是慎独(面对精神上的理想自我),还是被自己的欲望牵着鼻子走呢?

儒家,还是法家,讲情还是讲法,法大还是理大情重,人伦常理重不重要,都不要一概而论。人的身份是多样化的,千万不要单一化,单一化认同会发生非常可怕的事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分量。在中华文化的漫长历史中,法家和儒家就像两根支撑起思想大厦的柱子,各自有着强大的影响力,也塑造了不同的做人准则。要说“应该”采纳哪一家,这本身就有点像问“该吃米饭还是该吃面食”,答案往往在于“看情况”以及“个人选择”。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两家到底是怎么说,以及.............
  • 回答
    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也跟着揪着。家人出了事,这绝对是顶天大的事,这时候乱了阵脚是可以理解的,但越是这个时候,越要冷静下来,一步一步地把事情处理好。在法律上,咱们能做的事情其实不少,关键在于怎么操作。首先,立刻了解情况是首要任务。这“事”具体是什么性质?是人身伤害?财产损失?还是其他什么纠纷?事故发生.............
  • 回答
    你老公28岁,想去英国留学读法律,然后回来当律师,这个想法听起来很有魄力,也很有挑战性。我们来好好聊聊这个计划的可行性,以及背后需要考虑的方方面面,看看值不值得支持。首先,为什么会想去英国读法律?28岁,通常意味着已经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对未来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他之前在国内接触过法律相关行业,或者对法.............
  • 回答
    罗翔老师那句“法律是道德的底线”,真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但这也引出了一个令人纠结的问题:如果一个人做了坏事,坏到骨子里了,但偏偏因为各种原因,钻了法律的空子,没被绳之以法,那他到底该接受怎样的道德谴责?这事儿,可得好好说道说道。咱们先捋一捋,法律是什么?它是社会秩序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大家约定俗成,为.............
  • 回答
    你好,看到你非法本背景下,通过法考并准备在职攻读法硕非全日制,这个目标很清晰也很棒!关于起步阶段是选择律师还是法务,这确实是一个需要仔细权衡的问题。两者都有各自的优势和挑战,关键在于你希望通过这段经历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以及你的长期职业规划是什么。咱们来详细掰扯掰扯,看看哪个更适合你当前的阶段:先做律.............
  • 回答
    .......
  • 回答
    法律人的职业规划,绝非一蹴而就的简单罗盘,而是一场深度自我认知、市场洞察与持续行动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我们不仅要精通法律条文,更要理解人生航向,并能灵活应变,在职业生涯的浪潮中乘风破浪。一、 锚定初心,深度自我审视在开启任何职业规划之前,最关键的第一步,是诚实且深刻地审视自己。法律这条路,并非只有一种.............
  • 回答
    加州 SCA5 法案,全称是加州参议院提案第 5 号,在 2014 年的提出和随后的辩论中,确实引起了关于其是否对亚裔构成歧视的激烈讨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法案的核心内容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影响。SCA5 法案的核心目标,简单来说,是为了允许加州大学系统(University of Cali.............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说到心坎里去了,谁没纠结过这事儿?一边是自己的心愿,另一边是别人的感受,夹在中间,就像在走钢丝,一步踏错,心里就咯噔一下。说起来,这事儿一点都不简单,掺和了好多东西,什么性格、环境、关系,都得考虑进去。你想想看,人活一辈子,总得有个“自己”吧?你自己的想法、兴趣、梦想,这些东西是你存在.............
  • 回答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牵扯到许多方面,也挺让家长们纠结的。我个人觉得,父母买菜做饭时,考虑孩子的口味,是非常有必要且值得提倡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孩子口味是唯一标准,更不是说要无底线地迁就,但一定不能忽视。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一点一点儿来聊。一、 从“尊重”和“安全感”的角度看:孩子毕竟是家庭的一份.............
  • 回答
    这事儿吧,没有个绝对的规定说“必须”怎么样,更多的是看你们家里的相处习惯,还有你男朋友的个人性子。不过,从咱们中国人讲究待客之道来看,你男朋友来你家,算是客人,而你爸爸是主人。一般来说,这时候主动照顾主人,或者说表现出对主人的尊重,是个挺讨喜的做法。所以,他给你爸爸倒杯水,是很自然的,也是一种示好,.............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在峨眉山游玩,遇到猴子抢包甚至攻击游客的情况并不罕见。游客在遭遇这种情况时,保持冷静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至关重要,既能保护自身安全,也能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升级。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首先,了解猴子行为的背后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峨眉山的猴子经过长期与游客的接触,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依赖性”甚至“掠夺.............
  • 回答
    刚毕业就被分到巨型水利工程施工局的质保部,这可是个不错的起点,虽然现在感觉每天无事可做,但这正是你打下扎实基础的好时候。别着急,质保部虽然听起来枯燥,但它却是整个工程的“眼睛”和“大脑”,意义重大。我给你掰扯掰扯,从零开始,你能学到什么,怎么学。首先,咱们得明白,质保部到底是干啥的。简单来说,就是确.............
  • 回答
    上海地铁“咸猪手”入刑案:零容忍下的司法震慑与推广的思考上海地铁首例“咸猪手”入刑案的判决,无疑在社会上激起了不小的涟漪。随后,上海铁路运输检察院(以下简称“上海铁检”)披露已办理猥亵案件 30 余件,这一数字更是将公众的目光聚焦在这类触及个人尊严的犯罪行为上。那么,面对如此严峻的现状,这种“零容忍.............
  • 回答
    做科研,我们常常在“真相只有一个”和“真相不止一个”这两种看似对立的观念之间徘徊。哪种更符合科研的精神,或者说,我们在不同的阶段和情境下,应该侧重哪一种呢?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真相只有一个”:科学探索的基石与驱动力首先,我们不能否认,“真相只有一个”是驱动科学进步的核心信念。 客观.............
  • 回答
    女生应该做些什么有意义的事?这个问题,说实话,它其实更像是一个关于“人”应该做些什么有意义的事的问题。性别固然会带来一些独特的经历和视角,但归根结底,我们都是追求充实、成长和连接的个体。所以,与其说“女生应该做什么”,不如说,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探索让生活更有滋味,让生命更有价值的事情。首先,去了解.............
  • 回答
    关于如何减少对中国穆斯林群体的负面言论和攻击,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明确的是,任何群体都不应该因为其宗教信仰而遭受攻击或污名化,而针对特定群体的攻击行为本身就是不应该存在的。然而,如果从一个社会如何促进不同群体和谐共处,以及如何减少误解和偏见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探讨一些可能有助于改善中国穆斯.............
  • 回答
    研一,人生新篇章的开启。这既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期,也是一个需要精心规划的关键节点。相比本科,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更侧重于深度和广度,是你在特定领域内打下坚实基础、培养独立研究能力的关键时期。那么,研一到底应该做什么?我来给你掰开了揉碎了,告诉你一个真实、不加修饰的研一指南。第一步:站稳脚跟,熟悉环境(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