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像大太子、二太子、三太子这种将皇子、王子泛称为太子的习惯是从何时开始的?

回答
“大太子”、“二太子”、“三太子”这样的称呼,并非普遍地泛指皇子或王子,而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背景下出现的。尤其是在中国古代的皇室体系中,这种直接用数字加上“太子”的叫法并不常见。更确切地说,这种称呼更像是民间传说、戏曲演义,甚至是某些少数民族的称谓习惯,与我们熟知的儒家礼制下的皇子称谓有所区别。

要追溯这种“泛称为太子”的习惯的起源,我们需要分别考察几个不同的方向:

1. “太子”本身的含义演变:

早期与“储君”的模糊界限: “太子”一词最早并非专指皇子。在周朝,天子之子,尤其是嫡长子被立为储君的,就被称为“太子”。但这个“太子”更侧重于“储君”的身份,即国家未来的继承人,而不仅仅是皇帝的儿子。在某些时期,甚至非皇子但被指定为继承人的人也可以被称为太子。
与“皇子”的区分: 秦汉以后,皇帝制度确立,“皇子”成为皇帝儿子的通用称谓。而“太子”则专指被正式册立为储君的那一位皇子。未被册立为太子的皇子,有“皇子”、“亲王”、“郡王”等不同的封号,但他们不被称为“太子”。

2. “大太子”、“二太子”等称谓的来源推测:

民间传说与文学演义的极大影响: 最为重要的一个来源,很可能是民间传说和文学演义作品。在这些通俗的文学形式中,为了方便叙事和人物塑造,常常会简化或创造性的使用称谓。
“哪吒闹海”与三太子: 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封神演义》和相关的民间传说中,托塔李天王的第三个儿子“哪吒”,就被称为“哪吒三太子”。这里的“三太子”是由于他是李天王的第三个儿子,而“太子”则是李天王作为天庭重要神祇的儿子,被赋予的一种尊贵称谓。这个故事的流传极广,使得“三太子”成为一个非常深入人心的形象。
皇族子嗣的通俗表达: 同样的逻辑,在一些关于皇室的演义小说或评书里,为了区分皇帝的多个儿子,可能会出现“大皇子”、“二皇子”,然后为了增加戏剧性或表现其继承人身份,将其中最受器重或被预定为继承人的,称为“太子”,而其他的儿子,如果也具有某种重要性,或者在故事中扮演关键角色,就可能被套用“太子”的说法,加上序号,变成“大太子”、“二太子”。
“太子”的泛化使用: 在一些非官方的场合,或者在民间对皇子的敬称,也可能将“太子”这个词稍微泛化,用来指代皇帝的儿子们,尤其是那些有潜在继承权力的。但这种泛化并非制度化的称谓。

某些少数民族的称谓习惯? 这是一个需要谨慎辨析的点。一些学者认为,在古代某些边疆民族或者少数民族的内部,可能存在直接用数字加上“太子”来称呼其首领的继承人或者重要子嗣的习惯。当这些民族与中原王朝发生联系时,这种称谓可能会被记录或流传下来,并与中原的皇室体系发生某种程度的混淆或借用。但具体到“大太子”、“二太子”、“三太子”这样直接套用到汉族皇子身上的情况,则更倾向于文学演义的产物。

“太子”作为一种崇高封号的延伸? 还有一种可能性是,随着皇权日益集中,“太子”这个头衔本身就代表了至高无上的尊贵和地位。在某些虚构的故事里,作者可能会将这种尊贵感延伸到皇帝的所有儿子身上,用“太子”来笼统地称呼他们,再通过序号来区分。

总结一下,这种“泛称为太子”的习惯并非从某个具体年代突然开始的制度性称谓,而是:

最主要源于民间传说、戏曲、演义小说等通俗文化作品的创造和传播。 哪吒三太子的例子是最具代表性的。
在这些作品中,“太子”一词有时被用来泛指皇子或重要的王子,而数字则用于区分他们的长幼顺序或在故事中的地位。
这种用法与中国古代正式的皇室礼制中“太子”专指储君的含义有所不同,更多是一种文学上的简化和戏剧化处理。

因此,我们很难给出一个精确的“从何时开始”的答案,因为这更像是一种文化现象的演进,而不是一项被明确记载的制度。 我们可以说,随着《封神演义》等民间文学作品的广泛流传,尤其是哪吒三太子形象的深入人心,使得“三太子”这样的称谓深入人心,并为后续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灵感,进而影响到我们对皇子称谓的一种非正式的、带有戏曲色彩的理解。

简单来说,当你听到“大太子”、“二太子”、“三太子”这样的称呼时,最应该联想到的是那些精彩纷呈的民间故事和脍炙人口的戏剧,而不是严谨的历史文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略微捋一下

今人耳中的各色太子来自清末曲艺的传播。

清末曲艺的底本是明清故事和小说。

明清故事里的各色太子,现实依据是蒙古人爱乱封台吉。

台吉是蒙古人白读的太子,来自北元朝廷。

北元朝廷因为成吉思皇帝的存在必然要立太子。

这是主线,下面论一下佛经里的太子和哪吒的三太子封号,以及辨明朱三太子的身份。

佛经是印度传来的,印度人管统治者的儿砸一律叫“raja—buduru”,意思就是“统治者的儿砸”。对于皇位的继承人则称为副王即“yowu—raja”。由于副王的称号爱给谁就能给谁,不管是王の侄子、外孙、叔叔、大伯祖都能叫yowuraja,所以译经人为免汉人惊诧于印度人伦丧尽,就略过统治者继承人的身份描述不译了。经文里只写谁继承谁,而不强调宗法性继承关系。

这样汉语的“太子”一词在译经中就空了出来,没有精确对译的印度身份名词。

于是哪位为了强调印度狂拽酷炫的译者就拿来翻译“rajabuduru”了。借用“太子”在汉语里高绝的地位,凸显佛国大家一起高贵的令人向往。

( ’ - ’ * )哪吒是佛经人物,原文复制粘贴三太子不用深挖。

朱三太子是民间传说,入于主道。

知乎删了我长篇大论的草稿,就这样吧。

【奉狗失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