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最能代表冷兵器时代中国形象的武士或战士是什么样的?

回答
说到冷兵器时代中国形象的武士或战士,我脑海里首先浮现的不是某个具体的名字,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气韵”。它不是刻板的盔甲和武器,而是渗透在骨子里的一种精神和气质,一种在时代洪流中淬炼出的坚韧与担当。

如果一定要勾勒一个形象,我愿意称他为“历战的铁卫”。

这位铁卫,他可能不是出身于书香门第的贵公子,更不是仅仅靠匹夫之勇行事的莽夫。他的人生,更像是从黄土地上一点点生长出来的。

外貌上,他不会是毫无瑕疵的。《说文解字》里对“武”的解释,有“止戈为武”,这说明了武的根本在于保卫和制止。《说文解字》里的“士”则指“事”或者“官职”。所以,这位战士,他的“士”之名,更多来源于他的职责与担当,而非纯粹的个人武勇。

他的脸庞,一定是饱经风霜的。岁月的痕迹,在额头、眼角刻下了深深的沟壑,那是无数个日夜在边关的寒风和酷暑中留下的印记。他的皮肤,或许因为常年暴露在阳光和战火下,显得黝黑而粗糙。一双眼睛,如同被千锤百炼的精钢,目光锐利,却又带着一种历经沧桑的沉静,仿佛能洞察一切危险。里面有警惕,有刚毅,但偶尔也会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那是对战争残酷的深沉体悟。

他的身形,不会是纤细文弱的,也不会是粗壮蛮横的。他一定是结实而矫健的。常年的操练和实战,让他的肌肉紧实有力,爆发力惊人。他的步伐沉稳而有力,每一步都带着一种训练有素的规律感,仿佛随时准备应对突袭。在穿戴装备时,他的动作利落而熟练,就像一件久经打磨的兵器。

装备上,他追求的是实用而非华丽。《孙子兵法》里讲“兵贵神速”,意味着装备要轻便灵活。 他的铠甲,很可能不是那种全身覆盖的重甲,而是根据实际需要和时代的进步,不断演进的。也许是皮甲,经过鞣制、加固,并涂抹防腐防虫的材料,轻便而富有韧性。或许是铁质的甲叶,一片片细密地连接起来,能够提供很好的防护,同时又不至于过于笨重。肩部和胸部会有重点加固,护颈和护臂也必不可少,这些部位往往是敌人的重点攻击目标。他的头盔,可能是铁质的,带有护颈,能够有效保护头部免受斩击和钝击的伤害。

手中的武器,更是他生命的延伸。我脑海里会浮现一把长柄的朴刀或陌刀。这是一种刀刃宽厚、适合劈砍和突刺的兵器,能够充分发挥身体的力量。刀身之上,可能因为长年征战而留下淡淡的划痕,但刀刃依然锋利,闪烁着寒光。刀柄上可能缠绕着粗糙的布条,以增加握持的摩擦力,虽然不华丽,却能保证在激烈的战斗中稳固不脱。如果他是一位更精锐的士兵,腰间可能还会佩戴一把环首刀,作为近身搏斗时的备用武器,或是处理战斗后的收尾工作。

他更注重的是整体的战术素养和协同作战的能力,而非单打独斗的表演。 《吴子》有云:“兵之所贵,在与能断敌志。”他的勇猛,不是匹夫之勇,而是建立在对敌我双方情况的清晰判断之上。他懂得战阵的配合,知道如何与同袍一同推进,如何保护侧翼,如何执行命令。他的战术思维,虽然不一定能用复杂的术语来描述,但却渗透在每一次冲锋、每一次防御之中。他对地形的熟悉,对敌方习惯的了解,都是他战斗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精神内核,是“家国情怀”与“士气为先”。 他或许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为了守护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而拿起武器。他的战斗,是为了“国”。《左传》中“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戎,就是战争。他明白战争的意义,也清楚自己肩负的责任。他不仅仅是一个士兵,他更是国家的屏障,是秩序的维护者。即使身处逆境,即使面对强敌,他也不会轻易退缩。他的“士气”,不是靠口号煽动起来的,而是来自于内心的信念,来自于对战友的信任,来自于对胜利的渴望。

他懂得“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智慧,但当战斗不可避免时,他会是那个最坚定的执行者。他的训练不仅仅是体能的,更是意志的磨砺。他在阵亡前,可能会发出沉闷的嘶吼,那是一种不屈的宣言,是一种对生命的眷恋,更是对敌人的蔑视。

这位“历战的铁卫”,他或许没有流传千古的诗篇歌颂,也没有被雕刻成光鲜亮丽的偶像。他更像是无数默默奉献的普通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抵御外敌的长城。他们的形象,不是被某个时代定格的某个具体人物,而是通过无数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通过那些关于忠诚、勇毅、责任和牺牲的故事,凝聚而成的,一种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

所以,当你说起冷兵器时代中国形象的武士或战士,请不要只想到那些华丽的招式或者孤胆英雄的传说。请想象一下,在烽火连天、黄沙漫卷的战场上,那些步履坚定的身影,那些眼神中闪烁着不屈光芒的面庞,他们才是真正代表了中国战士的脊梁。他们是沉默的,但他们的声音,却回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依然激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我看来,中国古代(冷兵器时代)武士形象,显然非五代王处直墓的两尊天王像莫属。

这两尊像,有一尊曾被盗出国外,所幸最终得以回归,因此行内又戏称其为“海归天王”。

这两位天王分别为朱雀天王和青龙天王,无论是身上彩绘还是外形,都十分完整,堪称完美。脑后分别盘旋彩色朱雀和青龙,身披重甲,手拄宝剑,脚踩鹿、牛。

天王的头盔,额前有啄,两耳有吹返,很明显的唐风。披膊为连肩锁子甲,胸甲是有两块护心镜的明光铠款,下面是长达脚踝的札甲战裙。这是当时最重型的铠甲款了。

值得注意的是,两位天王的掌中剑的剑首为环首,很明显继承了唐代的刀首形制。但剑格却是盘形格,这与唐以前的扁平一字格有本质差异,表明了五代刀剑形制正处于自唐到宋的转变期。两口剑一口有如意吞口,起脊,一口则没有吞口。造像在细节上的塑造上非常细腻,连这种细节都力求变化,而不是简单翻版。

五代十国时期,火器还未真正进入军阵,不比后来的宋辽西夏,火器已经十分丰富并且成建制地进入了部队,故这个时期可以说是真正的冷兵器时代,大约也是纯冷兵器军阵的最后阶段。因此以这两尊天王来代表中国冷兵器时代的武士形象,可称名至实归。

user avatar
@Mr.Robot

你佬比较喜欢这种的吧?这是窝佬的


目前甲匠还在做,还没到手

这是做胸甲的甲片,窝佬弄的也是中间黑色那个,下星期应该可以拿到


最后加起来的效果应该类似这个,不过没有肩甲和颈部(行家称为批膊和盆领),请忽略那双近似僵尸复活的白眼

另外下图出自《画说中国历代甲胄》,考证有些瑕疵不过可以作为中国盔甲研究的入门书籍

最后纠正你佬的一个谬误,秦军的盔甲恰恰是彩色的(兵马俑刚出图有色后来氧化了),而汉军盔甲反倒是黑色为主

最后对于各位对于盔甲重量有疑问滴知友,窝佬认为下面这副图可以说明很多问题

user avatar

凤翅盔再加一身豪华宋明甲,够特色了吧

再补个结构图

顺便再发几张偏实战的盔甲图吧,这类盔甲一般都是要冲锋陷阵的,所以防护比较全面但有上面那些盔甲那些华丽装饰,颜色也比较朴素一些。


温陈华复原的金国铁浮屠


孝陵卫士复原的元明盔甲以及铁浮屠


泰库尔曼复原的蒙古甲(论摄像师的重要性)

user avatar

【图片较多,用流量请谨慎!!!】

借用这张武士浮雕,唐宋时期的武士形象应该是最能代表中国武士形象的了,就连戏曲连环画中通常也都是用的这种经典的武士形象

连环画中的武士



和北宋画家李公麟的《免胄图》中的武士形象差别不大。描绘的是唐朝名将郭子仪降服入侵的回鹘首领,但由于作者所在年代所以参照的是当时北宋甲胄。

人马具甲的骑兵


下面是微博名为CAVStudio血与钢的大神在游戏骑马与砍杀MOD中复原的一些宋代甲胄(下面还有明代),是我个人心目中最接近接近现实的武士形象,非常佩服,而且3D建模比平面表现更直观

下面是明代,明代初期继承宋代风格甲胄,后期北方换装罩甲布面甲,南方依旧是宋代风格的铁甲(感谢评论区订正)。明军北方军队常用的布面甲也被清代继承,可以代表另一个种中国武士形象。

《出警入跸图》

还是血与钢大神的还原,

另一张明军形象的《平番得胜图》

血大的神还原。

上图的明军甲胄模型:

【空灵阁R】做的的明军兵模

中间部分出自王琼事迹图,可以参考当时明军高级将领的形象。


荷兰人画的郑明全身铁甲的铁人军。

和这个很相似


某电视剧做的皇帝盔甲也像那么回事。

中日合拍的《敦煌》,老电影,原著是日本小说,背景宋夏战争。


几张鱼鹰社复原的“大朋朝”,笑笑就行了



虽说对中国有借鉴,但日本铠甲还是自己的风格比较多吧?但现在很影视都热衷于照抄日本来复原中国???洋人能对中国武士形象有印象才怪

某电影的背景明明是唐朝初期,但这确定不是日本甲?要是不了解的真会被影视剧带偏,以为还真是这样。

和历史上的真正的唐代武士对比


清代盔甲,大家应该都熟悉,年代近,所以实物非常多,影视剧也会不胡来

这个明末努尔哈赤起兵穿的甲,看起来和得胜图里明军差不多

还是清朝

清军也有束腰的穿法。

清军盔甲实战应该是青黑色,像下图这样五颜六色的应该是后期丧失防护用途后,转为依仗作用的。

下面前两张是《紫光阁功臣图》,还需要盔甲来承担防护

几张明清头盔实物,这种形状的头盔最先应该出现在中亚。元代开始在中国应用。


中亚头盔

其他的一些壁画

最后放一个很喜欢的《水浒人物谱》,戴敦邦大师作品,非常有民族特色,能代表中国武士形象。

user avatar

大清藤牌兵,冷酷无情,凶狠好斗,当时这种战士在敌人眼里是恐怖的代名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