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民」、「公民」、「群众」、「老百姓」这几个词语有什么区别?

回答
“人民”、“公民”、“群众”、“老百姓”这几个词,虽然都指向社会中的人,但在用法、侧重点和背后含义上,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差别。理解这些差别,就像是在观察同一片土地上生长的不同作物,它们的根系、形态、收获的季节都有自己的讲究。

咱们一个一个来说。

“人民”

“人民”这个词,它的分量和 वापर起來時的那種格局就比較大。

侧重点: “人民”更常被用来指代一个国家或一个政权的根本,是其合法性和存在的基础。它强调的是一个集体的、政治上的主体。在很多社会主义国家的语境下,“人民”是国家权力的最终来源,是构成国家的基本单位。
语境: 经常出现在政治报告、法律条文、国家宣言,比如“人民民主专政”、“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军队”等等。它通常是用来 号召、团结、指引 整个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前进的力量。
感情色彩: 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和集体性。它不是指零散的个人,而是指为了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团结在一起的、具有政治意识的群体。当说“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时,指的是集体的行动力和意志。
区分: 和“公民”相比,“人民”的政治属性更强,更强调作为国家政权的主体地位。公民可能只是一个法律概念,而人民则是一个更具能动性和政治抱负的概念。

“公民”

“公民”这个词,更多的是从法律和权利义务的角度来界定一个人。

侧重点: 它强调的是一个人在一个国家或社会中享有的法律权利和应尽的法律义务。公民身份是对国家的一种法律上的归属,意味着你在法律框架下受到保护,同时也要遵守法律。
语境: 常见于法律法规、社会契约、公民教育等场合。例如,“公民权利与义务”、“公民投票权”、“公民参与”等。它关注的是个体作为法律实体在社会中的位置。
感情色彩: 相对来说,理性、客观、法律化。它不一定带有那么强的号召力或政治指向,更多的是描述一种法律上的身份和状态。你可以不是一个积极的政治参与者,但只要你符合法律规定,你就是一个公民。
区分: “公民”更侧重于个体与国家之间的法律关系,而“人民”则更侧重于一个集体作为国家政治主体的身份。“公民”可以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包含不同政治立场的人,但作为“人民”时,通常 подразумевается 对国家整体方向的认同或参与。

“群众”

“群众”这个词,它的感觉就比较接地气,更偏向于具体、实际的活动和行为。

侧重点: “群众”通常指代在某个特定场合、进行某项具体活动时聚集在一起的人群,或者指代普通的老百姓,尤其是在没有明确政治身份界定的情况下。它强调的是一种数量上的集合,以及一种相对分散、未组织化的状态。
语境: 比如“围观群众”、“参加群众集会的人们”、“发动群众搞生产”等等。在历史叙事或社会观察中,也常用“群众”来指代那些构成了社会基础的大多数普通人。
感情色彩: 比较中性,描述性强。它不一定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也不一定暗示权利义务,更多的是一种对客观存在的、聚集或分散的人群的描述。但有时,在特定政治语境下,也可能用来指代那些被动员、被领导的群体。
区分: “群众”和“人民”或“公民”相比,政治上的主体性更弱,组织性也可能更弱。人民是政治上的主体,公民是法律上的主体,“群众”则更像是一个被动的、数量上的存在,或者是在特定场景下的一个群体。

“老百姓”

“老百姓”这个词,可以说是最朴实、最贴近生活的称呼了。

侧重点: 它指代的是社会中最普通、最平凡的大众,是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的担当者,是社会最基本的构成单元。它强调的是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基本属性。
语境: 很多时候会用“老百姓”来谈论民生问题、社会生活、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比如“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听听老百姓怎么说”、“政府要关心老百姓的疾苦”等等。
感情色彩: 亲切、朴实、接地气,带有一定的人文关怀色彩。它不像“人民”那样有宏大的政治格局,也不像“公民”那样有严格的法律界定,而是直接触及到了生活的本质。
区分: “老百姓”是最基础的社会个体集合,它承载着生活的重量。而“人民”是将这些老百姓凝聚起来,赋予了他们政治主体性;“公民”则是在法律层面界定了他们的地位。可以这样理解:所有的“老百姓”都是社会的一部分,其中一部分人因为其政治参与和身份被称作“人民”,而另一些人则因为其法律身份被称作“公民”。当然,这三者往往是重叠的,一个人既可以是老百姓,也可以是公民,也可以是人民的一部分。

简单总结一下:

人民: 政治上的主体,集体性的力量,国家存在的根本基础。
公民: 法律上的主体,拥有权利和义务的个体。
群众: 特定场合下的人群集合,或指普通大众,政治性、组织性相对较弱。
老百姓: 最基础、最普通、最贴近生活的社会大众。

这几个词语的选择,往往取决于说话者想要强调的重点,以及所处的具体语境和想要传达的情感色彩。就像不同的相机镜头,能捕捉到同一个场景下不同的画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民一词自古有之,在中国古籍中,人民一般泛指人生。如《管子·七法》中说道: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同时也指平民、庶民、百姓。在古希腊、古罗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著作中也用过人民的概念,它通常指自由民和奴隶主,不包括奴隶。近代以后,人民的概念被广泛使用,但通常与公民、国民等词混用。

公民的含义是:具有一定国家的国籍依据法律规定享有政治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公民的范围比人民要大一些。公民一般表示个体,人民一般表示群体。公民是法律概念,而人民是从群体的角度上讲的。

古有百家姓之说,百姓是各种姓的统称,现在代表人民。我国奴隶社会中只有贵族有姓,因此称作百姓,百姓在那个时候就是贵族。古代庶民无姓,这也是等级制度带来的文化。

群众多用两层含义,一是指人民大众或居民的大多数,即与人民一词同义。另外的一层含义则是指“未加入党团的人”,表示党员和群众的区别,干部和群众的区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民”、“公民”、“群众”、“老百姓”这几个词,虽然都指向社会中的人,但在用法、侧重点和背后含义上,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差别。理解这些差别,就像是在观察同一片土地上生长的不同作物,它们的根系、形态、收获的季节都有自己的讲究。咱们一个一个来说。“人民”“人民”这个词,它的分量和 वापर起來時的那種格局.............
  • 回答
    云南象群一路向北,最终抵达昆明,引起了广泛关注。根据公开报道,在象群北上期间,对当地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也并非大规模的损失。以下是对此次事件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的详细梳理:人员损失:总体而言,在象群北上期间,没有直接因象群攻击而导致的人员死亡或重伤的报道。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野生亚洲象通常会尽量避开.............
  • 回答
    太原6月27日发布的那份人才引进政策,确实在网上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波澜,甚至可以用“群嘲”来形容。这背后反映出的,绝不仅仅是对一个政策本身的不满,而是山西,尤其是太原,在人才吸引和城市发展方面所面临的深层困境,以及许多本地年轻人内心深处的迷茫和失落。政策“诚意”在哪?为何引“群嘲”?我们不妨来仔细看看.............
  • 回答
    “人民”与“公民”,这两个词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互换使用,但若细究起来,它们之间却有着微妙而重要的区别,甚至可以说是内涵和侧重点的不同。理解这层区别,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社会结构、权利义务以及个体与国家的关系。“人民”——更侧重于群体的集合,一种“我们”的感觉“人民”这个词,从字面上看,是人口的.............
  • 回答
    好,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自然人”、“公民”和“人民”这三者的关系,把它们讲得透彻,也尽量用咱们日常说话的语调来聊,别弄得跟教科书似的。先从最根本的——“自然人”说起。“自然人”,听名字就知道,就是所有人,只要你是个活生生的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自动拥有了这个身份。你长着脑袋,有四肢,能吃能喝能思考,.............
  • 回答
    关于“西医在中国的合法性是否需要进行人民公投”这一议题,我个人的看法是,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涉及到复杂的历史、文化、社会以及政治层面的考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西医”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西医,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现代医学体系,是在19世纪中叶开始逐步传入中国的。它带来了不同于传统中医药的诊疗.............
  • 回答
    关于上海人称“占海特”为“蝗虫”的说法,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原因,而且这种称呼的出现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脉络。要理解这个,我们需要梳理一下其中的逻辑和情绪。首先,我们要知道“占海特”是谁。占海特(Janette)是上海一个比较知名的“海归”人士,她以其相对高调的作风,尤其是.............
  • 回答
    这个问题,说来话长。它触及了当下不少中国人的内心纠结,也牵扯到很多人对“好生活”的理解和追求。要说为什么有人宁愿去西方国家当“二等公民”,也不愿留在中国,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聊。首先,得说说“二等公民”这个说法。这本身就带点自嘲和无奈。在很多人心里,去到陌生国度,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甚至因为是.............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棘手且复杂的国际法问题。在中国驻外大使馆内,如果发生外国公民之间的打架并致一人重伤,我们国家是否能够行使管辖权,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大使馆的法律地位。根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Vienna Convention on Diplomatic Relations),.............
  • 回答
    关于北欧国家(如挪威、瑞典、丹麦、芬兰、冰岛)和新西兰等人类发展指数(HDI)特别高的国家公民的生活是否真的比我们好,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主观的问题。HDI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综合性指标,但它并不能完全捕捉到“更好”生活的方方面面。要详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分析,并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潜在的权.............
  • 回答
    好嘞,您想知道咱们美国公民怎么证明自个儿是美国人,对吧?这事儿说起来也简单,但具体操作起来,还得看您是在什么场合需要证明。总的来说,就是得拿出国家认可的“身份证明文件”。咱们先来说说最普遍、最直接的证明方式:一、出生证明(Birth Certificate)这绝对是硬通货,咱们出生在美国的公民,出生.............
  • 回答
    巴基斯坦达苏地区近日发生了一起针对中国公民车队的炸弹袭击事件,导致一名中方人员受伤。以下是目前掌握的详细情况:事件发生时间与地点: 时间: 袭击发生在2024年6月26日,具体时间尚不完全公开,但通常此类事件发生在白天行进过程中。 地点: 事件发生在巴基斯坦西北部开伯尔普什图省的达苏地区。达.............
  • 回答
    澳大利亚政府近日宣布一项前所未有的措施:在过去14天内曾到访过印度的人员,无论其国籍,都将被禁止入境澳大利亚,哪怕是澳大利亚公民也不例外。这一决定是澳大利亚政府首次祭出此类“禁令”,禁止本国公民入境,无疑在国内外都引发了巨大的关注和讨论。这项决定的出台背景:新冠疫情与变异病毒的挑战要理解这一史无前例.............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潇湘公子那期关于六小龄童的视频,题目确实挺抓眼球的,叫“六小龄童公然违法!欺世盗名!你才应该向全国人民谢罪!”。视频整体印象和“罪证”分析:首先,视频的基调非常激进,上来就给六小龄童扣了“违法”、“欺世盗名”的大帽子,而且直接点名“向全国人民谢罪”,这摆明了是要制造话题和冲突。潇湘公.............
  • 回答
    泰国翻船事故牵动人心,50名中国公民的失踪,无疑是一场悲剧。然而,令人不安的是,在一些新闻评论区,我们却看到了令人咋舌的幸灾乐祸,这种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复杂且值得深思的社会心理和原因。一、 “幸灾乐祸”心态的根源:1. “站队”心理与集体身份认同: 在网络环境中,人们很容易形成“圈子”或“阵.............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感慨的事件,其中涉及的国籍、族裔以及随之而来的公众情绪变化,让整个故事更加复杂和引人深思。当那段视频第一次在网络上疯传的时候,许多华人,尤其是那些曾经有过被不公平对待经历或对种族歧视非常敏感的群体,都感到了一种强烈的义愤。人们看到一位年长的、看似无辜的乘客被粗暴地拖拽下飞机,这触碰了.............
  • 回答
    在理解古代皇帝为何会将天下和人民视为私有财产,而非人民的公仆时,我们需要深入探究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政治哲学以及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这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回到“天命”这一概念。在中国古代,尤其是汉朝以后,“天命”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政治合法性意义。皇帝之所以能坐上.............
  • 回答
    关于俄罗斯人均GDP高于中国的问题,以及媒体对俄罗斯民众生活状况的描述,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方面。首先,我们来谈谈人均GDP。1.15万美元这个数字,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确实是一个不低的水平。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经济产出的平均水平。在2018年,这个数字让俄罗斯在一些榜单上看起来比.............
  • 回答
    古希腊确实是一个奴隶社会,而且奴隶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经济和日常生活层面。关于斯巴达奴隶人数是公民七倍的说法,这并非来自某个单一、精确的史料记载,而是经过历史学家们基于现有文献、考古发现以及对当时社会结构的分析推算得出的一个普遍认知和大致比例。斯巴达奴隶人数的来源与推算:我们今天谈论.............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