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小说中出现的有关夜观星象的叙述是真实存在吗?

回答
小说中描绘的夜观星象,其核心要素——观察天象、解读星辰运行规律,以及以此推测吉凶祸福——确有其历史渊源,并非全然虚构。只不过,小说为了戏剧性和艺术性的需要,往往会放大其中的某些方面,或是加入一些现代科学难以理解的神秘色彩。

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

一、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与占星术的融合

首先,在古代中国,天文学和占星术是很难完全分割的两个概念。人们抬头仰望星空,看到的不仅仅是闪烁的光点,更是“天人感应”的体现。古人认为,上天运行的规律,如日月星辰的起落、会聚与离散,都与人间的世事、帝王的运势息息相关。

天象记录的精细化: 从很早的时期,中国人就开始了对星象的系统性观察和记录。《史记·天官书》就是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里面详细记载了当时的星官划分、星宿的名称和位置,以及一些星象变化的解释。比如,行星(当时称为“客星”)的出现和消失,彗星的形状和轨迹,都会被认为是预示国家大事的征兆。那些负责观星的官员,被称为“太史令”、“占星官”之类的,他们的工作就是日夜不休地观测天空,将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并根据既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解读。他们会专门绘制星图,记录下重要的天象事件,比如食(日食、月食)、流星雨、彗星等,这些都带有强烈的占卜意味。

占星术的理论体系: 占星术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建立在一套相当复杂的理论基础上的。比如,二十八宿的划分,二十八个区域对应着天空中的不同星群,每个星宿都有其象征意义和对应的方位。星辰的亮度、颜色、运动速度,都会被赋予不同的解读。当有特别明亮或异常的星辰出现时,就会引发观星官的高度重视,他们会根据这些星辰的位置、亮度,结合当时的政治局势,来推断是吉是凶,是战是和,是丰收还是灾荒。

与政治权力的联系: 这种观星活动与皇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皇帝被称为“天子”,他的统治是否合法,国家的命运是否安稳,很大程度上都要从“天象”中寻找依据。因此,观星官的职责非常重要,他们可以说是皇帝的“天命顾问”。如果出现异常天象,而观星官的解读又预示不祥,这可能会导致皇帝忧心忡忡,甚至采取一些措施来“消灾”。

二、 小说中的夜观星象:艺术的加工与升华

小说在借鉴这些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会加入更多艺术化的处理,让夜观星象的情节更加吸引人,也更具戏剧张力。

氛围的营造: 小说会花费大量笔墨描写观星时的环境:寂静的夜晚、浩瀚的星空、观测者专注的神情、手中精密(但可能在现代看来不够精确)的观星仪器。这些描写都在烘托一种神秘、庄重、甚至带点玄学的气氛。比如,作者可能会描写主角在寂静的夜晚,独自一人登上高塔,仰望星空,在漫天繁星中寻找一丝预示着未来走向的线索。

人物的塑造: 夜观星象往往是小说中一些重要角色展现智慧、预见未来的重要手段。一个精通星象的人物,他的每一次观星,都可能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或者提供关键的转折。例如,他可能在星象的变化中看到了即将到来的危机,从而提前做出应对;或者,他在星象的指引下,找到了某个重要的物品,或者发现了某个秘密。

神秘感的强化: 小说往往会强化占星术的神秘感,甚至加入一些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元素。比如,星象的显现可能不是简单的物理现象,而是带着某种“灵气”或“预兆”。观星者可能不仅仅是依靠肉眼和仪器,更带有某种直觉或者与天沟通的能力。这些设定让观星行为本身带上了传奇色彩。

象征意义的运用: 星辰的组合、它们的运行轨迹,在小说中常常被赋予更深层的象征意义,用来隐喻人物的命运、情感的走向,或者故事的主题。比如,某颗星的黯淡可能象征着人物的失意,而某组星的汇聚则可能预示着一场重要的会面或事件。

三、 现代视角下的理解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古代观星术中的“预言”部分,更多是古人基于有限知识和对宇宙未知的好奇所进行的解读。现代天文学已经能够精准地预测天体运行,并且知道宇宙的运行遵循的是物理定律,而非某种指向人类命运的神秘力量。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古代的观星活动毫无价值。它们是人类早期探索宇宙、认识自然的重要尝试,也是一种原始的科学精神的体现。而且,这些活动催生了天文学的发展,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记录和文化遗产。

总结来说,小说中出现的夜观星象,其基础是真实存在的古代观星活动和占星术。 古人确实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观测星象,并尝试从中解读出意义。但小说作者会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通过营造氛围、塑造人物、强化神秘感等方式,让观星情节更具吸引力和戏剧性。所以,如果你在小说里看到有人夜观星象,知道这是有历史根源的,但也要明白,小说里的“预言”可能比现实要更“灵验”一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古代确有占星术,灵不灵咱们暂时存而不论。但是小说中的夜观天象,通常来说是作者也不太懂,为了逼格而强行“观星”编出来的。

小说中有很多情节都有这类问题——比如两军对垒。打仗怎么描写?小说家不会,而且恐怕也没经历过战争,那就……好吧俩大将先单挑一下好了。

观众爱看。

诸葛亮多智怎么描写?不会。不会好办,那就搞未卜先知,搞锦囊妙计,搞装神弄鬼……

刘备仁德怎么描写?不会。作者也没当过一品,也没主公这么对自己。好办,就让他哭……

所以写诸葛多智近妖,刘备仁德似伪……没办法,作者水平限制住了,格局不够,经历不够,知识水平不够。

小说家写占星,也有这个问题。


得益于各种网络媒体的科普,以及多年以来各地线下实行之科普项目,国内很多人至少知道有“天文学”这个学科,甚至如果接触过一些更加深入的科普,会知道的更多。

然而古代,这些都是完全没有。

人民群众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科普更是天方夜谭。什么是占星?什么是天文?抱歉他们不知道,也不关心。这是读者或者听众的情况。

中国古代的军国占星内容庞杂,而天文观测非有深入学习刻苦练习不可,加之清以前一向对天文知识传播持打压态度,多半其实作者也不懂真正的占星术。

故而小说中大部分占星内容,无论是为了体现当事人比较屌、为了推进情节、为了旁白解释……都是很迷的,为什么说很迷呢?

就是说作者也不懂,读者也不懂,但是好像有夜观星象听起来很高端,这个逼必须要装……


那就编呗。

作者听过什么似是而非的词,见过什么似是而非的事,或者自己确实也知道一点皮毛,就网上堆砌。这样的问题其实在现今的电视剧拍摄中也多有出现。比如古装剧的宫廷制度、医院里面剧情的医学术语、科幻电影的各种名词……


早些时候我总结了一下《三国演义》小说中的占星相关内容如下:


中国的古典小说,垃圾占了绝大多数,一些作者给人物取名,男的龙虎豹,女的金银环,能有什么文化水平?四大名著相比之下水平真是高超,《三国演义》里面多处直接抄《三国志》的文言文,水平绝对不低。但是从专业角度审视其对占星的理解……估计是什么都不懂得。


比如大将死亡,通常被描述为将星陨落——这甚至成为一个专门的词语了。

然而在古代专业的占星话语体系之中,大将死亡并不以这样的方法入占,下面举两个相关例子,其星占条目出自《宋史·天文》:

折威七星,在亢南,主斩杀,断军狱。月犯之,天子忧。五星犯,将军叛。彗、孛犯,边将死。
氐宿四星……月晕,大将凶

这两条分别讲了两个星官,分别是折威七颗星和氐宿四颗星。折威这个星官,月亮运行到这里,天子就有忧虑;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运行到这里,将军就会背叛,彗星出现在这里,边将即会战死。

而氐宿四颗星,遇到月晕的时候,大将就有危险。

如太白逆行、太白临某地分野等等,说的最详细的是曹操迁都许昌的时候,太史令王立的一段话:

时侍中太史令王立私谓宗正刘艾曰:“吾仰观天文,自去春太白犯镇星于斗牛,过天津,荧惑又逆行,与太白会于天关,金火交会,必有新天子出。吾观大汉气数将终,晋魏之地,必有兴者。”
又密奏献帝曰:“天命有去就,五行不常盛。代火者土也。代汉而有天下者,当在魏。”

这段其实是抄的《三国志》,还抄错了……

张璠汉纪曰:初,天子败于曹阳,欲浮河东下。侍中太史令王立曰:"自去春太白犯镇星于牛斗,过天津,荧惑又逆行守北河,不可犯也。"由是天子遂不北渡河,将自轵关东出。
立又谓宗正刘艾曰:"太白守天关,与荧惑会;金火交会,革命之象也。汉祚终矣,晋、魏必有兴者。"

《三国志》中王立所言乃是两次不同的天象,依次是金星(太白)犯土星(镇星)。在此之前,则是一次火星(荧惑)逆行守北河。我用虚拟天文馆模拟了一下,荧惑逆行发生在公元195年1月左右。而金星犯土星在195年年底。此段内容《三国志》没错,当是《三国演义》流传过程中因为作者水平问题产生的错误。

类似的还有沮授仰观天文“忽见太白逆行,侵犯牛、斗之分”,后又说“见太白逆行于柳、鬼之间,流光射入牛、斗之分”。我看了半天也没明白这是在牛、斗逆行 还是在柳、鬼逆行。天体逆行确实是可以观测出的,但是需要持续不断的连续看,才能看出来,一眼是看不出的。所谓忽然而见,实在是很虚幻了。

天象类的星占因为有具体书籍可靠,天文观测上也有合适的东西可以对应。对比之下可以发现,这类内容是错误非常多的。在前面说的两个错误之外,诸葛亮、司马懿所谓“见毕星躔于太阴之分”也是有问题的。毕宿是二十八宿之一,而二十八宿横亘在天,宛如玉带,可以用来标注日月五星的运行位置(可以参见拙文:尞祡:古代的二十八星宿是什么?)。

此一天象的正确表述当为“太阴躔与毕宿”,太阴即是指月亮。

《诗经》中有一篇《渐渐之石》,提及“月离于毕,俾滂沱矣。”就是说月亮运行到毕宿的那一天,天降大雨。古人认为毕星为雨师,可降大雨。反过来看毕星躔于太阴之分的描述简直不知所谓。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