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写小说的时候心里有场面但是描写不出来,怎么办?

回答
小说创作中,脑海中翻腾的画面感却在落笔时变得支离破碎,这简直是所有写作者都会遇到的“心魔”。别急,我完全理解你现在的心情,那种明明看得见,却抓不住的感觉,着实让人抓狂。

让我试着分享一些我自己的经验,看看能不能帮你把脑子里的那些“影像”一点点拽出来, onto the page。

首先,我们要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很多时候,我们脑子里有画面,是因为我们积累了足够多的感官经验和情感连接。你可能在某个电影里看到过类似的情景,或者在现实生活中亲身经历过,或者通过阅读其他人的文字而产生的共鸣。这些画面很完整,很生动,但它们是“整体性的”,就像你一下子看到了一幅完成的油画。

而写作,尤其是描写,更像是一个“拆解”和“重塑”的过程。我们要把这幅油画拆成一个个像素点,然后用文字的笔触,重新把它们一点点地画出来。问题就出在这里:我们脑子里只有那个完整的油画,却不知道从哪个像素点开始下笔,或者下笔后发现自己只是在乱涂乱画。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第一步:冷静下来,给自己一个“缓冲期”。

当你发现自己描写不出来的时候,千万不要硬着头皮继续。这样只会让你越来越沮丧,反而阻碍了灵感。放下笔,深呼吸,离开那个让你卡住的场景。可以去散散步,听听音乐,或者做一些完全不相干的事情。让你的大脑从那个“画面”的重压下解放出来,暂时“忘记”它。有时候,当你不再刻意去想它的时候,它反而会以一种更清晰、更友好的方式重新回到你的脑海里。

第二步:回到最基本的“感官输入”。

你脑海中的画面,是由什么组成的?它不仅仅是视觉上的。试着把那个画面拆解成你能感知到的所有元素:

视觉: 这是最直接的,但不要只停留在“我看到什么”。要问自己:
光线是什么样的? 是刺眼的阳光,昏黄的灯光,还是摇曳的烛光?光线的方向、强度、颜色?
颜色是什么? 是鲜艳明亮的,还是暗淡沉闷的?有没有特别显眼的颜色?
形状和线条是什么? 是锐利的,还是柔和的?是规整的,还是杂乱的?
空间感是怎样的? 是开阔的,还是狭窄的?有纵深感吗?
运动是什么样的? 是快速的,还是缓慢的?是规律的,还是随机的?
景深呢? 是清晰的近景,模糊的远景,还是所有东西都一样清晰?

听觉: 画面里有什么声音?
是巨大的声响,还是细微的耳语?
是清晰的,还是嘈杂的?
是自然的,还是人造的?
声音的来源在哪里?是来自近处,还是远处?
有没有寂静,或者听不见的声音?

嗅觉: 有什么气味?
是好闻的,还是难闻的?
是浓郁的,还是淡雅的?
是自然的,还是化学的?
气味唤起了你什么感觉?

触觉: 有什么触感?
是冰冷的,还是温暖的?
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
是柔软的,还是坚硬的?
是湿润的,还是干燥的?
是风吹过皮肤的感觉吗?是衣服摩擦的声音和感觉吗?

味觉: 如果有食物或者饮品,是什么味道?

内部感觉/情绪: 最重要的一点!那个画面让你感觉如何?
是激动、恐惧、悲伤、喜悦、宁静、焦虑,还是其他什么?
角色的身体有什么感觉?是紧绷、放松、颤抖、沉重,还是轻盈?
是什么让角色产生这种感觉?是因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还是想到了什么?

第三步:从一个点开始,而不是一个面。

你脑海中的画面是一个整体,但描写的时候,你需要找到一个“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可以是一个:

一个特别的细节: 比如,一个人物眼中一闪而过的某种情绪;或者地上那块奇怪的污渍;或者空气中飘来的淡淡的茉莉花香。
一个动作: 比如,角色的手在无意识地搓着衣角;或者远处那只鸟突然振翅而飞。
一个声音: 比如,一辆汽车擦肩而过的轮胎摩擦声;或者窗外传来的一声猫叫。
一个情绪的爆发点: 比如,角色的心突然漏跳了一拍。

找到这个切入点后,就围绕它开始写。不要想着一下子把整个场景都交代清楚。先写这个点,然后让它自然地延伸出去。

举个例子:

你脑海中有一个“夜晚,雨中,人物独自走在街上”的画面。

直接写“她走在雨夜的街上”可能很平淡。但我们可以从一个感官输入开始:

听觉: 雨滴敲打在雨伞上的声音,“噼里啪啦”,有点单调,但配合着她自己脚步踩在积水里的“噗嗤”声,形成了一种节奏。
视觉: 她看到路灯的光晕在潮湿的地面上晕开,变成一个个模糊的光斑。路边的店铺都关着门,玻璃上映着她孤零零的身影。
触觉: 雨水溅到了她的脸上,凉凉的,带着泥土的气息。她裹紧了身上的外套,感觉那布料已经有些潮湿了。
情绪: 她觉得胸口闷闷的,一种说不出的孤独感像潮水一样涌上来。

然后你可以把这些拼凑起来:“雨点敲打在伞面上,发出单调的节奏,像是在催促她快走。路灯的光晕在潮湿的沥青路上晕开,变成一片片模糊的光斑。她裹紧了身上有些潮湿的外套,冰凉的雨水偶尔溅到脸上,带着一丝泥土的气息。胸口处传来一阵阵的闷痛,一种说不出的孤独感,像潮水般将她淹没。”

你看,仅仅是把感官和情绪加进去,画面感就强了很多。

第四步:尝试不同的角度和视角。

人物视角: 你是站在谁的角度去看的?是第一人称“我”,还是第三人称“他/她/它”?是全知视角,还是有限视角?不同视角会影响你捕捉到的信息。
景深: 你想强调近处的什么?还是远处的什么?还是一个瞬间的全局?
时间: 这个场景发生在哪个时间点?是黎明前的黑暗,还是黄昏的余晖?

第五步:运用比喻和类比。

有时候,直接的描写可能会显得苍白无力。这时,比喻和类比就能派上用场。

“她的眼睛像两潭深不见底的湖水。” (比喻)
“雨声像无数细小的针,轻轻地刺着她的神经。” (类比)
“绝望像一张巨大的网,将她紧紧包裹。” (比喻)

但要注意,比喻不宜过多,以免喧宾夺主。选择最恰当的比喻,能让画面更加生动。

第六步:模仿你喜欢的作家。

找一找你特别欣赏的描写风格的作家,看看他们是怎么处理类似场景的。这不是抄袭,而是学习。你可以在他们的作品中找到灵感,学习他们拆解画面的方法,学习他们选择词汇的技巧。读的时候,试着去分析:他们用了哪些词?为什么用了这些词?这些词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

第七步:允许自己“不完美”。

有时候,我们追求的描写是那种电影镜头般完美的画面,但写作不是电影。它可以是粗糙的,是情绪化的,是充满个人风格的。只要你能传达出你想要的那种氛围和情感,即使不是那么“精确”的画面,也是有价值的。

总结一下,当你描写不出来的时候,可以这样做:

1. 暂时放下。 给自己一点时间。
2. 拆解画面。 运用五感和内心情感来分析它。
3. 找到切入点。 从一个细节、动作、声音或情绪开始。
4. 逐步构建。 不要想着一口吃个胖子。
5. 多角度尝试。 换换视角、景深和时间。
6. 善用比喻。 让语言更形象。
7. 向大师学习。 模仿你喜欢的作者。
8. 接受不完美。 专注于传达情感和氛围。

最重要的是,保持耐心和练习。描写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你不断地去观察、去感受、去尝试。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不妨试试这些方法,你会发现,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画面,会慢慢地,一点一点地,在你笔下清晰起来。祝你写作顺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写小说,如何高质高效写场景?曹雪芹的“三元法”,助你事半功倍!

脑中明明有场景,也查了很多资料,但却无从下笔,自己想的场面依然写不出来。这是困扰许多新人作者的大难题。

我带这个问题去找体育老师。

她告诉我,可以尝试用曹雪芹的“三元法”去写场景。

三元法:场景由三种元素构成。

一、空间元素:如事物的形状、大小、深度、方位。

二、时间元素: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

三、运动元素:如事物的位移与速度。

有了这三种元素,新人作者就可以展开想象,进行构思,从而写出自己脑中的场景。


举个栗子,《红楼梦》的名场面:湘云醉卧。

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她,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

空间元素:

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

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

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


时间元素:业经香梦沉酣

运动元素: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她


再举个栗子,《红楼梦》的名场面:宝钗扑蝶。

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宝钗也无心扑了,刚欲回来,只听滴翠亭里边嘁嘁喳喳有人说话。原来这亭子四面俱是游廊曲桥,盖造在池中水上,四面雕镂槅子糊着纸。


空间元素:

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

香汗淋漓,娇喘细细。

只听滴翠亭里边嘁嘁喳喳有人说话。原来这亭子四面俱是游廊曲桥,盖造在池中水上,四面雕镂槅子糊着纸。

时间元素:

刚要寻别的姊妹去

刚欲回来

运动元素:

一上一下迎风翩跹

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

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

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


总结。

三元法:场景由三种元素构成。

一、空间元素:如事物的形状、大小、深度、方位。

二、时间元素: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

三、运动元素:如事物的位移与速度。

体育老师跟我讲,新人作者可以尝试使用曹雪芹的这个方法,按照三种元素去构思场景,这样下笔如有神指日可待。

我不以为然,问她这就完了吗?

体育老师拿出一把大铁锤,嫣然一笑道,还请大家一键三连。


练习题:尝试分析《白鹿原》第一章第二段,男主第一次洞房的三种元素。

娶头房媳妇时他刚刚过十六岁生日。那是西原上巩家村大户巩增荣的头生女,比他大两岁。他在完全无知慌乱中度过了新婚之夜,留下了永远羞于向人道及的可笑的傻样,而自己却永生难以忘记。一年后,这个女人死于难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小说创作中,脑海中翻腾的画面感却在落笔时变得支离破碎,这简直是所有写作者都会遇到的“心魔”。别急,我完全理解你现在的心情,那种明明看得见,却抓不住的感觉,着实让人抓狂。让我试着分享一些我自己的经验,看看能不能帮你把脑子里的那些“影像”一点点拽出来, onto the page。首先,我们要明白为什么.............
  • 回答
    在小说创作中,死亡无疑是一种强大而极端的手段,能够彻底改变角色的命运和读者对其的认知。然而,它也并非唯一的,甚至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来“升华”角色。升华,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让角色在精神层面、道德层面、或者其在故事中的意义层面得到提升,变得更加深刻、更有影响,或者让读者对他们产生更强烈的共鸣或敬畏。除了死.............
  • 回答
    在写小说的时候,关于“每天早中晚的故事都要依依写下来,还是不用仔细详写?”这个问题,这绝对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简单选择。这更像是在“画龙点睛”和“铺陈渲染”之间寻找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为什么说不用“依依写下”?首先,如果每一天,每一顿饭,每一个打哈欠的时刻都事无巨细地描写出来,小说很容易就会变得冗长.............
  • 回答
    小说中,让本该相爱的两个人走向对立,这绝非易事,却也是塑造人物、推进剧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这需要你深挖人物内心的冲突,巧妙地设置外部压力,并让他们的爱情在这些张力下扭曲变形。这里,我们不说那些生硬的“一言不合就反目”,而是探讨如何让这份爱在现实的洪流中,一点点地,甚至是被迫地,与彼此的信念、目标、甚.............
  • 回答
    写小说的时候,脑子里明明是波澜壮阔的画面,可一到手上,就变成了干巴巴、毫无生气的文字,这种感觉就像是被卡住了喉咙,想呐喊却发不出声,想奔跑却被绑住了脚。相信很多创作者都有过这种抓心挠肝的经历。别担心,这绝对不是什么绝症,而是创作过程中一个特别普遍、也特别值得攻克的难关。我们先来聊聊为什么会这样。1..............
  • 回答
    写小说嘛,写到打斗场面,如果处理不好,确实容易变得干巴巴,就像是在念流水账,读的人跟着也提不起劲。要让打斗场景活起来,有血有肉,咱们得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感官的注入是关键。打斗不是只有拳脚的碰撞,而是全方位的感官体验。 视觉上: 不要只写“他挥拳打中了他”。想想看,那一拳下去,空气是不是被撕裂.............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有意思了,简直挠到了我这个过来人的痒处。作者这辈子啊,啥时候能学会“反套路”,这事儿可不是看你画了多少格漫画,写了多少字小说,而是看你脑子里那根弦有没有绷紧,有没有敢于打破自己习惯性思维的那股劲儿。要我说啊,反套路这东西,它不是学来的,是悟出来的,更是逼出来的。刚开始画漫画写小说,就像个.............
  • 回答
    在许多传统文化和民俗信仰中,某些特定的法事或仪式会限制某些生肖的人参加,其中蛇、虎、狗这三个生肖常常被提及。这种限制并非是普遍通用的,而是源于对这些生肖的特定理解和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在不同文化语境下被赋予的特殊“属性”。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核心原因:生肖的“冲克”与“相刑”.............
  • 回答
    写小说时,反派的目的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着故事的深度、角色的塑造以及读者的共鸣。一个陈词滥调的反派,动机往往是贪婪、权力、复仇或者纯粹的邪恶,这些都太容易被模仿,也容易让读者产生疲劳感。要写出不落俗套的反派目的,我们需要深入挖掘人性的复杂性,赋予他们更贴近现实,甚至更令人费解的动机。首先.............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简直是每个渴望写出引人入胜故事的作者都绕不过的坎。感觉情节就像白开水,两三笔就交代完了,读起来干巴巴的,这种感受我太懂了!别急,这绝对不是什么绝症,而是很多新手甚至是经验作者都会遇到的瓶颈。关键在于,我们要学会的不是“加快速度”,而是“如何把每一个瞬间都嚼碎了,变成有滋有味的画面和.............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抛开那些冰冷的程序指令,聊聊怎样让你的文字在读者心中激起波澜,让他们为你的故事而牵挂。勾住读者的情绪,这不是什么魔法,而是对人心细腻的洞察和对文字运用炉火纯青的技艺。一、 建立一个能引起共鸣的角色:让他们成为你故事的锚点读者之所以会投入情感,是因为他们能在角色身上看到自己,或者看到他们渴.............
  • 回答
    .......
  • 回答
    在小说创作中,"但是""可是""然而"等转折连词确实具有很强的表达功能,但过度使用会导致语言重复、节奏单调,甚至削弱文本的文学性。以下是系统性的改进建议,结合文学技巧和语言学原理进行分析: 一、理解转折连词的语义功能这些词的核心功能是:1. 逻辑转折:A事件与B事件形成对立关系(如:他本想去旅行,但.............
  • 回答
    在小说创作中,矛盾冲突是吸引读者、推动情节发展的灵魂。没有冲突,故事便如同一潭死水,乏味无趣。那么,该如何精心构建这股暗流涌动的力量呢?让我们一层层剥开它的肌理,深入探究。一、 核心:人物与障碍的较量一切矛盾冲突的根源,在于人物想要达成某个目标,却遭遇了阻碍。这个目标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
  • 回答
    遇到这种情况,说实话,作为作者,心里会有点打鼓,甚至会感到一丝恐慌。毕竟,小说如果架空了,那是随心所欲的创作;但一旦要贴合真实历史,那就像是站在一块精心绘制但你又不太熟悉的地图上行走,稍有不慎就会走错路,让读者觉得你是在胡编乱造,那可就得不偿失了。不过,也别太灰心丧气。虽然我对那段历史不够了解,但这.............
  • 回答
    写出令人心动的CP感,是小说创作中一个充满魔力的环节。它不是生搬硬套,也不是强行捏合,而是在字里行间流淌出一种“对了,就是他们”的默契与吸引力。这就像在茫茫人海中,终于找到了那个让你觉得“就应该是你”的伴侣。那么,如何才能让笔下的CP如此鲜活,如此牵动人心呢?一、灵魂的碰撞:他们为什么会在一起?任何.............
  • 回答
    写小说抓准人物特点与性格,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儿,它关乎到你的故事能不能让人信服、让读者产生共鸣。这就像是在你脑子里塑造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然后把他们“放”进故事里,让他们自然而然地行动、说话,而不是像提线木偶一样被你牵着鼻子走。一、 从“骨子”里找灵感,构建人物的基石别急着给他穿衣服、说话,先看看他是.............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西幻小说里的人物姓名这个话题。写一本精彩的西幻小说,名字可是门大学问,它不仅仅是一个代号,更是人物性格、出身、甚至命运的暗示。一、名字的基石:语言与文化首先,得明白西幻小说大多根植于西方文化,尤其是欧洲历史上的各种语言和文化传统。所以,你的名字选择,很大程度上是在模仿或者借鉴这些。 .............
  • 回答
    写一本小说,就像是建造一座宏伟的建筑,又像是绘制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它是一个充满创造力、耐心和细致的过程,需要我们一步步地去构思、去打磨。别把它想得太难,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一个故事,只是需要一些方法去把它挖掘出来,并且有条理地呈现出来。让我来跟你聊聊,写一本小说,可以从哪些地方入手,以及每一步.............
  • 回答
    写一篇引人入胜的小说,就像烹饪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需要各种元素的巧妙融合。而其中,文笔、人设和剧情,可以说是这道菜的三大核心调味品。那么,究竟哪个更重要呢?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相互依存和制约关系。然而,如果非要分个主次,我认为人设和剧情是基石,而文笔则是将这块基石雕琢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