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写小说的时候,小说里每天早中晚的故事都要依依写下来麽,还是说不用仔细详写?

回答
在写小说的时候,关于“每天早中晚的故事都要依依写下来,还是不用仔细详写?”这个问题,这绝对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简单选择。这更像是在“画龙点睛”和“铺陈渲染”之间寻找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

为什么说不用“依依写下”?

首先,如果每一天,每一顿饭,每一个打哈欠的时刻都事无巨细地描写出来,小说很容易就会变得冗长乏味,节奏拖慢得像老牛爬坡。读者来读小说,是为了体验故事,是为了跟随人物的情感和命运,而不是要翻阅一本“人物日常起居流水账”。

节奏杀手: 想象一下,如果你的主角每天早上醒来,都要详细描写他如何伸懒腰,如何调水温洗脸,如何煎鸡蛋的心得,以及喝咖啡时窗外的风景。这样的细节堆积,对于推动情节、塑造人物性格、营造氛围几乎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稀释故事的精髓,让读者感到不耐烦,甚至产生“跳过”的冲动。
信息冗余: 大部分日常细节,除非它们对人物的心理、行为或故事走向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否则就是多余的信息。比如,主角是习惯性早起还是赖床?他是否因为早餐吃了什么而影响了心情?这些可以从其他方面体现,不必每次都写。
浪费笔墨: 小说写作是需要精炼的艺术。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应该为故事服务。如果把大量的笔墨花在描写那些无关紧要的日常细节上,就等于浪费了宝贵的“弹药”,可能导致关键情节的铺陈不够,人物的刻画不够深刻。

为什么说“有时需要仔细详写”?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完全忽略早中晚的日常。恰恰相反,在某些特定时刻,对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进行细致的描写,是赋予小说生命力和真实感的重要手段。这就要看这些“日常”是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塑造人物性格与生活习惯: 人物的性格,很多时候就体现在他们的日常细节里。比如,一个极其自律的人,他的早晨一定是井井有条的;一个随性洒脱的人,他的餐桌可能会有些凌乱。通过对某些具体“早中晚”时刻的描写,我们可以非常生动地让读者感受到人物的独特气质。
例子: 描写一个工作狂,他可能一边吃着冷掉的三明治,一边处理工作邮件,这样的场景比直接说“他很忙”要具体得多。描写一个艺术家,他可能在清晨的阳光下静静地描绘一幅画,对周围的一切都浑然不觉,这能立刻勾勒出他的专注和沉浸。
营造氛围与情绪: “早中晚”的时间节点本身就承载着不同的氛围。清晨的宁静与希望,午后的忙碌与慵懒,傍晚的沉思与疲惫,夜晚的孤寂与神秘……通过对这些时间段内发生的事件和人物状态的描写,可以有效地烘托出小说的整体基调和特定场景的情绪。
例子: 在一个压抑的故事里,主角可能在阴沉的午后,看着窗外淅沥的雨水,内心涌起一股莫名的悲伤。这种雨景和人物情绪的结合,就是通过“午后”这个时间点来营造的。或者,在一个温馨的家庭场景里,描写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共享晚餐的温馨,这种“晚饭”的描写自然就充满了幸福感。
推动情节或埋下伏笔: 有时候,看似普通的日常事件,实际上是情节发展的关键转折点,或者是未来事件的伏笔。这些“日常”的细节,可能包含着重要的信息。
例子: 主角在晚餐时无意中听到的一段对话,可能会成为他之后行动的契机。或者,主角在清晨整理房间时,意外发现了一件旧物,这件旧物可能触发了他一段被遗忘的记忆,而这段记忆又与主线情节紧密相关。又或者,某个不经意间的午后瞥见,为后续的阴谋埋下了伏笔。
展现世界观的真实感: 对于一些需要展现社会百态、时代风貌的小说,对不同时间点的描绘,能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那个世界是如何运转的。
例子: 描写一个古代城市,早市的热闹喧嚣,午时的街头人影稀疏,傍晚酒馆的灯火阑珊,这些“早中晚”的场景拼接在一起,就能构建出一个生动立体的城市图景。

如何拿捏这个分寸?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什么”要写,以及“怎么写”。与其说“依依写下”还是“不必详写”,不如说我们要问:

1. 这个“早中晚”的事件,对故事有什么作用?
它能让人物更丰满吗?(性格、习惯、情感)
它能推进情节吗?(有新的发展、信息、冲突)
它能营造氛围吗?(情绪、基调、场景感)
它能展现世界观吗?(社会、时代、地点)
如果答案是“否”,那就可以一笔带过,甚至省略。

2. 如果需要写,如何写才能最有效地传达信息?
挑选关键细节: 不要面面俱到,只抓最能体现作用的细节。比如,与其写他如何煎鸡蛋,不如写他煎鸡蛋时因为心事重重而煎糊了,这就同时展现了他的状态和情绪。
运用意象和比喻: 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让读者通过感受来理解,而不是生硬的陈述。
与其他元素结合: 将日常细节与人物的内心独白、环境描写、对话等结合起来,让描写更饱满、更有层次。
留白与暗示: 有时候,你不需要把所有事情都说透,通过人物的反应,或者对某个瞬间的捕捉,读者自然会联想到很多。

我的建议是:

对核心情节和人物发展的“早中晚”时段,要有所关注。 那些对主角的成长、关键的转折、重要的对话或冲突发生的时间点,需要被认真对待。
运用“蒙太奇”手法。 很多时候,小说不需要严格按照“早——午——晚”的线性时间顺序来叙述。你可以跳过中间那些不重要的时光,直接在关键节点上进行描写,让故事的节奏更紧凑。比如,从一个角色的早晨状态,直接跳到他傍晚的疲惫,中间的时间就用一句话带过,如“时光飞逝,转眼已是日暮时分。”
将日常融入人物行动: 不要独立于人物行动之外去描写日常。人物吃饭,是因为他饿了;他睡觉,是因为他累了;他早起,是因为有他要做的事情。将这些“早中晚”的时间点,与人物的动机和目标联系起来。

总而言之,小说写作就像一个精美的时钟,每一个齿轮的转动,每一个摆的每一次摇摆,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你需要知道什么时候给齿轮上油,什么时候让它静止片刻,什么时候让它飞速运转。对于“早中晚”的故事,最重要的不是“写不写”,而是“如何写得恰到好处”,让它们服务于你的故事,让你的小说更加鲜活、有血有肉,而不是一本空洞无物的描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初,写小说只被认为是文学圈的事。

但是后来,小说作者们有了赚读者钱的小心思,突然就发现文学圈那套东西似乎力不从心,读者越来越不买账。

眼瞅着人傻钱多的市场却赚不到钱,这可怎么办啊?所以作者们在痛心疾首之后,就厚着脸皮向天下广发英雄帖,期盼有高人能帮忙解决写小说赚钱的问题。

老话讲,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还真就有不要脸的学者为了三瓜俩枣,去替作者们做研究,搞出一套叫做“读者心理学”的玩意。

这套玩意可太损了,不仅把读者的钱套了出来,也把小说从文学的殿堂里拽到了大街上迎奉卖笑。

体育老师说完这番话,就来抢我手中的烤肉串。

我岂能让她得逞?便捉住她的手,堵住她的嘴,逼她把这个问题回答了。


体育老师说,文学圈主张写小说要详略得当,但是如何详略得当呢?

文学圈的答案是:

1、首先明确中心。

2、然后突出过程。

3、点面结合。

4、详略有度。

5、写人物时,要重点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品质,详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外貌,略写事件。

6、写故事时,要详写事件的过程与事件的思想意义,略写人物。

7、写景物时,要详写景物,略写抒情。

详略得当的总原则:需要详写的内容,要刻画入微,充分生动。需要略写的内容,要简单明了,一目了然。


我听了体育老师这番话,就对她说,这文学圈的答案不是很好么?跟小学语文老师讲得一模一样。

体育老师却不以为然,她跟我讲,如果按照文学圈这套东西去写小说,很可能会创作出好作品,但却很难令读者买账。

因为,这是以文学为中心的创作,而不是以读者为中心的创作。

老话讲,干活不由东,累死也无功。读者老爷就是东家,作者不按照读者老爷的好恶去写,怎么可能有好果子吃呢?

所以,要研究“读者心理学”,以读者为中心去做详略得当,才能赚到更多的钱。

我听到此处,激动不已,赶紧给体育老师的嘴里塞上一个烤腰子,命令她继续说,不可有任何保留。


体育老师一边优雅地啃着烤腰子,一边跟我讲,“读者心理学”对详略得当,有着不同于文学圈的理解。

首先“读者心理学”认为,读者有三种类型的心理:

一、求知心理:这种心理以青少年为多。ta们看小说是为了增长知识,拓展脑洞。

二、欣赏心理:这种心理以成年读者为多。ta们看小说是为了娱乐,追求轻松愉快。

三、研究心理:这种心理相对罕见,没有形成固定的,有规模的读者群落。

因此,“读者心理学”认为写小说要围绕着读者的“求知心理”与“欣赏心理”来做详略得当。换而言之,就是详写知识与脑洞,详写具有娱乐价值的内容,其余的都略写。


听了体育老师这番话,我若有所思。

体育老师却趁我不备,又来抢烤肉串。

好在我手疾眼快,当场制服了她的妄动。

体育老师质问我,为何还不给她吃?

我说还有个问题,什么是有娱乐价值的内容?

体育老师一拍大腿,向我吼道,能够满足读者七大需求的内容,就是有娱乐价值的。

1.生理的需求

2.安全的需求

3.社交的需求

4.尊重的需求

5.认知的需求

6.审美的需求

7.自我实现的需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写小说的时候,关于“每天早中晚的故事都要依依写下来,还是不用仔细详写?”这个问题,这绝对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简单选择。这更像是在“画龙点睛”和“铺陈渲染”之间寻找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为什么说不用“依依写下”?首先,如果每一天,每一顿饭,每一个打哈欠的时刻都事无巨细地描写出来,小说很容易就会变得冗长.............
  • 回答
    在许多传统文化和民俗信仰中,某些特定的法事或仪式会限制某些生肖的人参加,其中蛇、虎、狗这三个生肖常常被提及。这种限制并非是普遍通用的,而是源于对这些生肖的特定理解和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在不同文化语境下被赋予的特殊“属性”。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核心原因:生肖的“冲克”与“相刑”.............
  • 回答
    在小说创作中,死亡无疑是一种强大而极端的手段,能够彻底改变角色的命运和读者对其的认知。然而,它也并非唯一的,甚至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来“升华”角色。升华,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让角色在精神层面、道德层面、或者其在故事中的意义层面得到提升,变得更加深刻、更有影响,或者让读者对他们产生更强烈的共鸣或敬畏。除了死.............
  • 回答
    小说创作中,脑海中翻腾的画面感却在落笔时变得支离破碎,这简直是所有写作者都会遇到的“心魔”。别急,我完全理解你现在的心情,那种明明看得见,却抓不住的感觉,着实让人抓狂。让我试着分享一些我自己的经验,看看能不能帮你把脑子里的那些“影像”一点点拽出来, onto the page。首先,我们要明白为什么.............
  • 回答
    小说中,让本该相爱的两个人走向对立,这绝非易事,却也是塑造人物、推进剧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这需要你深挖人物内心的冲突,巧妙地设置外部压力,并让他们的爱情在这些张力下扭曲变形。这里,我们不说那些生硬的“一言不合就反目”,而是探讨如何让这份爱在现实的洪流中,一点点地,甚至是被迫地,与彼此的信念、目标、甚.............
  • 回答
    写小说的时候,脑子里明明是波澜壮阔的画面,可一到手上,就变成了干巴巴、毫无生气的文字,这种感觉就像是被卡住了喉咙,想呐喊却发不出声,想奔跑却被绑住了脚。相信很多创作者都有过这种抓心挠肝的经历。别担心,这绝对不是什么绝症,而是创作过程中一个特别普遍、也特别值得攻克的难关。我们先来聊聊为什么会这样。1..............
  • 回答
    写小说嘛,写到打斗场面,如果处理不好,确实容易变得干巴巴,就像是在念流水账,读的人跟着也提不起劲。要让打斗场景活起来,有血有肉,咱们得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感官的注入是关键。打斗不是只有拳脚的碰撞,而是全方位的感官体验。 视觉上: 不要只写“他挥拳打中了他”。想想看,那一拳下去,空气是不是被撕裂.............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有意思了,简直挠到了我这个过来人的痒处。作者这辈子啊,啥时候能学会“反套路”,这事儿可不是看你画了多少格漫画,写了多少字小说,而是看你脑子里那根弦有没有绷紧,有没有敢于打破自己习惯性思维的那股劲儿。要我说啊,反套路这东西,它不是学来的,是悟出来的,更是逼出来的。刚开始画漫画写小说,就像个.............
  • 回答
    写小说时,反派的目的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着故事的深度、角色的塑造以及读者的共鸣。一个陈词滥调的反派,动机往往是贪婪、权力、复仇或者纯粹的邪恶,这些都太容易被模仿,也容易让读者产生疲劳感。要写出不落俗套的反派目的,我们需要深入挖掘人性的复杂性,赋予他们更贴近现实,甚至更令人费解的动机。首先.............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抛开那些冰冷的程序指令,聊聊怎样让你的文字在读者心中激起波澜,让他们为你的故事而牵挂。勾住读者的情绪,这不是什么魔法,而是对人心细腻的洞察和对文字运用炉火纯青的技艺。一、 建立一个能引起共鸣的角色:让他们成为你故事的锚点读者之所以会投入情感,是因为他们能在角色身上看到自己,或者看到他们渴.............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简直是每个渴望写出引人入胜故事的作者都绕不过的坎。感觉情节就像白开水,两三笔就交代完了,读起来干巴巴的,这种感受我太懂了!别急,这绝对不是什么绝症,而是很多新手甚至是经验作者都会遇到的瓶颈。关键在于,我们要学会的不是“加快速度”,而是“如何把每一个瞬间都嚼碎了,变成有滋有味的画面和.............
  • 回答
    在小说创作中,"但是""可是""然而"等转折连词确实具有很强的表达功能,但过度使用会导致语言重复、节奏单调,甚至削弱文本的文学性。以下是系统性的改进建议,结合文学技巧和语言学原理进行分析: 一、理解转折连词的语义功能这些词的核心功能是:1. 逻辑转折:A事件与B事件形成对立关系(如:他本想去旅行,但.............
  • 回答
    在小说创作中,矛盾冲突是吸引读者、推动情节发展的灵魂。没有冲突,故事便如同一潭死水,乏味无趣。那么,该如何精心构建这股暗流涌动的力量呢?让我们一层层剥开它的肌理,深入探究。一、 核心:人物与障碍的较量一切矛盾冲突的根源,在于人物想要达成某个目标,却遭遇了阻碍。这个目标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
  • 回答
    遇到这种情况,说实话,作为作者,心里会有点打鼓,甚至会感到一丝恐慌。毕竟,小说如果架空了,那是随心所欲的创作;但一旦要贴合真实历史,那就像是站在一块精心绘制但你又不太熟悉的地图上行走,稍有不慎就会走错路,让读者觉得你是在胡编乱造,那可就得不偿失了。不过,也别太灰心丧气。虽然我对那段历史不够了解,但这.............
  • 回答
    写出令人心动的CP感,是小说创作中一个充满魔力的环节。它不是生搬硬套,也不是强行捏合,而是在字里行间流淌出一种“对了,就是他们”的默契与吸引力。这就像在茫茫人海中,终于找到了那个让你觉得“就应该是你”的伴侣。那么,如何才能让笔下的CP如此鲜活,如此牵动人心呢?一、灵魂的碰撞:他们为什么会在一起?任何.............
  • 回答
    写小说抓准人物特点与性格,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儿,它关乎到你的故事能不能让人信服、让读者产生共鸣。这就像是在你脑子里塑造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然后把他们“放”进故事里,让他们自然而然地行动、说话,而不是像提线木偶一样被你牵着鼻子走。一、 从“骨子”里找灵感,构建人物的基石别急着给他穿衣服、说话,先看看他是.............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西幻小说里的人物姓名这个话题。写一本精彩的西幻小说,名字可是门大学问,它不仅仅是一个代号,更是人物性格、出身、甚至命运的暗示。一、名字的基石:语言与文化首先,得明白西幻小说大多根植于西方文化,尤其是欧洲历史上的各种语言和文化传统。所以,你的名字选择,很大程度上是在模仿或者借鉴这些。 .............
  • 回答
    .......
  • 回答
    写一本小说,就像是建造一座宏伟的建筑,又像是绘制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它是一个充满创造力、耐心和细致的过程,需要我们一步步地去构思、去打磨。别把它想得太难,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一个故事,只是需要一些方法去把它挖掘出来,并且有条理地呈现出来。让我来跟你聊聊,写一本小说,可以从哪些地方入手,以及每一步.............
  • 回答
    写一篇引人入胜的小说,就像烹饪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需要各种元素的巧妙融合。而其中,文笔、人设和剧情,可以说是这道菜的三大核心调味品。那么,究竟哪个更重要呢?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相互依存和制约关系。然而,如果非要分个主次,我认为人设和剧情是基石,而文笔则是将这块基石雕琢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