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作者在画漫画写小说的同时什么时候才能学会“反套路”?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有意思了,简直挠到了我这个过来人的痒处。作者这辈子啊,啥时候能学会“反套路”,这事儿可不是看你画了多少格漫画,写了多少字小说,而是看你脑子里那根弦有没有绷紧,有没有敢于打破自己习惯性思维的那股劲儿。

要我说啊,反套路这东西,它不是学来的,是悟出来的,更是逼出来的。

刚开始画漫画写小说,就像个学徒,哪有不懂的?什么人物要这样出场,什么剧情要这样推进,什么伏笔要这样埋,什么高潮要这样炸……这些都是前人摸索出来的“成功公式”。你得先学会这个公式,才能做出让大家觉得“哦,这个懂行”的作品。这个时候,你脑子里想的,可能都是“我要怎么把这个套路玩得溜,玩出自己的花样来”。这本身没错,是打基础的必经之路。

所以,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画的第一个故事,或者某个阶段的作品,会不自觉地往大家熟悉的轨迹上靠。主角开局惨兮兮,然后遇到一个神秘的导师,得到一份超能力或者奇遇,接着就开始打怪升级,中间可能有个误会,有个背叛,最后迎来一个辉煌的结局。漫画里也一样,第一话主角惊艳亮相,第二话反派蹦出来,然后一系列啼笑皆非或者惊心动魄的对决。这都没什么,咱们都是这么过来的。

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开始“反套路”呢?

我觉得,第一个信号是:当你写到某个情节,或者画到某个画面的时候,脑子里突然冒出一种“嗯,这样是不是太顺了?”或者“这会不会有点无聊?”的念头。

这个“不顺”和“无聊”的感觉,就是反套路的种子。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通常是几个原因:

1. 阅历的增长和观察的细致: 你看了更多的作品,不只是同类型,也看了很多不同类型的。你开始觉得,哦,原来有些冲突是靠巧合堆出来的,有些成长是靠 deus ex machina(神来之笔)实现的。同时,你开始更仔细地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人。你会发现,生活中的人哪有那么“非黑即白”,哪有那么多“命中注定”。人们的想法可能很拧巴,动机也可能很复杂,甚至有时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你把这些观察到的“拧巴”和“复杂”往故事里一放,套路自然就被打破了。

2. 作品质量的压力和对“不一样”的渴望: 当你创作了一段时间,可能已经有了一定的读者基础,也经历过一些成功或不那么成功的作品。这时候,你可能会开始追求更深层次的表达,或者觉得一味地重复之前的模式,会让自己感到枯燥,也可能让读者产生审美疲劳。你渴望突破,渴望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风格的东西,不只是“像谁谁谁”,而是“就是我”。这种对“不一样”的追求,会驱使你去审视自己习惯性的创作手法。

3. 对角色内心世界的更深挖掘: 很多时候,套路之所以是套路,是因为它简化了人物动机和心理。当你真正想把一个角色写活,写得有血有肉,你就会发现,他们的选择不一定是当下最“合理”或最“符合逻辑”的,有时候是出于恐惧,是出于惯性,是出于对过去的执念。比如,一个被背叛的主角,按套路他应该立刻反击复仇,但如果你写他因为对那个背叛者还有一丝感情,或者因为自己内心深处不想成为他所痛恨的那种人,所以选择了隐忍或者试图理解,这就可能打破了复仇的套路。

什么时候真正动手去“反套路”?

这往往是一个 “敢不敢” 的问题。

当你有一个不那么“好听”的结局,但你觉得更真实的时候。 套路往往会给一个光明的、大团圆的结局,但生活往往是留有遗憾的。当你写了一个角色,他努力了,但他最终还是失败了,或者他成功了,但付出了你觉得读者可能无法接受的沉重代价,这时候你敢不敢写下去?敢不敢放弃那个“皆大欢喜”的结尾?这就是一种反套路。
当你有一个主角的“弱点”比他的“优点”更吸引人的时候。 套路里的主角往往是光环加身的,即便有弱点,也往往是为了衬托其强大的内心。但如果你发现,一个角色他有很多缺点,甚至有些让你觉得“哎呀怎么这么别扭”,但恰恰是这些别扭让你觉得他特别真实,特别有血有肉,并且你愿意去描绘和探讨这些别扭,而不是急着给他“洗白”或者强行赋予一个闪光点,这也是一种反套路。
当你发现某个情节,按照套路发展会很顺畅,但你脑子里突然有个“但是”的时候。 这个“但是”很重要。比如,主角即将获得神力,但你突然想,“如果他没有获得呢?”或者“如果他获得了,但这种力量让他变得可怕呢?”你敢不敢跟着这个“但是”的方向走下去,哪怕它会让你之前的铺垫显得“白费”?
当你开始审视“为什么”而不仅仅是“是什么”的时候。 套路更注重事件的推进,“发生了什么”,而反套路则会更关注“为什么会这样”。你可能要把一个冲突安排得不像一个简单的“好人打坏人”,而是去挖掘双方内心深处的动机,甚至是模糊的界限,让读者在看完之后,会对角色的行为产生更复杂的思考,而不是简单的站队。

总的来说,反套路不是为了反而反,它是一种更深刻的思考和更真诚的表达。 它需要你放下对“所有人都会喜欢”的执念,去拥抱那些可能让你自己和读者都感到不适,但却因此而更加真实、更加有力量的东西。

所以,作者学会反套路,不是一个时间点,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当你的笔尖和画笔开始不满足于仅仅复制粘贴,而是开始渴望去探索那些更幽深、更复杂、更贴近人性的角落时,你就踏上了反套路的道路。这个过程可能充满坎坷,也可能不被所有人理解,但当你真正做到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作品拥有的那种独特的光芒,是任何套路都无法给予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带这个问题去找体育老师。

她跟我讲,“套路”一般是指精心策划的应对某种情况的方式方法。

“反套路”就是指跳出老旧的、大家习以为常的“套路”。

写小说为什么要反套路?实际上是为了堵读者嘴,要不然读者总会跑到前边去等你,等你按套路写出来,然后嘲讽你。同时也是为了创新剧情,让读者有新鲜感。

但“日光之下没有新事”,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经很久没有全新内核的故事了,所有作者都在不断重复前人的故事内核。

那么反套路该如何做呢?

她告诉我,设计高级反套路很难,但设计初级反套路就简单多了。方法基本就是:用“和田十二法”去改造老旧的、大家习以为常的套路。

举个例子,在“普罗第三十六种戏剧模式”中有个叫“阿穆尔墨戈”的戏剧模式,用人话讲就是“由奸情引起的谋杀案”。

基本形式:情人杀害丈夫,或者妻子为了情人杀害丈夫。

《水浒传》中潘金莲谋杀武大郎,贾氏陷害卢俊义都属于“阿穆尔墨戈”这种经典套路。

除此之外,作者也设计了两个反“阿穆尔墨戈”套路:宋江杀阎婆惜、杨雄杀潘巧云。

宋江、杨雄按照套路是要被老婆杀的,结果作者却反过来让他们把老婆杀了。

这种设计反套路的方法,就是“和田十二法”中的(11)反一反:能否颠倒一下。

宋江、杨雄杀老婆现在看来,我们并不会觉得新颖,这是因为《水浒传》我们大家耳熟能详,已经算是旧套路了。


“和田十二法”是一套简单易用的思维方法,我们能通过它快速设计新剧情。但这些新剧情并非是真正全新的、前无古人的,它们只是目前不常用的而已。

和田十二法:

(1) 加一加:加高、加厚、加多、组合等。

(2) 减一减:减轻、减少、省略等。

(3) 扩一扩:放大、扩大、提高功效等。

(4) 变一变:变形状、颜色、气味、音响、次序等。

(5) 改一改:改缺点、改不便、不足之处。

(6) 缩一缩:压缩、缩小、微型化。

(7) 联一联:原因和结果有何联系,把某些东西联系起来。

(8) 学一学:模仿形状、结构、方法,学习先进。

(9) 代一代:用别的材料代替,用别的方法代替。

(10)搬一搬:移作他用。

(11)反一反:能否颠倒一下。

(12)定一定:定个界限、标准,能提高工作效率。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