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去看一看作家马原的《关于小说结局的十三种方式》,十三种结局方式分别是死、大团圆、诗意、揭谜、解嘲、有去无归、梦魇、循环往复、得而复失、走出叙事人视野、以死亡来终止、歪打正着以及迷失。
这里面比较偏向于喜剧人物的结局有解嘲、歪打正着,既然是要升华人物形象那多半用不上,可以这么做但处理起来很困难。
梦魇、循环往复、走出叙事人视野(一般用于有一个第一视角的“我”的小说里,和有去无归有一些类似)、以死亡来终止(这个和死不同,更倾向于“没别的路可走只能去死了”的感觉,有点像那些经过深思熟虑而自杀的人的角度)还有迷失则是更倾向于把故事故意往一片混沌里去引导,对于升华小说人物来说,需要的不是这种虚无感,因此也很难用上。
剩下的只有死、大团圆、诗意、揭谜、有去无归、得而复失了。死自然不必说,已经排除掉了,大团圆结局同样也不好去升华人物(不过如果是非主要角色的话可以写写他意识到亏欠了某个女孩之后和她结婚啊什么的烂俗剧情,反正是非主要角色观众是不会在意的:)),诗意主要是用在中短篇中居多,揭谜则是侦探小说中(这个是真不好升华人物……发现秘密之后明志?也太烂俗了……我感觉处理得很不错的是《唐人街探案1》里结局的揭谜,揭谜能用来升华的人物多半不是主角,小说主角通常都是作为揭谜的一方而不是被揭谜的一方,当然你揭个主角难以启齿的历史也是可以用来升华人物的……)
剩下两个我觉得是最适合升华人物的:有去无归和得而复失。有去无归与死不同,这里的主角通常是抱着某种目的、某种觉悟去某个地方的(当然你也可以写抱着空虚的想法把故事往虚无里导……还升不升华人物了啊喂),但比之死来说角色的命运是未定的,即使要去的是一个绝地,但仍然给了观众“他们还活着”的期望(但如果后续处理不好会崩得厉害就是了)。《龙族》2里楚子航的父亲、4里的楚子航,如果不看《龙族》后续的剧情,他们的结局就是一种有去无归。
得而复失就不必赘述太多了 ,《老人与海》就是一种在得而复失中的升华,大不了你写角色努力得到了什么东西然后一瞬间它破灭了,角色沉沦了一两天又继续追逐这个东西了呗……
500赞了,感觉大家都是冲着有去无归来的……:)
那我就多写一点我理解的关于有去无归的东西吧。我感觉有去无归主要是由三方面组成,一是形式,也就是这一部分的结构如何;二是终点,也就是去了什么地方,是某个特定的地点还是某个未知的地点,亦或者是“漫天下追杀某人然后双双没了消息”;三是目的,即为什么而去,是抱着什么样的想法去的。
我在这儿就写一点我理解的关于有去无归的三种形式的例子,至于终点和目的这个该由作者自己领悟:)
1.意外式的有去无归
想象有一座过山车,或是一列长长的火车,主角在某个时刻突然出现在了这里,主角想要逃出去,但是没有出口,也没有停止的按钮。
(1)在某个时刻主角看到了自己乘坐的这辆车是驶向古神的深渊巨口里(或是别的什么危险东西里),然后主角带着恐惧之类的负面情绪瘫坐在座位上啥啥的,就是渲染氛围的有去无归;主角想起了啥啥回忆然后决定手动停止列车/破坏列车逃出去就是升华人物的有去无归。当然,有去无归不能给明确的结局,就写个类似“他××做了;列车仍驶向前方,道路仿佛永无止境,谁也不知道啥时候他会被古神一口吞了”的结局就行了。
(2)主角一直看着前方,但前方是一片迷雾,仿佛永无止境,列车就这么向前……这种就是偏向于导向虚无、导向迷失的有去无归。通常这样写的话文章的大致方向应该是人类的恐惧、生活的苦闷啥的。
2.视角转换的有去无归
想象一个(或者一队)佣兵护送一个许久未返乡的老人回到自己的家乡,但回去之后才发现他的家乡早已毁于战火。佣兵看出来老人情绪不对劲,但没管就离开了。后来在一处酒馆这个佣兵听说了这个地区有人看到有个(没有描述相貌的)老人上吊死了。佣兵自然会认为死的是他护送的老人,然后一阵唏嘘,你就可以开始写佣兵的感触来升华人物了——
但其实死的不一定就是他护送的那位老人来着。
这种写法我觉得是有去无归的一种变形,是把角色从看得见的视角往看不见的视角去推(就是这样写的话要是后面那个老人又出现了你的读者多半会想弄死你……:))
3.主动的有去无归
最简单的就是赴死的信念。这种角度写的作者太多了,大体上就是角色明知不是对手但为了亲人/朋友/村庄/部落/国家而去奔赴几乎不可能活着的战场。这一部分可以写的内容很多,例如角色欺骗了他的亲友(比如前脚刚跟爱人说我不可能去送死的把她哄睡着了后脚就上了战场),例如平时很胆小的家伙突然爆发了勇气,例如是有由掌权者指派的敢死队啥的。
当然也可以写寻找某件东西的信念(比如大漠之中有一朵奇花,某个配角为了做××就去找了)、为了找某人复仇(他的仇人居住在大漠之中……啊呸,他去满天下追杀他的仇人但从此再没有他和他的仇人的消息啥啥的)
为救苍生,挥刀自宫
不晓得所谓‘升华’是一个什么概念。
如果你这里指的是‘伟大’,那么显然不是只有死亡这一种方式。
悲壮的确是非常好用的情绪渲染手段之一,但绝对不是唯一好用的手段,更谈不上最大化。
小说中想要渲染一种情绪,方法上来讲没有所谓的最大化,只有从作者个人而言才是最大化。
简单来说,这跟用什么方式去‘升华’角色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关键在于使用方法的作者,他如何去写。
小说里面死掉的角色多了去,但用死亡来‘破坏’角色的绝对比用死亡来‘升华’角色的要多。
如果这里所谓的‘升华’值得是令读者感到印象深刻,那么显然就更荒谬了。
因为能够让读者印象深刻的角色,显然不止是‘死人’。
泰坦尼克号里面萝丝活下来,杰克死海里,你会因此觉得萝丝的角色塑造就低于杰克么?
辛德勒名单里面,很多人在集中营中死去,但辛德勒保护许多人活下来,你会觉得辛德勒的角色不够升华么?
肖申克的救赎里面,安迪不仅没死,反而从监狱中逃脱出去,你会觉得他如果死了会更好么?
一切的情绪都可以用来升华角色,喜悦,欢乐,悲伤,绝望,疯狂,愤怒,坚定。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你能够将读者的情绪渲染到位,而不是只停留在方法论上。
小说里面没有什么方法是万能的,更没有什么方法是公式化的。
这是被欧美小说框死了。汉族小说至少有:1. 被上天封为神仙 2. 骑一头青牛去塞外 3. 躲到深山老林里 4. 出家做和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