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快递的自动分拣系统目前有多成熟?

回答
快递自动分拣系统啊,这玩意儿现在可真是越来越不得了了,要说成熟度嘛,那得看你怎么定义了。如果说跟早些年比,那简直就是天壤之别,完全是飞跃式的进步。但要说到完美无缺,跟人脑比,那还差着点儿意思,不过优势太明显了,效率高到惊人。

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

1. 核心技术:识别、搬运、分发

识别技术: 这绝对是整个系统的“眼睛”和“大脑”。
条形码/二维码扫描: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普及的。扫描仪,有固定式的、也有移动式的,在包裹通过的每个关键节点都会快速扫描,读取包裹的流转信息。现在技术已经很成熟了,扫描速度快,准确率也非常高,即使条码有点模糊或者沾了点灰尘,很多系统也能识别。
OCR(光学字符识别)技术: 有些包裹可能条码损坏或者没有条码,这时候OCR技术就派上用场了。它能识别包裹上手写的或者打印的地址、姓名、电话号码等信息。这项技术一直在进步,识别复杂字体、手写体越来越给力,准确率也在不断提升。不过,对于一些“龙飞凤舞”的字,还是会有点挑战。
图像识别和AI: 这是更高级的应用了。通过摄像头捕捉包裹的整体图像,AI可以分析包裹的形状、尺寸、重量,甚至预判包裹的易碎程度(比如看到“易碎”标识)。还有些系统能通过图像判断包裹的包装是否完好,有没有破损。这方面的技术发展非常迅猛,未来能做的事情会更多。
RFID(射频识别): 虽然在快递行业不如条码普及,但在某些特定场景下,比如一些高价值物品或者需要更高频次、非接触式识别的场景,RFID的应用也在逐步增加。它不需要直接接触就能识别,非常方便。

搬运技术: 这是系统的“身体”,负责把包裹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
输送带系统: 最常见的形式,各种尺寸和速度的输送带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包裹在上面源源不断地流动,非常壮观。
分拣机(Sortation Systems): 这是实现“分发”的关键。
滑块式分拣机(Pusher/Diverter Sortation):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包裹在输送带上移动,当到达某个分拣点时,安装在输送带侧面的“滑块”会快速伸出,将包裹推向预设的通道。这种方式效率很高,结构相对简单,但对包裹的规则性有一定要求,而且滑块的动作幅度大,可能会对一些易碎品造成轻微冲击。
摆臂式分拣机(Tilt Tray Sortation): 这是更高端、更柔性的一种。包裹被放在带格子的“托盘”上,这些托盘沿着轨道移动。当包裹需要分拣到某个区域时,它所在的那个“格子”会倾斜,把包裹安全地滑入指定的收集区域。这种方式对包裹形状要求不高,分拣动作更柔和,准确性也更高,但设备成本也更高。
交叉带分拣机(Cross Belt Sortation): 这种分拣机更像是把整个输送带“切开”了。包裹被放在一系列相互连接的、可以独立移动的短输送带上。当包裹需要分拣时,控制系统会指令特定的短输送带上的电机启动,将包裹“送”到侧面的通道。这种方式分拣动作非常柔和,速度快,准确率高,是目前很多大型、高效率分拣中心的首选。
轮胎式/辊筒式分拣机(Wheel/Roller Sortation): 这类分拣机通常用于较小的包裹或者需要更精细控制搬运方向的场景。通过可独立控制的驱动辊筒或轮胎,实现包裹的转向、加速、减速等操作。

分发技术: 最终把包裹送到对应的目的地。
条码识别与路径规划: 系统根据扫描到的条码信息,结合包裹的重量、尺寸等数据,会自动计算出包裹需要经过的最优路径和最有效的分拣通道。
中央控制系统: 所有识别和搬运设备都由一个强大的中央控制系统协调管理,实时监控包裹的流转状态,动态调整设备运行,确保整个系统的顺畅。

2. 成熟度的体现:

处理能力惊人: 现在大型的快递分拣中心,一天处理的包裹量可以达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件。一个全自动化的分拣线,每小时可以分拣成千上万个包裹,这在人工分拣时代是无法想象的。
准确率大幅提升: 尽管有极少数的错误率(比如条码无法识别或者操作失误),但总体上,自动分拣系统的准确率远高于纯人工操作,大大减少了错发、漏发的概率。
效率和成本的平衡: 尽管初期投入巨大,但自动化系统极大地降低了单位包裹的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提高了整体运营效率,从而降低了快递服务的价格和缩短了配送时效。
柔性化和智能化趋势: 现在系统不再是“一成不变”的了,而是越来越注重“柔性”。可以根据包裹的大小、形状、属性(易碎、贵重等)自动调整搬运速度、力度和分拣方式。AI技术的引入,更是让系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和“预测”能力,比如根据历史数据预测包裹量高峰,提前做好资源调配。
集成化程度高: 不仅仅是分拣,很多系统还能集成称重、扫描、贴面单、甚至简单的包装等功能,形成一个端到端的自动化流程。

3. 还有进步空间的地方(也就是没那么“绝对完美”):

对异常包裹的处理: 对于一些形状非常不规则、体积过大或过小、包装极度简陋(比如容易散架)的包裹,自动化系统有时会遇到困难。虽然有各种传感器和算法在优化,但面对“奇形怪状”的挑战,还是可能需要人工介入。
维护和故障排除: 自动化系统非常复杂,一旦某个环节出现故障,可能会影响整个流程。设备维护、备件供应、以及故障诊断和修复都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和完善的流程。
对环境的适应性: 极端的天气条件、或者场地内的灰尘、噪音等,都可能对传感器的精度和设备的稳定性造成一定影响。
技术更新换代: 这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新的识别技术、搬运方式、算法层出不穷。如何持续投入更新设备和系统,保持竞争力,也是一个挑战。
“最后一公里”的挑战: 自动化分拣解决了包裹在仓储和运输过程中的问题,但如何将包裹安全、高效地送到客户手中(即“最后一公里”的配送),依然是快递业需要持续攻克的难题,虽然也有无人机、无人配送车等新兴技术在探索,但离完全成熟还有一段路。

总结一下就是:

现在的快递自动分拣系统,在处理标准化、有清晰标识的包裹方面,已经非常非常成熟了,效率和准确率都达到了令人惊叹的水平。可以说,它已经成为了现代快递物流体系的基石,没有它,我们今天享受到的便捷快递服务是无法实现的。但是,对于那些“非标准”的挑战,以及对系统整体的“柔性”、“智能化”和“鲁棒性”的更高要求,技术还在不断地迭代和优化中。它就像一个高速运转的巨人,在不断学习和适应这个越来越复杂的包裹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2月1日再次做补充

没想到点赞破千,意料之外,有些不太全面的地方介绍的不是很清楚,再随便写点

十字交叉分拨和环形自动分拣机是两套设备,十字交叉分拨主要用于分拨发往分拨的整体设备,而环形自动分拣机用于分拣两千克以下,分拨发往一级网点的设备,十字交叉分拨一条线运力多少不清楚,而每小时两万票的运力环形自动分拣机完全可以达到的。


目前这套设备可能不是最先进的,但是应该是主流的,当然内地和偏远地区没有,因为没必要。

人工还是必须要有的,有些异形件,不能识别的件,还是要靠人工操作,环形自动分拣机有一个下货口专门通往人工分拣区域,自动分拣不能识别的还要靠人工画大笔,分拣,扫描。

关于评论里说时效的问题,分拨中心是整条物流信息里的一环,只是比较集中和重要的一环。在到达分拨中心之前还要揽件,称重扫描,集包,运输,离开分拨中心后还要再次人工分拣到网点下面的承包区,直至快递员派送。对于个别快件时效延误肯定是避免不了的。

还有各位韵达的同仁们,有些已经看出来这是哪个分拨中心了,也不要私信来猜测我是谁了……
我只是个底层的小员工,虽然不是做纯体力工作的,但是区别也不大,我只想勤勤恳恳的工作……当然要是能给我换个好点的职位那我就提前谢谢你了(这应该是在白日做梦)。
如果韵达的同仁们或者某个领导觉得不合适,可以私信我……


以下为原文。



占位。马上去现场拍照,多图预警。

正文开始。昨晚本想去楼上自动分拣设备和十字交叉分拨设备拍照的,但受到双十一的视频时间影响(盐城装卸工不满加班脚踢快递被拍视频),拍照被抓到无法解释而且在风口上的时候都喜欢小题大做,想想还是作罢,又想起今年夏天之前有媒体到这个分拨中心做过采访,随即百度相关内容,果然找到实景拍摄的照片。所以照片出处见水印,侵删。

今年双十一基本结束,苏宁的负面新闻较多,申通其次,各大快递对于双十一的准备已经很充分了。关于时效和分拨效率,自动化识别分拣的普及程度,我将一一写出来。想到哪写到哪吧。



一辆正在排队等待卸货的货柜车,一辆正在卸货的货柜车。长度为17.5米和19.5米的快递柜,荷载34.5吨,实际装载为18-30吨不等。快递货物比同样体积其他货物较轻,这是常识。牵引车头大多数为沃尔沃和豪沃t7h,加上车头总长度超过20米。昨晚实景拍摄,时间见水印。
这些车子的时效多少?广东到江浙沪地区为20小时左右。也就是珠三角到长三角基本保证隔日达。而800公里内的辐射区域,比如河南南部的城市,山东的部分城市发往江苏的部分区域,现在基本做到次日达。
在等待卸货这一块儿,使用微信的小程序叫做“北斗叫号”,来控制和实时监控到达车辆的详细信息。我特意登录上自己的账号,上几张截图。




大数据实时监控实时的卸货信息,避免到货积压


对于未装满的车辆,手动拍照上传满仓状态,后台实时绑定详细的车辆吨位,用来安排车辆卸货的调度优先级。

这也是今年双十一之前运用的技术,实际证明,极为有效。
下面这段话为双十一期间的一条群消息,复制过来:

凌晨一点到明天白天预计有177辆车到达,做好准备!及时加车!到达越来越猛了!


177辆“车”,参考上面的实景拍摄,都是些什么车,货量有多少。然而并没有出现问题。

进入卸货环节,可伸缩并调节高低的伸缩流水线,直接深入车厢,方便装卸工卸货。重点来了:


货物卸下的第一个环节,货物被照亮的区域平台,集成了自动识别面单(包括单号,发件收件目的地)等基本信息和自动称重并与该货物信息打包上传。



货物上方的高光识别设备,我并没有查这设备的名字叫什么,只是想说这个比红外识别的效率和准确度信息全面性要好的多。


这就是操作员对面上方的屏幕显示的内容。
重量,格口号等重要信息一览无余。

这只是其中一个卸货口的信息,其他的都一模一样,整体场地是这样的:


每一条竖的流水线就是一个卸货口,横的流水线是需要分拨到哪个目的地的流水线,组成十字交叉的分拨网络。


运行时候的情况是这样的。
流水线两侧都装有红外识别设备,用于检测货物在流水线的位置,货物到了该分拨的流水线,上面的小甩臂自动运行,自动进行货物分拨,进入下一条流水线。
我们跟着货物,走到下一个场地:


自动分拣机。
每一个快递被操作员面单朝上放入流水线,
整个自动分拣机呈环形,看到正上方偏左的高光区域了吗?那个就是自动识别面单地址的核心设备,经过高光区域识别后,自动下到城市的一级网点装车区域,由网点装车发走,拉到市区,快递员或者承包区分拣开始配送。这一切,无不和电子面单大数据结合在一起,形成物联网。

这样一套自动分拣的设备,分拨效率多少呢?每小时为2万件。错误率为万分之一。这是理论数据,实际数据错误率不超过万分之五。保证了分拨的准确性。人力节省百分之60,而效率呢?从卸车环节开始,到分拨到城市内网点,需要的时间大概为5分钟以内。

暂时先这这么多,图片基本等同实景拍摄,每天都在稳定运行着。如果大家有兴趣,我再做后续的补充吧。

最后看到了题主问的小黄人的问题,基本原理和上面这个环形自动分拣机类似,只是设备的形态区别问题,都是基于电子面单,大数据,物联网进行的有效自动分拣。


https://www.zhihu.com/video/988723659858558976

和网上这个视频内容几乎一模一样的设备,只是运行速度比这个快多了,更比这个大的多,不需要人工换袋子,全部为流水线形式。原理类似,同样的光学高拍识别,只需要供件其他的全部交给流水线~
禁止转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